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药理学课件 (蔡际群)03
合集下载
大学药理学ppt课件

8 8
松弛内脏平滑肌,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内脏平滑肌松弛作用更明显。作用强度比较:胃肠道>膀胱>胆管、输尿管、支气管>子宫
9
(1)扩瞳:阿托品阻断虹膜环 状肌上的M受体, 使环状肌松弛退向 四周边缘所致。
辐射肌(去甲肾上腺 素能神经支配)
环状肌(胆碱能神
经支配)
10
扁平
阻断睫状肌上的M受体, 睫状肌松弛, 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固定扁平状,屈光 度降低,视近物模糊不清,只能视远物。
度冷丁(替哌啶):镇痛药,久用产生依赖性。
13
3. 眼科应用(1)虹膜睫状体炎:与缩瞳药合用;(2)检查眼底(3)验光配镜
4. 缓慢型心律失常用于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窦 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律失常。
14
用于暴发型流脑、中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菌痢、 中毒性肺炎所致的休克。
5. 感染性休克
15
可以迅速消除中毒时的M样症状。用药原则:及早、足量、反复 给药,以达“阿托品化”。
[分类]:根据抗胆碱药对受体作用的选择性可分为三类:
3
1. 天然来源的阿托品类生物碱:阿托品、东莨 菪碱、山莨菪碱等。【来源】 从茄科植物的颠茄、蔓陀罗、洋金花、 唐古特莨菪中提取。2. 人工合成的阿托品类代用品:后马托品、普 鲁本辛
一、天然生物碱
4
【构效关系】
(654)
5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快,达血药峰浓度需 1h , t1/2为 2h,作用维持为3~4h(72h,眼的作用)。吸收 后分布于全身组织,可透过胎盘屏障及血脑屏 障,也可经黏膜吸收。 i.m12h内有60%(85%~ 88%)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尿排泄。
6. 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16
【不良反应】1 . 治疗量常见的副作用:口干、视力模糊、心悸、皮肤干燥、体温升高、 尿潴留等。2. 大剂量兴奋中枢:出现烦躁不安、 多言、谵妄、惊厥等反应。3. 严重中毒可由兴奋转入抑制,出现 昏迷,最终可因呼吸麻痹而致死。
松弛内脏平滑肌,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内脏平滑肌松弛作用更明显。作用强度比较:胃肠道>膀胱>胆管、输尿管、支气管>子宫
9
(1)扩瞳:阿托品阻断虹膜环 状肌上的M受体, 使环状肌松弛退向 四周边缘所致。
辐射肌(去甲肾上腺 素能神经支配)
环状肌(胆碱能神
经支配)
10
扁平
阻断睫状肌上的M受体, 睫状肌松弛, 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固定扁平状,屈光 度降低,视近物模糊不清,只能视远物。
度冷丁(替哌啶):镇痛药,久用产生依赖性。
13
3. 眼科应用(1)虹膜睫状体炎:与缩瞳药合用;(2)检查眼底(3)验光配镜
4. 缓慢型心律失常用于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窦 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律失常。
14
用于暴发型流脑、中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菌痢、 中毒性肺炎所致的休克。
5. 感染性休克
15
可以迅速消除中毒时的M样症状。用药原则:及早、足量、反复 给药,以达“阿托品化”。
[分类]:根据抗胆碱药对受体作用的选择性可分为三类:
3
1. 天然来源的阿托品类生物碱:阿托品、东莨 菪碱、山莨菪碱等。【来源】 从茄科植物的颠茄、蔓陀罗、洋金花、 唐古特莨菪中提取。2. 人工合成的阿托品类代用品:后马托品、普 鲁本辛
一、天然生物碱
4
【构效关系】
(654)
5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快,达血药峰浓度需 1h , t1/2为 2h,作用维持为3~4h(72h,眼的作用)。吸收 后分布于全身组织,可透过胎盘屏障及血脑屏 障,也可经黏膜吸收。 i.m12h内有60%(85%~ 88%)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尿排泄。
6. 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16
【不良反应】1 . 治疗量常见的副作用:口干、视力模糊、心悸、皮肤干燥、体温升高、 尿潴留等。2. 大剂量兴奋中枢:出现烦躁不安、 多言、谵妄、惊厥等反应。3. 严重中毒可由兴奋转入抑制,出现 昏迷,最终可因呼吸麻痹而致死。
药理学课件PPT课件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 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不良反 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方法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临 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等,其中实验 研究包括离体实验和整体实验。
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或组织相互作用,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改 变的机制。
