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知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概述、病因及临床表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护理常规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护理常规一、定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累积血管的炎症性,阶段性和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
病变累及血管全层,导致管腔狭窄、闭塞。
主要侵袭四肢的小动脉,小静脉也常受累。
好发于男性强壮年。
二、临床表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
一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或只有患肢麻木,发凉,针刺等异常感觉,患肢皮肤温度稍低,色泽较苍白,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此期患肢动脉已有局限性狭窄病变。
二期以患肢活动后出现间歇性跛行为突出症状。
患肢皮肤温度低,色泽更为苍白,同时出现皮肤干燥,趾(指)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萎缩,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动脉狭窄的范围与程度均超过一期,患肢依靠侧支循环维持血供。
三期以缺血性静息痛为主要症状。
在二期症状加重的基础上,伴有趾(指)腹色泽暗红,肢体远侧浮肿;患肢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夜间更甚,迫使病人屈膝抚足,不能入睡。
动脉广泛,严重狭窄,仅靠侧支循环无法代偿肢体静息时的血供,组织濒临坏死。
四期以出现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和溃疡为主要症状。
临床症状继续加重,疼痛剧烈。
若继发感染,则干性坏疽转为湿性坏疽,病人可有高热,烦躁等全身中毒症状,病程长者伴消瘦贫血。
此期,侧支循环已不能维持组织的存活。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1、焦虑与久治不愈、截肢有关2、组织灌注异常与动脉血流障碍有关3、疼痛与患肢缺血有关4、皮肤完整性受损与患肢远端供血不足有关5、潜在并发症感染与组织营养障碍或术后切口感染、痂下细菌繁殖有关6、睡眠形态紊乱与环境改变、患肢疼痛有关四、观察重点1、术前观察重点(1)观察病人对本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2)观察患者疼痛部位、程度、性质、时间(3)观察皮肤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体远端血运情况(4)观察趾(指)端坏疽性质及溃疡面积、程度(5)密切观察患者的睡眠质量2、术后观察重点(1)观察生命体征,重点是血压、脉率(2)观察切口、穿刺点有无渗血或血肿情况(3)观察肢体远端血运情况,双侧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皮肤颜色及感觉五、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措施(1)控制或缓解疼痛①绝对戒烟香烟中的尼古丁能够收缩血管②肢体保暖③有效镇痛早期轻症病人,可遵医嘱用血管扩张剂、中医中药缓解疼痛,中晚期病人常用麻醉性镇痛药。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病)

不同诊断标准的比较
Shionoya标准
Papa和Adar标准
Mills和Porter标准
Olin标准
日本卫生福利部标准
欧洲TAO研究组标准
发病年龄 吸烟习惯
临床表现
体格检查
<50岁 吸烟史
30-40岁 吸烟史
<45岁 烟草滥用
<45岁
<50岁
目前(或近期) 吸烟史
吸烟史或吸食烟 草
<50岁 目前是吸烟者或者既往有吸烟史
营养障碍期
组织坏死期
症状 患肢外观苍白; 患肢皮肤温度降低;酸胀乏力,部分伴有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出现烧灼感等; 间歇性跛行; 常伴有游走性浅静脉炎,反复发作。
患肢出现静息痛,即在休息的状态下出现患肢持续性疼痛; 夜间患肢疼痛加剧,甚至导致患者无法入眠; 患肢皮温进一步降低,颜色更加苍白; 出现患肢营养障碍性改变,如皮肤干燥、脱屑、脱毛、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 患肢出现足趾或手指末端发黑、溃疡或坏疽。
节段性测压:踝肱指数(ABI)有助于评估下肢动脉闭塞平面和缺血程度;趾肱指数(TBI)可以更加敏感地评 估下肢远端缺血情况。
检查
闭塞段血管周围形成螺旋形侧支
临床诊断标准
年龄小于50岁 目前或者近期有烟草吸食史 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 上肢受累或游走性浅静脉炎 除了吸烟无其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TAO的传统诊断是以Shionoya的标准为基础,包括5个必要条件
42 仅累及上肢动脉
病理生理
800
下肢病变累及范围及病例数
700
683
667
600
500
400 349
304
301
296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护理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 (1)一般治疗 • 1)严禁吸烟,以消除烟碱对血管的刺激而引起的血管收缩作
用。
• 2)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但不应使用热疗,以免组织需 氧量增加而加重症状。
