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葡萄图
徐渭《墨葡萄图》

上饶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由徐渭《墨葡萄图》看中国绘画的写意传统学生姓名:**专业:艺术设计班级:09美(8)指导教师:***二○一二年十二月摘要徐渭是中国绘画史上大写意花鸟画家的杰出代表,其《墨葡萄图》墨色淋漓,借物抒怀,直抒胸中之臆气,堪称中国绘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
在徐渭的影响下,明末清初画坛涌现了一大批直抒胸臆,个性突出的文人画家。
以徐渭及其《墨葡萄图》为典型,可剖析和挖掘出中国绘画的写意传统。
关键词徐渭;墨葡萄图;写意AbstractXu Wei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freehand bird, its ink grapes Figure dripping ink by Shuhuai direct expression of the chest of the chest gas, called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mileston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work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Xu Wei, Ming and Qing painting, literati painters of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direct expression of the poet, and prominent personality. Xu Wei its "ink grapes, Figure typical profiling and mining the freehand trad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KeywordsXu Wei; ink grapes Figure; freehand目录引言 (3)一、徐渭个人简介及其思想 (3)(一)徐渭个人简介 (3)(二)徐渭个人思想感悟 (3)二、徐渭代表作《墨葡萄图》 (4)(一)《墨葡萄图》简介 (4)(二)从技法和美学角度看《墨葡萄图》 (4)三、从《墨葡萄图》看徐渭的写意性 (4)(一)绘画中墨的运用 (5)(二)写意的形成及其价值意义 (5)四、中国绘画之写意传统 (4)(一)用笔注重“写意性” (5)(二)设色上注重“写意性” (5)(三)空间表达上体现“写意性” (5)(四)“写意性”的价值意义 (5)结语 (8)参考文献 (8)致谢 (9)引言从宽泛意义上讲,中国画都是写意的。
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浅谈徐渭徐渭(1521—1593年),字文清,后更字文长,号天池,晚又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明文学家、戏曲家、书画家。
传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牡丹蕉石图》轴,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等。
徐渭的作品主要是水墨写意花卉,在继承沈周、陈淳写意技巧上,笔墨更为自由活泼,纵横驰骋,淋漓满纸、不受任何拘束,加上题句,以表达他心中的愤懑,对世态的讽刺,并真正发挥了中国画笔墨纸张特殊效果而创立了水墨大写意画法,因此被誉为中国大写意花鸟花派的创派始祖。
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内容上的文人画物质和形式上的水墨大写意技法。
文人画物质突出体现在作品的主体化和个性化方面,徐渭擅长绘文人所熟悉和喜爱的四君子、荷花、芭蕉等,尤喜以花木在凄风苦雨中的姿态,来象征他人生的苦痛。
牡丹属宝贵花,色彩绚烂,但他却常以水墨绘之,不着意刻画花卉的自然生趣,而是从主观出发,有意改其本性,从而借题发挥,直抒胸襟,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
横溢雄阔的才情、变幻莫测的意境、高旷脱俗的情趣。
诗书画的三结合也是其文人画的特质。
徐渭的水墨写意法,不仅将技巧升华到新的高度,还强化了文人画特色。
他笔下的形象,以寥寥几笔,倾倒墨汁的淋漓水墨,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将写意法演变为大写意法,真正达到了“逸品”和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此诗出自明代著名画家徐渭的《墨葡萄图》的题画诗,作为徐渭的代表杰作,《墨葡萄图》成为研究徐渭不得不提的一幅重要作品。
徐渭把水墨花卉大写意推向颠峰并开宗立派。
从《墨葡萄图》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大师的艺术精神之所在。
《墨葡萄图》,纸本,水墨,纯以水墨写葡萄,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
徐渭《墨葡萄图》探析

(7):55-58. [2] 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一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
践匕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邱东联.中国现代油画赏玩2]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65-70. [4] 钮毅.百余年中国油画发展及其民族化:现代化探索研究3]江淮
