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历代皇帝的翰墨情缘

合集下载

《历代帝王图》作品赏析 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整体评价 画作内容

《历代帝王图》作品赏析 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整体评价 画作内容

《历代帝王图》作品赏析艺术特色创作背景整体评价画作内容唐代是人物画的鼎盛时期,出现了阎立本、张萱、吴道子、周昉等具开创性的大家,可是流传至今的唐代人物画却寥寥无几,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便是享誉中外的珍宝之一。

《历代帝王图》亦名《列帝图》、《十三帝图》等,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31.0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图中绘自汉至隋13位帝王形象:西汉昭文帝、东汉光武帝、魏文帝曹丕、吴王孙权、蜀主刘备、西晋武帝司马炎、南朝陈宣帝陈项、陈文帝陈情、陈废帝陈伯宗、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昌、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在各帝王像旁皆有榜书,后七帝述及了朝代、庙号、本名、在位之事,甚至涉及宗教信仰等,前六帝较后七帝的文字简略。

这是一幅典型的“帝王图”。

有关“帝王图”,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作用主要或是给治国者以示范、警醒。

《历代帝王图》中13位帝王形象都具“王者气度”和“伟丽仪范”,从艺术角度来看,具备典型的唐代人物画风格,如人物形象的质感、量感和立体感的刻画,个性表情的呈现和全图体现出的恢弘气度。

仔细看,还是可以发现前六像和后七像略有区别,后七像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具变化,而且之间的绢质断裂修复痕迹明显。

波士顿博物馆专家认为“从图像学角度来看,虽说全卷前后一贯,但从气势之强弱、笔墨之良劣、设色之新旧、表情之精粗观之,则迥然有别。

综上所述,前六帝一段确可定为北宋摹本,而此卷的后七帝,则是唐时物无疑。

”(吴同撰、金樱译,《波士顿博物馆藏中国古画精品图录:唐至元代》)图中人物似乎没有完全摆脱早期人物画程式化的特征,尤其是诸帝王身边的随从较为明显,但也可清晰地看到唐初人物画在衣纹线条和设色方面的进步,还能看到画家以史学的态度做了判别,如对开国君化的“本纪”。

对于本图的年代、作者,今日学界尚有不同意见。

馆藏方认为前六像是北宋摹本,后七帝像为唐时原物。

至于作者,自卷后北宋富弼(1004-1082)题跋断为初唐阎立本作后,几无异议。

清朝皇帝与文臣的书法与绘

清朝皇帝与文臣的书法与绘

清朝皇帝与文臣的书法与绘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维持最久的封建王朝之一,其间皇帝与文臣的书法与绘画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清朝皇帝不仅自己亲自参与书法与绘画的创作,而且还非常注重文臣的才艺。

在这个时期,书法与绘画成为皇帝与文臣交流与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同时也融入了宫廷文化与政治活动中。

本文将就清朝皇帝与文臣的书法与绘画进行论述。

一、清朝皇帝的书法与绘画清朝历经几十位皇帝,其中许多皇帝都对书法与绘画有浓厚的兴趣与才艺。

比如清朝乾隆皇帝,他不仅治理国家有方,还有一手出色的书法与绘画技艺。

他在位期间,经常亲自题词并绘制山水画作。

乾隆皇帝的书法作品流畅而有力,富有韵律感和艺术张力。

他的山水画作则精心构图,充满了大自然的神韵和生机。

另一个知名的皇帝艺术家是清朝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追求自由与独特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笔势洒脱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康熙皇帝的绘画作品也广泛流传,特别以仕女画闻名,作品细腻刻画了当时的宫廷生活与风俗。

二、清朝文臣的书法与绘画清朝文臣在书法与绘画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清朝皇帝对文臣的书法与绘画才艺非常推崇,经常予以重用。

文臣们在政务之余,更是把书法与绘画视为生活与修养的一部分。

他们的作品多样,既包括经典的传统风格,也有许多创新和独特的个人表达。

文臣中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是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末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也是当时著名的收藏家。

