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D zhaodehua

合集下载

国产去离子甲酰胺在法医DNA检测中的探讨

国产去离子甲酰胺在法医DNA检测中的探讨

国产去离子甲酰胺在法医DNA检测中的探讨
韩莹;赵兴春;张建;姜成涛;孙敬;欧元;印佳;叶健
【期刊名称】《刑事技术》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 目前法医DNA检测中使用的变性辅助溶剂主要是美国AB公司生产的去离子甲酰胺.经调研,本实验选择了目前国内市场上纯度级别最高的实验室用甲酰胺,为AR级.将DNATyper15TM试剂盒分子量内标Typer500分别加入到购买的甲酰胺中,用3130xl遗传分析仪检测,以比较6个厂家生产的甲酰胺对DNA的变性效果,探讨了3家国产去离子甲酰胺用于法医DNA检测上样的可能性.
【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韩莹;赵兴春;张建;姜成涛;孙敬;欧元;印佳;叶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100038;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100038;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100038;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100038;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100038;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10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794.3
【相关文献】
1.魏孝泉——加大国产装备应用,提高法医DNA检测水平
2.陈惠民——在法医DNA检测平台国产化征程中不懈奋斗
3.国产法医DNA检测平台投入使用
4.打破
进口垄断构建国产核心技术——法医DNA检测试剂盒成功通过鉴定5.公安机关国产化法医DNA检测平台示范应用推广会成功举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姜黄素类化合物工艺及动力学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姜黄素类化合物工艺及动力学分析

试验 和响应面法对 提取工艺条 件进行 了优化。在此基础 上建立 了不同温度 下的姜黄素 类化合物提取 动力学模
型 。结果表 明 :姜黄 素类化合 物提 取 的最 佳工艺为 乙醇浓度 8 0 . 4 %,料 液 比 1 :2 1 . 9 g / mL ,提取温度 4 1 ℃, 提取 时间 4 0 mi n ,超声功率 2 0 0 W 。在此条件下 的姜黄素类化合物得率达到 4 . 4 3 % ;在不 同温度下建立的姜黄
e s t a b l i s h e d . R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he t o p t i ma l e x r t a c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 c u r c u mi n s e x ra t c io t n we r e d e t e r mi n e d a s f o l l o ws : e ha t no l c o n c e n ra t t i o n: 8 0 . 4 % ;s o l i d / l i q u i d r a t i o: 1 : 2 1 . 9 g - mL ;u l t r a s o n i c t e mp e r a t u r e:41 ℃ I u l r t a s o n i c
s o l i d / l i q u i d r a t i o ,e x r t a c t i o n t e mp e r a t u r e ,e x t r a c t i o n t i me a n d u l t r a s o n i c p o we r a s t h e i n Un d e r
S UN Pe ng - y a o, LI Da n - d a n, M O De - h ua 珠

用支持物衬底室温磷光法测定安钠咖注射液中咖啡因的含量

用支持物衬底室温磷光法测定安钠咖注射液中咖啡因的含量

用支持物衬底室温磷光法测定安钠咖注射液中咖啡因的含量朱广华;潘定华
【期刊名称】《分析化学》
【年(卷),期】1990(18)3
【摘要】本文首次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在支持物衬底上测定咖啡因的室温燐光光谱法的最佳条件,并在该条件下测定了安钠咖注射液中咖啡因的含量。

【总页数】4页(P210-213)
【作者】朱广华;潘定华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14.1
【相关文献】
1.P—矩阵法测定安钠咖注射液中两组分的含量 [J], 黄喜茹;张振华
2.HPLC法同时测定安钠咖注射液中咖啡因和苯甲酸钠的含量 [J], 苗爱东
3.安钠咖注射液中咖啡因和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等吸收双波长… [J], 温金莲;郑丽容
4.卡尔曼滤波分光光度法测定安钠咖注射液中咖啡因和苯甲酸钠的含量 [J], 杨卫贤;张艾华
5.用支持物衬底室温磷光法测定工业废水中的2-萘酚 [J], 朱广华;潘定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氨苯砜在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中的应用[发明专利]

氨苯砜在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中的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氨苯砜在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中的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崔德华,周婷,战锐,赵磊,王贺成,张韬
申请号:CN201410322969.0
申请日:20140709
公开号:CN104069091A
公开日:
2014100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氨苯砜(化学名4,4’-二氨基二苯砜)在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中的应用。

利用脂多糖致炎因素引起的血脑屏障损伤模型,发现氨苯砜通过下调NADPH氧化酶的活性和NADPH氧化酶2(NOX2)的水平,降低小鼠脑血管ROS水平,从而提高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最终减轻LPS导致的血脑屏障渗漏。

本发明说明了氨苯砜可以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

结构式:。

申请人:崔德华
地址: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27号楼3单元401室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清血解毒合剂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及疗效观察

