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古代由官府举办管辖的学校称为(B)。
P3A、私学B、官学C、书院D、大学2.汉代的太学属于(A)。
P3A、官学B、私学C、书院D、私塾3.我国汉代太学的基本教育内容是(C)。
P3A、传记B、诸子C、经学D、诗赋4.我国的私学产生于(B)。
P3A、原始社会末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汉代以后5.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A)。
P4A、识字教育B、音乐教育C、道德教育D、算术教育6.历史上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是(C)。
P5 A、白鹿洞书院 B、岳麓书院 C、东林书院 D、象山书院7.中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为(C)。
P5A、四书B、五经C、六艺D、七艺8.“六艺”中的“书”为(C)。
P5A、艺术教育B、书法教育C、文字教育D、政治伦理教育9.曾作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标准的四书的编撰者是(C)。
P6A、孔子B、孟子C、朱熹D、王阳明10.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所采用的选士制度是(B)。
P7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文官制11.隋朝以后,我国主要采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C)。
P7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文官制12.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D)。
P8A、天津西学学堂B、京师大学堂C、天津水师学堂D、京师同文馆13.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A)。
P8A、癸卯学制B、壬子学制C、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14.(A)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正式学制的开端。
P9A、癸卯B、壬子-癸丑C、壬戌D、近代学制15.壬子 癸丑学制中学阶段采取(A)。
P9A、四年一贯制B、五年一贯制C、六年一贯制D、三三分段16.壬戌学制以(C)的学制为主要学习的蓝本。
P9A、日本B、德国C、美国D、英国17.近代中国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是(D)。
P9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1904年学制D、1922年学制18.1905年清政府设立(B),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教育概论练习题

《教育概论》模拟练习Ⅰ导论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概念解释1、《学记》----我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我国儒家学派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概括,它阐明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任务、制度、内容、原则、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等,体系比较严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
在这本著作中,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贯穿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3、教育学研究范式----范式这个概念代表了从事某一特殊领域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信念、传统、理论和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了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理念和主要的方式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不是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不是教育学的研究方式,也不仅仅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取向。
二、问题简答1、前教育学阶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参考答案:自从有了教育活动,就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但是在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还没有系统的理性认识,没有成为教育之“学”。
因此,可以把这一教育认识活动阶段称为“前教育学时期”。
这一阶段,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2、教育学形成一门学科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参考答案: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之所以被认为是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教育学概论测试题Word版

绪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创立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是: A 、赫尔巴特 B 、康德 C 、拉伊 D 、杜威 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作者是: A 、凯洛夫 B 、赞可夫 C 、巴班斯基 D 、杜威 3、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A 、《大教学论》 B 、《普通教育学》 C 、《理想国》 D 、《论演说家的培养》 4、《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A 、赫尔巴特 B 、康德 C 、夸美纽斯 D 、昆体良 5、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的科学。
A 、教育现象 B 、教育问题 C 、教育规律 D 、心理活动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以下有关教育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教育规律是客观的。
B 、教育规律是主观的。
C 、人们既不能认识教育规律,也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D 、人们既能认识教育规律,也能制造教育规律。
E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2、下面关于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关系的观点正确的是: A 、教育方针政策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B 、教育方针政策符合教育规律,并能代替教育规律。
C 、教育方针政策符合教育规律,但并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D 、教育方针政策与教育规律是绝不等同的。
E 、教育方针政策与教育规律是可以等同的。
3、下面属于杜威观点的是: A 、教育即生活B 、教育即社会 C 、教育即生长D 、从做中学 E 、以学科为中心 4、下面关于系统论的观点正确的是: A 、整体的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总和。
B 、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总和。
C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D 、要用动态的观点来看系统。
E 、最优化是系统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5、下面属于教育实验法种类的是: A 、单组实验法 B 、等组实验法 C 、循环实验法 D 、系统论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科学。
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

各章习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10章原有知识与学习迁移第2章学习与学习研究的性质与分类第11章儿童与青少年认知发展第3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第12章个别差异第4章知识的性质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13章学习动机第5章智慧技能的学习第14章教师、班级与家庭第6章认知策略的学习第15章网络媒体与多媒体第7章问题解决与创新性学习第16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第8章动作技能的学习第17章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第9章态度与品德学习返回补充习题说明页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五、判断1.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2.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对此西方各国学者不存在什么争议。
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
4.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5.教育心理学在西方也称“学校心理学”。
6.从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来看,学习的科学研究先于教学的科学研究。
7.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
