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情况下疏散心理和行为反应27

合集下载

企业火灾疏散人员行为及心理特征研究_杨立兵

企业火灾疏散人员行为及心理特征研究_杨立兵

在烟草商业行业和化工行业各选一家企业进行调 查, 共发放 203 份问卷( 收回 198 份) , 经过分析得到有 化工企业 效问卷 182 份 ( 其中烟草商业企业 106 份, 76 份) 。调查样本在年龄、 性别、 文化层次上基本覆盖 企业 各 类 工 作 人 员, 性 别 方 面: 男 性 52. 7% 、 女性 47. 3% ; 年龄方面: 受调查者平均年龄 32 岁, 最大年龄 52, 最小年龄 18; 学历方面: 初中及以下 1. 7% , 高中或 大 专 33. 7% , 本 科 21% , 硕士及以上 中专 39. 8% , 3. 9% , 人员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中等学历。受调查者 文化、 学历相关信息如图 1所示。 年龄、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vacuees from enterprise on fire, 182 employees were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management factors,and human factors. Four representative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by system clustering method. Then,Crosstab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built on the basis of Chisquare test. The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vacuees were analyzed in light of categories of enterprises,sex,age,and education background. It turned out to be that escape desire was connected with individual educational background,that is to say, highdegree individuals show much stronger escape desire. Periodic emergency drilling and daily safety learning contributed to safe evacu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group assistance,escape desire and controlling fire accident were obvious among the female and the male. Key words: fire; questionnaire survey; behavior; psychology; evacuation; cluster analysis; crosstabs 其恶劣的影响。因此, 研究火灾时人的心理、 行为特 征, 帮助人们快速、 有效疏散、 减少火灾损失成为一 项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 受生理特征、 认知能力、 社会关系及火灾环境等

火灾事故中的心理疏导与后续处理

火灾事故中的心理疏导与后续处理

THANKS
感谢观看
焦虑
受灾者在火灾后可能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担心火灾再次发生或自身 及家人的安全受到威胁。
不安
火灾事故往往打破受灾者的生活平衡,使其感到生活的不确定性和 不安全感。
自责、愧疚与无助
自责
部分受灾者可能将火灾事故归咎 于自身,认为是由于自己的疏忽 或错误行为导致了火灾的发生, 从而产生自责心理。
愧疚
受灾者可能因未能及时救出亲人 或财产损失而感到愧疚,长期背 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原因
经初步调查,事故由电器短路引 发火灾
损失
造成XX人死亡,XX人受伤,直接 经济损失约XX万元
受影响人群及范围
受影响人群
事故现场居民、周边商户及救援人员 等
影响范围
火灾波及了周边多栋建筑,导致数百 人受灾
02
心理疏导在火灾事故中的重要性
减轻受灾者心理创伤
缓解恐惧和焦虑
火灾事故往往会给受灾者带来极大的恐惧和焦虑,心理疏导能够帮助他们缓解这 些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 加强信息沟通:加强与政府、消防、医疗等部门的沟通协作,确保信息畅通, 及时了解受灾群众的心理状况和需求。
• 展望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未来可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心理疏导的效率和精准度,为受灾群众提供更加全面、个 性化的服务。同时,可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 ,不断提升我国火灾事故中心理疏导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多方合作
与政府、消防、医疗等部门紧密合作,共同为受灾群众提供全面 的救援和支在火灾事故中,心理疏导团队的专业人员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 大量受灾群众的需求。
服务时间有限
由于火灾事故的紧急性,心理疏导服务的时间相对较短,可能无法 为受灾群众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

火场逃生八法

火场逃生八法

火场逃生八法第一招:头脑要冷静火灾突然发生后,对于身困火场者来说,惊慌失措是最致命的弱点。

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思考,是作出良好逃生自救方式,快速反应的关键。

发现火灾,我们可以用自我暗示法,深呼吸,缓慢地、单调地默念如下词句若干次,"不用慌,我会逃出去的""我感觉很好,十分镇定",直到紧张心理被消除为止。

第二招:撤离在迅速在火势较大,超过自己的扑救能力时,果断逃生是关键。

撤离时千万不要因为害羞或顾及贵重物品,浪费宝贵的逃生时间。

逃离时,要向背火的方向,按照疏散指示标志,从最近的安全通道迅速离开火场。

离开前必须先把有火房间的门关紧。

特别是在住户多的大楼及旅馆里,采用这一措施使火焰、浓烟禁锢在一个房间之内,不致迅速蔓延,能为本人和大家赢得宝贵时间。

当疏散人员众多时,大家必须听从指挥,有秩序地从火场安全疏散,千万不要盲目乱冲乱撞,互相拥挤。

在逃生时,提醒大家,千万不能乘坐载人载货电梯,因为在火灾情况下,电梯随时会停电关机,陷入新的危险困境。

第三招:智闯浓烟区火场逃生必经浓烟区时,逃生者最好戴上防毒面具,如果现场没有防毒面具,我们还可以就地取材,把毛巾打湿水,折叠起来,捂住口鼻,同样起到防烟作用。

同时,逃生的时候不管戴上防毒面具还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浓烟区里,由于浓烟带着热量往上涌,在贴近地面的空气中,浓烟危害往往是最低的,所以要尽量弯腰低身,手扶墙壁,必要时可以在地上匍匐前进,减少烟气侵袭。

带婴儿逃离时可用湿布轻蒙在头上,一手抱着,一手抓地逃出。

第四招:冲出着火带当火场逃生必须冲过火势不猛的着火地带时,我们再急也不能在毫无保护准备的情况下乱冲,否则与自跳火坑没有区别。

为了尽量避免被火着烧,冲过着火带之前,我们可以首先把自己身上的衣帽鞋袜沾湿,然后把溅湿的棉被或毯子披住全身,鼓足勇气,屏住呼吸,迅速果断地冲过着火带,也可成功逃生。

