第三节 小脑

合集下载

小脑.PPT课件

小脑.PPT课件
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共济运动)。
肿瘤:多见于儿童,星形细胞瘤多见,髓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小脑蚓部,血管母细胞瘤常发生于小脑半球或蚓部。可伴有附近颅神经及脑干受压症状。 炎症:大多继发于中耳炎,症状为颅压增高加小脑损害症状。 血管病:小脑梗塞及出血。 变性:多有遗传史,小脑萎缩。 外伤:大多为穿通性外伤,硬膜外血肿不常见。 先天性发育异常:较多见。可合并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下降,脑瘫。
小脑.
位置
小脑上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中脚起自脑桥基底部外侧,弯向背侧连于小脑;小脑下脚主要起自脊髓和延髓下橄榄核,在小脑中脚的内侧进入小脑;小脑上脚大部分由小脑的传出纤维构成,经中脚前内侧潜入脑桥上部的背面。
外形
小脑蚓 小脑半球 中间部 外侧部
小脑扁桃体
形态学分叶 前叶 后叶 绒球小结叶 小脑扁桃体,当颅脑外伤、颅内血肿等病变,引起颅内压过高时,该部会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意义:使延髓受压,导致呼吸、循环障碍,危机生命。
原裂
后外侧裂
小脑体
小脑分叶平面模式图
小脑的机能分区:结合小脑的进化、功能和纤维联系
再经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控制躯干肌及眼外肌运动神经元,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旧小脑(脊髓小脑)
接受脊髓小脑束
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发出纤维经顶核、中间核中继后,再到前庭神经核、脑干网状结构、红核。
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新小脑(大脑小脑)
接受对侧脑桥核的纤维,经小脑中脚进入
发出纤维经齿状核至大脑皮质运动区(第4区和第6区),经小脑上脚传出
参与协调、配合随意运动(力量、方向、范围等)
小脑的纤维联系构成3个环路

《小脑,间脑》课件

《小脑,间脑》课件
《小脑,间脑》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小脑和间脑,它们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功能和结构。 我们将讨论小脑和间脑的比较以及与它们相关的损伤和疾病。
一. 小脑
什么是小脑
小脑是大脑的一部分,位于脑干的后方。它负责 协调和调节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
小脑的结构
小脑由两侧半球组成,由小脑白质和小脑皮质组 成。它与其他脑区通过神经纤维传递信息。
间脑的结构
间脑包括下丘脑、丘脑和松果体等结构。它们通过 神经通路相互连接疾病
间脑损伤可能导致睡眠障碍、情绪失调和内分泌问 题。间脑疾病包括下丘脑功能不全和丘脑肿瘤。
三. 小脑与间脑的比较
小脑与间脑的位置关 系
小脑位于脑干后方,间脑位于 大脑中。它们在脑内的位置有 所不同,但通过神经通路相互 连接。
2 小脑和间脑疾病的防治措施
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和定期检查,可以预防和治疗小脑和间脑疾病。
小脑的功能
小脑控制肌肉协调和精细动作。它还参与学习和 记忆过程,对语言和情绪也有影响。
小脑的损伤和疾病
小脑损伤可能导致运动障碍、平衡问题和协调困 难。小脑疾病包括小脑萎缩和小脑肿瘤。
二. 间脑
什么是间脑
间脑是大脑中的一个区域,位于大脑海马体下面。 它是脑的调节中心。
间脑的功能
间脑负责传递感觉信息和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它还 参与情感、渴望和情绪的调节。
小脑与间脑的功能比 较
小脑主要负责运动协调和平衡, 而间脑控制感觉传递和调节自 主神经系统。
小脑与间脑的相互联 系
小脑和间脑通过神经通路相互 连接,并与其他脑区一起协调 身体的运动和功能。
四. 结论
1 小脑和间脑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小脑和间脑对于维持身体的平衡、运动、感觉和情绪起着重要作用,是人体不可或缺的 组成部分。