他的书法作品承袭了传统的技法,同时也注入了自己的个性与情感。

郑板桥的书法作品遒劲有力,字迹端庄而洒脱,被誉为“板桥楷书”。

在绘画领域,文臣梁启超是一位知名的艺术家。

他擅长绘制花鸟画,作品细腻而真实,给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感觉。

梁启超的作品不仅忠实地表达了自然界的美,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生命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三、皇帝与文臣的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在清朝,皇帝与文臣的书法与绘画之间存在着独特的关系。

皇帝对文臣的书法与绘画才华十分推崇,常常将他们的作品收藏起来,并在宫廷进行展览。

非常珍贵的中国历代书法家书法真迹

非常珍贵的中国历代书法家书法真迹

西暖阁 雍正御笔
雍正行书书法用笔跌宕,用墨酣畅,气脉一贯,将二王的灵秀, 晋唐的古朴及董其昌的逸气熔为一炉,颇具大家风范。田忠彦在《浅 说清代盛世帝王书法》写道:“雍正书法与康熙、乾隆相比,康熙的 字逸美,雍正的字放达,乾隆的字甜丽。相比之下,雍正的字个性更 为舒展,意趣表达更为自然。”,这样的评价似乎还是比较客观的。
中国历代书法家画家字画真迹
(太珍贵了!值得珍藏!)
乾清宫正当光明匾、顺治御笔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 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时年六岁, 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14岁的福临亲政。顺治帝天资聪 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 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 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 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 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 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频有哀祸帖 王羲之
王羲之 姨母帖 行书
初月贴 王羲之
王 羲 之 平 安 贴
乾隆帝盛誉本帖 “可亚时晴”,媲 美“三希堂”瑰宝 王羲之《快雪时晴 帖》,民间流传王 羲之高古摹本无出 其右,堪称顶级藏 品。
王 羲 之 何 如 贴
《何如帖》笔画 清劲,雅静宜人。 整篇作品气息静 谧婉丽,无一丝 渣尘。用笔练达 爽峻,如铁削泥, 显示出一种肯定 与从容的意态。 线条虽细,但筋、 骨、血、肉无一 不全。用笔多有 侧锋,然并无扁 薄之病。结体秀 长飘逸,已完全 脱去隶书的痕迹。 简远、高贵、不 激不厉的魏晋风 度于《何如帖》 表露无遗。

《历代帝王图》浅析

《历代帝王图》浅析
外 公 。 画家 主要 强 调 他 质 朴 憨 厚 、 头 脑简单 的性格特征 , 那 稀 疏
阎立本 , 陕西长安人 , 出生 贵 族 , 初 唐 时期 著 名 画 家 、 工 程 设 计 家 。阎 立 本 继 承 父 兄 事 业 , 在 唐太宗李 世民 、 唐 高 宗 李 治 时 期 做 过 中书 令 、 工部尚书、 丞相, 其绘 画有丹青神化、 冠 绝 古 今
备、 吴 主 孙权 、 晋武 帝司 马炎 、 北周 武帝 宇文 邕、 隋文帝 杨坚 、 隋 炀帝杨广 、 陈文帝 陈蓓 、 陈废帝 陈伯宗 、 陈宣帝 陈项 、 陈后 主陈叔 宝 。其 中 , 陈叔宝 、 杨坚、 杨 广 这 三 位 帝 王 阎 立 本 有 可 能 亲 身 见
过, 宇文 邕虽然是 他的外 祖父但 去世较 早 , 阎立本应 该没见 过 , 但 对 他 的 了解 却 可 能 较 真 实 详 细 。这 件 作 品 中 的每 个 形 象 都 寓
之誉 。
硬 劲 的连 腮 胡 子 、 发 直 的眼 神 , 显 出几 分 暴 戾 。隋 文 帝 杨 坚 是 一 个 有 名 的表 面 上 随 和 实 则 内 心 有 计 谋 多 猜 疑 之 人 。他 出生 较 低 微, 但他 能顺应历 史发展 的潮 流 , 采 取相应 措施 , 完 成 了 统 一 大 业, 结 束 了 南 北 朝 几 百 年 的混 战 局 面 。但 杨 坚 晚 年 多 疑 , 几 易 皇 储 。 画 家笔 下 的杨 坚 , 身材高大 . 长形脸庞 , 头 略前倾 , 眼神 不 固
像, 是 古 代 画 家 。此 图 刻 画 了历 史 上 不 同作 为 的 帝 王 , 为唐代 统治者 提供借 鉴。1 3个 帝 王 像, 仪表 、 性格各不相 同, 凸现了画家 的政治见 解。这 1 3个 帝 王 依次是 : 前汉 昭 帝刘 弗 陵 、 汉光 武帝 刘 秀 、 魏 文帝 曹 丕 、 蜀 主 刘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像》长卷传世名画之一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像》长卷传世名画之一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像》长卷传世名画之一驰誉丹青传右相,犹存历代帝王图;只今谁见僧舒笔,名下无虚会得无。