某些食物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从而 影响药物的疗效。
某些食物可以影响药物的排泄,从而 影响药物的疗效。
食物影响药物的代谢
某些食物可以影响药物的代谢,从而 影响药物的疗效。
药物与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
要点一
药物对疾病的影响
要点二
疾病对药物的影响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疾病的进程,从而影响疾病的康复。
某些疾病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药物的 疗效。
药物的作用特点和分类
药物作用特点
不பைடு நூலகம்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如选择性、竞争性、拮抗性等。了解药物的这些特点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提 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药物分类
根据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药理作用等特点,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类型,如抗生素、抗炎药、镇痛药、抗肿瘤 药等。熟悉各类药物的特性有助于医生根据疾病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对药物治疗过程进行全程监护,及时发现 和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患者安全。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
不良反应的识别
通过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和患者反馈等方式,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评估
对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因果关系等进行评估。
不良反应的报告
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不良反应事件,为药品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 据。
毒代动力学

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其结局如下:
①灭活、毒性降低极性增加 ③产生毒性代谢物
21
3. 生物转化酶的特点及种类:
专一性酶
如ChE, MAO等
非专一性酶(细胞色素 P450药物代谢酶系,CYP450) 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因促进体内药物生物转化的酶 主要是肝脏微粒体氧化酶系统(又称肝药酶)也称为细胞 色素P-450氧化酶。其特点是:
32
第二节 毒代动力学 Toxicokinetics
在毒理学研究中根据产生毒性作用的剂量,定性和定 量地研究实验动物体内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随
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毒代动力学研究所用的剂量远远高
于药效剂量和临床拟用剂量,并且为多次重复用药,其给
药情况和毒理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相同或相似,所获结果对
34
(一)经典动力学模型 Classical Ttoxicokinetics 房室概念和房室模型:
动力学的房室(compartment)概念是抽象的数学概念,
其划分取决于毒物在体内的转运及/或转化速率。 一房室模型 (one compartment model) 二房室模型 (two compartment model) 中央室 (central compartment)
30
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指自胆汁排进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后被 再吸收的过程。
Liver
Drug
31
经肺排泄
挥发性高的有机溶剂如乙醇等
经唾液、汗腺排泄
铅、砷等重金属和某些生物碱等
经乳汁、头发排泄
许多金属、毒品、有机氯农药等可从乳汁排泄而影响婴儿。某些 重金属可排泄到头发中。
药理学第三章PPT课件

a
6
* 乙酰胆碱和多巴胺能系统两个系统之间的平衡在纹状体和黑质水平有两个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 对于锥体外系控制运动功能至关重要。
* 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出上行纤维到达纹状体,其末梢与尾-壳核神经元所形成的突触以多巴 胺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挥抑制作用。
* 同时尾核中的胆碱能神经元与尾-壳核神经元所形成的突触以ACh为神经递质起兴奋作用 * 正常时两种递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共同参与调节机体的运动功能。
们都能使L-dopa失效,因此不宜与之合用。
a
22
a
23
