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探析

合集下载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各种形式流传下来的具有代表性和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价值成为了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当务之急,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需要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现状分析1.意识不足目前,我国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还不够强烈,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并不重视。

2.传承困难受现代化的冲击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年龄较大,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队伍日益减少。

3.商业化倾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商业化的挑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开始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这样一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本内涵和价值就会受到损害。

4.保护体系不完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还不够完善,缺乏完备的保护机制和监督体系。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仍面临种种困难。

二、对策分析1.加强宣传教育政府部门和文化机构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升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3.建立保护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的保护监督体系。

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环境。

4.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问题与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问题与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的、传承的、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和实体,如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知识与实践、手工艺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保护。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法律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一、法律问题1.法律保护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方面,现行的法律法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保护工作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导致保护工作的效果不佳。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利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利用日益增多。

一些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同时,商业化利用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侵权问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一些非法经营者和侵权者往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噱头,进行非法经营和侵权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益,也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对策1.完善法律法规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3.加强监管执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利用的监管执法工作,严厉打击非法商家的违法行为。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非物质文化价值的总和,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保护历史传统,也是维护多样文化背景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困境,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之一是传承环境的改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娱乐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丧失吸引力的问题。

对此,应该积极创造传承环境,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融入现代生活。

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和体验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提升感知度和传承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之二是缺乏传承人才。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有经验丰富的传承人将知识和技艺传承给后代,传承人才的流失与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已经成为制约传承的一个重要问题。

有关部门应该加大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年轻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例如设立奖学金、开展传统技艺培训等,提高年轻一代的传承意愿和传承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之三是市场化对传统文化形成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商品,商业利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冲击。

面对这一困境,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监管和保护,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纯粹性,同时也需要引导市场规范运作,使市场交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相辅相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之四是传承方式的变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通常依赖于口述和亲身经历,而现代生活方式的快节奏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适合以传统方式进行传承。

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录音、录像、数字化等,将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记录、保存和传播。

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搭建传统文化交流和传承的载体,方便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学习和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困境,但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从创造传承环境、培养传承人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变革传承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与挑战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世界上存在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习俗、传统技艺、语言等,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变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上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1、法律法规的制定中国出台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法》是文物保护的基础,之后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修复标准。

2、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世界文化遗产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很多,如北京故宫、乐山大佛等,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丰富了人类文化多样性。

3、社会关注和重视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政府和民间组织也相继推出了许多保护措施和活动,宣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公众意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1、外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中国,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冲击和消亡的风险,很多年轻人不了解或不愿意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传统的户外娱乐,大力推广,许多传统手艺也日渐式微。

2、土地和保护资金的争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如博物馆、保存设施和人才培养等。

由于土地和资金的争夺,许多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限制,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

3、意识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它一度占有的地位,新一代人也可能会逐渐忘记或不再重视传统文化,这将导致很多文化遗产失去自己的传承和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让他们尊重、传承和发展。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情况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情况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情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体育活动中的非物质文化元素,如传统体育技艺、传统体育节庆、传统体育赛事等。

以下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情况的概述:1.保护与传承: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意识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开始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与传承。

例如,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成立保护机构、设立传统体育学校等,以确保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得到保留和传承。

2.文化活动与展示:各地举办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和展览,通过比赛、表演和展示等形式,向公众展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技艺,也提高了公众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尊重。

3.教育与培训:一些地方通过开设传统体育技艺的培训班、学校或课程,培养后继人才,传承传统技艺。

这有助于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为年轻人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4.国际合作与交流:各国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通过举办国际会议、交流访问等活动,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推动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然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仍存在一些挑战:1.商业化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体育活动普遍商业化,传统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受到商业化活动的冲击和改变,难以保持纯粹的传统特色。

2.传承人才不足:一些传统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缺乏传承人才,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这也导致了传统技艺的断层和流失。

为了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工作建议:1.制定保护政策: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护传统体育技艺和赛事的独特性和传统特色。