—清代吴修《青霞馆论画绝句》阎立本(约601年—673年),汉族,雍州万年(今西安临潼县)人,唐代政治家、宫廷画家、工匠。

唐高宗显庆元年迁升为工部尚书,后升为右相,封博陵县男。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孙。

其母是北周武帝之女清都公主。

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思。

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

阎立本擅长工艺、建造、工篆隶书、绘画,并且阎毗、阎立德、阎立本父子三人以工艺、绘画和建筑工程闻名于世。

遗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等。

阎立本文像学界关于此图作者的归属,实际有三个不同的观点:①、作者为阎立本;②作者为郎余令;③、作者为杨褒的摹本(根据史籍记载,现在流传的绢本,是宋代杨褒根据白麻纸唐画传摹,设色附彩。

)三种观点中,尤其以阎立本、郎余令较为突出。

官方宣称《历代帝王图》的作者为阎立本。

依据阎立本地画作的三个基本特征:1).阎立本的仕途以及作画经历来看有先天优势,主要依据是宋代富弼题识,2).以人物画为主;3).其选材多为政治主题。

诸如《秦府十八学士图》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一类的作品,大多绘制于“凌烟阁阁”上。

《历代帝王图》又名《十三帝图》/《古列帝图卷》/《古帝王图》横卷描绘唐代之前汉至隋13位帝王的画像,将帝王的气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各帝王图前均以楷书题字,帝王侍人形成独立的13组共计46人。

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有佛教艺术的影响。

作为中国肖像画的经典标品,该图奠定了后续帝王像的表现形式,宫廷宗庙中皇帝的肖像,还是壁画中的帝王遗像,均依此冠本为形象。

《历代帝王图》全卷横屏欣赏《古列帝图卷》无落款印章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31厘米,现存后人摹本。

现波士顿美术馆藏《历代帝王图》又名《列帝图》/《十三帝图》画了十三位帝王形象,从汉昭帝刘弗陵到隋炀帝杨广。

分别是:前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加上侍人共四十六人。

历代名画记

历代名画记

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於天然,非由述作。

古圣先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

自巢燧以来,皆有此瑞,迹映乎瑶牒,事传乎金册。

庖牺氏发於荣河中,典籍、图画萌矣;轩辕氏得於温洛中,史皇、苍颉状焉。

奎有芒角,下主辞章;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

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天地圣人之意也。

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

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

(汉末大司空甄丰校字,体有六书。

古文,即孔子壁中书。

奇字,即古文之异者。

篆书,即小篆也。

佐书,秦隶书也。

缪篆,所以摹印玺也。

鸟书,即幡信上作虫鸟形状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

”又周宫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

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周礼保章氏掌六书:指事、谐声、象形、会意、转注、假借。

皆苍顿之遗法也)洎乎有虞作绘画明焉,既就彰施,仍深比象,于是礼乐大阐,教化由兴,故能揖让而天下治,焕乎而词章备。

《广雅》云:“画,类也。

”《尔雅》云:“画,形也。

”《说文》云:“画,畛也。

象田畛畔所以画也。

”《释名》云:“画,挂也。

以彩色挂物象也。

”故鼎锺刻,则识魑魅,而知神奸;旂章明,则昭轨度,而备国制。

清庙肃而樽彝陈,广轮度而强理辨。

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

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

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

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

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故陆士衡云:“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此之谓也,善哉。

