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课《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题

合集下载

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每课一练 (鲁教版必修一)

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每课一练 (鲁教版必修一)

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选择题(2013年西安模拟)雪线是指常年积雪的下限,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读以北半球山峰为主的一些著名山脉与山峰雪线高程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雪线高度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坡度B.降水C.海陆位置D.气温2.下列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数量最多的是()A.珠穆朗玛峰B.横断山C.乞力马扎罗山D.阿尔卑斯山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纬度越低雪线分布的海拔越高,则与气温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所以主导因素是气温。

第2题,乞力马扎罗山纬度低、海拔高(山体相对高度大),所以自然带谱最多。

答案:1.D 2.C安第斯山脉纵贯南美大地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整个山脉的平均海拔3 660米,有许多高峰海拔超过6 000米,终年积雪。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能分别表示安第斯山脉在10°S和45°S雪线分布的是()A.甲、丙B.乙、丁C.乙、丙D.甲、丁4.关于安第斯山在10°S和45°S雪线东、西差异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10°S山脉西侧受海洋影响强,降水多,雪线低B.45°S山脉东侧受巴西暖流影响,降水多,雪线低C.10°S山脉东侧为东南信风,干燥,降水少,雪线高D.45°S山脉西侧迎西北风,降水多,雪线低解析:在南纬10°附近安第斯山脉西侧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较少,西侧雪线位置高;在南纬45°附近安第斯山脉西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西侧雪线位置低。

答案:3.C 4.D读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完成5~6题。

5.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重叠范围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的变化B.距海远近的变化C.气温的变化D.降水量的变化6.在全球这种变化最不明显的地区应位于()A.西西伯利亚平原B.亚马孙平原C.墨西哥高原D.埃塞俄比亚高原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的生存地域呈南北方向扩展,南北方向变化最明显的是热量(温度)。

鲁教版高一地理上学期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题及答案.doc

鲁教版高一地理上学期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题及答案.doc

鲁教版高一地理上学期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题及答案高一地理是很多学生头疼的科目,很多学生学习完知识点后没有及时做练习题进行巩固,这会影响大家的记忆效率,为此下面为大家带来鲁教版高一地理上学期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掌握高一地理知识有帮助。

1.关于自然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亚热带硬叶林带B. 地球上跨经度最多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C. 热带草原带在非洲分布最广D. 热带季雨林带在中国有分布2.下列叙述符合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高考学习网A. 自然带随纬度变化方向更替B. 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更替C. 自然带沿东西方向更替D. 自然带沿南北方向延伸3.地表景观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而产生的地域分异是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沿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不规律的地域分异4.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A.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B.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C. 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D. 沿经线方向的分异5.影响垂直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是A. 纬度高低不同B. 海陆分布不同C. 地势高低不同D. 大气环流不同6.下列山地垂直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高考学习网A、昆仑山B、乞力马扎罗山C、天山D、富士山7.下列描述的植被变化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差异的是A、秦岭南坡比北坡林木茂盛B、横断山区垂直自然带谱明显C、乘火车看到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途植被明显变化D、乘飞机看到从海南省到漠河镇沿线植被发生明显变化为大家带来了鲁教版高一地理上学期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大家能认真利用上面的内容,这样就能通过做题加深对所学地理知识的掌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节自然环境差异性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节自然环境差异性

硬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亚热带常 35º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绿阔叶林带
热带季 雨林带
25º 10º

自然带名称与气候的不对应关系
60º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40º

带 温带 草 荒漠 原带
温 带 草 原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30º


热带荒漠带
20º
• 右图气候类型在左图中对应的位置是( C )
• 其气候特征是_夏_季__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 该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是受交__副替_热控_带制__高_气。压带和西风带 • A对应的自然带名称是温_带__落_叶__阔_叶_林_带_,
• 从F到D到B自然带体现了____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
2.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
⑴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 A 热带雨林带 、
B 热带草原带、
C 热带荒漠带 、
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⑵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自 赤道 然带大体以 赤道 为对称轴,
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
体沿纬度更替,明显地反映
出陆地环境的由赤道向两 地
域性规律。这极一规律的形成
C
是以 热量 为基础的。
(1)图中A→D体现地理环境的
地域分
异规律。南非约翰内斯堡的自然带名称