《小脑》ppt课件

《小脑》ppt课件
语言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小脑
小脑
Cerebellum
掌握的主要内容:
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小脑的分叶和功能分区 小脑内部结构(小脑皮质、中央核、小脑髓质) 小脑的纤维联系 小脑的功能和临床应用(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脑(Encephalon, Brain)
端脑 telencephalon 间脑 diencephalon 中脑 mesencephalon 后脑 metencephalon
传入纤维:起于前庭 神经、前庭神经核、延髓 下橄榄核、延髓网状结构 进入小脑的纤维;脊髓小 脑后束及楔小脑束的纤维。
传出纤维:发自绒球 和部分小脑蚓部皮质,止 于前庭神经核的小脑前庭 纤维;起于顶核,止于延 髓的顶核延髓束纤维(包 括顶核前庭纤维和顶核网
传入纤维:
前庭小脑束:由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到原小脑; 橄榄小脑束:全部发自对侧延髓的下橄榄核,止于小脑蚓; 网状小脑束:由延髓网状结构至小脑蚓; 弓状小脑束:发自延髓锥体前方的弓状核,自前正中裂穿出,绕
小脑上脚
(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与中脑相连,又称结合臂。
小脑 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靠近枕骨 大 孔,前方临近延髓,当 颅 内压增高时可被挤嵌入 枕 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 体 疝(又称枕骨大孔疝), 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两种纤维(攀缘纤维和苔藓纤维)均为兴奋性; 六种细胞中只有颗粒细胞是兴奋性,其余4种为抑制 性。
攀缘纤维对purkinje细胞有兴奋作用;苔藓纤维 通过颗粒细胞也兴奋purkinje细胞,但颗粒细胞同时 也兴奋星形细胞和篮细胞,而这两种细胞却又抑制 purkinje细胞;golgi细胞受颗粒细胞和苔藓纤维的 兴奋,其轴突负反馈地抑制颗粒细胞的活动; purkinje细胞可抑制golgi细胞、星形细胞和篮细胞。

《脑干、小脑》课件

《脑干、小脑》课件
3 病变影响严重
脑干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神经部位之一,受损后可能引起生命体征紊乱等问题,甚至威 胁生命。
脑干的组成部分
延髓
负责控制自主神经系统、体温、 心率等生命机能。
脑桥
连接大脑和小脑,并控制面部 表情、眼球活动等。
中脑
控制呼吸、声音等,同时与视 觉、听觉有关。
网状结构
调节注意力、意识等。
小脑的功能和特点
1
学习、记忆
2
小脑在运动学习、空间记忆等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
3
运动控制
小脑负责控制身体的协调运动、姿势调 整等功能。
影响心理健康
小脑损伤或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注意力不 集中、言语细微障碍、情绪不稳等问题。
小脑与脑干的关系
脑桥
脑桥是连接小脑和脑干的重要通道。
运动控制
小脑运动控制的信息需要通过脑干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反馈和调节。
神经连接
脑干和小脑之间有大量交叉的神经纤维,它们共同参与了人体的许多生理、心理活动。
脑干和小脑的疾病和损伤
脑干脑瘤
脑干脑瘤是患者生命威胁最大的 头颅疾病之一,常具有恶性生长 特点。
小脑共济失调
小脑共济失调是指因小脑功能障 碍而导致的运动协调障碍。具体 表现为不稳定的步态、四肢无力 等。
脑桥综合征
脑桥综合征指的是脑桥损伤引起 的身体多个部位瘫痪、语音障碍、 眼睛运动失调等症状。有时患者 还会完全失去意识,但同时保留 认知能力。
脑干和小脑的重要性
1
基础和支持
脑干是保持人类生命的基础和支撑,而小脑则是身体各部分运动协调的重要保证 之一。
2
关键协同
脑干和小脑之间密切相连,相互协同,携手完成了许多生命和身体机能的复杂任 务。

