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赏析《阳关三叠》《扬州慢》2.理解中国古代歌曲特点教学目标:1、通过对《阳关三叠》《扬州慢》这两首中国古代歌曲的聆听、哼唱、探究等2.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及古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

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及有关的创作手法3.认识其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对中国古代音乐产生一定兴趣,热爱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知识,感受和了解其独特的审美特性和艺术价值。

教学重、难点:1、《阳关三叠》上例的赏析。

2、古代文人表达情感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聆听三首跟古诗词有关的流行歌曲片段。

教师播放一组歌曲视频片段,提问并小结。

学生观看大屏幕、聆听感受、思考回答问题。

2、介绍中国古代歌曲有关知识。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课题∶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国古代致曲出示中国古代歌曲介绍,板书课题,学生观看了解。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歌曲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初步了解中国古歌曲相关知识,为接下来的欣赏做准备。

二、新课教授1、《阳关三叠》上阕。

(1)教师弹唱《阳关三叠》上阕,提问。

学生聆听和感受,思考并回答问题。

(2)出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句,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并提问。

设计意图教师演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为欣赏作铺垫。

(3)教师请学生朗诵。

(4)教师朗诵(5)引导学生朗诵。

学生朗诵、熟悉节奏、初步体会意境和情绪。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主动性,通过比较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6)教师教唱上阕。

(7)引导学生感受古琴的声音特点。

(8)引导学生唱出古曲韵味。

学生学唱、感受、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对古琴声音的了解,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古代歌曲特有的韵味。

(9)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创作手法并提问。

学生探究、了解。

设计意图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有关手法,增加必要的知识储备。

《第十八节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第十八节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的赏析,理解诗词中的离别之情。

2. 通过欣赏古筝演奏的《阳关三叠》,感受音乐的旋律美和情感表达。

3. 学会用音乐的方式表达离别之情,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词中的离别之情,感受音乐的旋律美和情感表达。

2. 难点:学会用音乐的方式表达离别之情,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包括诗词和音乐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 准备古筝乐器,用于课堂演奏教学。

3. 准备音乐播放设备,用于播放诗词和音乐的音频。

4. 提前组织学生预习诗词和音乐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视频,请学生注意诗中的情感表达。

2. 介绍王维与渭城曲的背景,引出渭城曲的琴曲版本《阳关三叠》。

3. 引出课题《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新课学习1. 播放琵琶独奏曲《西出阳关无故人》,请学生注意感受音乐情绪与原诗的匹配度。

2. 请学生简要分析琵琶独奏曲的情感表达。

3. 教师钢琴弹奏《西出阳关无故人》,请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并通过演奏、吟唱、形体动作等方式表现出来。

4. 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音韵、节律等音乐要素。

5. 引导学生尝试改编诗中的语言,将古诗改编为歌曲或旋律,通过演唱、演奏等方式表现出来。

6. 分组展示改编成果,并邀请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7. 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三)课堂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讨论诗中蕴含的友谊、离别等情感表达,并思考如何将诗歌的情感融入到音乐创作中。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音乐创作经验,并邀请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和交流。

3. 教师总结互动内容,强调音乐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和音乐要素的重要性。

(四)布置作业1. 熟读并背诵《送元二使安西》,尝试将诗歌改编为歌曲或旋律。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篇一:《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阳关三叠》等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关系,和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在不同层面上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二、上课,师生问好。

三、提问:1、你能说出刚才听到这首歌曲的歌名吗?2、你能说出整首歌的歌词吗?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这首歌。

1(这是宋朝苏轼的一首词,词牌为《水调歌头》,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佳句。

这首歌作为一首流行歌曲,为大部分学生所熟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导入课题。

《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音乐魅力。

五、感受《阳关三叠》的艺术魅力。

1、请一位同学朗诵诗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2、请同学介绍诗作品的意境及作者。

3、老师范唱《阳关三叠》,提示学生注意诗词的节奏与歌曲节奏的关系。

4、小声跟录音学唱。

5、讨论: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的节奏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试说明。

(感受《阳关三叠》艺术魅力这一环节,学生能参与并调动起来,通过读、说、唱、议等活动,初步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六、交流与分享。

1、展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有关中国古代诗词的各种艺术形式的资料。

2、展示老师收集的资料:2《滚滚长江东逝水》,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相思意》李之仪,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意境与音乐意境的关系。