清血解毒合剂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及疗效观察

Determination of Baicalin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Qingxuejiedu Composition
作者: 杨成雄[1] 王劲松[2] 赵平华[3]
作者机构: [1]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2]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湖北荆门448000 [3]荆门市药品检验所,湖北荆门448000
出版物刊名: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63-65页
主题词: 清血解毒合剂 黄芩苷 HPLC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建立清血解毒合剂中黄芩苷含量的测定方法及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AT.Chrom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
酸(46:54:1,)检测波长为276nm;将13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清血解毒合剂治疗组和复方硫磺洗荆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结果:此方法线性关系良好,黄芩苷进样量在0.264-1.848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8.78%,SD=1.1%(n=6);治疗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此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测定清血解毒合剂中黄芩苷的含量; 临床观察表明清血解毒合剂治痤疮疗效优于复方硫磺洗剂。

AR衍射光波导镜片及近眼显示设备

AR衍射光波导镜片及近眼显示设备

专利名称:AR衍射光波导镜片及近眼显示设备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赵兴明,朱庆峰,张得红,范真涛,隋磊,尹晓东,田克汉申请号:CN202120660446.2
申请日:20210331
公开号:CN215642057U
公开日:
2022012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AR衍射光波导镜片和包括该AR衍射光波导镜片的近眼显示设备。

所述AR衍射光波导镜片包括:视力矫正镜片,具有屈光度;和衍射光波导,键合、胶合或嵌入所述视力矫正镜片。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AR衍射光波导镜片兼具视力矫正功能,其相对传统外挂近视镜片的AR眼镜方案具备轻薄优势,此外由于衍射光波导直接和视力矫正镜片键合、胶合或嵌入其中,视力缺陷用户可将采用AR衍射光波导镜片的AR眼镜当做视力矫正眼镜长期使用。

申请人:嘉兴驭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314500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桥街道高桥大道1156号3幢8楼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律和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郝文博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515-nm大功率激光器控制系统设计

515-nm大功率激光器控制系统设计

515-nm大功率激光器控制系统设计
董全睿;张振东;王伟国;陈涛;陈飞
【期刊名称】《中国光学(中英文)》
【年(卷),期】2022(15)5
【摘要】为了实现激光器稳定且安全地输出,设计了一款基于515-nm的大功率激光器控制系统。

首先,对该系统的泵浦驱动模块进行研究,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完成对模块的模拟采样并在数字信号处理(DSP)中完成计算输出,采用数字PID方式完成恒流源的闭环控制;其次,使用半导体制冷器(TEC)实现倍频晶体模块的稳定温度控制,以热敏电阻(NTC)作为反馈实现温度控制;最后,设计了激光器的人机交互系统,实现了对激光器内部状态的实时监测、判断与存储。

为了验证控制系统的有效性,选择一款泵浦进行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泵浦驱动模块能够持续稳定地工作,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激光器的内部状态,安全可靠。

倍频后的激光器输出中心波长为514.98 nm,功率可达170 W,光功率稳定度为±0.07 dB,并且控制系统的所有器件及设备均100%采用国产化,满足515-nm大功率激光器的系统设计需求。

【总页数】6页(P1013-1018)
【作者】董全睿;张振东;王伟国;陈涛;陈飞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248.4
【相关文献】
1.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老化系统设计
2.大功率脉冲TEA CO2激光器控制系统设计
3.大功率激光器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4.基于STM32的大功率光纤激光器控制系统设计
5.基于STM32的大功率光纤激光器控制系统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常用PK_PD应用程序概述_续前_(精)

国内外常用PK_PD应用程序概述_续前_(精)

・知识介绍・国内外常用PK/PD应用程序概述(续前)王鹏1,朱珠1,傅强1,宣大伟2,李大魁1(1.中国医学科学院2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北京100730;2.Pharmacyre2search,HarfordHospital,Connecticut06102,USA)中图分类号:R969.1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1-2494(2001)11-0777-03的选择,,、拟合优度数据、F。

[1]3国内开发的PK应用程序3.1MCPKPMCPKP是1985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夏文江等在3.与的界面友好,增加了生物AUTOAN、计算吸收速率以及由尿药数据,应用范围有所扩展。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计算程序主要用于随机交叉分组实验,用非房室模型估算药动学参数,进而评价受试品与对照品是否具生物等效性;3P97以房室模型法和反卷积法两种方法对血药浓度2时间数据进行计算,判定吸收速率,并计算出吸收速率常数;它还可以通过尿累积药量2时间数据计算相应的药动学参数。

3P87和3P97是国内科研工作者开发的实用药动学计程序,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应用。