Carbidopa是-甲基多巴肼的左旋体,是L-dopa增效药。由于carbidopa有较强的左 旋芳香氨基酸脱羧酶抑制作用及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故和L-dopa合用时,可减 少L-dopa在外周组织的脱羧作用,因而可使较多的L-dopa到达黑质-纹状体而发挥作用 ,从而提高L-dopa的疗效。
a
12
L-dopa对大多数PD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起病初期用药疗效更为显著。应用左 旋多巴后,患者感觉良好,抑制和淡漠的症状改善,关心周围环境,思维清晰敏 捷,听觉和口语学习能力也明显改进,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a
13
L-dopa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1. 奏效慢,用药2 ~ 3周后才出现体征的改善, 1 ~ 6个月后才获得最大疗效。 2. 对轻症及年轻患者疗效较好,而对重症及老年者患者效果较差。
a
24
两药合用的优点如下:
(1)减少L-dopa最适剂量; (2)明显减轻或防止L-dopa对心脏的毒副作用; (3)在治疗开始时能更快地达到L-dopa的有效剂量。
a
25
临床上carbidopa是左旋多巴治疗PD的重要辅助药,它与L-dopa合用时的固定 剂量比值为1 : 10。 单独应用carbidopa无治疗作用。此外,苄丝肼(benserazide)的作用与 carbidopa相似。
药理学PPT课件

②机体因素:吸收环境、吸收部位等
3.各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 ①胃肠道给药 A 以被动扩散从胃肠黏膜吸收,主要是小肠 B 分子量小,脂溶性大,非解离型易吸收
药物的体内过程
C 首关效应
口服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然后进入全身
血液循环,有些药物进入肝脏就被肝药酶代谢,进 入体循环的药减少,药物效应下降。
一 药物方面的因素
①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总称协同作用。
A.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
代数和,称相加作用。 B.增强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两药个别效应 的代数和,称增强作用。 C.增敏作用:是指一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 的敏感性增强,称增敏作用。
一 药物方面的因素
②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 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A.药理性拮抗:当一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阻止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2.主动转运 药物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需要载体,需要能量,有竞争性和饱和性 3.膜动转运 胞饮 胞吐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分布
排泄
生物转化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1.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2.影响吸收的因素 ①药物因素:理化性质、药物剂型、给药途径
血 脑 屏 障
胎盘屏障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三.生物转化
1.药物在药物代谢酶作用下,结构和药理活性发生的改变 2.方式 氧化、还原、水解 第一相反应 结合反应 第二相反应
3.药物代谢酶(专一性和非专一性)
①肝药酶,是肝内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
诱导和抑制。
药理学PPT课件 药理学总论

COOH O
O C CH3
Aspirin
#
概念
• 毒物(PoTisohn)e:re 损is n害o s人af类e d健ru康g, b的ut物质产品。
safe doctors.
药物
剂量大 有时小量
毒物
#
药物效应动力学
• (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 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理。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 反应(rebound)。
#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抗体蛋白结合为抗原 后,经过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 也称为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
Effect
Nondeleterious (side effects)
Desirable
Undesirable
Deleterious (toxic effects)
LOGO#
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
•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 补充治疗(supplementary therapy)
治标重要? 还是治本重 要?
Why ?