(3)如果A地区的植被大面积破坏,可能带来
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4)图22中C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其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


回顾上一节课内容
• 说出不同气候类型的自然带名称
•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表现:地域分异规律

【高一】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题(带答案)

【高一】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题(带答案)

【高一】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题(带答案)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差异表现:大小不同,内部有一定差异①________ 一系列区域单元,以及由此产生的每个区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即② _______.2.地域分异特征:有序性、普遍性。

3.区域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基本因素:③在地球表? 层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性?分布特点: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 大体上沿④延伸、随⑤? 变化(2)干湿区分异规律(又称经度区分异)a.基本因素:⑥____________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b、分布特征:有⑦________ 方向改变。

(3)垂直分异规律a、基本因素: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⑧________ 改变b.分布特点:从⑨________到⑩________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c、垂直的?自然带的含义:在垂直分异规律的控制下,它有一定的?身体的高度是从下到上?扩展不同的物理和地理环境?分数:(4)地方性分异规律a、意思:指小范围的区域分化。

指在当地地形、当地气候和大规模地面组成物质的影响下,自然环境的组成及其组合遵循一定的方向——变化规律。

b.特性:有序性和____________。

c、小规模局部分化?岩性和土壤质量的区分二、主要陆地自然带1.区分依据:植物群落特征。

2.影响因素: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主要类型(1)森林自然带a、分布: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b.特点:________________的陆地自然带。

c、典型类型: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针叶林带、亚寒区冻原带。

(2)草原自然带a、分布:半湿润半干旱内陆地区。

b.特点:以○21________植物为主。

c、典型类型:○ 22 _____ ○23____________。

(3)荒漠自然带a、分布: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大○ 24 ___.b.特点: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动物很少,对○25____________有很强的适应性。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_《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同步训练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_《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同步训练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同步训练
1.读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带名称:
A B C D E F
(2)A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3)自然带A——D——E的变化体现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带A——B的变化体现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_ 。

2.读“某大洲沿5°S地形剖面图”,其中横坐标为经度(单位为度),纵坐标为海拔(单位为米)。

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地纬度相当,自然带却明显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A处是______________(自然带类型)。

(2)A处自然带在世界其他地区还有分布,如_______________(列举一个地区),B地气候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热带雨林气候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增湿(3)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
2.
(1)海拔高低差异大热带雨林带
(2)亚马孙平原海拔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运动较弱,降水也较少。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_《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综合训练1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_《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综合训练1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综合训练1.读北半球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F-G的更替反映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_规律,H-K-L的更替以______________ 条件的影响较大。

(2)D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 ,这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替控制的结果。

(3)图中北半球有两处自然带名称相同,但气候类型不同,这种自然带的名称是________,在图中的字母是________。

(4)F自然带在西岸分布的纬度位置比东岸稍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

(5)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这种现象说明了自然带分布受____________ 因素的影响。

2.下图为2008年奥运火炬在我国境内传递的原定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奥运火炬在由A地区向B地区传递过程中,沿途主要植被类型有________、_______,这种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地带性规律,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_。

(2)奥运火炬在由D地区向F地区传递的过程中,沿途所看到的主要自然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D、E、F三地区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地带性规律,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

(3)下列景观图中,在E所在省区传递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是()(4)下图为奥运火炬从新疆到黑龙江传递途中某山峰植被垂直带谱,读图回答。