精美解剖-小脑PPT课件

精美解剖-小脑PPT课件

授课:XXX
12
四.小脑的外部连系
小脑的传入与传出均经过三对小脑脚。
一般言之,凡是进入小脑的纤维均止于小脑
皮层,传出纤维均起于小脑诸核。仅有的例
外是起于前庭核的纤维止于顶核,部分起于
小脑前叶皮层的纤维止于前庭核。
授课:XXX
13
(一)小脑下脚 乃连系小脑与脊髓和延 髓的通路。其中大部分纤维止于蚓部及前 叶,下脚中主要的传导束有: 1. 脊髓小脑后束: 起于同侧脊髓的Clarke 背核,通过苔状纤维主要止于小脑前叶的 颗粒层,有一部分纤维止于新小脑的后半 月小叶。
授课:XXX
6
2. 浦氏细胞层:由一层排列规整、胞体 粗大的浦肯野细胞所组成,其胞体略呈 梨形,树突居于分子层中分枝极为茂密, 轴突伸向齿状核。蓝状细胞轴突分枝组 成的蓝状网在此层内。每个网包绕一个 浦氏细胞体。
授课:XXX
7
3.颗粒细胞层:此层之中除有密集的颗 粒细胞外,来自脊髓、脑干、大脑的苔状 纤维和来自下橄榄核爬行纤维均通过此层, 前者在本层与颗粒细胞突触。本层深处还 有散在的高基氏细胞,每个细胞约有300450个上行树突和数十根下行树突,每个 轴突约控制十万颗粒细胞。
授课:XXX
19
3. 切除猴前叶蚓部也产生躯干性共济失调, 但较切除絮结叶为轻,动物能走和跳跃,动 作中有明显共济失调。 4. 切除狗的小脑前叶可使其去大脑强直加重, 刺激前叶可使去大脑强直缓解。 5. 切除顶核与切除前中蚓部的结果相似。
授课:XXX
20
6. 切除小脑前半月小叶,产生同侧肢体共 济失调,当做意向性动作时症状加剧,联 合动作不受影响。 7. 切除猴的新小脑时,四肢呈意向性动作 障碍,如伤及齿状核时症状加剧,且呈现 粗大震颤与眼球震颤。 8. 切除小脑下脚与切除絮结叶复合体所引 起的症状相仿。

(系统解剖学课件)4.小脑

(系统解剖学课件)4.小脑
症状
小脑梗塞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眩晕、共济失调、平衡 障碍等。
治疗
小脑梗塞的治疗通常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改善脑循环 等。
小脑肿瘤
病因
小脑肿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等有关。
症状
小脑肿瘤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共济失调、平 衡障碍等。
治疗
小脑肿瘤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03
小脑半球
每侧小脑半球包括一个半 球和两个外侧沟,每个半 球内含一个蚓部。
小脑扁桃体
位于小脑半球下方,呈锥 形,是脑干向两侧膨出的 部分。
小脑脚
小脑通过三个小脑脚与脑 干相连,分别是前庭小脑 脚、脊髓小脑脚和橄榄小 脑脚。
小脑的表面结构

小脑表面的沟将小脑皮质分成许多小的区域,每 个区域称为叶片。
适应性运动
小脑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 环境,调整身体运动以适 应不同的任务和需求。
小脑的认知功能
空间认知
小脑参与空间认知和定向,帮助个体理解和导航周围环境。
注意力调节
小脑调节注意力资源,确保个体在执行任务时能够集中精力。
学习与记忆
小脑参与学习过程,尤其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记忆。
小脑的情感功能
情绪表达
01
神经可塑性研究
研究发现小脑具有高度的神经可塑性,能够在环境变化和 行为训练中调整其结构和功能,为神经康复和神经重塑提 供了新的思路。
小脑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脑在运动控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对运动协调、平衡和精确控制具有重要影响。
小脑研究的未来方向
跨物种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小脑结构和功能,可以深入了解小脑演化的规 律和机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更多启示。

解剖课件-小脑PPT

解剖课件-小脑PPT

小脑皮质与小脑核
小脑髓质 小脑叶片或小脑各叶
小脑传入和传出纤维
Three peduncles
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脑下脚 (绳状体) 连于延髓
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脑中脚(脑桥臂) 连于脑桥
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脑上脚(结合臂) 连于中脑
Vestibulocerebellum 前庭小脑
Archicerebellum 原小脑 绒球小结叶
Spinocerebellum 脊髓小脑
Paleocerebellum旧小脑 小脑蚓和中间部
Cerebrocerebellum 大脑小脑
Neocerebellum 新小脑 外侧区
小脑
cerebellum
小脑 (cerebellum)
位置
颅后窝,延髓和脑桥的背侧 上面较平坦 腹侧面形状不规则 下面正中有纵深的凹陷-小脑谷 表面平行的沟 小脑叶片
维持身体平衡 调节肌紧张(肌张力) 协调随意运动
(一)小脑的外形、分叶和分区
原裂
小脑前切迹
前叶
绒球 小结
后叶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脑中脚-connect with pons, contain afferent fibers
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脑上脚-connect with midbrain, contain mostly efferent fibers
前庭脊髓束 内侧纵束
前角内侧部神经元
调节躯干肌维持平衡