曹植有言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具;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

中国历代皇帝的书法真迹

中国历代皇帝的书法真迹

中国历代皇帝的书法真迹
秦统一六国,书同文,中国书法进入灿烂时期。

中国文字不仅是交流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书法史上,历代帝王中出现了很多热爱书法的皇帝,他们重视书法,研究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书法有很大的贡献。

↑晋宣帝司马懿手迹
↑唐太宗李世民手迹
↑武则天手迹
↑南唐后主李煜手迹
↑齐高帝萧道成手迹
↑宋高宗赵构手迹
↑宋徽宗赵佶手迹
↑金章宗完颜达葛手迹
↑元成宗手迹
↑清德宗光绪手迹
↑清高宗乾隆手迹。

乾隆皇帝为何选张照为他的书法代笔人_

乾隆皇帝为何选张照为他的书法代笔人_

清康熙皇帝是“素好翰墨”,在他的引领下,晚明书法大家董其昌的影响风靡了朝野,加之康熙皇帝的偏爱,董其昌流美端庄的书风成为书学正脉。

整个朝廷内外,“士子执管者,莫不习萱”,其原因是玄烨特别喜爱董其昌的书法。

高士奇、沈荃由于写“董字”书法非同凡响,圣眷优隆。

到乾隆时,高士奇的孙女婿张照擅长行、草书及楷书,常常为乾隆代笔,字迹清秀潇洒,深厚苍劲,笔锋张弛有度,高超的书法艺术尽显笔端。

乾隆皇帝特别喜欢赵孟叛(1254~1322)④的书法,当时“董赵书风靡天下”。

其实,张照是清初馆阁体的代表人物,深受康熙和乾隆两朝皇帝的喜爱。

乾隆年问,刑部尚书张照初学董其昌,后又师从颜真卿、米芾,与赵孟频的“赵体”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才使乾隆对张照的书法厚爱有加7乾隆朝的书法家可谓“比比皆是”,张照的书法是由董其昌的书风上溯到宋代四家,进而浸染于唐代颜真卿的书法,与当时“帖学”大兴的清代正宗书法相同又有很大的差异,究竟是张照的宇与乾隆一模一样呢,还是张照的书法要比乾隆皇帝更好一些?一、结体天骨开张受三朝皇帝赏识张照(169l~1745),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宇得天,号泾南,别号梧囱,又号天瓶居士。

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文敏。

深通释典,研法律,精音乐,尤工书法。

张照书法初从董其昌入手,继乃出入米芾、颜真卿。

书法运笔雄健,气魄浑厚,结字缜密,布置停匀。

书体若楷若行,书风兼有颜(真卿)、米(芾)风韵,兼能画兰、墨梅。

18岁的张照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就考中进±,因康熙皇帝对董其昌的书法极为推崇,张照与沈荃都是董其昌家乡华亭人,二人不断受到康熙皇帝的重视,尤其是张照,他本人又是康熙宠臣、御用文人高士奇的孙女婿,康熙自然对他是另眼相待。

