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历年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苏州2010年各区市GDP

1、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5月正式启动,行政区域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5.49万人。
2010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0.1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3.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50.2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738.19亿美元,其中出口343.19亿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2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670元。
2010年,园区环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等重要板块建设加快推进,全市90%的银行分行落户园区,环球188等地标工程竣工,总投资30亿美元的三星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获国家批准,国内规模最大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国创母基金)落户园区。
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
2、高新区苏州高新区(虎丘区)行政区域面积22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3.57万人。
下辖浒墅关、东渚、通安3镇,狮山、枫桥、横塘、镇湖4个街道办事处和苏州浒墅关经济开发区、苏州科技城、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
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0.1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7.1亿元,工业总产值210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4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39.91亿美元。
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6%。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功引进一批光伏产业项目,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制造业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7.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3%。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
3、吴中区吴中区位于苏州南部,全区陆地面积742平方公里,拥有太湖水域面积145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04万人。
吴中区是兵学圣典《孙子兵法》的诞生地,拥有东山雕花楼、光福核雕等吴文化物质、非物质遗产各上百项。
2010年,吴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2.3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59元。
2010全国各市GDP排名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去年全国各地GDP数据一览:广东江苏山东居前三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15日讯(记者孙丹)随着2011年地方“两会”的渐次闭幕,各地2010年的GDP“成绩单”也陆续浮出水面。
纵观各地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又有3个省份(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加入“万亿GDP俱乐部”,至此,全国共有17个省份GDP总量超过万亿元。
其中,广东、江苏和山东继续稳居前三甲,广东、江苏GDP总量双双突破4万亿元。
2010年GDP总量达到2万亿元以上的省份有6个。
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江西、天津和山西2010年GDP总量都突破90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准万亿俱乐部”。
从GDP 增速来看,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区市GDP增速达到两位数,其中有29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增速。
为方便广大网友阅读和分析,中国经济网记者参考和梳理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地统计局网站及各省区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综合整理出各地GDP总量和增速数据(按GDP总量排序)。
1、广东 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2010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人均GDP折合接近7000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江苏 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江苏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090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00美元。
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
3、山东 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据山东省统计局发布消息,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4、浙江 27100亿元同比增长11.8%据初步统计,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7100亿元,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8%。
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
江苏及各市2012年GDP

江苏及各市2012年GDP最终数指标绝对量增长(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 48604.26 11.0第一产业 3064.77 4.0第二产业 25023.78 11.7工业 22072.33 12.3建筑业 2951.45 7.0第三产业 20515.71 11.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51.68 7.1批发零售业 5436.74 15.2住宿餐饮业 904.55 11.5金融保险业 2356.51 8.4房地产业 2870.73 -0.3其他服务业 6895.50 15.3苏南 29633.48 11.9苏中 9133.13 12.1苏北 10728.31 13.1南京市 6145.52 12.0无锡市 6880.15 11.6徐州市 3551.65 13.5常州市 3580.42 12.2苏州市 10716.99 12.0南通市 4080.22 12.1连云港市 1410.52 13.0淮安市 1690.00 13.2盐城市 2771.33 12.8扬州市 2630.30 12.2镇江市 2310.40 12.3泰州市 2422.61 12.1宿迁市 1304.81 12.8苏南29633.48 11.9苏中9133.13 12.1苏北10728.31 13.1南京市6145.52 12.0 苏A无锡市6880.15 11.6 B徐州市3551.65 13.5 C常州市3580.42 12.2 D苏州市10716.99 12.0 E南通市4080.22 12.1 F连云港市1410.52 13.0 G淮安市1690.00 13.2 H盐城市2771.33 12.8 J扬州市2630.30 12.2 K镇江市2310.40 12.3 L泰州市2422.61 12.1 M宿迁市1304.81 12.8 N按车牌排的苏南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南部;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南京北部;苏北包括: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徐州。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最新)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最新)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
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55.7:16.2演变为2004年的2.2:65.7:32.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8.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3.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6.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
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8.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
但是,苏州市当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高达65.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3.29•【字号】苏府[2011]66号•【施行日期】2011.03.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苏府〔2011〕66号)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苏州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2011~2015年)是苏州市巩固"两个率先"建设成果、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
《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战略目标,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推动经济平稳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主要依据。
第一篇新起点新目标第一章率先发展新成就“十一五”期间,全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两个率先”、“三区三城”、富民强市的目标,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乡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重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如期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168.9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9%。
江苏省各地级市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排名表