2.加强教育与培训:加大对传统体育技艺的培训与教育力度,鼓励年轻人参与学习传统技艺,培养传承人才。

3.引入新技术与创新: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新手段,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以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参与。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保护责任,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政府还可以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金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

其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培养工作。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环节面临断链的危机,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新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也不高。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培训,鼓励年轻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

同时,学校和社区也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推广,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我们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

同时,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形式呈现给公众,增强公众的体验和参与感。

最后,强化社会参与和合作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政府、学校、社区、民间组织和传承人应当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可以组织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表演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度。

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他国的经验和做法,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政府需要加大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公众和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和传承好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探析

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探析

项 ,杂技类 5项。 20 年 5月公布 的第 三批河北 省省级非 物质文 化遗产 09
名录,共计 14 ,子项 1 8 ,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 3项 6项
技 2 项 ,子项 3 3 O项。分别是 :邯郸邱县的陈村查拳 ,衡水 深州市的梅花拳 ,邢 台威县的梅花拳 ,廊坊霸州市通臂拳研 究会 的通臂拳 ( 聚六 和软手通臂拳) 心 ,廊坊香河 县通臂拳 ( 五行通臂拳) ,廊坊三 河市通臂拳 (k a 极通背拳 ) ,沧州通 臂劈挂拳研究总会通臂 拳 ( 沧州通臂拳) ,邢 台南宫 市通 臂 按照 目前我 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 ,体育 项 目被列入杂技与竞技类 。正如有学者认为的 :“ 民族传统 体育和其它文化样式始终处 于交 叉共生状态……在这 1 O大 类别 中・民族传统体育并不是 以独立 的形态进入名录 。[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 录 中,杂技 与竞技 1 7 项,河北 占 5 ( 项 武术 3 ,分别是沧州的武术 、永年的太 项 极拳和邢 台的梅花拳) 。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中,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 杂技与竞技 )类 3 8项 ,河北
丰 富 ,是 燕赵 儿 女 宝 贵 的精 神 财 富 和智 慧 结 晶 ,也 是 中华 文
占6 ( 项 武术 3 ,摔跤 1 ,分别是廊坊的八卦掌、深 州 项 项
的形意拳 、雄县的鹰爪翻子拳和隆化的满族二贵摔跤) 。
20 年 6月公布 的第 一批省级 非物质 文化遗 产名录共 06
计 10项 ,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 占 9 。它们是 :邢 台沙河 3 项
拳 ( 南宫开河少林散手通背 拳) ,廊坊 固安县八 卦掌 ,廊 坊
固安县戳脚 ,廊坊安次区南关村少林武术 ,廊坊 安次 区黄漕 飞叉 ,廊坊安次区中幡 ,廊坊大城县太极拳 ( 氏太极拳老 杨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问题与对策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问题与对策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问题与对策一、背景介绍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遗产,非遗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保护和传承的重心之一。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加速,非遗文化面临着很多问题,如缺乏合适的传承人、传统手艺的消亡、标准化生产的压力等。

这些问题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二、现实问题A. 传承人缺乏传承人的缺乏一直是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难点之一。

一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就业机会等因素的影响,年轻人渐渐失去了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大量传统手艺面临断传的危险。

另一方面,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年轻人缺乏对传统手艺的认知和兴趣,无法顺利地传承非遗技艺。

B. 传统手艺危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传统手艺正在逐渐消亡。

例如,传统的手工艺品已被机器生产取代,传统的药材采集、糯米发酵等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出现了传统手艺失传的现象。

C. 商业化、标准化生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应该局限于传统手艺的保存,还必须注意传承的方向和方法。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许多非遗文化已经被商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所淹没。

这种商业化对非遗文化的生存和传承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三、对策A. 建立非遗文化传承体系为了建立非遗文化传承体系,我们需要积极引导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例如学校和社区教育推广非遗文化知识、设立非遗文化传承人扶持项目等方式,来提高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以便以更好的方式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B. 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是中国政府为保护非遗文化遗产而制定的法规。

