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教师用书: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含解析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一)早年求学年份经历1892年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8年鲁迅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1年毕业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二)留学日本1902年2月,鲁迅赴日深造,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曾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电影中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而转学文学。

1905-1907年,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回国任教年份经历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萧 红
深 刻 与 伟 大 的 另 一 面 是 平 和
鲁 迅 :
文学常识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 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_______。 他的著作 《狂人日记》 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小说集: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朝花夕拾》; 散文集:_____________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8、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拓展探究﹒1﹙资料四· 1﹚
拓展探究﹒2﹙资料四· 2﹚
用鲁迅先生著作名篇及所主编的刊名缀为一联来悼念他。 此联含义深刻,构思精巧,堪称嵌名联之绝唱。 上联高度赞扬鲁迅先生的成就;下联引鲁迅在遗嘱中 谆谆告诫他的儿子话语,表达了对鲁迅先生为人的赞许。 将鲁迅先生和孔子并举对比,含义深刻。上联谓孔子绝 后不空前。下联说鲁迅空前不绝后,鲁迅的思想如黑暗 中的灯塔,为众人接受传播,无数个“鲁迅”正在中华大 地崛起,突出了鲁迅的影响 。
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 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这是为什么?
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因为许 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 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 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 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即 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和间接(或侧面) 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

1.2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课件 (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1)

1.2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课件 (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1)

3.审美视窗
文坛巨匠——鲁迅
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遭遇了家道中衰的突变;本可有
一个读书求功名的传统人生,却生在了一个社会骤变的时代;
本可凭着“海归”医师的招牌安稳一生,却毅然选择了从文 救国的道路;本可抖抖衣袖飘然而去,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 的精神财富;本可…… 再多的“本可”也只能造就一个庸才,只一个“却”就 可成就一座高峰!
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腐:腐臭。户枢(shū):门的转轴。蠹
(dù ):蛀蚀。
4.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赏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 历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句名言的正确。唐太宗能虚心听 取臣下的意见,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
平盛世;但到了晚年,骄傲自满起来,在攻打高丽(朝鲜)时惨
1933年 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
在哈尔滨出版。 1935 年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发表成名作
《生死场》,署名萧红,蜚声文坛。
1936年7月16日,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只身东渡日本。
在日本写出了散文《红的果园》《孤独的生活》《牛车上》
以及诗歌《沙粒》等作品。 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萧 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马伯乐》、小说《后花园》、散文《小城三月》等作品。
2.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 也。 ——《礼记·曲礼上》
赏读: 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 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应平等 相待,互助互济。尚:重在。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尽数》
赏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 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 “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 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轻的力量,他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的环境里,他忍受着,反抗着……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他近年来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场,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

)(摘自《毛泽东文集》【课内挖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鲁迅的名言,更是鲁迅自身炽热的爱憎情感和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横眉冷对”与“俯首甘为”这两种强烈对立的情感,在鲁迅的身上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他热爱人民,“甘为孺子牛”;他憎恶敌人,“横眉冷对”。

鲁迅这种爱憎情感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源于爱,源于对中华民族的爱。

鲁迅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

而这种爱憎的情感自始至终都贯穿在鲁迅的作品中,这就是鲁迅——爱憎分明的鲁迅。

鲁迅有着强烈的爱憎情感、民族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他把自己看作一个为祖国、为民族殉道的“人之子”,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对“人”的关注。

他一方面含着热泪,鞭笞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另一方面他又热情地讴歌中华民族的脊梁,提出重铸新型民族性的正面主张。

这也正是鲁迅留给我们的财富。

适用角度本素材可应用于“爱憎分明”“追求”“爱国”等话题作文中。

运用此素材时既可适当引用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名句,又可选取与其有关的典型事例,结合现实生活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巧妙地选取运用角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内素材。

鲁迅:深刻与伟大地另一面是平和

鲁迅:深刻与伟大地另一面是平和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萧红【优效预习】【学习目标】:1.了解传记的一种——“回忆录”这种文体的特点,品味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

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2. 传主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等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相关链接】回忆录回忆录,它是传记的另外一种形式。