中医理论:治病必求其本,急者治 其标,缓者治其本。
#
治疗作用
• 补充治疗(supplementary therapy):也称替代 治疗(replacement therapy):
– 目的: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如 激素)的不足;
药理学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理ppt课件

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增加:肠道推进性蠕动减弱;致便秘。 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增加:哮喘禁用。 括约肌张力增加:胆绞痛、肾绞痛选用吗啡+阿托品。 膀胱括约肌张力增加:导致排尿困难。
3、心血管系统
引起组胺释放和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血管(小A、小 V),使血压下降,四肢温暖。
可编辑课件
31
4、免疫系统
吗啡对细胞性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有抑制 作用。长期给药对免疫的抑制可出现耐受现象。
脑-皮质通路的D2受体。 (2)镇吐作用 阻断CTZ的D2受体而
镇吐。 (3)加强其他中枢抑制药的抑制作用。 (4)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降低发热或
正常动物体温。
可编辑课件
多巴胺2受体
15
2、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可编辑课件
16
3、外周作用
(1) 受体阻断作用:强大,翻转肾上腺素的升 压效应——抗休克 (2) M受体阻断作用:较弱,引起唾液减少、视物 模糊、便秘、尿潴留——副作用。
【常用制剂】
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 Luminal鲁米那) 长、慢效类 异戊巴比妥(amobarbital,Amytal阿米妥) 中效类 司可巴比妥(secobarbital,Seconal速可眠) 短效、快效类 硫喷妥(thiopental) 超短效,起效快(静脉麻醉药)
可编辑课件
22
赛拉唑(Xylazole,静松灵)
【作用特点】
(1)镇痛、镇静、肌松。 (2)刺激唾液腺、汗腺分泌 (3)呼吸减慢。 【临床应用】同二甲苯胺噻嗪。
保定宁(静松灵与乙二胺四乙酸的混合物) 眠乃宁(静松灵与二氢埃托啡的混合物)
可编辑课件
23
五、丁酰苯类
氮哌酮(Azaperone)
药代动力学ppt课件

避免首关效应: 脂溶性高的药物硝酸甘油:
2、胃吸收
pH值的影响,弱酸性药物易吸收, 弱碱性药物易造成胃内积存。
3、小肠及直肠吸收 per rectum
儿童、呕吐、昏迷时采用;
50%不经过肝脏;不规则、不完全、对黏膜有刺激
作用。
可编辑课件
18
消化道外给药途径
皮内 intradermal (ID) 肌内 intramuscular (IM) 皮下 subcutaneous (SC or SQ) 静脉内 intravenous (IV) 皮肤 transdermal 吸入 Inhalation
➢ 膜两侧不同pH状态,弱酸弱碱类药物被动运转达平 衡时,膜两侧浓度比较:
例:某弱酸性药物 pKa=5.4
血浆 pH=7.4
分子型
[HA] 1
离子型
药物总量
(分子型+离子型)
[A-]
100
101
胃液 pH=1.4
[HA] 1
[A-] 0.0001
1.0001
可编辑课件
11
➢ 在膜两侧处于不同pH状态时,弱酸性药物被 动运转达平衡时,膜两侧浓度比的计算方法
可编辑课件
12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特点: 可逆浓度差转运 消耗能量 需载体,有饱和性 有竞争性抑制现象(例:丙磺舒与青霉素)
易化扩散 (facilited diffusion)
特点:
不需要能量,有饱和性 (例:葡萄糖进入
红细胞、维生素B12通过胃粘膜)。
可编辑课件
13
主要影响药物通过细胞膜的因素
可编辑课件
19
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其它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排序: 吸入→舌下→直肠→肌注→皮下→口服→皮肤
2、胃吸收
pH值的影响,弱酸性药物易吸收, 弱碱性药物易造成胃内积存。
3、小肠及直肠吸收 per rectum
儿童、呕吐、昏迷时采用;
50%不经过肝脏;不规则、不完全、对黏膜有刺激
作用。
可编辑课件
18
消化道外给药途径
皮内 intradermal (ID) 肌内 intramuscular (IM) 皮下 subcutaneous (SC or SQ) 静脉内 intravenous (IV) 皮肤 transdermal 吸入 Inhalation
➢ 膜两侧不同pH状态,弱酸弱碱类药物被动运转达平 衡时,膜两侧浓度比较:
例:某弱酸性药物 pKa=5.4
血浆 pH=7.4
分子型
[HA] 1
离子型
药物总量
(分子型+离子型)
[A-]
100
101
胃液 pH=1.4
[HA] 1
[A-] 0.0001
1.0001
可编辑课件
11
➢ 在膜两侧处于不同pH状态时,弱酸性药物被 动运转达平衡时,膜两侧浓度比的计算方法
可编辑课件
12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特点: 可逆浓度差转运 消耗能量 需载体,有饱和性 有竞争性抑制现象(例:丙磺舒与青霉素)
易化扩散 (facilited diffusion)
特点:
不需要能量,有饱和性 (例:葡萄糖进入
红细胞、维生素B12通过胃粘膜)。
可编辑课件
13
主要影响药物通过细胞膜的因素