• 3)患肢应进行锻炼,以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 4)止痛:疼痛是本病病人的较为突出的症状,当患肢出现
溃疡、坏疽或继发感染时,疼痛更为加重。一般镇痛药物 常难以奏效,可适当使用吗啡或哌替啶类止痛剂。为预防 药物成瘾,也可采用普鲁卡因股动脉内注射及腰交感神经 封闭术等,以减少止痛药物的用量。若腰交感神经封闭术 效果明显者,应及时性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 3.预防或控制感染
1)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洗脚,告诉病人先用 手试水温,勿用足趾试水温,以免烫伤。
2)预防组织损伤:皮肤瘙痒时,可涂止痒药膏避免用手抓 痒,以免皮肤破溃而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3)预防继发感染:病人有皮肤溃疡或组织坏死时应卧床休 息,减少损伤部位的耗氧量;持溃疡部位的清洁、避免受 压及刺激;加强创面换药,并遵医嘱应用抗菌药物
组织坏死期
患肢动脉完全闭塞,发生干性坏疽,先 见于第一趾尖端,可延及其他各趾或更 高平面。此后,坏死组织可自行脱落, 在残端留下经久不愈的溃疡创面。当继 发细菌感染时,可转为湿性坏疽,常伴 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影像学检查
• 肢体血流图:有助了解肢体血流通畅情况。血流 波形平坦或消失,表示血流量 明显减少,动脉 严重狭窄。 • 超声多普勒检查:可显示动脉的形态、直径和流 速、血流波形等;踝肱指数,即踝压(踝部胫前 或胫后动脉收缩压)与同侧肱动脉压之比,正常 值>1.0。若比值为0.5-1,为缺血性疾病;若比 值<0.5,严重缺血。 • 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动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 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护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护理导学案例病人,男,42岁,吸烟20年,每天30支左右,冷库工作10年。
近来,右小腿持续性剧烈疼痛,不能行走,夜间加重,到医院就诊。
体检:右小腿皮肤苍白,肌萎缩,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问题:1.病人可能的发病原因是什么?2.应如何保护病人患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端的中小动静脉,尤其是下肢血管。
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下的有长期吸烟史的男性青壮年。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相关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1.外在因素主要有吸烟(包括主动和被动吸烟)、寒冷和潮湿、慢性损伤和感染等。
吸烟是引起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持续吸烟显著加速病情进展和症状恶化,及时戒烟能明显减缓症状,甚至达到完全缓解,而再吸烟后,病情又会复发。
2.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前列腺功能失调及遗传因素。
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二、病理生理本病多见于下肢中小型动脉,伴行静脉也常受累。
由远向近发展、病变呈节段性。
本病早期以血管痉挛为主,继而血管壁内膜增厚,管腔内血栓形成。
本病后期血管壁和血管周围广泛纤维化并有侧支循环形成,以代偿血液供应。
当动脉完全闭塞时,侧支循环失代偿时,最终可造成肢体远端坏疽或溃疡。
三、临床表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经过较长时间后症状逐渐明显和加重。
根据病程的进展以及病情的轻重分为以下三期。
1.局部缺血期局部缺血期以血管痉挛为主,因肢体供血不足,表现为患肢苍白、发凉、酸胀乏力,有麻木、刺痛和烧灼感,出现间歇性跛行。
此期有部分病人可伴有下肢反复发作的游走性静脉炎,表现为下肢浅静脉处皮肤红肿、有压痛,并出现条索状硬块,约2周逐渐消失,但在另一处又可发生。
此期患肢皮肤温度低于正常,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2.营养障碍期除血管痉挛继续加重以外,还有明显的血管壁增厚及血栓形成,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更加明显,最终在静息状态下出现持续性的患肢疼痛。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护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护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又称Buerger病,是一种血管的炎性、节段性、反复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
其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小静脉也常受累,以下肢血管多见,我国各地均有发病,但以北方多见,好发于男性青壮年。
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有外在因素(如长期吸烟、寒冷、潮湿、慢性损伤和感染等)和内在因素(如自身免疫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等)两类。
1辅助检查1)一般检查(1)测定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