它采用成,保留了AUTOAN,了模型库、,可在PC机上运行。

MCPKP的模型库共有,其中包括静脉或血管外给药的一室模型、二室模型,静脉注射三室模型,一室非线性模型和非房室模型等,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强制以某一模型进行拟合。

MCPKP采用Hartley和Levenberg法进行加权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处理,两种算法可以自由选择。

如不加选择,MCPKP首先选用Hartley法处理,如遇到迭代发散时则自动改用Levenberg法。

MCPKP可计算并输出一、二级参数,算出标准差和95%置信限,并打印出图表。

MCPKP是国内早期开发的一种PK应用程序,在当时算程序,具有功能齐全、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

但3P87和3P97没有PD模型,它们库存的12种PK模型还不能完全满足PK研究的需要,也不支持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自己修改和编写相应的程序,特别是当血管外给药数据的tmax较短、cmax较高时,很难获得较准确的拟合效果,这些都限制了其进来看它的模型库较为丰富,PK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较高、操作简便、初学者易于掌握,为开展药动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PK,
PD,
PK/PD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二、相关参数
1. PK的相关参数 最高血药浓度(Cmax) 给药后达到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Tmax ) 表观分布容积(Vd) Vd=Dt/Ct 药物的消除半衰期(T1/2) 清除率(CL) 消除速率常数(Ke)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例3:美罗培南0.5g, q6h与1g, q8h给药时的临床效果比较
MIC: 4mg/L 0.5g, q6h T>MIC 43.91% 1g, q8h 45.77% 美
治疗结果 体温正常化所需时间的中值 白血球正常化所需时间的中值 临床有效率(%) 不良事件出现率(%)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MPC和MSW理论 1. 药效学理论的延伸。 2. 对临床治疗和防止耐药以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 义。 3. 目前尚在体外试验和理论探索阶段,需要在活体 和临床病人中进一步证实。
抗菌药物的Pyou!