1生平际遇 徐渭(1521—1593)出生于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吏家庭,汉族,初 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山阴布衣等,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 家、戏曲家、军事家(图1)。纵观徐渭一生,坎坷一路相伴。徐渭在幼年时丧父,家道 中落,婚姻也不尽如人意,多次参加科举未中,晚年只能靠卖画维持生活。从《墨葡 萄图》(图2)中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 掷野藤中”可以看出,其晚年生活十分艰苦,充满无奈。 2•师承传统 明中后期,社会风气不良,一些知识分子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是追求诗文书 画、戏曲小说等的创作。王阳明倡导的“夫学贵得之心”的“心学”,为一些追求个性 解放的读书人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血液,并推动了 一大批成就卓越、个性分明的知识 分子的产生。徐渭深受心学的影响,后又向王阳明弟子季本和王畿学习,进而形成 了独特的绘画思想。就与同时代人的交往而言,徐渭与吴县的陈淳、谢时臣,同乡的 陈鹤、刘雪儒,仁和的沈仕、鄞县的沈明臣等人不仅有来往,而且深受他们的影响,特 别是陈淳、谢时臣、陈鹤三人给他的影响最大同时,徐渭又受吴门画派沈周的影 响,将山水画中的文人趣味和技法引入花鸟画创作。通过学习与继承传统,徐渭把 这些技法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徐渭以水墨写意花卉著称于世,形成 了集洗练的形象、飘逸的笔法、抒发性灵的意境于一身的写意花鸟画风格(图3、4、 5)。
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徐渭《墨葡萄图》鉴赏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刘丽200907283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长,号天池、青藤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书画家。
传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牡丹蕉石图》轴,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等。
徐渭的作品主要是水墨写意花卉,在继承沈周、陈淳写意技巧上,笔墨更为自由活泼,纵横驰骋,淋漓满纸、不受任何拘束,加上题句,以表达他心中的愤懑,对世态的讽刺,并真正发挥了中国画笔墨纸张特殊效果而创立了水墨大写意画法,因此被誉为中国大写意花鸟花派的创派始祖。
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内容上的文人画物质和形式上的水墨大写意技法。
文人画物质突出体现在作品的主体化和个性化方面,徐渭擅长绘文人所熟悉和喜爱的四君子、荷花、芭蕉等,尤喜以花木在凄风苦雨中的姿态,来象征他人生的苦痛。
牡丹属宝贵花,色彩绚烂,但他却常以水墨绘之,不着意刻画花卉的自然生趣,而是从主观出发,有意改其本性,从而借题发挥,直抒胸襟,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
横溢雄阔的才情、变幻莫测的意境、高旷脱俗的情趣。
诗书画的三结合也是其文人画的特质。
徐渭的水墨写意法,不仅将技巧升华到新的高度,还强化了文人画特色。
他笔下的形象,以寥寥几笔,倾倒墨汁的淋漓水墨,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将写意法演变为大写意法,真正达到了“逸品”和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徐渭的《墨葡萄图》,“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
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诗句给这幅传世名画笼罩上了一层伤感的色彩,画家徐渭身世坎坷,为人狂放不羁,其画喜用泼墨勾染,水墨淋漓,以其特有的风格,开创了一代画风。
《墨葡萄图》,纸本,水墨,此图纯以水墨写葡萄,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
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作画状物不拘形似,仅略得其意,重在寄兴遣怀,从这个角度来看,徐渭的《墨葡萄图》可以看做是中国文人画趋于放泼的一种典型。
题《墨葡萄图》题葡萄图原文及赏析

原⽂: 半⽣落魄已成翁,独⽴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创作背景 明朝嘉靖年间,官居别驾的雷鸣阳在净众寺后的南⼭上,由下⾄顶建造了三座⼗分精致的⼭亭。
史称鸣阳三亭。
亭⼦建好后,还没有为亭⼦题名⽴匾。
想请⼀位博学多才的'名⼠,依⼭景转换之状,题写三座亭名,雷鸣阳想到了会稽⼭阴才⼦徐渭。
徐渭不负厚望,上⼭观景拟名,劳累⼀天,为鸣阳三亭题写了“滴翠亭”、“怡⼼亭”、“观潮亭”三块匾额,见晚霞吐彩,⽇⾊已晚,就借宿在净众寺中。
闲来⽆事, 徐渭想与⽅丈对奕⼀局。
刚踏进⽅丈室,迎⾯墙上挂着的⼀幅《墨葡萄图》吸引他。
他仔细观赏,精⼼揣摸,觉得此图神形皆备,物似现今、栩栩如⽣,⾮⾼⼿难以绘就,只是如此精美之图,为何没有题字落款!徐渭感到⼗分纳闷就向⽅丈请教。
⽅丈解释道:这是先朝敝寺祖师智渊⼤师遗作。
因他⼀⽣喜爱⾃⼰栽种的野藤葡萄,⼜擅长绘画,留下此图,成为本寺历代传世之宝。
⾄于没有题字落款,先祖师曾有遗⾔,凡能看得中此画的⼈,必是饱学之⼠,务请题字落款,平庸之辇,不可与之涂鸦,免得污了此图。