(2)测定皮肤温度检查肢体不同部位的皮肤温度,两侧肢体相互对照,可显示患肢皮肤温度降低的程度和范围,有助于了解动脉闭塞的部位和缺血的程度。
患肢皮温较健侧低2℃时,即表示皮温降低侧血液供应不足。
(3)肢体抬高试验(Buerger试验) 患者平卧,患肢抬高45°,3min后,观察足部皮肤色泽变化;然后让患者坐起,下肢垂于床缘以下,观察肤色变化。
患肢抬高后,足趾和足底皮肤呈苍白或蜡黄色并出现麻木、疼痛者为阳性;下肢下垂后,足部皮肤出现潮红或斑块状发绀者为阳性,进一步提示患肢有严重供血不足。
2)特殊检查(1)肢体血流图可显示肢体血流量等情况,以了解病变程度。
(2)B型超声检查可了解病变部位和缺血的严重程度。
(3)动脉造影可明确患肢动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
2护理措施2.1 一般护理帮助患者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预防组织损伤。
2.1.1 绝对戒烟告知患者吸烟的危害,嘱其戒烟,以消除烟碱和烟草浸出液对于其血管功能的影响。
2.1.2 肢体保护(1)告知患者应尽量避免肢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以免引起血管收缩。
注意保暖,但不宜热敷或热疗,否则可使组织需氧量增加,加重肢体的病变程度。
告知患者每天用温水洗脚时,应先用手试水温,勿用足趾,以免烫伤。
(2)避免用手抓挠皮肤,以免造成开放性损伤和继发感染。
皮肤瘙痒时可涂搽止痒药膏。
(3)告知患者勿穿硬质鞋袜,以免影响足部血液循环。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氏病)P67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氏病)P672一、概念: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
主要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下肢多见;男>女;北方>南方;亚洲>欧美。
二、病因:1、外来因素:①生活环境:吸烟;寒冷;潮湿;②慢性损伤;③感染;2、内在因素:自免,性激素与前列腺素失调,遗传因素。
吸烟→Buerger病?吸烟是最引人注目的因素:60%-90%有吸烟史;戒烟能使病情好转,再度吸烟病情复发。
然而西方妇女同样吸烟,但本病的发病率低,说明吸烟并非是致病的唯一因素。
三、病理:①A>V(中小动静脉)②远端向近端③病变节段性分布(两段之间血管正常)四、临床表现1、局部缺血期:功能性因素(痉挛)> 器质性(闭塞)表现:患肢麻木、发凉、怕冷、轻度间歇性跛行。
特征性变化—间歇性跛行过程:走路→疼痛→休息→缓解→再走路机理:①肌肉运动后产生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聚积②产生致痛性P物质2、营养障碍期:器质性 > 功能性①静息痛——特征性变化(夜间更明显)(缺血性神经炎)②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3、坏死期湿性坏疽:红、肿、热、痛、臭、液第三期中,动脉完全闭塞,侧支循环所提供的血液不足以代偿必要的血供,坏死肢端不能存活。
五、诊断:①青壮年男性,有吸烟史;②患肢有不同程度缺血性症状;③游走性浅静脉炎病史;④足背动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⑤动脉造影:(明确阻塞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最常累及小腿3支主干动脉:胫前、胫后及腓动脉。
六、治疗1、一般治疗①戒烟、保暖(非保温why?)②Buerger运动2、药物治疗①血管扩张剂及抑制血小板聚积药物酚妥拉明,25%MgSO4;PGE;低右;丹参肠溶阿斯匹林等;②中医中药;③抗生素。
3、高压氧疗法——高压氧仓4、手术疗法(1)腰交感神经切除术:改善皮肤血液供应;(2)动脉重建术;①旁路手术;②血栓内膜剥脱术;③大网膜移植术(胃网膜右动、静脉与股动脉、大隐静脉吻合)④分期动—静脉转流术(3)截肢术。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二)二期(营养障碍期) 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酸胀等症状加重,间歇性跛行日益明显,行走距离缩短,休息时间延长,疼痛转为持续性。在肢体处于休息状态下,疼痛仍不止,称为静息痛。夜间更为明显。患肢皮温明显降低,皮色更加苍白,或出现紫斑、潮红,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肉萎缩,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腘动脉、股动脉搏动亦可减弱。
以上分期是为了辨别病情轻重、病程不同阶段,便于掌握相应而有效的治疗。但分期不是一成不变的。若病变发展,症状可加重,如能及时治疗,侧支循环建立,局部血供改善,症状可以缓解,病情可以好转,期、级别都可改变。
三、诊断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一般并不困难。诊断要点是:①绝大多数病人是青壮年男子,尤有长期大量吸烟嗜好;②肢体足背或(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③肢体有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史或临床表现;④初发时多为单侧下肢,以后累及其它肢体;⑤一般无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等病史。
(一)非手术疗法
A.一般疗法 严禁吸烟,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患肢适当保暖,但不宜热敷或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加重组织缺氧、坏死。勿穿硬质鞋袜,以免影响足部血循环。患肢作Buerger氏运动,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方法:患者平卧,抬高患肢45~60°,维持2~3分钟;然后患者坐起,两足下垂于床边,维持4~5分钟;再平卧,患肢平放于床上,休息4~5分钟。如此每日3次,每次操作5~10次。疼痛较重者可用消炎痛、索密痛等镇痛药。吗啡、唛啶等药易成瘾,应慎用。
