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语文九上《百合花》word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课文《百合花》教案

九年级课文《百合花》教案

九年级课文《百合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百合花》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能够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百合花的赞美,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百合花》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发展。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 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深入剖析课文,理解作者对百合花的赞美。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人物形象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总结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百合花,引导学生关注美好事物。

(2)简要介绍课文《百合花》的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总结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阐述作者对百合花的赞美,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主题。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分享学习心得。

(2)选取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强调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百合花》教案(共三课时)

《百合花》教案(共三课时)
朗读指导
在欣赏优美语句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等朗读技巧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感和意境。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或角色扮演等活动,以增强学生 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03
写作技巧探讨与实践
借鉴本文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尝试
01
02
03
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加深理解记忆
梳理《百合花》的情节脉络和 人物形象特点,强调作品的主 题和意义。
回顾课堂讲解的文学理论和批 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文本。
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检验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纠正理解上的偏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技能
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01
与同学分享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感悟、经验和技巧,促进彼此
之间的学习和进步。
探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02
针对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有效的解决
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互相点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03
相互阅读并点评彼此的作品,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提出
中肯的改进意见,帮助彼此提升写作水平。
总结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引导学生进行 写作练习,如写读后感、人物分析等;布置课后 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本结构梳理与主题思想阐述
文本结构梳理
《百合花》以顺叙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发展,将小说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 局四个部分。通过梳理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整体结构。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和人物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文学创作的

九年级课文百合花教案

九年级课文百合花教案

九年级课文百合花教案九年级课文百合花教案(通用8篇)百合花以淮海战役为背景,通过一位通讯员的工作和战斗生活,真实再现了我国人民解放军热爱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九年级课文百合花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课文百合花教案篇1一、活动导引1、由于课文内容集中,文字晓畅,情节较简单,所以课上让学生在规定的10分钟内速读全文,顺手划出字词。

2.、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3、初步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二、活动流程1、速读读全文。

(10分钟)2、划出字词。

给加点的字正音撂(liào) 讷讷(nènè) 忸怩(niní) 憨憨(hānhān) 执拗(niù) 髻(ji) 尴尬(gāngà) 讪讪(shànshàn) 瞅(chu) 挟(xié) 嬷嬷(mómó) 砦(zhài) 虔诚(qián) 磕磕绊绊(kē)解释下列词语张皇忸怩憨憨执拗尴尬讪讪虔诚3、讨论交流一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提示: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4、讨论交流二:鉴赏本小说的构思。

具体理解百合花被和百合花在本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1)得出白色“百合花”这种花卉的主要特点: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即清丽,纯洁,高雅……(提示:这是个开发的话题,尽管让学生谈,意思在,就要肯定。

)(2)理解跟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

请学生朗读描写百合花被的一段文字和“刚出门~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同乡)的内容。

再请学生复述被子的最后结局。

总结:A、被子,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被子与人物性格关系。

三、活动延伸1、思考:分析新媳妇和小通讯员的人物形象2、抄写有关字词。

九年级课文百合花教案篇2一、巩固复习整体把握:题目含义、内容主题、情节结构。

1、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理出情节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带路) 开端通讯员随“我”借被子(借被) 发展新媳妇和“我”一起在包扎所救护(救护) 再发展通讯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牺牲、献被)高潮、结局2、作者为什么以百合花为题,理解主题。

九年级课文《百合花》教案

九年级课文《百合花》教案

九年级课文《百合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百合花》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百合花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百合花》的基本内容,包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描绘。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等。

3. 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审美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百合花》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2)从课文中提炼出作者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课文《百合花》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背景。

2. 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描绘。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4.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文章,或者画出课文中的重要场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上《8百合花》word教案 (1).doc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上《8百合花》word教案 (1).doc

第四单元鉴赏评论百合花(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写出阅读课文时遇到的生字词并注音。

2、摘抄文中精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

3、摘抄文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4、积累:《百合花》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

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茹志鹃及其《百合花》。

2、理清小说思路,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中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从物的内心世界的方法。

4、借助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评价任务1、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在情节中表现人物,运用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为强化学生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可鼓励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身边某个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百合花图片,学生观察。

)教师介绍:在西方,有许多关于百合的传说,圣经里则记载百合花是由夏娃的眼泪所变成,被人们视为纯洁的礼物,因此世人认为百合花象征纯洁、高雅)那么在现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成名小说《百合花》中,它又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检查预习:1、注音:宽恕.()点缀.()害臊.()木讷.()憨.厚()挪.步()讪.笑()尴尬..()掂.量()鹿砦.()虔.诚()忸怩..()2、解释:木讷忸怩执拗尴尬讪讪虔诚3、介绍作者: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杭州。

她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

表现战争题材的,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深情和厚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在劳动妇女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

进入新时期后,她的视野更宽广深邃了,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柔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涵冷峻。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

九年级课文《百合花》教案

九年级课文《百合花》教案

九年级课文《百合花》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课文《百合花》的主题思想和情节内容。

1.1.2 分析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手法表达主题的方式。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1.1.4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百合花》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1.2.3 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表达技巧。

1.2.4 开展相关的写作、口语表达和讨论活动。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2.1.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百合花》的作者和背景。

