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过关之必修三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____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1.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2.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生命存在的重要功能,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3.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体内的水,它们通过水循环相互转化。
4.陆地的基本构造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陆地是地壳上海拔较高并露出水面的部分,海洋是被水覆盖的部分。
陆地主要构成有大陆和岛屿。
5.地壳的构造与运动地壳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由岩石组成,具有不均匀分布和多样化的构造。
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侧错和折叠等。
第二章经济地理与人口地理1.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研究经济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包括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等。
2.城市与城市体系城市是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城市体系是由城市和城市间的联系组成的空间网络。
城市体系可以根据城市的大小、地理位置和功能特点进行划分。
3.农业地理与农业发展农业地理研究农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农业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工业地理与工业发展工业地理研究工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工业发展受到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5.人口地理与人口分布人口地理研究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
第三章区域地理与自然资源1.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研究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包括区域的划分方法、区域类型和区域发展等内容。
2.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根据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3.能源资源与能源开发利用能源资源是支持人类社会各项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高二地理知识点必修三必背

高二地理知识点必修三必背一、地球上的大气圈地球大气圈的组成:地球大气圈主要由氮气、氧气以及其他稀有气体、水汽和悬浮微粒等组成。
二、地球大气环流1. 大气环流的形成:地球表面吸收不均匀的太阳辐射,并将辐射转换为热能后,产生温差。
由于地球自转和不同纬度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角度的不同,形成了纬度圈层和地球温度分布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大气环流。
2. 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指赤道附近,海洋上空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强热带低气压系统。
热带气旋分为台风、飓风和龙卷风三种不同名称,它们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气象条件和强度有所不同。
3. 水平气压带:全球大气环流在相对平坦的地壳上形成了水平气压带,分为低压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
三、地球自然环境与资源利用1. 地球环境与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洪涝、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通过科学研究和预测,可以减少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2. 自然环境保护:保护自然环境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
实施生态修复、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污染防控等措施,可以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3. 重要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地球内部、表面和大气层中存在并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和能量。
其中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等。
四、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农业地理环境: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生活活动之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
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对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2. 工业地理环境:工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对地理环境的要求较高。
工业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和良好的交通通道。
3. 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地理环境影响了城市的选择、发展和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保护环境资源,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地理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学科。
高二地理科目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高二地理科目必修三复习知识点1.高二地理科目必修三复习知识点篇一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2.高二地理科目必修三复习知识点篇二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3.高二地理科目必修三复习知识点篇三土壤(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4)土壤的形成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4.高二地理科目必修三复习知识点篇四地球运动规律(1)注意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侧重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难点内容。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修3复习提纲

适用文档地理必修 3 复习纲要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地区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1、认识地区的含义。
2、比较不一样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别。
3、联合实例,比较不一样发展阶段地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主要知识回首】1、地区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别的基础上,依据必定的指标和方法区分出来的。
2、有的地区界限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地区界限拥有过渡性质,如干湿情况。
地区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地区既是上一级地区的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区分为下一级地区,如东北平原又可区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事例剖析——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地区,雨热同期地地理地点位于北纬 30°邻近,我国东北纬 43— 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理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的中部环天气条件亚热带季风天气温带季风天气境土地条件①耕地多为水田;②土地①耕地多为旱地;②集中连片;差较为分别;③人均耕地面积小③人均耕地面积大异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困穷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耕种方式水田耕种业旱地耕种业类农主要粮主要栽种水稻,还有油菜、主要栽种玉米、小麦、大豆等作活业食作物棉花等作物物,动作物熟制一年两—三熟一年一熟差其余水家产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合发展畜牧业异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我国沿海航线的中点,长江入商业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4、事例剖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开发初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浓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隔断,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因此这一期间耕种业发展迟缓。
②跟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限制因素成为促使地区发展的有益因素,如水系供应了天然通道等,农业获取较快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和棉花产地。
③跟着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在降落。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要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要点【导语】世界一流潜能大师博恩•崔西说:“潜意识的力量比表意识大三万倍”。
追逐高考,我们向往成功,我们希望激发潜能,我们就需要在心中铸造一座高高矗立的、坚固无比的灯塔,它的名字叫信念。
无忧考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要点》,助你一路向前!【篇一】(1)复种制度,即复种。
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种植作物一次以上,重复种植的制度。
一年种植作物两次或三次的复种,称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两年内种植作物三次的复种,称为两年三熟。
复种次数的多少受各地的自然条件,特别是热量条件、各地的积温数及生产条件制约。
我国的积温数北方少而南方多,比如,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积温逐渐增加,东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在1600℃~3400℃,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为3400℃~4500℃,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积温为8000℃,为一年两熟或三熟;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南部及云南南部积温为8000℃以上.为一年三熟。
一年种植四次以上的复种,主要用于蔬菜栽培。
(2)复种指数全年内作物的播种面积为2000亩,耕地面积为1000亩,复种指数为200%,说明该生产单位种植农作物平均能达到一年两熟。
耕作制度也叫“农作制度”,是耕种土地、栽培作物的总方式。
它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而采取的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