四、鉴别诊断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均为慢性闭塞性脉病变,二者在症状、体征和病程发展上颇为相似,但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有下列特点:①患者年龄较大,大多在50岁以上,不一定有吸烟嗜好;②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或糖尿病;③病变动脉常为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分叉处、髂动脉、股动脉或腘动脉,很少侵犯上肢动脉;④X线摄片可显示动脉有不规则的钙化阴影;⑤无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表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护理常规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护理常规【相关知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TAO) 又称 Buerger 病,是一种主要累及四肢远中动脉、小动脉、静脉的慢性、节段性、周期性发作的血管炎性病变,好发于男性青壮年。
【治疗原则】处理上着重于防止病变进展,改善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包括非手术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1. 一般治疗:严格戒烟、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肢体保暖但不做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症状。
疼痛严重者,可用镇痛和镇静剂。
早期病人鼓励每日行走,进行患肢适度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对干性坏疽创面,应在消毒后包扎创面,预防继发感染。
感染创面可作湿敷处理。
2. 药物治疗(1)血管扩张剂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阿司匹林、西洛他唑、凯时、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具有血管舒张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对缓解缺血性疼痛,改善患肢血供有—定疗效。
(2)抗生素:溃疡并发感染者,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
(3)中医中药: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服用祛寒除湿、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药物。
二、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术是指经皮穿刺引入球囊导管、金属内支架等器材对狭窄、闭塞的血管进行扩展等。
如果单纯用球囊导管扩张可称为球囊扩张术即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应用金属内支架治疗可称作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护理】一、术前护理(一)术前评估1. 健康史和相关因素(1)有无感染、外伤史、有无糖尿病史。
(2)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史。
(3)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营养状况。
(4)有无长期在湿冷环境下工作史。
2. 专科疾病症状体征(1)患肢疼痛的程度、性质、持续时间,有无采取相应的止痛措施及止痛效果。
(2)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患肢(趾、指)有无坏疽、溃疡与感染。
(4)测定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了解动脉血供情况。
(5)踝肱指数测定。
3. 辅助检查: B 超、CTA、MRI、动脉造影等阳性结果4. 心理和社会支持系统(二)术前护理措施1. 血管外科术前常规护理2. 饮食宜清淡,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专业知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概述、病因及临床表
现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广大考生提供医疗卫生护理专业知识,更多精彩内容请锁定中公事业单位。
(本图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概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复发性中、小动脉和静脉的节段性炎症性疾病,下肢多见。
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生可能与长期大量吸烟、气候寒冷潮湿、神经内分泌紊乱以及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主要侵犯下肢的中小动静脉,以动脉为主,病变呈阶段性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