康熙曾说过张照的书法是“复有董(其昌)之整,而无董(其昌)之习。

”康熙的意思是说,张照已经有董其昌之书法的法度,但没有董其昌“俗媚”的习气。

对张照的书法评价甚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希在北京故宫,隔海相望,无时不刻都在盼望着团圆与相聚„„
御笔品读
《中秋帖》卷首乾隆御笔“至宝”
御笔品读
丙寅八月的一天,乾隆皇帝又把《中秋帖》取出赏玩,陶醉之余拟了
一首词接在了帖子后面。
御笔品读
这是王珣写给堂兄弟伯远的一封对养生的看法的信,信中“珣顿首顿首” 是深深鞠躬的意思,在信中他告诉伯远,他为了静养而想搬到外地的愿望终 于达成了。“江左风华”四字是乾隆皇帝对这件书法真迹的赞誉。当然,那 时他并不知道它是传世书帖中唯一的晋人真迹。也是在丙寅春日的一天,乾 隆皇帝写下了自己得到了《伯远帖》的心境,以及三希堂的由来。
御藏之谜
到乾隆皇帝时,三希法帖中的《中秋帖》和《伯远帖》
进入内府。关于乾隆皇帝是如何得到这两帖的?
乾隆时期,著
名的收藏家有梁清 标、安岐、孙承泽
有的说是巧取豪夺 有的说是逢迎献纳 谁也说不清楚只能 靠进一步的研究来 揭开历史真相了
等。他们的藏品均
通过不同的途径被 转归乾隆内府。其 中就包括《中秋帖》 和《伯远帖》。
兰亭真迹或被唐高宗葬入了乾陵?
至今,我们还无法捕捉到兰亭真迹下落的蛛丝马迹,关于其下落 的种种猜测也还在继续。也许正是因为《兰亭序》的真容难见,才使 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乾隆皇帝与三希法帖
御藏之谜
御笔品读 聚散传奇
王珣《伯远帖》局部
郎世宁《弘历鉴古图》局部
御藏之谜
这里是皇帝赏玩书画 的私人空间,200多年前, 乾隆皇帝常常独自坐在这 个不足6平米的小暖阁里, 静静地欣赏着三件堪称绝 世珍品的书法。为此,他 还特意将这间小屋改名为
御笔品读
一千六百多 年前的一天,大雪 初晴,王羲之随手 写了封短信,问候 远方的朋友。这封 短信经历的千百年 的时光,纸页早已 泛黄,但上面短短 的四行二十八个字, 却是乾隆的最爱。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御笔品读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御笔品读
王献之《中秋帖》 乾隆丙寅二月的一天,《中秋帖》被放进了三希堂。乾隆皇帝高兴至极, 便在帖子右边记下了获取王献之真迹的感受:府所藏王献之墨迹多为唐人钩填, 只有这件《中秋帖》神象如新,堪称稀世珍宝。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喜悦的心情。
图说 历代皇帝的翰墨情缘
绪 言
唐太宗与《兰亭序》
兰亭雅集 萧翼赚兰亭 下落之谜
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局部 定武本《兰亭序》
兰亭雅集
《 兰 亭( 修明 禊) 图文 》征 明 局 部
自战国以来,每年的阴历三月初三,是汉民族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 即“上巳节”。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阴历三月初三,王羲之邀 请当地的四十二位贵族名流来到绍兴郊外的兰亭,祭祀结束后,他们席地 而坐,游戏即将开始„„
“三希堂”。
乾隆皇帝是如何得到这三件宝贝的呢?
御藏之谜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 康熙十八年,国子监祭酒 冯济源以王羲之《快雪时 晴帖》墨迹二十四字,装
成册页进献。
冯济源是什么人?为 什么会有《快雪时晴帖》?
这件《快雪堂法书》是清初著名
收藏家冯铨编选的。收录晋、唐以来 书法名品八十馀件。因《快雪时晴帖》
位于卷首而得名。
兰亭雅集
千年前的雅 士们大概就是这 样:将盛着绍兴 温酒的酒杯放入 溪水中,杯子遇 到障碍就会打转 或停下来,停在 谁的面前,谁就 得写诗助兴,吟 不出诗的人就会 被罚酒。右图为 明代画家仇英绘 制的《兰亭雅集 图》。