(3)耕作制度由作物布局、轮作制度、复种、间作、混作、套种、土壤耕作、施肥和灌溉制度以及防除杂草等几个环节构成,其中以轮作制度和作物布局为中心环节。
通常以各地区的作物复种轮作方式来表示该地区的耕作制度。
例如,我国长江流域一般以水稻和冬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的主要种植方式,来代表这一地区的耕作制度。
【篇二】1东北地区的位置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的地区,对其位置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经纬度位置。
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与规律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三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下面将介绍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的主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动态特征地球是属于行星类天体的一种,具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呈现出昼夜交替,而公转则决定了四季的交替。
此外,地球还拥有赤道、南北极等特征。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最外层,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由岩石构成。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三、板块构造与地质现象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认为地球表层被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会发生相互碰撞、远离或滑移等运动,从而造成地壳的变动和地质现象的发生,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四、地球的水资源地球表面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水、淡水和冰川水等。
淡水是人类生活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地下水和地表水是淡水资源的两大主要来源。
冰川是地球上的巨大淡水资源储备,对维持地球气候和区域水文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五、气候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被称为“世界的屋脊”。
它对亚洲和全球的气候产生着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大气环流和季风系统使得该地区呈现出极端的气候特征,如高寒、干旱等。
六、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人类活动形式和经济结构各不相同。
例如,临海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比内陆地区更为集中,这与海洋资源和交通便利性密切相关。
七、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有序设计和管理。
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规划提出了挑战,例如城市空间布局、交通规划、居民配套设施等问题都需要考虑。
八、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应对环境问题的关键,它要求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影响后代子孙的发展需求。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重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考试知识重点高二地理必修三考试知识重点(一)农业:①船作为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
农业后期:①工商业的使长、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南部和华北平原.高二地理必修三考试知识重点(二)1.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河恒河文明2.田纳西河位于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3.不同地段的保护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带地区,冬末春初降。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高二地理必修三考试知识重点(三)长江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高二地理必修三考试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考试知识点一、概述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的一门必修课程,内容涵盖了人口与城市、产业与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二、人口与城市1. 人口迁移与人口分布- 人口迁移的类型:农民工流动、城市间迁徙、城市内部迁徙等;-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引导等。
2. 城市化进程- 定义和指标: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常用指标有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等;- 城市化的利与弊:带动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存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产业与能源1. 产业结构与布局-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定义与特点;- 产业布局的因素:自然条件、交通网络、市场需求等。
2.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的分类与利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与生态恢复- 污染问题与治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生态恢复的方法和意义: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红线等。
2. 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和路径:教育、医疗、社会公平等;-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措施:资源节约型、循环型经济等。
五、综合案例分析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例,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点,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环境问题等因素,并探讨相关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六、总结通过学习地理必修三的考试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与城市、产业与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为未来的学业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高二地理必修三考试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祝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过关之
必修三
1、原始森林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2、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_____南北两侧,三大集中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西省开发煤炭资源的条件十分优越,其优势主要包括______丰富,开采条件好;_____广阔;位置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西煤炭外运(向东)的铁路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
5、山西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结合本区__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产业链。
6、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7、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田纳西河流域属于__________________气候。
9、回答一个地区的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一般从哪两方面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回答一个地区水运条件通常从哪两方面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12、东北地区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__基地。
东北地区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省和__________东部。
该地区成为了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_基地,_____________基地和_________基地。
13、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作物熟制是___________,但缺点是农作物易受____________的影响。
东北地区土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14、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就其社会经济条件来讲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乎原地区,包括________平原、_________平原和________平原。
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水稻,油料作物有_________,糖料作物有
________。
15、东北商品粮基地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和_________________生产的突出特点。
16、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17、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全国最大的___________之一。
18.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主导产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990年以后是第二阶段,主导产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对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国能源资源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地区差异大,是实施西气东输的重要原因之一。
调整能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实施西气东输的另一重要原因。
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___________,这是实施西气东输的又一重要原因。
22、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___________盆地、___________盆地)、青海(___________ 盆地)、川渝(___________盆地)和陕甘宁的___________四大气区。
23、实施西气东输,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___________的状况,优化我国以___________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___________,促进区域的___________。
24、、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产业转移的影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