因此多少年来,⽆⼈敢为此图题字落款。
“噢,原来如此!”徐渭释然道。
⽅丈⼜道:施主乃⼤明才⼦,贫僧早有⽿闻。
今⽇有缘光临敝寺,实在是三⽣有幸,恳请施主为先祖师遗图增⾊,题诗既为敝寺增光,亦为先祖师遗图,请施主幸勿推却。
徐渭见⽅丈⼀⽚⾄诚,难以推诿,只得从命。
简析 徐渭满腹⽂才,却似明珠复⼟⽆⼈识得,只落得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坎坷,如今年已五旬,还颠沛流离……想到这⾥,不由悲从中来。
这悲凉凄切的诗句,徐渭从⼼底⾥发出了世道不公,壮志难酬的时代感叹!“明珠”就是指葡萄,作者借葡萄画⽆处卖,抒发了⾃⼰⽆⼈赏识,壮志未酬的⽆限感慨和年⽼⼒衰,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
【题《墨葡萄图》 / 题葡萄图原⽂及赏析】。
徐渭《墨葡萄图》笔墨结构的审美范式研究

2023/12 No.262一、关于徐渭《墨葡萄图》研究的学术史综述徐渭(1521—1593),浙江绍兴人。
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他与陈淳并称“青藤白阳”,是非常难得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家代表。
关于徐渭的学术研究,国内学术界在20世纪50年代对其相关史料进行了挖掘。
何乐之撰写并出版的《徐渭》[1]被定为“中国十大画家丛书”之一。
学术界一般把何乐之视为徐渭研究的重要发端学者,然而该书存在故事性强于学术性的弊端。
而真正将国内徐渭研究拉入学术视野的则是1961年李松在《文物》杂志第6期发表的论文《徐渭生平与其绘画成就》[2]。
尔后,国内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徐渭展开相关研究。
何平的《徐渭艺术风格研究》[3]一书对徐渭诗歌、戏曲、书法及绘画的艺术特色进行总体分析,总结出徐渭艺术的统一性特点。
苏东天在《徐渭书画艺术》[4]中指出徐渭的绘画艺术成就与其书法创作水平、绘画理论的支撑密不可分。
张启元《徐渭信札书法研究》[5]则勾勒出一个不同于寻常文献记载的徐渭生活状态,并指出其书写的日常性和艺术交际圈。
刘燕的《徐渭书法与绘画风格的相关性》[6]有创见性地提出:自从53岁出狱之后,徐渭所创作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才算得上是真正有意而为的艺术创作,此时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心态有利于他的艺术创作。
还有其他著作指出徐渭的艺术成就与其受文学、戏曲和美学影响有关。
如梁一成著《徐渭的文学与艺术》一书主要是论述徐渭的文艺观;王长安的《徐渭三辨》[7]以徐渭的戏曲艺术勾连出他的绘画艺术特色;李祥林与李馨主编的《徐渭》用较多篇幅讨论徐渭的书画理论及其分类归纳;中华书局点校本《徐渭集》[8]是讨论徐渭的人生与艺术历程的重要文本;澳门艺术博物馆主编的《乾坤清气—徐渭、陈淳书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9]主要考察了徐渭的绘画艺术形态、审美意义及书法美学思想。
海外关于徐渭的学术研究:1921年,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发表《徐青藤之艺术》一文,该文载于民国十年(1921)的《文学年报》上,除了简述徐渭的生平和作品,还对徐渭的诗、书、画进行了深入阐述。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题墨葡萄图/题葡萄图

古诗文系列:题墨葡萄图/题葡萄图
背景:
闲来无事, 徐渭想与方丈对奕一局。刚踏进方丈
室,迎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墨葡萄图》吸 引他。 他仔细观赏,精心揣摸,觉得此 图神形皆备,物似现今、栩栩如生,非高 手难以绘就,只是如此精美之图,为何没 有题字落款!徐渭感到十分纳闷就向方丈 请教。方丈解释道:这是先朝敝寺祖师智 渊大师遗作。因他一生喜爱自己栽种的野 藤葡萄,又擅长绘画,留下此图,成为本 寺历代传世之宝。
古诗文系列:题墨葡萄图/题葡萄图
简析:
徐渭(xú wèi)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 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 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 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 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 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 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 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题墨葡萄图/题葡萄 图
明代·徐渭 课件模板
古诗文系列:题墨葡萄图/题葡萄图
题墨葡萄图/题葡萄图: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古诗文系列:题墨葡萄图/题葡萄图
背景:
明朝嘉靖年间,官居别驾的雷鸣阳在 净众寺后的南山上,由下至顶建造了三座 十分精致的山亭。史称鸣阳三亭。亭子建 好后,还没有为亭子题名立匾。想请一位 博学多才的名士,依山景转换之状,题写 三座亭名,雷鸣阳想到了会稽山阴才子徐 渭。徐渭不负厚望,上山观景拟名,劳累 一天,为鸣阳三亭题写了“滴翠亭”、 “怡心亭”、“观潮亭”三块匾额,见晚 霞吐彩,日色已晚,就借宿在净众寺中。
古诗文系列:题墨葡萄图/题葡萄图
背景:
