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_诗歌鉴赏_精选题目_含答案_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试题

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试题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试题(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答:(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诗歌赏析】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
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 律诗B. 小令C. 古体诗D. 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 “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 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1)A(2)D(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大海无边无际。
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弹”“观”“宽”“寒”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故选A。
(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
“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
故选D。
(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
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故答案为:⑴A;⑵D;⑶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大海无边无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人宰吴县杜荀鹤海涨①兵荒后,为官合动情。
字人②无异术,至论不如清。
草履随船卖,绫梭隔岸鸣。
惟持古人意,千里赠君行。
【注】①“海涨”即沧海横流为患,比喻社会的动乱。
②“字人”即抚养人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连年兵荒马乱之后,做官就更应该考虑到人民的疾苦,这是诗人对去吴县当县令的友人的告诫。
B.颔联两句中诗人为友人指出了抚养人民的办法,认为没有什么特异的办法,为官清正廉洁才是最好的。
C.尾联照应诗题,点明送别,并在送别之际祝福友人像古代的官员一样,政绩卓绝、前程似锦,前途无量。
D.这是一首送别诗,没有离愁别恨、愤慨于仕宦不遇等消极情调,表达了时时不忘“济世救物”的诗旨。
(2)诗的颈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一(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共10题)1、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咏怀诗(其八)阮籍灼灼西隤日。
余光照我衣。
回风吹四壁。
寒鸟相因依。
周周尚衔羽。
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
磬折忘所归。
岂为夸誉名。
憔悴使心悲。
宁与燕雀翔。
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
中路将安归。
注释:①灼灼:阳光灿烂。
②隤:落下。
③回风,旋风。
④当路子:掌权有势的人。
⑤磬折,磬是古代一种乐器,形似曲尺,磬折是说像磬一样弯着腰,很恭敬的样子。
1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 诗。
2 .这首诗写了三类形象,分别寄托了阮籍怎样的生命情怀?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关河道中韦庄槐陌蝉声柳市风,驿楼高倚夕阳东。
往来千里路常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似弓。
平生志业匡尧舜,又拟沧浪①学钓翁。
注)①沧浪:古水名,湖北省武当县西北汉水中有沧浪洲,屈原曾经长期生活在这里。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蝉声阵阵,柳条轻摆,清风徐拂,夕阳西沉,首联选取驿站高楼前的多种意象,营造了哀伤、凄婉的氛围。
B .几千里的路依然默默在那里,当年故人却都不在身边,颔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诗人与故友分别的痛惜之感。
C .“时光流似箭”“天道曲似弓”,颔联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岂知”语意一转,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之情D .“拟”即“揣度,想”,“沧浪学钓翁”用典,含蓄地表达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心境。
2 .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请简要概述。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唐)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①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②。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 注) ①楚客:指屈原。
②利木奴:据《水经注》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曾遣人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
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
1 .这首诗首联中的“隅”字意思是________ ;颔联中一个________ 字,阐述了诗人种树的目的。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赵鼎①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
漫悲吟,独自拈断霜须。
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
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
奈此九回肠②,万斛清愁,人何处、逖如天样。
纵陇水秦云③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注释】①起鼎:南宋抗战名臣,遭秦桧谗言被貶,后绝食而死。
此词就是他谪居时所作。
②九回肠:喻愁极多。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曰而九回。
”③陇水秦云:“陇水”和“秦云”本指陇头之水和秦岭之云这些环绕故都长安的山川云雾,词人在这里用来暗指那些昏庸无能的朝中奸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集中写了独酌、悲吟、孤卧三个生活细节,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愁怀的激烈,以及时光难度的悲吟。
B.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词人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此地孤苦伶仃的苦闷之情。
C. “可怜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
从“可怜”、“不怕”、“弄”等用语看来,词人含蓄地赞颂了竹子耐严寒的品质,以寄托诗人的情操。
D. 上片以行动描写为主,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深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回归故土,一心报国的满腔忠贞之情。
(2)请对这首词中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赋”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
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
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
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 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解析】【分析】(1)D项,“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错,应是先景物描写,后心理描写。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最爱东山晴后雪》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最爱东山晴后雪》含答案(2012·安徽卷·T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这首诗从分类上看,应为写景诗,从“逐胜”“忘寒”“春风”“最爱”“晴后雪”等词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雪晴后东山的喜爱之情,从而可以分析出诗人悠闲自在、热爱大自然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 “涌”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这句诗中的“软”为形容词,是表示通过触摸才能感知事物特点的一个词,而此处用来修饰“光”,自然突出了夕阳的特点;“涌”为动词,此处用来修饰“银山(雪山)”,赋予了雪山动感和生机,突出了雪山巍峨的壮丽景象。
从这些角度来分析二字的妙处,才能更合乎考查意图。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竹枝词刘禹锡瞿塘嘈嘈十二峡,人言道路古来滩。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首诗从瞿塘峡艰险写起,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这是诗歌常用的________手法,瞿塘峡道路艰险是因为水中多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起波澜,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感叹。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钱塘逢康元龙①明·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
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8.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