可编辑课件
19
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其它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排序: 吸入→舌下→直肠→肌注→皮下→口服→皮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 Desired Therapeutic Effect
Unwanted Adverse Effect
50
0 0
Log Drug Concentration
27
第二节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Drug and Receptor)
一、受体类型 (一)细胞膜受体 ① 酶偶联受体:胰岛素受体 ②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烟碱受体 ③ G蛋白偶联受体:肾上腺素受体 (二)细胞内受体 ① 细胞质受体:甾体激素受体 ② 细胞核受体:甲状腺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
二、药物作用于受体的方式 (一)直接调控离子通道(A):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 谷氨酸受体 (二)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的调节(B): M胆碱受体 (三)直接调节蛋白磷酸化(C): 胰岛素受体 (四)调控DNA转录(D):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1. 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
(离子通道型受体,Ligand-Gated Channels)
药物作为半抗原和血浆蛋白或组织 蛋白结合形成抗原,引起机体体液性或细 胞性免疫反应。 少数过敏体质病人可发生, 与剂 量无关,与质量有关(杂质)。 机理: D + P (半抗原) DP (全抗原)
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 , 与遗传因素有关
遗传性 G-6-PD(葡萄糖6磷酸脱 氢酶)缺乏者服用磺胺后可致溶血 遗传性假性胆碱酯酶缺乏应用琥珀胆碱 致长时间骨骼肌瘫痪。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主讲:蔡际群
1
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特征与规律
一、药物的作用与效应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 体靶细胞作用点的结合; 药理效应(drug effect):这种结 合所产生的结果; NE
-R
血管收缩 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
通常均指药物作用与效应的总合;
Effect
第二信使 (Second Messengers) 细胞外信号如何进入细胞内? 通过膜上的信号系统,增加细胞 内第二信使的浓度而发挥作用
三、第二信使的细胞内信号转导
生物信号转到的基本过程是将细胞外的第一 信使,如神经递质的信息传给细胞内的第二 信使(钙、cAMP、IP3、DAG)。
(一)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 药理效应强弱呈连续性变化,如血压下降、肌肉收缩、 尿量及心律变化等,其量效曲线称“量反应”的量效 曲线
最大效应也称作效能 (efficacy):
A = D 〉B 效价强度(potency): A 〉B 〉D 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 阈剂量(threshold dose)
9、药物依赖性
躯体依赖性:停药出现戒断症状
精神依赖性:难以自控地获取药物的状态
药物不良反应
副 反 应 后 遗 效 应 继 发 反 应 停 药 反 应 耐 受 性 药 物 依 赖 性 毒 性 反 应 致 癌 性 致 畸 性 致 突 变 性 变 态 反 应 特 异 质 反 应
毒性作用
四、药物的量效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促滤泡素 黄体生成素 促甲状腺素 甲状旁腺素
43
酶
thyrotropin-releasing-hormone
Well-Established Second Messengers 1. cAMP 2. cGMP 3. Calcium 4. IP3(三磷酸肌醇) 5. DAG (二酰甘油)
四、药物作用于受体的学说 占领学说 (ocupation theory):
(三)拮抗药 对受体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
普奈洛尔阻断肾上腺素对心脏的拮抗作用
1、竞争性拮抗药 特点: ① 与相应激动药竞争受体的相同位点; ② 竞争性拮抗作用是可逆的; ③ 图3-4所示对于竞争性拮抗药使激动药的量 效曲线自A右移至B,拮抗药剂量增大,则 曲线右移多,但不影响激动剂的最大效应, 表观上显示激动剂的效价强度减低。
药物效应的大小与所占领的受体的数目成正比。
速率学说 (rate theory): 二态模型学说 (two state theory) :
静息态
活动态
五、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表达方式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表达方式
K onset DR DR E K offset
K onset DR K d DR K offset