江苏省各地级市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排名表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大省之一。
全省共辖13个地级市,分别是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和宿迁。
这些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各有特点,本文将根据最新的数据,对这13个地级市的GDP、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排名。
根据2022年的数据显示,江苏省的GDP排名前五位的地级市分别是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和常州。
其中,苏州以GDP总量3万亿元位居第一,无锡以GDP总量2万亿元位居第二,南京以GDP总量1万亿元位居第三。
在财政收入方面,排名前五位的地级市分别是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和常州。
其中,苏州的财政收入最高,达到了2000亿元以上,南京和无锡的财政收入也都在1500亿元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排名前五位的地级市分别是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和南通。
其中,苏州的固定资产投资最高,达到了3000亿元以上,无锡和常州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在2000亿元以上。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
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而苏北地区(淮安、宿迁)的经济实力则相对较弱。
因此,为了促进江苏省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对于苏北地区的投资力度,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各地区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产业,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在中国的广东省,各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各有千秋。
本文将对这些城市的GDP、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详细的排名和分析,以揭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全貌。
GDP作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是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关键数据。
以下为广东省各地级市的GDP排名:财政收入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以下为广东省各地级市的财政收入排名:固定资产投资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以下为广东省各地级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排名:总结:通过对广东省各地级市的GDP、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排名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深圳市、广州市和佛山市在经济实力和投资能力上居于前列。
2019年江苏省各地级市GPD、人口、财政收入排名

城市名称
2019年人均GDP(万元/人)
1
无锡市
18.0
2
苏州市
17.9
3
南京市
16.5
4
常州市
15.6
5
镇江市
12.9
6
扬州市
12.9
7
南通市
12.8
8
泰州市
11.1
9
徐州市
8.1
10
盐城市
7.9
11
淮安市
7.8
12
连云港市
7.0
13
宿迁市
6.3
659.15
7
宿迁市
493.79
8
淮安市
493.26
9
常州市
473.6
10
泰州市
463.61
11
扬州市
454.9
12
连云港市
451.1
13
镇江市
320.35
三、江苏省各地级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
排名前三的是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
排名
城市名称
2019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1
苏州市
2221.8
10
镇江市
4127.32
11
淮安市
3871.21
12
连云港市
3139.29
13
宿迁市
3099.23
二、江苏省各地级市常住人口排名
排名前三的是苏州市、徐州市、南京市。
排名
城市名称
2019年市域常住人口(万人)
1
苏州市
1075
2
徐州市
882.56
3
南京市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摘要:本文主要苏州市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分析其中的权重构成情况,得出其各自内部不合理的情况并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评析。
而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苏州市以后产业布局结构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产业结构苏州市意见1.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产业结构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表现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据2010年苏州统计年鉴,自1978- 2010年三大产业占苏州GDP比重数据进行分析,苏州第一产业呈接近零增长趋势;第二产业处于高水平的稳定发展的状态;第三产业远低于第二产业的上升趋势。
2010 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可比上年增长13%,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7:57.8:40.5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增长20.2%,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万亿元,增长22.3%, 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101亿元,增长29%,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5%。
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740.8亿美元,其中出口153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33亿美元。
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从表1.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40多倍,经济实力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
三大产业比重很明显的从“二一三”发展到“二三一”。
第一产业2004年以来,比重趋于稳定,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必须把农业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上,否则整个经济体系会处于瘫痪。
第二产业近些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持续高位,第三产业比重,根据最新的数据,2010年将突破40%,但依然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_5%的平均水平,与苏州经济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二产业的比重太大,第三产业处于相对的弱势,函待转型。
第二产业内部比重不合理从表1.2中可以得出,第二产业内部,主要分析工业内部的构成状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的比重达到了将近60 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