六、问答1.从课本以外列举实例,说明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早已应用哲学心理学的知识从事教育工作。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怎样为德、智、体三育提供哲学心理学依据的。
3.简述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是怎样把教学过程模式建立在哲学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的。
4.简述实验教育学派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影响。
5.简述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的贡献。
6.简述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的异同。
7.简述教育心理学学科与《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研究的性质和分类五、判断1.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2.学习与表现(performance)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3.心理学家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
4.二年级儿童学会用学具拼搭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这是动作技能学习。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学概论》课程试卷

考试样题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学概论》课程试卷(样题) 合分人:复查人: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10 分)1.教育2.民办教育Array二、单选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说明:将认为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每小题的括号内)1.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的科学。
(A.教育现象B.教育问题C.教育规律D.心理活动2. 关于原始社会的教育,正确的观点是:()A.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
B.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
C.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
D.有了官学与私学之分。
3. 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则始于:()A. 赫尔巴特B. 夸美纽斯C. 康德D. 昆体良6.下列不属于皮亚杰的观点的是:( ) A.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划分为两极水平。
B.他率,具有主观性。
C.自率,具有主观性。
D.儿童的道德发展判断遵循着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程序。
7. 初中德育学科课程内容分 部分。
( ) A.一 B.二 C.三 D.四8. 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9.不属于中学分流教育模式的有:( ) A.“ 2+1”模式 B. “3+1”模式 C.“4+1”模式 D.渗透教育模式D.理论性研究报告三、多选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说明:将认为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每小题后而的括号内)1. 符合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的是: A.教育面向全体儿童B.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师。
C.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
D. 没有阶级性。
4.“人是教育的产物”这句话是下面哪位人物所讲( )A. 杜威B. 康德C. 夸美纽斯D. 赫尔巴特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 。
(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荀子》10.研究报告的类型不包括:( ) A.实证性研究报告 B.文献性研究报告 C.回炉研究报告2. 符合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的是:A.学校体制趋于完备B.出现“二馆”、“六学”C.不具有等级性D.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E. 在欧洲还具有宗教性3. 关于“教师中心说”的说法正确的是:A.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B.主张从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C.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仰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定式指导D.十分强调教师的权威4. 教学过程的特点包括:A.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B.教学是一种情知交融的认识活动C.教学是一种有规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D.教学一种限制性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5. 班集体的培养措施有:()A.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B.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C.培养班干部,形成领导核心D.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E.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F.协调人际关系四、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30 分)1.确定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依据有哪些2. 中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3.为什么说教师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4. 广义的德育包括哪些内容5. 我国关于教学过程的“六阶段说”是什么五、论述题:(每题20,共 40 分)1. 我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怎样设计的2. 什么是地方课程,论述地方德育课程的功能、开发与实施。
《教育方法概论》所有历年考试习题(配答案)超全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1—4章)第一章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一、判断题1、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的教学原理,他认为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2、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的论著《学记》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善喻”的教学思想是《学记》提出的。
(√)4、《学记》发展了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特别强调教师要“善喻”。
(√)5、《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6、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了“勤、博、眼、实”的学习思想。
(√)7、朱熹在《进学解》一文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8、“博学、审问、审思、明辨、笃行”说的就是“朱熹读书法”。
( )9、“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居敬持志”,这是朱熹最为著名的“五步读书法”。
( )10、朱熹读书法是指“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11、朱熹把《论语》、《中庸》中的有关教育思想纳入到教育活动中,对于教育活动提出了“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 )12、在教育上提出要“学思相资”的思想家是王夫之。
(√)13、陶行知教学思想的核心是行以求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 )14、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为“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 )15、“八字教学”又被称之为“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
(√)16、针对注入式教学造成了小学语文的“呆板、繁琐、片面、低效”的弊端,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了“形真”、“情切”、“意远”、“理蕴”为特点的情景教学。
(√)17、邱学华的“尝试教学”采用的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方式。
(√)18、主张“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家是杜威。
( )19、柏拉图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知识的产婆”,称他的谈话问答方法是“产婆术”,他的这一思想导致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形成。