Percent of Patients
100
50
Desired Therapeutic Effect
Unwanted Adverse Effect
0 0
Log Drug Concentration
Penicillin: A Large Therapeutic Index
Percent of Patients
亲和力 (Affinity) 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KD反映亲和力大小
KD与亲和力成反比
效价强度
内在活性 (Intrinsic activity, )
激活受体的能力
[DR] E = Emax RT
效能
100% 0
六、激动药与拮抗药 (一)完全激动药 受体既有亲和力同时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激 动药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肾上 腺素(心率较快、传导加快、输出量增加)、乙 酰胆碱等皆属于激动药。 (二)部分激动药 部分激动药与受体亲和力可与激动药相同,也 可以更强或更弱,但部分激动药的内在活性较激 动药弱。 例:喷他左辛(镇痛新)
速尿
200 环戊甲噻嗪 氢氯噻嗪 氯噻嗪
每 日 排 钠 量
150 1003
10
30
100
300
1000
单次剂量(mg,对数尺度)
几种利尿药的效价强度和最大效应比较
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效能(maximum efficacy)
Effect
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 量 同一剂量产生效应强度的比较
半数致死量(LD50或LC50)
使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半数有效量(50% effective dose, ED50) 半数致死量(50% lethal dose,LD)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LD50/ED50 安全指数(safety index,SI)=LD5/ED95 可靠安全系数(certain safety factor, CSF)=LD1/ED99
G-蛋白 (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
细胞膜内侧,由、、 亚单位组成 Gs:激活AC Gi: 抑制AC cAMP cAMP
G 蛋白 Gs
受
体
效应/信号途径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开放心肌钾通道 HR
肾上腺素能受体
胰高血糖素 组胺 5-HT
变异性(variability)
50%
半数有效量
(EC50或ED50)
最小有效浓度 (阈浓度) 引起50%阳性反应 50%最大效应的量
量效曲线(Dose response curve)
Lg Con.
20
100名受试 者产生同 一效应 所 需药物浓 度频数图
半数中毒量(TD50或TC50)
使一半动物产生毒性反应的剂量或浓度。
式中,D、R分别代表游离的药物与受体; DR代表药物受体复合物;E代表效应; Konset代表药物结合速率;Koffset代表药物解离 速率;Kd代表药物的解离常数。
受体结合量与效应的关系: D+R DR E KD (解离常数) = [D][R] DR
反应平衡时:
KD越大,表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affinity)越小, 成反比.
肾上腺素能受体
Gi1 Gi2 Gi3
Ach(MR) 阿片类 5-HT
3. 具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Receptors with tyrosine kinase activity)
细胞外段,与配体结合区 中间段,穿透细胞膜 细胞内段,酪氨酸激酶
配体: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上皮生长因 子、血小板生长因子、淋巴因子
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标本兼治
如:哮喘
(三)、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 untoward reaction)
药物所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生理、生化的 功能紊乱、甚至器质性变化称为不良反应。 1、副作用 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 对人体危害不大的反应。 属于药物本身所固有的,可以预知,不能消除。 药物作用范围广,选择性差。
配体与细胞外段结合 构型改变 酪氨酸激酶活化 残基磷酸化
激活细胞内蛋白激酶
DNA、RNA合成加速 蛋白合成加速 产生生物学效应
38
4. 细胞内受体 (Intracellular Receptor)
配体 皮质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 素、Vit.D
Intracellular Mechanism: Steroid
7
3. 后遗效应(After effect)
停药后血浆中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仍 然存在的药理效应。 苯巴比妥催眠 次晨头晕、困倦
4、继发反应 (secondary reaction)
药物产生治疗作用之后继而发生的不良后 果。
继发性感染:长期应用广普抗生素
8
5. 变态反应(Allergy)
Lg Con.