1g, q8h (n=39)
3.0 4.5 82 2.6 P值 0.476 0.927 0.862 0.935
0.5g, q6h (n=36)
3.0 4.0 78 2.8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1. 两种给药方法的T>MIC 同等,说明用低剂量多 次给药,可得到同等的最适宜的作用时间。 2. 对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的各种感染, 0.5g, q6h在整个治疗期间,美罗培南的总给药量较少 (13g vs 18g;p<0.05)但有效率与1g, q8h相同。
2. PD的相关参数 最小抑菌浓度(MIC) 最小杀菌浓度(MBC) 耐受性:当一种微生物其MBC超过MIC16倍或更多 时。 治疗窗:抗菌药物MIC与药物中毒浓度之间的浓度 区域。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抗生素后效应 (PAE): 是指细菌暴露于抗菌药后, 在洗去抗菌药的情况下,数量增加十倍(所需的时 间 ( 与对照组的差 ) 。 PAE 反映反映抗菌药作用于 细菌后的持续抑制作用. 对于G+球菌,所有抗生素都有PAE; 对于 G-菌,干扰蛋白和核酸合成的抗菌药物都有 延长的PAE; 短 PAE 或无 PAE 见于 β- 内酰胺类对 G- 菌,例外的 是碳青霉烯类,它们对绿脓假单胞菌的 PAE 延 长。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抗菌药传统给药方案拟定的依据: 给药量:以药效学(PD)(即药物体外细菌培养 MIC)为基础,拟定给药量(血药浓度为MIC值 的2-10倍。) 给药间隔时间:以药动学( PK)的半衰期(t1/2) 拟定,通常给药间隔时间为1个t1/2 , 若t1/2 过短, 且毒性小时,可以增加剂量并使给药间隔长于 t1/2 。 缺点:药效学与药动学参数间未作动态的互相影响 的结果来分析。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 MPC 疗效佳,无突变 MSW 疗效可,易突变 < MIC 无效,亦无突变
血 清 或 组 织 中 药 物 浓 度
MPC MSW MIC
服药后时间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MPC与MIC的比率称为抗菌药的选择指(SI), SI值越大,说明抗菌药物防突变能力越低,反之, MPC与MIC值越接近,即SI越小,抗菌药物的防 突变能力越强。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临界值不同 不同抗生素 抑菌效应 青霉素类 30% 杀菌效应 50%
头孢菌素
35~40%
60~70%
碳青霉烯类
20~30%
40~50%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T>MIC与疗效的关系 例 1: 研究表明: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 T>MIC的时间 达到40-50%,细菌的清除率可达85%以上。 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治疗试验性动物肺炎链球菌感 染引起的肺炎, T>MIC的时间达到40-50%,动 物的存活率可达90-100%。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例4. 时间依赖性且具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PAE) 的抗菌素(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一定浓度 范围内,其抗菌疗效与T>MIC有关,但其有较长 的PAE和半衰期,因此以AUC/MIC为参数预测万 古霉素的抗菌疗效更合适。 目前给药方法为:2.0g/d, 0.5g q6h或1.0g q12h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例 2: 比较10000例 ,美罗培南0.5g, q6h与亚胺培南0.5g, q6h 给药时对肠杆菌科细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 绿假单胞菌的药效学。
碳 青 霉 烯
50% 100% 最大杀菌效果 Maximal bactericidal effect 防止耐药Mutant pervertion 30% 增殖抑制 Bacterial stasis
AUC/MIC Cmax/MIC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四、抗菌药物PK/PD用药方案的临床意义
时间依赖型:其Cmax相对不重要,而药物浓度 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更为重要,如β内酰胺类 抗生素在感染部位浓度超过MIC的持续时间,即 T>MIC为40%~60%时杀菌率最高。 不同菌种要求给药间隔的百分比不同。为此需要 高效、长效的药物,或每日多次少量给药,或持 续滴注。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PK/PD关系曲线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三、抗菌药的PK/PD分类
1. 浓度依赖型抗生素 抗生素后效应长,浓度与杀菌活性正相关,主要 参数 为 AUC/MIC 或Cmax/MIC。 2.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 杀菌率在低倍MIC时即已饱和(通常4~5×MIC), 在 此浓度以上杀菌速度及强度不再增加,主要参数 为Time>MIC。
抗菌药
耐药性
体内过程
抗菌作用
不良反应
感染
细 菌
抗感染(免疫)
人 体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选择抗菌药时需考虑的因素
药物
对细菌MIC
结果
感染部位浓度 药代动力学 •临床效果
吸收、分布、 代谢、排泄
药效学
•细菌清除
•患者依从性 •耐受性
给药方案
•耐药产生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小结: 1. 对于时间依赖的抗菌药,适当增加给药次数或 缩短给药间隔(如果可能的话),有时可使处于 中介的细菌变为敏感 。 但是还需考虑药物的半衰期,如头孢曲松(半衰 期长),每12~24 h给药1次就能够持续维持有效 的血浆药物浓度。
2. 对于浓度依赖的抗菌药,适当增加给药量(如 果可能的话),可提高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药物进入血 液循环的相对量。 生物利用度(F) :药物经血管外给药进入血液循环 的程度和速度。 F=AUC(血管外给药)/AUC(静脉给药)*100% F=AUC(受试制剂)/AUC(标准制剂)*100%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根据MPC和MSW的理论,可以通过选择更理想 的药物(SI值小)、调整剂量方案、联合用药来 缩小乃至关闭MSW,从而减少耐药突变菌株的选 择性富集生长,降低耐药率。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MPC和MSW理论临床应用
例: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当两药同时处于各自的MIC之上时,细菌需要同时 发生两种耐药突变才能生长。因此可通过联合用药 达到关闭MSW,降低耐药率。特别是对于MPC很 高的药物,如抗结核药,加大剂量对患者不利,联 合用药(异烟肼+利福平)可关闭MSW,以达到提 高疗效的结果。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浓度依赖型抗生素: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杀菌力 越强。 当其重要参数为:Cmax/MIC之比值>8~12时或 AUC/MIC >125时,能较快有效地杀灭细菌和抑 制耐药菌株产生,故应该大剂量每日1次给药。如 氨基糖苷类为qd,氟喹诺酮类为qd或bid。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例1
氨基糖苷类对236例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患者 Cmax/MIC与临床疗效关系图。 结果表明Cmax/MIC越高,临床有效率越高,显示了浓度依赖 性的特点,当 Cmax/MIC达到8~12时,临床有效率高达90%,提示可通过增加给药剂量来提 高临床疗效。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例2
环丙沙星AUC/MIC与临床治愈率及细菌清除率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 及其临床应用
赵德华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一、PK和PD的定义 二、相关参数 三、抗菌药物PK/PD分类 四、抗菌药物PK/PD用药方案的临床意义 五、细菌的防突变浓度(MPC)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抗菌药、细菌、人体相关示意图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五、细菌的防突变浓度(MPC)
防突变浓度(MPC):药物的临界浓度值,高于该 值,选择性耐药的变异菌株增殖发生率很小。 实验表明MPC通常高于MIC 4-8倍。 应用MPC值,能达到根除感染目的,同时防止耐药 性的产生。 突变选择窗(MSW):即MIC与MPC之间的浓度范围。
一、PK和PD的定义
1. 药代动力学(PK) 浓度-时间曲线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 及人体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决定药 物在血清、体液和组织中浓度。 2. 药效动力学(PD) 浓度-效应曲线 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浓度与药物效果、药物毒性 的关系。 对于抗菌药物而言,研究抗菌活性变化的时间过程,是抗 菌药学的核心问题,与临床疗效有直接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