至于没有题字落款,先祖师曾有遗言,凡 能看得中此画的人,必是饱学之士,务请 题字落款,平庸之辇,不可与之涂鸦,免 得污了此图。因此多少年来,无人敢为此 图题字落款。“噢,原来如此!” 徐渭 释然道。方丈又道:施主乃大明才子,贫 僧早有耳闻。今日有缘光临敝寺,实在是 三生有幸,恳请施主为先祖师遗图增色, 题诗既为敝寺增光,亦为先祖师遗图,请 施主幸勿推却。
【最新】墨葡萄图

【最新】墨葡萄图徐渭《墨葡萄图》徐渭的《萄葡图》,此图纯以水墨写葡萄,随意涂抹点染,任乎性情。
画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
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水墨酣畅。
葡萄珠的晶莹透彻之感,显得淋漓酣畅。
可看作是文入画中趋于放泼的一种典型。
作画状物不拘形似,仅略得其意,重在寄兴遣怀。
此图将水墨葡萄与作者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
徐渭在画上自题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从中可得知此图作于五十岁以后,一种饱经患、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
在徐渭笔下,绘画不再是对客观对象的描摹再现,而是表现主观情怀的手段。
他又善于以草书之法入画,此幅用笔,似草书之飞动。
淋漓恣纵,诗画与书法在图中得到自如充分的结合。
其画面上所呈现的那种乱头粗服的美,较之元代画家的逸笔草草,更具有一种野拙的生机力感。
正如他自己所说:“信手拈来自有神”,“不求形似求生韵”。
此图署款:“天池”,“湘管斋”朱文印。
中国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如荷兰的梵高那样发疯,生时寂寞后并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物。
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
天资聪颖,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不得志与有司”。
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____年(1558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预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
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了抗倭爱国的英雄,曾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
本以为能施展抱负,但后来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竟然先后九次自杀,自杀方式听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击破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又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画面上方以行次敧斜的草书题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前两句也说明此画作于其晚年,后两 句则流露了作者不得志的心情,关键 从美术的角度来看,笔下的行次歪歪 斜斜,字迹怪怪奇奇,其线条表现为 一往停顿,曲势多,滞意多,用吕凤 子的话说,“呈现出一种艰涩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一种“焦灼和抑 郁感”,这也是作者画风从另一方面 的体现。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 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泊怅然的文人 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 值的象征。而画上题诗,题得好,不 只是锦上添花,还可以使平凡的画材 成为不平凡,故云"妙款一字抵千金"。 《墨葡萄图》之所以能广为传诵,很 大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 院,纸本,墨笔。纵165.7厘 米,横64.5厘米。 • 从《墨葡萄图》上可看到老藤 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 晶莹欲滴,并以饱含水分的泼 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水 墨酣畅。就总体审美来讲本图 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 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 其神似。但笔墨极为桀骜不羁, 有一气呵成之感,仔细观察局 部更是能强烈的感受到画家的 癫狂之气,完全没有条理,又 是典型的热抽象之极,体现了 情绪与动作美。作者通过整体 的构图形成了整体的意境,将 热抽象与写实风格较好的融合 到了一起,完成了这幅佳作。
• 通过对《墨葡萄图》的鉴赏,我大致了解了 他一生的经历以及其基本画风,并对大写意 花鸟画派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被大写意花鸟 画,以及桀骜不羁的笔法所震撼,而且还感 同身受般感受着徐渭由于奸妄当道、小人专 权,君王昏庸、堵塞贤路,虽满腹经纶、一 身肝胆,却一生报国无门、穷困潦倒的悲哀, 无奈与辛酸。 • 第一次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所以个人感触 不够深刻,也只能尽力结合作者个人经历、 画面的画风和时代背景来鉴赏。有什么不足, 请大家提出!