18
(二)质反应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又称全或无反应 (all or none response):以阳性反应或阴 性反应来表示药理效应。
100%
EFFECT
增加剂量,可产生最大效应 达最大效应后增加剂量不再增 强效应
Unwanted Adverse Effect
50
0 0
Log Drug Concentration
27
第二节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Drug and Receptor)
一、受体类型 (一)细胞膜受体 ① 酶偶联受体:胰岛素受体 ②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烟碱受体 ③ G蛋白偶联受体:肾上腺素受体 (二)细胞内受体 ① 细胞质受体:甾体激素受体 ② 细胞核受体:甲状腺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
二、药物作用于受体的方式 (一)直接调控离子通道(A):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 谷氨酸受体 (二)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的调节(B): M胆碱受体 (三)直接调节蛋白磷酸化(C): 胰岛素受体 (四)调控DNA转录(D):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1. 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
(离子通道型受体,Ligand-Gated Channels)
药物作为半抗原和血浆蛋白或组织 蛋白结合形成抗原,引起机体体液性或细 胞性免疫反应。 少数过敏体质病人可发生, 与剂 量无关,与质量有关(杂质)。 机理: D + P (半抗原) DP (全抗原)
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 , 与遗传因素有关
遗传性 G-6-PD(葡萄糖6磷酸脱 氢酶)缺乏者服用磺胺后可致溶血 遗传性假性胆碱酯酶缺乏应用琥珀胆碱 致长时间骨骼肌瘫痪。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主讲:蔡际群
1
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特征与规律
一、药物的作用与效应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 体靶细胞作用点的结合; 药理效应(drug effect):这种结 合所产生的结果; NE
-R
血管收缩 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
通常均指药物作用与效应的总合;
Effect
第二信使 (Second Messengers) 细胞外信号如何进入细胞内? 通过膜上的信号系统,增加细胞 内第二信使的浓度而发挥作用
三、第二信使的细胞内信号转导
生物信号转到的基本过程是将细胞外的第一 信使,如神经递质的信息传给细胞内的第二 信使(钙、cAMP、IP3、DAG)。
(一)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 药理效应强弱呈连续性变化,如血压下降、肌肉收缩、 尿量及心律变化等,其量效曲线称“量反应”的量效 曲线
最大效应也称作效能 (efficacy):
A = D 〉B 效价强度(potency): A 〉B 〉D 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 阈剂量(threshold dose)
9、药物依赖性
躯体依赖性:停药出现戒断症状
精神依赖性:难以自控地获取药物的状态
药物不良反应
副 反 应 后 遗 效 应 继 发 反 应 停 药 反 应 耐 受 性 药 物 依 赖 性 毒 性 反 应 致 癌 性 致 畸 性 致 突 变 性 变 态 反 应 特 异 质 反 应
毒性作用
四、药物的量效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促滤泡素 黄体生成素 促甲状腺素 甲状旁腺素
43
酶
thyrotropin-releasing-hormone
Well-Established Second Messengers 1. cAMP 2. cGMP 3. Calcium 4. IP3(三磷酸肌醇) 5. DAG (二酰甘油)
四、药物作用于受体的学说 占领学说 (ocupation theory):
(三)拮抗药 对受体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
普奈洛尔阻断肾上腺素对心脏的拮抗作用
1、竞争性拮抗药 特点: ① 与相应激动药竞争受体的相同位点; ② 竞争性拮抗作用是可逆的; ③ 图3-4所示对于竞争性拮抗药使激动药的量 效曲线自A右移至B,拮抗药剂量增大,则 曲线右移多,但不影响激动剂的最大效应, 表观上显示激动剂的效价强度减低。
药物效应的大小与所占领的受体的数目成正比。
速率学说 (rate theory): 二态模型学说 (two state theory) :
静息态
活动态
五、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表达方式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表达方式
K onset DR DR E K offset
K onset DR K d DR K offset
Percent of Patients
100
50
Desired Therapeutic Effect
Unwanted Adverse Effect
0 0
Log Drug Concentration
Penicillin: A Large Therapeutic Index