(5分)9.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6分)答案 :8.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
9.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
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齐安郡晚秋①杜牧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
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8.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歌借哪两个意象来表现“晚秋”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9.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6分)答案 :8.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
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9.手法:对比、用典、虚实结合。
(适当分析)用意: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
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卜算子曹组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8.这首宋词是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5分)9.请简要分析“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蕴含的丰富情感。
(6分)答案 :8.因为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
作者正是以“岁寒三友”来映衬(衬托)兰花处幽谷独自坚守高洁志趣的节操。
9. “着意闻时不肯香”中“不肯香”写出幽兰的独特个性,其幽香不可有意强求,“香在无心处”进一步表明“无心”领略反而可以闻到兰花的幽香,抒写了作者甘于寂寞坚守节操以及不受束缚、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
8.词的上阕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回答。
(5分)9.词的下阕以景取喻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 :8.写出了清泉寺优雅清新的风光和环境,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
9.作者以“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出作者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精神以及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绝句石柔①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摇。
②飞球:杨树籽8.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5分)9.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6分)答案 :8.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
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9.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
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此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
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
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
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
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
(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
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8.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5分)9.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答案:8.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9.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②“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
鍪,音móu。
万兜鍪:千军万马。
8.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9.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8.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
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9.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八.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8—9题。
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陈再思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②。
岁寒心不肯为栋梁,翠蜿蜒俯仰相从。
秦皇旧日封③,靖节何年种④,丁固当时梦⑤?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①观音山:指今扬州的观音山。
②避乖:与世迕离,避离世乱。
乖,抵触。
③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
④靖节:指陶渊明,私谥“靖节”。
其《归去来兮辞》有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⑤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后封大司徒。
8.末句“一枕清风”的“枕”字用得很特别,请联系全曲,说说这个“枕”字的妙处。
(5分)9.这首元曲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6分)答案:8.用一个“枕”字可以突出“眠松”形象,照应题目,这株苍松,睡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超尘拔俗,婆娑潇洒;再者,用“一枕”,很容易和“梦”联系起来,清风徐徐如梦,反映出诗人置身此境,心凝神释,与万物冥合,物我融一的境界。
9.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赞颂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和淡泊情怀。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途中见杏花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5分)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8.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
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①惜春之情(1分)。
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1分);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1分)。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1分)。
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1分);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1分)。
③故国之思(1分)。
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1分),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1分),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给6分,但每点必须附带分析。
具体到每点,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2分)十.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壬戌清明作清·屈大均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
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
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相比肩。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
8.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5分)9.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6分)答案:8.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
(2分)融情于景(或:比喻、对比)(1分)9.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
(2分)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
(2分)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2分)十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宿甘露寺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8.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5分)9.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6分)答案:8.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
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
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