《教育学概论》第07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下列不属于昆体良在《演说术原理》中提出的学习过程理论的是:A、模仿B、辩论C、理论D、练习2、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过程理论不包括:A、明了B、模仿C、系统D、方法3、关于教学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B、包括教师教的方法C、包括学生学的方法D、不包括学生学的方法4、关于教学原则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B、对教师的教缺乏具体指导作用求C、指导学生的学D、应贯彻于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5、下列不属于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的是:A、作业B、课堂讲授C、讲座D、辅导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下列属于教学的任务的是: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D、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2、《中庸》中提出的学习过程理论包括:A、博学之B、审问之C、慎思之D、明辨之E、笃行之3、下列属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的是:A、引起求知欲B、感知教材C、理解教材D、巩固知识E、运用知识F、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4、下列属于实物直观的是:A、标本B、实验C、参观D、实物5、教学评价主要包括:A、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B、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C、课程评价D、家长评价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正确错误2、感知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正确错误、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被称为“产婆术”。
正确错误、班级上课制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正确错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成绩的总评,被称为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正确错误。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第五章课堂教学一、判断题1、教学是教师以接受和掌握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
( )P1462、广义的教学就是指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各级各类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
( )3、教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它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和谐统一的。
(√)P1464、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教学的“两翼”,只有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成功地迈向理想的彼岸。
(√)5、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个基本要素。
( )P1476、相对静止的要素是教学媒体和心理环境,是物的要素,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载体,它们使教学系统中人和物的要素得以有机运作的文化与情感支撑。
( )P1477、在构成教学活动的各要素中,起制约作用的是学生和教学的心理环境。
( )教师和学生8、心理环境是控制和制约教学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
( )P147教师和学生9、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其活动主要包括:计划、组织、辅导和评价。
( )指导者10、教师的一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与学生学科素养成正相关。
( )P149 特殊能力11、在教学过程中,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不仅反映了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12、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取决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
( )P14913、教材就是指教科书。
( )P15014、“用教科书教”重视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获得结论。
(√)P15115、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
( )P15116、课堂气氛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所知觉到的班级团体中影响其学习的心理氛围。
(√)17、马蹄式的坐位编排方式,全体学生面向教师,教师最易于控制全班。
( )秧田式18、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过程,师生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第五章课堂教学一、判断题1、教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它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和谐统一的。
(√)P1462、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个基本要素。
( )P1473、教师的一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与学生学科素养成正相关。
( )P1494、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取决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
( )P1495、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
( )P1516、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过程,师生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
(√)P1587、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有着选择、改造、控制的功能。
(√)P1588、学生的主动性是构成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因素,既是教师活动的任务和内容,也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
(√)P1589、教学策略是指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措施的综合。
(√)P16710、概念形成模式是由美国教育家塔巴提出的。
(√)P16911、探究训练模式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起组织作用的概念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整合关系和适当程度。
( )P17312、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主要反映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
(√)P178二、单选题1、班级规模要适宜,据我国有关规定,在容量上每班学生为(C)。
P154(A)30-35人(B)45-50人(C)50-54人(D)55-60人2、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A)。
P158(A)主导作用(B)中心作用(C)决定作用(D)重要作用3、教学相长的意思是(D)。
P161(A)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B)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提高的过程(C)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提高的过程(D)《学记》中提出,意思是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4、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中,第二层级的主成分以(B)为主要标志。
P162(A)记忆因素(B)理解因素(C)判断因素(D)应用因素5、有目的引起新问题情境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介入,这样的教学是(C)。
P164(A)解释性理解水平教学(B)记忆水平教学(C)探究性理解水平教学(D)开放性转换教学6、(C)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P165(A)教学方法(B)教学策略(C)教学模式(D)教学评价7、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一种(B)。
P165(A)理论体系(B)策略体系(C)中介体系(D)实践体系8、角色扮演模式是基于谁的实验以及主张提出来的(B)。
P175(A)塔巴(B)F.谢夫特和G.谢夫特(C)萨奇曼(D)马夏拉斯和考克斯9、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是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模式。