①该山峰可能位于()A.武夷山脉B.祁连山脉C.天山山脉D.阴山山脉②该山峰针叶林带只分布在北坡原因是北坡()A.热量高于南坡B.降水多于南坡C.光照多于南坡D.海拔低于南坡③关于该山峰雪线高低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坡气温高,降水少,雪线高B.北坡气温高,降水多,雪线低C.南坡气温低,降水多,雪线高D.北坡气温低,降水少,雪线低(5)图中①处是此次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的大本营,珠峰自然带垂直分异中,其南坡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同步练习题一、单选题巴芬岛是加拿大第一大岛屿,岛上山脉几乎纵贯东部,海拔多为1500米—2000米,上覆有冰川(如下图)。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巴芬岛成为人们欣赏北极地区奇景的好去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巴芬岛分布最广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B.冰原C.荒漠D.苔原2.与西部相比,巴芬岛东部多冰川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较高,气候严寒B.海拔较高,气温低C.受暖流影响,降雪较多D.距海较近,水汽充足下图为某山体垂直带谱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该山体最可能位于()A.天山山脉B.昆仑山脉C.横断山脉D.太行山脉4.图示山体()A.受水热条件影响,东坡自然带下界较低B.由于夏季高温,自然带的上界比冬季高C.植被水分的主要来源是积雪融水D.西坡a带上界高是由于人口更少随着气温的下降,美国森林中的树叶会变幻出多彩的颜色,展示出多姿多彩的秋天颜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下图是美国本土赏秋地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美国本土不同地区赏秋时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了()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③垂直地域分异规律④非地带性地域分异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6.造成图中M地区赏秋时间晚于N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降温较慢B.降水较多C.海拔较低D.植被较密雪线是指常年积雪带的下界,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地区雪线分布高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雪线高度随纬度不同的直接影响因素有()①年总太阳辐射量②降水量③气温④海拔高度A.①②B.①①C.②③D.③④8.推测全球雪线分布高度()A.低纬高于高纬B.阳坡高于阴坡C.内陆高于沿海D.南极雪线最低9.下图中从A到B自然景观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从C到D自然景观分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水分C.垂直地域分异、热量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热量读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地理ⅰ鲁教版3.1地理ⅰ鲁教版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

地理ⅰ鲁教版3.1地理ⅰ鲁教版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

地理ⅰ鲁教版3.1地理ⅰ鲁教版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3题。

1、和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A、暖流B、山脉迎风坡C、大气环流D、寒流2、④地自然带的名称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热带草原带D、温带草原带3、自然带①→②→③表达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解析:①是热带雨林带,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因此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带;②是热带草原带,③是热带荒漠带,④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于①→②→③降水量逐渐减少,从而形成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答案:1.D2.B3.B(2018·烟台质检)读自然带分布图,回答4~6题。

4、甲表示的自然带可能是()A、温带草原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C、苔原带D、落叶阔叶林带5、引起图中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光照D、海拔高度6、以下有关该图的描述错误的选项是()A、赤道地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分布,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的分布类似B、同一山地的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C、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的种类越多D、南半球中纬度山脉的北坡是阳坡,北半球中纬度山脉的北坡是阴坡解析:第4题,从水平方向看,甲所在地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在纬度要高,根据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甲处应该是亚寒带针叶林带。

第5题,从水平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和山地自然带的倾斜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第6题,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地自然带的种类越多。

答案:4.B5.A6.C7、下图所示为“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共60分)读下面的“中国部分区域图”及下列描写地理景观、地理规律的佳句,回答1~2题。

1.“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附近)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A.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流量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A.反映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1.A 2.B解析:第1题,本诗句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景色的差异,这反映的是由太阳辐射不均引起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2题,“春风”是指夏季风,这体现了由海陆位置差异导致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某自然带的主要分布区。

读图回答3~4题。

3.该自然带在甲地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有暖流经过,山地地形对气流有抬升作用 B.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C.沿岸飓风活动频繁,降水较多D.受东南季风的影响4.该自然带在乙地区分布广泛的原因是()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②受巴西暖流的影响③受秘鲁寒流的影响④平原面积广阔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A 4.B解析:第3题,甲处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加上地形抬升,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带。

第4题,乙处热带雨林带分布广可从地形、气候、洋流方面分析,它与秘鲁寒流无关。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

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

回答5~6题。

5.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6.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A.垂直地带性──气候B.纬度地带性──热量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 D.经度地带性──水分5.C 6.D解析:第5题,由图示可知沿途经历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因而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6题,由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因海陆位置差异形成的水分条件差异。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图,回答7~9题。

