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2016年新编)(2017年春季版)《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3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
(2)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特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忠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土地观念,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村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土地的誓言》的内容概述。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特点。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特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特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创意写作: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土地的誓言》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展示讨论成果。
4. 创意写作: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分享写作成果。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土地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土地的誓言》课文文本。
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2016年新编)(2017年春季版)《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2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的语言。
3、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本文富有激的语言。
2、难点:体会文中几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特定气氛。
2、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
二、朗读课文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体会文中充沛的感情。
2、学生反复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充分领会本文所蕴涵的情感。
三、自主合作,深入探究1、找出文中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如:⑴“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这句运用拟人手法,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直接对着土地倾诉了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打动了人心。
⑵“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东北那特有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让人浮想联翩。
⑶“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运用排比,形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强调了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2、学生讨论:⑴如何理解本文标题——土地的誓言。
⑵“我常常感觉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分组讨论后,每组推举一名同学回答。
3、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
四、体验反思1、联系实际,说说如何与侵略者作斗争。
2、通过本课学习,你感悟到了什么?(内容、写法等)五、延伸阅读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与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作比较,看看两首诗表达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土地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土地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2. 从课文中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证。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土地的誓言》2. 相关背景资料3. 生字词卡片4. 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土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激发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学生齐读课文《土地的誓言》。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土地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从课文中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证。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土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资源。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土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土地的美丽和珍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护土地的意识。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土地利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土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土地景象,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一些抽象的描述,如“土地的誓言”。
(2)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氛围,激发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土地的誓言》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相关生字词。
(2)通过展示与土地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激发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如“土地的誓言”的抽象描述。
(2)教师通过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思想。
4.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大家共同解决问题。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引言《土地的誓言》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讲述了在数字化时代中,人类与土地的关系变化及背后的人文记忆。
作为地理教学新课程的一部分,本文将介绍一节以《土地的誓言》为主题的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土地的依赖。
2.学习如何保护土地,让土地更加美丽。
3.了解农业的方式和发展,以及与数字化时代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主题讲解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先在课堂上放映《土地的誓言》这部纪录片。
然后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土地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土地的依赖。
2. 土地的保护通过讲解,让学生学习如何保护土地,让土地更加美丽。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树立保护土地的意识,不乱扔垃圾,不滥砍滥伐,不捕杀野生动物等。
(2)了解环保技术,如生态农业、可再生能源等。
3. 农业的发展与数字化时代的关系除了人类对土地的依赖,农业也是与土地紧密联系的,而特别是在当前数字化时代下,农业也在不断快速发展。
此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农业的发展与数字化时代的关系。
通过讲解和图示,让学生了解农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比如,目前的数字化时代,智慧农业、无人机作业、精准施肥等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过程1.引入放映《土地的誓言》纪录片,并简要介绍该纪录片的主题。
2.中心教学分别讲解土地的保护以及农业的发展与数字化时代的关系。
3.教学应用通过图片和解说,让学生可以更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
例如:通过图片给学生展示一些环保技术,同时解说介绍各项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实际效果。
4.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角色,玩游戏或互动,来更好地领略土地与农业的丰富内涵。
5.总结总结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进行提问互动让学生回答问题,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总结过程中展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课文通过作者对土地的赞美,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课文的文学美。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抒情散文方面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抒情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突破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朗读法: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家乡和祖国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关于家乡和祖国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巩固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关于家乡和祖国的资料,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抒情的文章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2.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讨论分析,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分析能力。
3.朗读法: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准备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准备讨论题:设计讨论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例如:“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样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位作者对土地的热爱。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热爱”、“忠诚”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总结作者的情感。
讨论题如下:a.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b.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和忠诚的?c.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课文朗读音频3.教学道具:土地模型、图片等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情。
二、课文朗读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听读。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三、课文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家乡土地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第二段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挑选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课文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三、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我的家乡”。
2.学生进行写作,注意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教师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我爱我家乡”的主题演讲比赛。
2.学生准备演讲稿,注意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教师评选优秀演讲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并培养自己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优美的描写激的语言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4、通过散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优美的描写激的语言理清思路。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与体验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翻看《中国历史填充图册》,分析通辽市在一九三一年的归属。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与作者的距离)
师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我们通辽市归吉林省管辖,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攻炸沈阳,不到半年侵占东北三省,
我们通辽市也包括在内。
当我们的先辈们背井离乡,离开故土家园十年的时候。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离开自己的故土的?又是如何强烈的渴望回到家园?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先辈当时的心境,随作家端木蕻良一起面对家园,抒发对《土地的誓言》
(板书课题)
2、教师简介作者,检查预习。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
要求:
⑴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⑵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⑶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的情感)
二、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1、四人一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
2、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出示投影片)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那些手段(技巧),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自学疑问,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他召唤我回去。
……
(小组四个人讨论汇报,轮流有感情的朗读句子,类似句子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首先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更换词语就不能准确表达情感
问题二:
⑴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⑵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⑶人称的恰当运用。
(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还要明确作者表达感情的技巧,了解他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
三、欣赏发挥拓展延伸
1、欣赏体味:
再次朗读排比、比喻修辞(“当我躺在土地上……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运用朗读的技巧传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师述:我们已经看到东北黑土地优美的景色、丰富的物产,领略丰收的喜悦心情。
请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当年我们这片故土的美景,再想象日本侵略军在这片土地上的烧杀抢掠恶劣行径,我们仿佛看到家乡的乡亲们那痛苦的表情,哀怨的眼神,我们就会深刻的体味作者当时的情感。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学生自由发言体会。
2、发挥联想:
教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那么美丽的故乡被日本侵略军无情的践踏,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人们发出强烈的呼号:我们要回故乡,保卫故乡,在这里我们向土地发出誓言:“为
了她,我宁愿付出一切……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引导学生合唱《黄河大合唱》,将自己搜集的歌词、诗歌、散文,有感情的朗诵出来,烘托气氛。
3、创新写作:
教师启发学生根据以上的品味进行联想:发掘我们奈曼旗的物产资源,想象本地区的优美景色。
讨论,与同学交流发言后,鼓励学生对家乡进行描写赞美。
可试唱《奈曼旗旗歌》。
提示:(师出示投影片)
⑴题目自拟。
⑵范围可在内蒙古自治区内。
⑶可仿写(本文、歌词、诗、散文等),抒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⑷语言简洁生动流畅。
4、品味鉴赏:
写后修改朗读自己的作品,师生鉴赏评论。
四、反思总结
1、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总结自己写作体会。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
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