神经系统解剖之小脑

神经系统解剖之小脑
绒球 绒球脚 小结 小脑扁桃体
原裂 小脑蚓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水平裂
4
㈠小脑分叶
绒球小结叶 前叶 后叶
古小脑
旧小脑
新小脑
5
前庭小脑 脊髓小脑 大脑小脑
小脑分叶 模式图
原裂
后叶
后外侧裂
6
前叶 绒球小结叶
㈡小脑皮质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颗粒层
7
㈢小脑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皮质 小脑白质
8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内侧纵束 展神经核 前庭神经核 网状结构 前庭脊髓束
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
27
第三脑室:
为间脑的内腔,呈矢状位, 向后借中脑水管通向第四脑室。 顶:脉络组织 底: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侧壁:背侧丘脑、下丘脑 前界:终板
28
一、名词解释
1.小脑核2.小脑扁桃体 3.下丘脑沟 4.上丘脑5.第三脑室 二、问答题 1.试述小脑的位置、形态、分叶、分区(按发生或机能) 2.试述小脑核的名称、位置及其与各部小脑皮质的关系 3.试述间脑的位置、分部 4.试述背侧丘脑和后丘脑的特异性核团(腹后内侧核、腹后 外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及其特定接受的信息 5.试述下丘脑的位置、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及下丘脑 的功能
熟悉第三脑室的位置与交通;后丘脑、底丘 脑的位置,组成及功能。
了解上丘脑的位置和组成,背侧丘脑核团的 分类及功能(除腹后核)。
13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 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 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5部 其内腔为第三脑室。
14
㈠背侧丘脑
与下丘脑之间以下丘脑沟为界 是卵原形的灰质团块 两侧之间有丘脑间粘合 前方突出为丘脑前结节 后端膨大为丘脑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小脑
位置:颅后窝、延脑和桥脑的背侧。上方隔小脑幕
与大脑枕叶相邻,前下方借小脑上、中、下三对脚 与脑干的中脑、桥脑和延髓相连。
一、外形和分部
㈠小脑外形
上面:平坦,盖 以小脑幕; 下面:中间部凹 陷,容纳延脑。 中间缩窄的部分 称小脑蚓;两侧 膨隆为小脑半球。
小脑蚓下面:前→后: 小结、蚓垂、蚓锥体 和蚓结节。 绒球、小脑扁桃体 叶片、原裂(首 裂)、水平裂、后外 侧裂(下面)
⑶外侧核群:可分为: 背侧组:外侧背核(前部)、外侧后核(后部); 腹侧组:前→后: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腹后核可分为: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
⒉丘脑功能:
⑴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脑干网状结构→中线 核、板内核、网状核 →上行网状激动系统: 保持机体清醒。
⑵特异性中继核团: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 →腹前核、腹外侧核 →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 功能:调节躯体运动
一对卵圆形的灰质 团块,上面和内侧面游 离,上面露于侧脑室的 底部。
丘脑间粘合:连接两侧 丘脑。
下丘脑沟:自室间孔走 向中脑水管,是背侧丘 脑和下丘脑的分界。 丘脑前结节:丘脑的前 端。
丘脑枕:丘脑后端膨大。 终纹:丘脑背面外侧缘 和端脑尾状核之间的间 隔。
㈡后丘脑(丘脑后部)
位于丘脑后下方、中脑顶盖上方。
⑶新小脑:原裂以后的后叶,主要接受大脑皮质经 由桥脑核中继而来的信息,故又称大脑小脑。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㈠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共4对,内→外依次为:
⒈顶核:第4脑室顶上方,主要接受旧小脑和前庭
核来的纤维,发出纤维→小脑下脚→前庭神经核、 延脑网状结构。
⒉球状核:
⒊栓状核:
接受新、旧小脑的纤维
⒉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