7.按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8.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9.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 B.海拔高度低 C.处于阴坡 D.处于背风坡7.A 8.A 9.B解析:山麓地区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的水平带一致,同一自然带的分布,纬度越高,其海拔越低。

不同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差异,影响因素是热量和水分条件的组合,热量因素是主要的。

苔原带的缺失是由于丙山所在的纬度低,气温高,而山脉的高度不够,达不到苔原带所需要的较低温度。

2012年10月20日,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上海启程,前往南极,11月初抵达澳大利亚西部城市珀斯的弗里曼特尔港口,进行给养补充。

结合下面的澳大利亚西部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0~11题。

10.“雪龙”号考察船从启航地开始到结束在北半球的航程中,沿途所见到的陆上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11.沿X、Y、Z的自然景观依次是()A.阔叶林、森林草原、荒漠 B.硬叶林、草原、荒漠C.落叶林、草原、荒漠D.雨林、草原、荒漠10.A 11.B解析:我国上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从上海到赤道地区的航程,“雪龙”号所见到的陆上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南北方向的更替,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结合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特点,X、Y、Z的自然景观变化依次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读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a~g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带类型),回答12~13题。

12.图中属于亚热带的自然带类型是()A.a、f B.a、e C.b、e D.c、d13.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f—e—a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a—f—g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自然带a、d的形成原因相同 D.自然带a和g的南北延伸与沿岸洋流的影响有关12.C 13.D解析:第12题,a为热带荒漠带,b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为温带荒漠带,e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f为热带草原带。

第13题,图中热带荒漠带成因是副热带高压的作用,温带荒漠带的成因是地形的影响;自然带a、g的南北延伸分别与沿岸的秘鲁寒流、巴西暖流有关,所以选项D正确。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15.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14.A 15.B解析:图示自然带的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纬度地带性。

图示区域位于中高纬度,北太平洋西岸,受千岛寒流影响,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

读我国地理“四极”特征变化趋势图,回答16~18题。

16.图中③④⑤的地理特征变化体现出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是()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17.①②③的地域分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水源18.⑥地区发展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表现为()A.光热充足,雨热同期B.光热充足,气温日较差大C.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D.光、热、水源充足,气温日较差大16.B 17.A 18.C解析:第16题,③④⑤体现了自然带东西方向的改变,距海远近导致降水条件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17题,①②③的地域分异体现了地理环境南北方向的改变,主导因素为热量。

第18题,⑥地区位于青藏高寒区,气候资源优势为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而热量资源缺乏。

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的气候要素分布范围图。

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年平均气温分布范围最大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 B.草原 C.阔叶林 D.针叶林20.图中植被分布能体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A.热带雨林、阔叶林、针叶林B.热带雨林、阔叶林、草原C.阔叶林、草原、荒漠D.阔叶林、针叶林、苔原19.B 20.C解析:第1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草原年平均气温分布范围最大。

第20题,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主要是森林→草原→荒漠。

二、综合题(共3题,共40分)21.读“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回答问题。

(18分)(1)从图中可见,内蒙古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规律。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产生受________条件影响大,同时也是在一定的________基础上进行的。

从全球来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在________地区表现得特别明显。

(10分)(2)A自然带为________________,其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C自然带的干湿状况是属于________区。

(8分)21.(1)森林—草原—荒漠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热量中纬度(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干旱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蒙古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这种分异规律表现明显。

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C自然带的干湿状况是属于干旱区。

22.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为基础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2)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A:①→②→③→④;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

22.(1)热量;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2)A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3)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解析:图中①→④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是地域分异是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而形成的。

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显著,地势高低不同是主要原因。

图③→⑥的景观和自然带的差异,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主要是因为距海远近不同造成的。

23.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带。

(4分)(2)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的地域分布规律。

(8分)23.(1)地中海亚热带常绿硬叶林(2)乙温带荒漠温带草原从沿海向内陆解析:由图可知,甲地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该地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较明显;丙地位于温带荒漠气候区,气候干旱,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丁地位于潘帕斯草原,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从丁地到丙地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