推广这种法律法规对于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法律法规宣传,推动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的规定和意义。

C. 提倡非遗文化产业化非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政策和手段,特别是对非遗文化有效利用和保护的优惠政策,来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探析韩志芳1,马成秋2(1.河北体育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河北石家庄 050041; 2.青龙逸夫中学,河北青龙 066500)摘 要: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河北省已收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体育项目以武术为主,其它项目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

针对体育类 非遗 种类单一、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保护意识差等问题,可以通过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开拓体育文化市场、发挥教育优势、健全研究机构等举措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为丰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构建 和谐河北 做出贡献。

关键词: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3596(2009)06 0035 03收稿日期:2009 07 24作者简介:韩志芳(1969-),女,天津宝坻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1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简况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大量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民俗、传统中医药等十个门类,具有浓郁的河北特色,内涵丰富,是燕赵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类518项中,河北有39项,占全国第4位;2008年6月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10类510项中,河北有78项;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17个,总数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浙江的129个[1]。

这说明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2 1 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按照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体育项目被列入杂技与竞技类。

正如有学者认为的: 民族传统体育和其它文化样式始终处于交叉共生状态!!在这10大类别中,民族传统体育并不是以独立的形态进入名录。

[2]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杂技与竞技17项,河北占5项(武术3项,分别是沧州的武术、永年的太极拳和邢台的梅花拳)。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类38项,河北占6项(武术3项,摔跤1项,分别是廊坊的八卦掌、深州的形意拳、雄县的鹰爪翻子拳和隆化的满族二贵摔跤)。

2006年6月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30项,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占9项。

它们是:邢台沙河市的沙河藤牌阵,邢台平乡县、广宗县的邢台梅花拳,邯郸永年县的杨氏太极拳,沧州市的沧州武术,衡水深州市的深州形意拳,保定涞水县的涞水踢球,沧州泊头市的泊头六合拳,邯郸永年县武氏太极拳,廊坊文安县的文安八卦掌。

其中以传统武术内容为代表的项目8项,球类1项。

2007年6月公布的河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97项,杂技与竞技占14项。

它们是:保定雄县鹰爪翻子拳,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孟村八极拳,沧州市劈挂拳,沧州市燕青拳,沧州市查滑拳,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珍珠球,廊坊香河县安头屯中幡,邯郸成安县长洪拳,邯郸涉县上刀山,廊坊文安县左各庄杆会,廊坊文安县苏桥飞叉会,石家庄灵寿县南托雷氏武术,石家庄正定县正定高照(中幡),邯郸大名县佛汉拳。

其中武术类8项,球类1项,杂技类5项。

2009年5月公布的第三批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34项,子项168项,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3项,子项30项。

分别是:邯郸邱县的陈村查拳,衡水深州市的梅花拳,邢台威县的梅花拳,廊坊霸州市通臂拳研究会的通臂拳(心聚六和软手通臂拳),廊坊香河县通臂拳(五行通臂拳),廊坊三河市通臂拳(太极通背拳),沧州通臂劈挂拳研究总会通臂拳(沧州通臂拳),邢台南宫市通臂拳(南宫开河少林散手通背拳),廊坊固安县八卦掌,廊坊固安县戳脚,廊坊安次区南关村少林武术,廊坊安次区黄漕飞叉,廊坊安次区中幡,廊坊大城县太极拳(杨氏太极拳老架),保定府内派传统杨氏太极拳文化研究会太极拳(府内第23卷 第6期 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V ol.23 N o.6 2009年11月 Jour nal of H ebei Institute o f Physical Education N ov.2009派传统杨氏太极拳),石家庄井陉县南良都斗火龙,石家庄井陉县微水武术,石家庄灵寿县抬阁,沧州沧县弹(谭、潭)腿,邢台临西县弹(谭、潭)腿,沧州沧县传统武术,沧州河间市河间左把大奇枪,沧州黄骅市贾氏青萍剑,沧州黄骅市黄骅五虎棍,沧州青县麒麟拳,沧州通臂劈挂拳研究总会苗刀,保定曲阳县曲阳擎阁,保定安新县圈头村少林会,保定安新县八趟掩手,邢台清河县清河曦阳掌太平拳[1]。