Percent of Patients
亲和力 (Affinity) 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KD反映亲和力大小
KD与亲和力成反比
效价强度
内在活性 (Intrinsic activity, )
激活受体的能力
[DR] E = Emax RT
效能
100% 0
六、激动药与拮抗药 (一)完全激动药 受体既有亲和力同时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激 动药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肾上 腺素(心率较快、传导加快、输出量增加)、乙 酰胆碱等皆属于激动药。 (二)部分激动药 部分激动药与受体亲和力可与激动药相同,也 可以更强或更弱,但部分激动药的内在活性较激 动药弱。 例:喷他左辛(镇痛新)
速尿
200 环戊甲噻嗪 氢氯噻嗪 氯噻嗪
每 日 排 钠 量
150 1003
10
30
100
300
1000
单次剂量(mg,对数尺度)
几种利尿药的效价强度和最大效应比较
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效能(maximum efficacy)
Effect
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 量 同一剂量产生效应强度的比较
半数致死量(LD50或LC50)
使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半数有效量(50% effective dose, ED50) 半数致死量(50% lethal dose,LD)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LD50/ED50 安全指数(safety index,SI)=LD5/ED95 可靠安全系数(certain safety factor, CSF)=LD1/ED99
G-蛋白 (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
细胞膜内侧,由、、 亚单位组成 Gs:激活AC Gi: 抑制AC cAMP cAMP
G 蛋白 Gs
受
体
效应/信号途径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开放心肌钾通道 HR
肾上腺素能受体
胰高血糖素 组胺 5-HT
变异性(variability)
50%
半数有效量
(EC50或ED50)
最小有效浓度 (阈浓度) 引起50%阳性反应 50%最大效应的量
量效曲线(Dose response curve)
Lg Con.
20
100名受试 者产生同 一效应 所 需药物浓 度频数图
半数中毒量(TD50或TC50)
使一半动物产生毒性反应的剂量或浓度。
式中,D、R分别代表游离的药物与受体; DR代表药物受体复合物;E代表效应; Konset代表药物结合速率;Koffset代表药物解离 速率;Kd代表药物的解离常数。
受体结合量与效应的关系: D+R DR E KD (解离常数) = [D][R] DR
反应平衡时:
KD越大,表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affinity)越小, 成反比.
肾上腺素能受体
Gi1 Gi2 Gi3
Ach(MR) 阿片类 5-HT
3. 具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Receptors with tyrosine kinase activity)
细胞外段,与配体结合区 中间段,穿透细胞膜 细胞内段,酪氨酸激酶
配体: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上皮生长因 子、血小板生长因子、淋巴因子
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标本兼治
如:哮喘
(三)、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 untoward reaction)
药物所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生理、生化的 功能紊乱、甚至器质性变化称为不良反应。 1、副作用 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 对人体危害不大的反应。 属于药物本身所固有的,可以预知,不能消除。 药物作用范围广,选择性差。
配体与细胞外段结合 构型改变 酪氨酸激酶活化 残基磷酸化
激活细胞内蛋白激酶
DNA、RNA合成加速 蛋白合成加速 产生生物学效应
38
4. 细胞内受体 (Intracellular Receptor)
配体 皮质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 素、Vit.D
Intracellular Mechanism: Steroid
7
3. 后遗效应(After effect)
停药后血浆中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仍 然存在的药理效应。 苯巴比妥催眠 次晨头晕、困倦
4、继发反应 (secondary reaction)
药物产生治疗作用之后继而发生的不良后 果。
继发性感染:长期应用广普抗生素
8
5. 变态反应(Allergy)
Lg Con.
18
(二)质反应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又称全或无反应 (all or none response):以阳性反应或阴 性反应来表示药理效应。
100%
EFFECT
增加剂量,可产生最大效应 达最大效应后增加剂量不再增 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