那天,王羲之有 些微醉,众人簇拥 着他为最后写的三 十七首诗作序,他 不经意间的草稿, 成了流传千古的天 下第一行书《兰亭 序》,那天的兰亭 雅集也竟成为中国 文人的一种生活态 度,被后人长久地 向往着。
《兰亭序》下落之谜
据说唐太宗死后,高宗李治将兰亭真迹置于太宗枕边,一起葬入坟墓。
从此,兰亭真迹便销声匿迹了。后世所谓《兰亭序》多是唐太宗命臣工制
造的摹本。
公元908年,后 梁耀州节度使温韬 盗掘昭陵,他发现 《兰亭序》了?
唐太宗昭陵俯瞰图
《兰亭序》下落之谜
(宋)蔡挺: 兰亭真迹在陪葬的 时候,李家的后人用 临摹本换掉了真本, 兰亭真迹一直就留存 在人间。
紫禁城。上图为溥仪离开紫禁城时
的场景。
聚散传奇
上图为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的专列在皇姑屯车站被炸时的场景。
当得知此消息时,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易培基心惊不已,
哀痛之余,他为《快雪时晴帖》侥幸逃过一劫而感到庆幸。这
是为什么呢?此次爆炸与宝帖有联某种系?
聚散传奇
台北故宫四楼的“三希堂”,是
一家提供精致小点心的餐厅。
偿还,他便向徐伯郊征求意见。
徐伯郊是香港著名的鉴藏家之一,也是
「香港秘密收购小组」的负责人,为国家收 回大量的文物。其中就包括《中秋帖》和 《伯远帖》。
郭葆昌,字世五,号觯
斋,河北定兴人。曾任袁世 凯的“陶务总监督”,他不
仅是烧制瓷器的名家,也是
鉴赏家和收藏家。
聚散传奇
左图为今年6月2日在台 北故宫博物院举行的《山水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爆发 后,《快雪时晴帖》辗转南京、
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台北市 基隆同北岸士林镇外双溪落成。《快雪 时晴帖》终于拥有了舒适的家。
贵阳和重庆等地,1948年又被
转运到了台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聚散传奇
《中秋帖》和《伯远帖》被同治皇帝
的敬懿皇贵妃盗出故宫,后被郭葆昌购得。 郭死后传给儿子郭邵俊。郭邵俊到香港后, 因生意需要,他便向教会借了一笔钱款, 以二帖作抵押品。后来,生意失利,无力
萧翼赚兰亭
《兰亭序》一直是王氏的传家之宝,后来历 经辗转传至王羲之的七世孙释智永手中。智永圆 寂后,将兰亭真迹传给徒弟辩才。
太宗屡次索要
辩才皆矢口否认
藏有兰亭真迹
太宗很是无耐
(隋)智永《千字文》局部
萧翼赚兰亭
( 唐 ) 阎 立 本 《 萧 翼 赚 兰 亭 图 》
后来,听取房玄龄的计策,太宗派萧翼去骗取兰亭 真迹。于是萧翼乔装打扮,借宿会稽永兴寺。萧翼最终 是如何取得辩才的信任?又是如何盗取兰亭序的呢?
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特展》,“剩山卷”和“无 用师卷”在360年之后再次
“三希帖”何 时聚首?我们 拭目以待。
聚首,此举意义非凡。
当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便下达了特级指示:要不惜一切代 价抢救国宝。最后几经周折,终于以35万元的天价将两帖收回,一 直存放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从此,“三希帖”一希在台北故宫,
聚散传奇
这一天,溥仪企图将 《快雪时晴帖》盗出紫禁 城,被守卫神武门的士兵 发现,宝帖逃过一劫。
然而,另外“两希”却没有 那么幸运,它们被随行的敬懿皇 贵妃将此帖携带出宫,在外漂泊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了北
京政变,接管北京全城防务,修改 《清室优待条件》,将溥仪逐出了
流浪了20多年后才返回紫禁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