其中程序教学模式最为典型,如(A)提出的直线式经典教学程序,其流程为“解释——问题——解答——确认”。
P180(A)斯金纳(B)克劳福德(C)凯(D)萨其曼10、凯程序属于哪一种教学模式(D)。
P181(A)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B)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C)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D)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三、多选题1、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BC)。
P146-147(A)对象不同(B)范畴不同、方法不同(C)侧重点不同、来源不同(D)内容不同、形式不同2、构成教学的动态要素包括(ABD)。
P147(A)教师(B)学生(C)教学环境(D)心理环境3、在下列教师必备的各项素养中,对教学成效有显著影响的是(ABCD)。
P148-149(A)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与水平(B)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C)教师的一般能力(D)教师的特殊能力4、学生是发展性主体,是指(ABD)。
P159-160(A)学生是教学的对象(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学生是教师控制的对象(D)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5、解释性理解水平的教学目标包括(AB)。
P164(A)说明性理解(B)封闭性转换(C)探究性理解(D)开放性转换6、教学模式的功能有(ABC)。
P168(A)构造功能(B)启发功能(C)推断功能(D)综合功能第六章课堂交往一、判断题1、课堂交往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的过程。
(√)P1832、课堂当中师生、生生之间多维度的交往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P1853、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系统模型是一个基于教师批评学生的频率分析的模型。
(√)P1894、人种志研究不太强调一系列的具体程序,它是各种研究方法整合的过程。
(√)P1935、教师对学生寄予高的期望,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
(√)P2066、要想使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就应对其寄予高期望。
( )P2097、积极的教师期望就是对所有学生都抱有同样的高期望。
( )P2098、一般说来,在同等智力的学生中,内控型学生的成绩会优于外控型学生。
(√)P2129、一般说来,教师的即时反馈与学生的学业成就高度相关。
(√)P21710、延长提问等待时间的教学技巧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但它一般不适用于记忆性问题的提问。
(√)P21711、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必须一味采取同情的态度,这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提高学生的“预期”水平。
( )12、在教学中,只要是表扬就是有效的。
( )P219二、单选题1、学校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B)。
P183(A)班级管理(B)师生互动(C)课堂教学(D)师生情感沟通2、清晰、成功的教学,还必须以特定的概念或术语来实现师生对具体内容的共同理解,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认知交往地理解。
这种交往是(C)的过程。
P184(A)认知、情感沟通(B)信息交流(C)符号交流(D)多维度3、基于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时间的课堂交往研究模型是(C)。
P191(A)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B)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系统模型(C)罗的提问策略分析模型(D)人种志交往模型分析4、(C)依赖于对所研究现象的观察、描述、定性判断或解释,来对自然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的描述。
P192(A)互动分析模型(B)互动观察系统(C)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D)提问策略分析模型5、(B)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P200(A)兴趣(B)注意(C)动机(D)意志6、影响课堂交往的因素诸多,以下影响因素中是课堂交往的先导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起点是(D)。
P201 (A)学习内驱力(B)学习热情(C)学习动机(D)学习兴趣7、如果将考试失利的原因归之于运气不好,这种控制观称为(B)。
P212(A)内控(B)外控(C)物控(D)自控8、(C)是课堂交往中最主要的媒体,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纽带。
P220(A)多媒体计算机(B)文字(C)语言(D)眼神三、多选题1、在课堂交往中,存在着(CD)信息交流和互动。
P183(A)言语信息(B)体态信息(C)知识信息 D、心理信息2、交往在教学中的作用包括(AC)。
P184(A)交往是信息交流的过程(B)交往是单维度的(C)交往是符号交流的过程(D)交往是策略形成的过程3、以下关于人种志研究,正确的说法是(ABD)。
P192-193(A)强调研究者亲自经历教育现象(B)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研究(C)所得的结论一般具有普遍性(D)不太强调一系列具体程序4、影响师生课堂交往的主要因素有(ABCD)。
P199-205(A)学生的年龄特征(B)学生的兴趣与动机(C)教学节奏(D)教室环境5、对课堂交往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心理因素有(ABCD)。
P200-203(A)认知障碍(B)注意的分配(C)兴趣与动机(D)交往技能障碍6、下列属于影响课堂交往的环境因素有(AC)。
P204(A)教室的物理环境(B)教学节奏问题(C)时间因素(D)认知障碍7、形成有效的课堂交往,在情感领域里的策略主要有(ABCD)。
P206-212(A)建立合适、积极的教师期望(B)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惩罚(C)加强非言语交流(D)鼓励学生自治、自立、自尊、自信8、内控型学生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将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于自己的疏忽,以下属于内控型学生的话语是(BD)。
P212(A)“考卷太难了,所以我没有考好。
”(B)“是我自己粗心,所以会做错。
”(C)“我说过我不行。
”(D)“这一个月来,我的努力没有自费!”9、课堂提问的作用是(ABCD)。
P215(A)调整教学计划、步骤和策略(B)诊断学生的学习(C)提供教学反馈(D)改进教学目标第七章课程一、判断题1、课程定义因研究者或实践者在其课程思考和工作中对概念的使用而有所不同,因此,没有超出特定的研究、论文、看法或值得讨论的政策文件等背景之外的特殊地给课程下定义的方式。
(√)P2262、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
( )P2263、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课程的主要特征,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放在学生实际的体验上。
(√)P227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这一定义容易忽略非预期的学习结果。
(√)P227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的课程观极大地体现了对隐性课程的关注。
( )P2276、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在实践中很难实行。
此外,即便从理论上讲,这种课程定义也过于宽泛,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容进来,以致对课程的研究无从入手。
(√)P2287、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课程即活动”的课程本质的体现。
( )P2328、课程的功能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培养人。
(√)P2339、“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强调了目的、目标、学习活动对课程组织的作用。
( )P23510、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经常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的产物。
因为强调个别发展,课程的组织形式自然就强调要产生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目的。
(√)P2371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典型的例证就是“活动—经验”设计。
(√)P23712、“活动—经验”课程设计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在目标确立、活动实施等方面的合作计划。
(√)P23813、分科课程,通常又称为科目课程,有不少人把它称为学科课程。
(√)P24014、一般来说,活动课程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
(√)P24015、科学主义课程评价者注重定量的分析,而人文主义课程评价者注重定性的分析。
(√)P25416、形成性评价目的是要提供证据以便确定如何修订课程计划,而不是评定课程计划的优良程度。
(√)P255二、单选题1、(B)是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与手段等而存在的,它反映学校教育的有目的的计划及其展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