作品特点
• 诗画结合,纵横驰骋、淋漓满纸、不受任何拘束,真正 发挥了中国画笔墨纸张特殊效果而创立了水墨大写意画 法,被誉为中国大写意花鸟花派的创派始祖。 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内容上的文人画物质和形式上的 水墨大写意技法。文人画物质突出体现在作品的主体化 和个性化方面,徐渭擅长绘文人所熟悉和喜爱的四君子、 荷花、芭蕉等,尤喜以花木在凄风苦雨中的姿态,来象 征他人生的苦痛。诗书画的三结合也是其文人画的特质。 徐渭的水墨写意法,不仅将技巧升华到新的高度,还强 化了文人画特色。他笔下的形象,以寥寥几笔,倾倒墨 汁的淋漓水墨,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将写意 法演变为大写意法,真正达到了“逸品”和文人画所标 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坎坷人生路
• 背景:徐渭的人生一生很不幸 ,他年幼颖慧, 学书学剑,心怀远志。然20岁考取秀才后,连续 八次参加乡试不中。兵部右侍郎胡宗宪总督东南 沿海抗倭时,曾延至幕府,献谋献策,参与机密。 因为胡宗宪因严嵩案发败落,徐渭精神受到刺激, 旧“脑风”病复发,数次自杀不死;又因疑心击 杀继室,入狱七年。出狱后云游四海,贫病交加, 以卖诗、文、画糊口,潦倒一生,最后在寂寞中 死去。因此从画中能感受到画家无尽的辛酸与无 奈,以致狂妄不羁,愤世嫉俗。作者悲剧的一生, 愤懑、抑郁、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加上天生 不羁的艺术秉性,造就了这样的奇人,如梵高那 样发疯,生时寂寞,死后并为后人顶礼膜拜。尽 管后人最看重的是他的画,但也能从侧面看出作 者之才。
墨葡萄图
余谓青藤之书, 余谓青藤之书,书中有 青藤之书 青藤之画, 画,青藤之画,画中 有书 ——张岱 张岱
旷世雄怪徐渭
• 徐渭,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 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 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 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 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 家、书画家、军事家。明清两代,出现过不 少多才多艺的文人。不过象徐渭那样,在诗 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给 当世及后代留下深远影响的,却也颇为难得。 绘画代表作有《水墨牡丹图》、杂剧代表作 有《四声猿》。 • 他的诗,袁中郎尊之为“明代第一”,他的 戏剧,受到汤显祖的极力推崇,至于绘画, 他更是我国艺术史上成就最为特出的人物之 一。所以他曾评价自己:“吾书第一,诗次 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不过同时,他也 是个杀人犯,他曾因胡宗宪案一度发狂,精 神几近失常,几近癫狂,并于一次发病时杀 死继妻张氏,下狱七年。
•
• 主体外轮廓形为三角形,即为画面右侧的墨葡萄及葡萄枝, 文字于下方的小葡萄枝形成线,与右侧横线也形成了较好 的平衡感。画面当中有大量的留白,符合中国画的传统风 格,留白与画面整体外形协调的也很好,中部大量留白呈 倒斜三角,与右侧画面主体正斜三角相得益彰,右上留白 与文字相照应,右下还有一小块留白,也成小三角型,平 衡性好,并使画面不致太过死板生硬。就本图节奏来讲, 仍旧是整体写实与局部热抽象的统一,整体节奏较为平缓, 但具体到局部和文字就突出显示出作者的癫狂与极度的情 绪化。从区域的角度分析,本图区域感很强,留白与画面 主体区分明显,又互相照应,互相关联,相得益彰,使画 面有了很好的整体平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