⒊典型体征: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
㈡原小脑综合征
损伤绒球小结叶所致,表现为: ⒈平衡失调;
⒉自发性震颤。
㈢新小脑综合征
新小脑损伤不论是否涉及旧小脑,可 表现为: ⒈共济失调:如指鼻试验阳性、交替运 动缓慢、爆发性语言等; ⒉肌张力低下:损伤旧小脑时引起;
⒊意向性震颤:肢体运动时非随意有节 奏的摆动,趋向动作目标加剧。
第四节 间脑
位置:中脑和端脑之 间,外侧部与大脑半 球实质愈合,大脑半 球掩盖了间脑的两侧 和背面,部分腹侧露 于脑底。 两侧间脑之间的 窄腔称第三脑室。
分部:
背侧丘脑(丘脑)
后丘脑(丘脑后部)
上丘脑(丘脑上部)
下丘脑(丘脑下部)
底丘脑(丘脑底部)
一、间脑的外部形态
㈠背侧丘脑(丘脑)
⒊大脑小脑:协调肌肉的精细运动
大脑皮质→桥脑核× →小脑中脚→大 脑小脑皮质→齿状核→小脑上脚× → 丘脑 →大脑皮 →皮质 × →脊髓中间
腹外 侧核 质运动 区 脊髓 侧束 带、前角 外侧部
红核→下橄榄核→小脑
功能:控制上、下肢精 确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㈠特点
⒈不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
传出纤维:主要 发自齿状核,小 部分来自顶核、 环状核核栓状核。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⒈前庭小脑 —— 维持身
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同侧前庭神经、前庭 神经核的纤维→小脑下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庭小脑→同侧前庭神 经核→前庭脊髓束、内侧 纵束→躯干肌及眼外肌运 动神经元
功能:维持身体平衡、 协调眼球运动。
⒉脊髓小脑:控制肌肉
㈡小脑的分叶和机能分部 ⒈小脑的分叶
⑴绒球小结叶:绒球和小 脑蚓的小结,绒球和小结 之间以绒球脚相连。 ⑵小脑前叶:小脑上面原 裂以前的部分。 ⑶小脑后叶:原裂和后外 侧裂之间。
⒉小脑的机能分部
⑴古小脑:绒球小结叶,主要接受前庭器官和前庭 核的传入,故亦称前庭小脑。
⑵旧小脑:小脑蚓(小结除外)的蚓垂、蚓垂体、 蚓结节加上原裂以前的前叶,主要接受脊髓的传入 (脊髓小脑前、后束),又称脊髓小脑。
⒋齿状核:最大,位于球状核、栓状核的外侧,形 如开口向内的袋状,接受新小脑的纤维
小脑上脚
㈡小脑皮质
由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组成,神经元构成 三层结构,内→外:
颗粒层 Purkinje细胞层 分子层
㈢小脑髓质
由出入小脑皮质的纤维所构成。 传入纤维:前庭小脑纤维、脊髓 小脑纤维、桥脑小脑纤维
㈢小脑髓质
内侧膝状体→下丘臂→下丘
外侧膝状体→上丘臂→上丘
㈢上丘脑(丘脑上部)
位于间脑背侧部 与中脑顶盖前区相移 行的部分,第三脑室 顶部周围,包括:丘 脑髓纹、缰三角、缰 连合、后连合、连合 下器、松果体
㈣底丘脑(丘脑底部、腹侧丘脑)
位于丘脑的腹尾侧和中脑被盖的头侧,是中 脑和间脑的移行区。
㈤下丘脑(丘脑下部)
张力和协调肌肉运动。
脊髓小脑后束、脊髓 小脑前束→脊髓小脑→
①小脑蚓部→顶核→小脑 下脚→前庭神经核、脑干 网状结构→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脊髓中间带、 前角内侧部。 功能:控制运动中的躯干 肌、肢带肌的张力和协调。
②旧小脑(除蚓部)→球 状核、栓状核→小脑上脚 →对侧红核、丘脑腹外侧 核(至大脑皮质运动区) →红核脊髓束、皮质脊髓 侧束→交叉后至同侧脊髓 中间带、前角外侧部。 功能:控制运动中的肢 体远端肌肉的张力和协 调。
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大脑皮质 脊髓丘系、 →腹后外侧核 感觉中枢 内侧丘系
功能:躯体感觉传导的最后中继站,丘脑已能领略 到粗糙的感觉和愉快与不愉快的情绪。
⑶联络性核团
功能:执行复杂的汇聚和整合,参与感觉的时空、 情感、精细的辨别及与意识相关的神经活动(如 学习、记忆等)。
㈡后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下方,组成了第三脑室侧壁的下 半和底壁。包括: 视交叉、视束、终板、灰结节、漏斗(正中隆 起)、乳头体、垂体
二、间脑的内部结构及功能
㈠背侧丘脑
⒈丘脑核团
外髓板:
内髓板:“Y” 形,内有板 内核群,将 背侧丘脑分 为:
⑴前核群:丘脑前结节内。
⑵内侧核群:内髓板内侧,背内侧核(内侧背核)
视束→外侧膝状体核→视辐射→枕叶视觉皮质(中枢)。 下丘臂→内侧膝状体核→听辐射→颞叶听觉皮质(中枢)。
㈢上丘脑
缰核:嗅觉、内脏传入和躯体传入的一个汇聚点。
连合下器:调控水盐平衡。
松果体:褪黑激素——抑制性腺、调节生物钟。
㈣底丘脑
中脑的红核、黑质延伸至此。
底丘脑核:锥体外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