《踏歌》(舞蹈);《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虞美人》李煜。

3、讨论:你怎么看诗歌中“诗”和“歌”的关系?(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的发现素材,主动的感受资料,主动的探讨问题;教师资料展示可视现场情况而定,如学生所带资料不多,教师的资料可多播放一些,反之则少播放一些。

【配套K12】高中音乐《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

【配套K12】高中音乐《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

高中音乐《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让学生通过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收集或整理古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脑网络、图书馆、杂志等方式查阅音响和书本资料。

2、相关教学用具:CD机、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播放古琴曲《流水》。

(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器乐音乐的魅力,引入中国古代声乐作品)学生简述搜集的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资料(教师补充)。

二、听赏部分:(一)《扬州慢》教师提问:南宋末年的社会情况(引出姜夔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96)冬至日,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1、请学生朗诵诗词(感受其中意境)2、听赏《扬州慢》。

3、完成书本174页:对歌曲的内容、音调、情绪、结构等内容做简要的评论。

4、教师小结(二)《阳关三叠》1、教师提问:何为阳关?何为三叠?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在玉门关南,而古以南为阳,故称“阳关”,阳关是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古城关东面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约20米,沟中泉水涓涓,甚为甘冽,两岸有汉墓多座。

高中音乐《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音乐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音乐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音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及歌曲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歌曲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背景:《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首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渭城曲》改编的古诗词歌曲。

歌曲描绘了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离别的哀愁。

2. 歌曲结构:这首歌曲为四二拍,结构简单,旋律优美。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送别的情景,第二部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 歌曲特点:歌曲的旋律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融入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使歌曲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感。

歌曲的演唱难度适中,适合高中生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歌词、旋律,了解歌曲的背景及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作者及歌曲特点。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唱。

3. 欣赏法:播放优秀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王维及《渭城曲》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歌词的准确发音和旋律的掌握。

3. 欣赏歌曲:播放优秀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

4. 分析歌曲:讲解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情感表达。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组讨论歌曲中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学唱等环节。

2. 歌曲演唱:评估学生对《西出阳关无故人》歌曲的歌词记忆、旋律掌握情况。

3. 情感表达: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演唱过程中对歌曲情感的把握和展现。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幼儿园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幼儿园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幼儿园教案标题: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于中国古代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词欣赏:西出阳关无故人2. 诗词解读:了解诗词的背景和意义3. 语言表达:通过绘画和表演等形式,表达对诗词的理解和想象4. 艺术欣赏:欣赏相关艺术作品,如古代绘画和音乐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或展示相关艺术作品,激发幼儿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诗词欣赏:1. 朗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重点强调每句的意义和节奏感。

2. 引导幼儿一起朗读诗词,培养幼儿的语感和韵律感。

诗词解读:1. 介绍诗词的作者和背景,让幼儿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解释诗词中的生词和难点,确保幼儿理解诗词的内容。

语言表达:1.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解释诗词的意思,引导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 给幼儿提供绘画和表演的材料和工具,让他们通过绘画和表演的形式表达对诗词的理解和想象。

艺术欣赏:1. 欣赏相关的艺术作品,如古代绘画作品或音乐,与诗词的主题相呼应。

2. 引导幼儿讨论艺术作品中的细节和情感表达,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

总结:1. 回顾诗词的内容和意义,让幼儿对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

2.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诗词欣赏和解读环节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2. 评估幼儿在语言表达和艺术欣赏环节的表现和创意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幼儿创作自己的诗词或绘画作品,表达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想象。

2. 组织幼儿参观相关的艺术展览或演出,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资源:1.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词文本和相关解读资料。

2. 相关艺术作品的图片或展示材料。

3. 绘画和表演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幼儿对于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如何?3. 幼儿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如何?4.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步骤或教学资源?。

:西出阳关无故人-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教案

:西出阳关无故人-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教案

西出阳关无故人-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出阳关》这首曲子的历史背景和作者;2.听懂《西出阳关》这首曲子并能对乐曲中的乐器进行识别;3.学习理解《西出阳关》这首曲子的音乐表现形式,包含速度、节奏、旋律、和弦、音色等方面;4.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首先介绍这节课将要学习的曲目——《西出阳关》,并让学生想一想这首曲子的背景故事和作者是谁。

2.讲授(25分钟)第一部分:曲目背景介绍1.教师简要介绍《西出阳关》这首曲子的历史背景和作者;2.教师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出阳关》这首曲子。