2.1.2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1.3 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2.1.4 总结讲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评价和指导。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2.2.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2.3 写作法: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2.2.4 口语表达法: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和讨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3.1.1 课文《百合花》原文。

3.1.2 相关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资料。

3.1.3 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3.2 教学材料3.2.1 课文《百合花》打印稿。

3.2.2 分组讨论记录表。

3.2.3 写作练习纸。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4.1.2 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的分析和思考。

4.1.3 对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写作质量和表达清晰度。

4.2 教学反馈4.2.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点评和指导,给予肯定和提出建议。

2021年《百合花》教案(word版)

2021年《百合花》教案(word版)

2021年《百合花》教案2021年《百合花》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军民的深情厚谊,感受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教学重点】赏析作者的巧妙构思。

【教学难点】赏析情节结构之巧。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茹志鹃的资料,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一个跟女同志说话都会满脸是汗,衣服刮破却不肯让缝,枪筒里插菊花的小通讯员,是多么的腼腆、羞涩、执拗又热爱生活呀!可恰恰是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为了救护群众放弃了自己的性命。

同样淳朴善良的新媳妇一针一线地为已经牺牲的小通讯员缝着衣服,最后将自己唯一的嫁妆,那条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了那平凡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上。

何其伤感,作者又是怎样巧用心思,达到这一效果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小说《百合花》。

二、出示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介绍作者茹志鹃(1925—1998),当代女作家。

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祖籍浙江杭州。

1925年9月生于上海。

主要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

新时期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家务事》《一支古老的歌》等。

2.写作背景《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

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

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

《百合花》教案设计

《百合花》教案设计

05
实践操作与巩固提升环节安排
动手实践:指导学生亲手种植和养护百合花
01
02
03
准备工具和材料
为学生提供种植百合花所 需的土壤、花盆、种子、 工具等。
讲解种植步骤
向学生详细讲解百合花的 种植方法、养护技巧等。
亲手操作实践
指导学生亲手进行种植、 浇水、施肥等养护操作。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定期观察记录生长情况
评价要客观公正,既要肯定对方的优点和亮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并提 出建议。
通过互相评价,促进各组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加深对百合花的认识和理 解。
教师总结:归纳梳理各组观点,加深理解
教师对各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归纳 梳理出百合花的主要特点和文化内涵。
针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通过教师的总结,让学生对百合花有更 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 全面、深入的认识,达到教学目标。
图片展示
展示百合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百合花的美丽,进而产生对百合花的兴趣和好 奇。
激发兴趣:分享关于百合花的美丽传说和故事
传说分享
教师可以分享一些关于百合花的美丽传说,如“百合花是为了 纪念圣母玛利亚而命名的,因为圣母玛利亚曾手持百合花,因 此它也被视为纯洁和神圣的象征。”这样的传说可以增加学生 对百合花的了解和兴趣。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总和整理,准备向全班汇报。 代表发言时,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全面介绍百合花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补充,形成互动交流的氛围。
互相评价:对其他小组发言进行评价补充
在听取其他小组发言后,各小组成员要对其内容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 见解和看法。
成果展示
班级展示
将学生的百合花形态图、观察日记和主题画作等优秀作品 在班级内进行展示,让同学们互相欣赏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合花》教案
茹志鹃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2、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过程
1、展示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

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

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

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3、学生阅读作品,梳理文脉
师: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生:“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生: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借被子、通讯员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献被子
师:好.下面谁能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
生:(短暂讨论)“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师:概括得很好。

这是文章的主旨。

下面我们来看,文中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线索人物。

师:对,“我”是整个故事的目击者。

“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前后是否有变化?文中找出原句为证。

生:“生起气来”----“发生了了兴趣”----“从心底爱上了这个个傻乎乎的同乡”----怀着崇敬的的心情怀想他
师:“我”眼中的小通讯员是怎样一个人呢?
生:腼腆、淳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师:那“我”眼中的新媳妇呢?
生:害羞
师:就此一条吗?(学生不解)新媳妇和小通讯员有——三次相遇,找出第二次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讨论新媳妇为何开始不肯借而后来肯借了,从中再看人物形象。

学生举荐一男一女两同学分角色朗读,提议女生读得太快,不合人物性格,换一女生,略带羞涩,读完后学生鼓掌。

生:(讨论)新媳妇初到一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她害羞、腼腆,但她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从文中她总是“笑”可看出来。

起初不肯借被是不舍,“这是她唯一的嫁妆”,但她又是深明大义的,故最终她还是借了。

生:我认为她与小通讯员的性格还有一共同点,即封建意识。

(学生中有议论)不肯借是因为若把被子借给一陌生男子,怕丈夫回来责怪,这和小通讯员的“男女授受不亲”是同出一理!但“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故还是借了。

学生鼓掌!
师:这就是思考,这就是言这有据的“一家之言”的创新!下面请大家从文中勾勒原句,具体来看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生:勾勒原句(略)。

细节描写、语言、肖像描写、心理活动。

老师小结: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参照板书“我”对小通讯员情感的变化),这就由远到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地刻画了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

其次运用典型细节是作品的另一重要艺术表现手段(学生诵读文中细节部分,如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衣服上被门钩撕破的衣洞,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等等),这不仅使得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波澜起伏,而且使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齐诵文章最后一句结束全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