顾名思义,回忆录主要就是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回忆录有两种形式:一种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熟悉的历史事件,一种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公开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公开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要想在文学殿堂里遨游,首先要把自己 沉淀到文字里去。
三、重点难点探讨
1、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 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这是为什么?
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因 为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 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 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 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 生活片断,令人信服。即本文采用了直 接(或正面)和间接(或侧面)描写相 结合的双线结构。
鲁迅先生是一个人情味十足、生 活化的人。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 化了,今天我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 单化,也就是还原一个可亲可爱、 可尊敬也可接近的鲁迅。
二、细节品读——语言、动作、神态 描述性语言
描述性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细腻,表现力强,鲜 明地表现了传主的性格特点。
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极富个性,言简意赅,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
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教材“思考与探究”第2题中的语言
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示例
节 数 1 事件 性格 手法
明朗、爽快、 鲁迅的“笑” 不掩饰真情 鲁迅的步伐 轻捷 、利索
略写、细节描 写
略写、动作、 细节描写
2
深入阅读必须在文字上多品味推敲,作 者看似平静叙述的语言下面,却涌动着丰 富的内涵和情感。
3、在回忆录中结尾处,萧红所说的鲁迅 在病中不断翻看的那张画片,究竟有何寓 意?
这副画的名字叫"波波诺娃",在俄罗 斯民间传说中,她是追求自由与爱的化 身,美的象征,健全而活泼的生命的象 征,是鲁迅灵魂最深处的神圣女神,是 他终其一生为之不懈追寻的理想。 这幅画也是鲁迅本人的写照,在狂风 中抗争,追求自由与爱。
合作探究
一、整体把握——形象分析 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呢?

2.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2.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敏感 孤独
深刻
冷峻
严肃
刻薄
………
鲁迅被誉为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和文学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 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 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 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 的伟大拷问 。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 何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 立性和不妥协性。
鲁 迅 后 人 全 家 福
朱安,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祖上做过知县 一类的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 识字不多,但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鲁 迅的母亲决定娶来给自己的大儿子鲁迅做媳妇.这婚 事是母亲安排的,他只能默默承受。结婚后他很少 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婚姻生活,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 这么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 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她性 格和顺,与人相处并不困难,婆婆鲁瑞对她十分喜 爱。她的遗愿是葬在上海鲁迅墓旁,这当然未能如 愿;她的葬礼按许广平的意思举行,下葬在北京她 婆婆鲁瑞的墓旁,坟上没有任何标记。 我好比是一 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 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 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没用。看来我这一 辈子只好服侍娘娘一个人了,万一娘娘归了西天, 从大先生一向的为人看,我以后的生活他是会管的。
精读课文内容并思考:
①注意这篇回忆录中所写的鲜活的鲁 迅,并与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做比较。 ②这篇回忆录中哪些精彩的描写让你 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③这篇回忆录是怎样捕捉和描写鲁迅 的生活细节,表现鲁迅什么样的个性? ④阅读课文后,除了作家的印象,你 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 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课件(73张PPT)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课件(73张PPT)

令人奇怪的是萧红的遗嘱里,将《生死场》的版权给了萧军,《呼兰河传》 的版权给了骆宾基,却唯独没有端木的份儿,但是端木没有计较这些,并做 到了二十年不娶,以此来表达他对萧红的悼念和深情。每年清明都要去看看 萧红,后来端木有了妻子,便同妻子一起来祭奠萧红。
萧红三十出头,就已离开,但是唯独写作是她唯一的依靠。萧红是民国时期活的最 凄苦的一位女作家。十年期间,身体上的病痛摧残和精神上的折磨,让这位 女作家顽强不息,十年写下了百万字的作品。《生死场》,《孤独的生活》 ,《马伯乐》,《呼兰河传》等等一些影响文坛的著名作品。
作者简介
鲁 迅 后 人 全 家 福
鲁迅其人
以前大家都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 你对鲁迅有什么样的印象? 在你印象中鲁迅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吗? 你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欢鲁迅? 你对他还了解多少呢?
鲁迅其人
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 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 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 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 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那么鲁迅先生到底 是怎样一个人呢?
但是二人还是不幸福的,虽然他们没有争吵和辱骂,也没有家庭暴力,但
是性格的问题和精神上的缺失,让萧红也有了对端木的很多看法。新婚期间 的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流产了,孩子的死,意味着她和萧军的夫妻缘分已尽 。端木很关心萧红。虽然他们没有那么亲密,但也互敬互爱,但端木的性格 太懦弱和懒散,萧红除了要写作还得做家务,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萧红一人 扛着。这让萧红也很心累。对这段婚姻萧红也失望了。最后她终于扛不住了 ,正如她在书中写道:“我好像命中注定要一个人走的。”
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生活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态,描述了他们的觉醒和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2、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3、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70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

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

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鲁迅课文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这则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园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课文的头痛。

鲁迅的一生,是在同旧中国专制统治势力的坚韧抗争中,不断地被被诬蔑,历尽艰辛度过的。

鲁迅说过:“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

”鲁迅生活的几十年里,生活、学术、政治,各方面的流言,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横加罪名,恶意传播,连年不断地袭扰着他,严重地伤害他的身心。

流言的阴影,围困笼罩了鲁迅的一生。

这些流言并没有使鲁迅的历史价值稍有减损,相反,更使后人看到鲁迅的伟大。

检点历史,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二、介绍鲁迅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