第二部分:乐曲鉴赏3.教师分段播放《西出阳关》这首曲子,并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曲子,聚焦于曲子中的速度、节奏、旋律、和弦、音色等方面;4.教师解读曲子中各部分的音乐表现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含义;5.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识别曲子中的乐器,包括胡琴、笛子、铜锣等,并介绍它们的音色特点。

6.教师启发学生对曲子进行个人鉴赏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见解和审美意识。

3.练习(25分钟)1.教师将乐曲分成几个部分,让学生分别练习,并强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连贯性;2.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合奏练习,以加深学生对《西出阳关》这首曲子的理解和感受。

4.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该如何有效鉴赏音乐;2.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反思并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音乐世界。

三、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情况;2.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对乐曲的鉴赏和合奏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西出阳关》这首曲子的掌握程度;3.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见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

四、教学拓展1.教师可将每个乐器和乐曲中的音乐元素单独进行讲解,以更深入地了解《西出阳关》这首曲子;2.教师鼓励学生学习其他音乐作品,以扩展音乐鉴赏视野。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
教材名称:《西出阳关无故人》
适用年级:高中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时代;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学习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
1.诗歌原文及翻译;
2.课件PPT。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3.分析诗歌内容(15分钟)
通过阅读原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他们的理解。

4.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20分钟)
5.总结(10分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主题和背景;
2.学习如何运用诗歌的分析方法。

教学准备:
1.诗歌原文及翻译;
2.课件PPT。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内容(10分钟)
通过简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深入探讨诗歌主题(15分钟)
引导学生围绕《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主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
诗歌背后的意义。

3.分组讨论(2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自选的一首诗歌,运用课上学习的分析方法进行解读,
并准备小组报告。

4.小组报告(15分钟)
让学生进行小组报告,分享他们对所选诗歌的分析和理解,互相学习、交流。

5.总结(10分钟)
总结学生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阳关三叠》等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关系,和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在不同层面上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
二、上课,师生问好。

三、提问:
1、你能说出刚才听到这首歌曲的歌名吗?
2、你能说出整首歌的歌词吗?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这首歌。

(这是宋朝苏轼的一首词,词牌为《水调歌头》,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佳句。

这首歌作为一首流行歌曲,为大部分学生所熟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
四、导入课题。

《西出阳关无故人》
——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音乐魅力。

五、感受《阳关三叠》的艺术魅力。

1、请一位同学朗诵诗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2、请同学介绍诗作品的意境及作者。

3、老师范唱《阳关三叠》,提示学生注意诗词的节奏与歌曲节奏的关系。

4、小声跟录音学唱。

5、讨论: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的节奏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试说明。

(感受《阳关三叠》艺术魅力这一环节,学生能参与并调动起来,通过读、说、唱、议等活动,初步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
六、交流与分享。

1、展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有关中国古代诗词的各种艺术形式的资料。

2、展示老师收集的资料:
《滚滚长江东逝水》,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相思意》李之仪,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意境与音乐意境的关系。

《踏歌》(舞蹈);
《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虞美人》李煜。

3、讨论:你怎么看诗歌中“诗”和“歌”的关系?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的发现素材,主动的感受资料,主动的探讨问题;
教师资料展示可视现场情况而定,如学生所带资料不多,教师的资料可多播放一些,反之则少播放一些。

)
七、布置课外探索及总结:
l、课外探索:在高一语文教材中,选择一首你感兴趣的诗词,试着为它谱曲。

2、介绍谱曲的有关知识。

(简单)
3、总结:
(1)学生总结;(略)
(2)老师总结:
a、诗词中的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关系。

b、诗词中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c、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我们常说:诗歌诗歌,可见诗和歌是有联系的,《诗经》里的诗歌都是古代的唱词,古人谱上动听的曲子,唱着学,学着唱,也就容易学了。

我们学宋词的时候,注意到了,有词牌名、曲牌名之分。

宋词的词牌,其实也就是乐曲。

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

元曲和宋词一样,都是有曲谱的,一个词牌或曲牌,框架是不动的,剧作家或依声填词,或依字行腔,从而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戏曲。

但令人遗憾的是只留下了文字剧本而没有留下音乐。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一些零散的古籍看出一点音乐的足迹和端倪。

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可以获悉:音乐与各类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尤其在歌曲中,诗词是音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词的灵魂。

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其韵律和情感;在学习音乐时,则可以通过诗词和其他文学艺术来感受其意境。

因此,学习音乐不能只专一门而忽略其他,艺术是相通的。

只有掌握广博的知识,才能使音乐步入更高的境地。

4、齐唱《但愿人长久》结束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