其中,武术类占17项。

2 2 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2 2 1 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多种类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前文所述,河北省已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体育项目以武术为主。

在现有的列入国家名录的杂技与竞技的24项中,传统武术类15项,球类2项[1]。

这一方面说明了我省具有丰富的武术资源,武术文化底蕴深厚,是名副其实的武术大省;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省武术之外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进一步的挖掘、整理,需要研究人员的专业指导和科学研究。

2 2 2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重视、政府有多项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非常缺乏技术人员,工作机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是一个从国家到地方都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懂体育、爱体育的相关专业人员参与,以弥补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人力资源不足的缺憾。

2 23 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淡薄当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射到奥运会、全运会,当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世界体育文化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时,许多人包括体育工作者本身,都认识不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恶化、加速消亡的现实,认识不到传统民间体育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3 1 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扩大社会影响,增强保护意识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国务院规定,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 文化遗产日。

这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迈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国家设立 文化遗产日,就是要向全社会宣传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体育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借助宣传日举办系列宣传、表演活动,同时依托网络、电视、报纸、学校教科书等多种媒体的宣传展示,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群众性、互动性于一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专题报道,以唤起广大民众参与和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百姓生活,营造全社会人人保护和人人享受体育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和河北 非遗数据库的建设,目前已走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前列,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便捷、高效、互动、广阔的网络平台,来求得较大社会反响。

无庸质疑,媒体化是当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3]。

3 2 大众化发展模式与市场化发展模式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通过表演、展会等文化平台,强化市场意识、产业意识、商业意识,积极推介品牌形象。

借鉴少林武术、脚斗士、山东蹴鞠、山东潍坊国际风筝会[4]等项目的市场运作经验,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探索刺激文化消费、扩大文化需求的新途径、新举措,促进河北体育文化市场的健康繁荣。

例如,廊坊的通背拳从文化交流及经济建设角度出发,正在努力打造独门品牌,己经通过国际体育交流等形式,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一些成型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逐步融入民族文化综合体中,使其科学化、规范化;从大众化的角度来看,一些不成型的项目,应在保持鲜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增强其易行性、娱乐性、参与性和健身性,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满足健身需求。

3 3 利用学校,发挥教育优势大中专院校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播教育场所,在校大中专学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因此,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责无旁贷。

2009年5月15日,河北省文化厅下发了∀关于命名河北师范大学等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的决定#。

作为河北省唯一一所省属体育院校,河北体育学院榜上有名。

多年来,河北体育学院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河北传统武术、舞狮以及珍珠球、毽球、蹴球、陀螺、高脚马、押加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传播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承人是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关键力量,传承人是技艺的载体,传承人就是活着的遗产。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不单纯是技术的传播,更是文化的传承。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授传承、师徒传承等传承方式为主,但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的教学[5],增强其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对培养热爱体育事业、具有献身精神的传承人还是有很重要作用的。

3 4 与地方传统体育和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井陉拉花、沧州狮舞、昌黎秧歌等传统民间活动,充分展示了河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独特魅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再现了燕赵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顽强生命力,对展示燕赵文化魅力,广播燕赵人文内涵,提高燕赵文化影响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人为载体,其传承和发展总是依存于一定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

离开了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失去存活的土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容到形式,与宗教信仰、生计方式、民俗习惯等息息相关,不能将其从民族文化范畴中剥离出来。

因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要与地方传统体育项目和地域文化相结合。

36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第23卷3 5 健全研究机构2008年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在西安美术学院正式成立,这是一个由专家、学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自发组织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内容的社会团体。

作为省级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团体,该研究会成员多由各高校老师和高校相关专业学生,以及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者组成。

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我们也可以在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体育学院等省属高校被确定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的基础上,联合各方专家学者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研究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