一旦发生火烧身时,千万不可惊跑拍打,最佳方法是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翻滚,压灭火苗。

火灾时人的心理特性和行为特性

火灾时人的心理特性和行为特性

火灾中人员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火灾既是一种突发性事故,又是一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灾难性事故。

突如其来的火场往往使在场的人产生一些异常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疏散和逃生。

一、火灾中人的心理特征1、感到困惑处在火灾现场的人们,尤其是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人们,很容易产生不可抑制的恐惧心理。

这就是常说的惊慌。

惊慌之余,想到火灾危害,便会产生极其不安的感到困惑的心态,茫然不知所措,想逃,怕选不准安全通道;想避,又不知道哪里是安全之地。

尤其是那些平日心理调节能力差的人,对于火灾时疏散知识一无所知的人,更是如此。

2、恐惧和恐惧人们面对浓烟烈火,常常是晕头转向,呼吸急促,反应迟钝;面对人群的纷乱骚动,深切感到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因而产生不能面对伤亡的强烈惧怕感。

强烈的恐惧和恐惧会严重干扰人们的正常思维,减弱理性判断能力,失去与烟火拼搏的精神和勇气,束手无策或丧失抗争能力。

3、误判惊慌惧怕的心态,还会导致人的非理智思维。

非理智的思维能加深判断的失误,出现非理智的错误行动。

如跳楼、乱跑乱窜、大喊大叫、丧失信心、不听劝阻等。

另外,人处于高热环境中,先是口干舌燥,软弱无力,痛苦难熬,思维活动受到强烈干扰,进而眩晕心乱,直至昏迷休克猝然倒下。

一般房间火灾,从起火到蔓延的时间间隔仅为7min,而在6min时火场实测温度已达到了300~400℃。

在火场中,人们对环境温度和热辐射温度非常敏感。

一般人在65℃的环境中,能忍受一个有限的时间,接着就会昏迷、休克。

在120℃的环境中,人大约能忍受15min;在175℃时,人能忍受的时间不足1min。

对于热辐射温度感应是:当辐射热为1200W/m2,人可忍受较长的时间;但对于4000W/m2的辐射热,人只能忍受15s左右的时间;当辐射热达到12000W/m2时,人仅能忍受几秒钟。

另外,当人处于缺氧和CO、HCl、HCN以及火灾环境中的其他有毒气体,因吸入毒气,可使人发生嗅觉刺激、呼吸困难、视线模糊,损伤内脏和脑神经系统等生理障碍,进而导致思维不清、行为错乱和心乱目眩,·直至昏聩或中毒、窒息而亡。

火灾疏散逃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火灾疏散逃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火灾疏散逃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对火灾警报的反应迟缓原因:未保持警觉、忽视警报声影响:延误逃生时机2、逃生通道堵塞原因:杂物堆积、违规占用影响:阻碍人员疏散3、缺乏逃生知识和技能原因:未接受培训、缺乏自我学习影响:无法正确选择逃生路线和方法4、恐慌和混乱原因:心理压力、群体效应影响:降低逃生效率,增加伤亡风险5、烟雾中毒原因:未正确防护、吸入有毒烟雾影响:危及生命健康6、照明不足原因:电力故障、应急照明设施失效影响:影响视线,导致迷路和摔倒7、高层逃生困难原因:逃生设备有限、垂直距离长影响:增加逃生难度和时间8、特殊人群照顾不周原因:缺乏针对性预案、协助不力影响:弱势群体面临更大危险11 对火灾警报的反应迟缓在火灾发生时,及时察觉并对警报做出快速反应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许多导致人们对火灾警报反应迟缓的情况。

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未保持足够的警觉,对于警报声习以为常或误以为是误报,从而未能在第一时间意识到危险的来临。

此外,一些场所的警报系统可能不够响亮或明显,也容易被人们忽视。

这种反应迟缓会极大地延误逃生的最佳时机,增加被困和受伤的风险。

111 原因分析未保持警觉是导致反应迟缓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往往会放松警惕,对潜在的危险掉以轻心。

例如,在办公室、住宅等场所,长时间的平静可能使人们逐渐忽略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忽视警报声也是常见的问题,有些人可能在专注于其他事务,如工作、娱乐等,而没有注意到警报的响起。

112 影响评估对火灾警报反应迟缓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导致火势的进一步蔓延,增加逃生通道被封堵的风险,同时也减少了成功逃生的机会。

在火灾初期,火势相对较小,逃生条件较为有利,如果不能及时响应警报并采取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逃生的难度将呈指数级上升。

12 逃生通道堵塞逃生通道是火灾发生时人们的生命通道,但在实际情况中,逃生通道堵塞的问题屡见不鲜。

火灾应急疏散避免踩踏与恐慌

火灾应急疏散避免踩踏与恐慌

火灾应急疏散避免踩踏与恐慌火灾是一种突发性的灾难,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火灾发生时,正确的应急疏散措施是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关键。

然而,很多火灾事故中,踩踏事件和恐慌情绪的出现使得人员疏散变得混乱和危险。

本文将就火灾应急疏散过程中的踩踏问题和恐慌情绪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踩踏问题的原因与影响踩踏是在火灾疏散过程中,人员密集拥挤、逃生通道狭窄或阻塞等因素导致的一种群体行为。

踩踏的出现会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人员伤亡:踩踏造成人与人之间失去平衡,易导致摔倒、践踏等伤害,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人员死亡。

2. 逃生效率低下:踩踏过程中,人员往往处于混乱状态,逃生效率大幅下降,导致人员无法及时离开火灾现场。

3. 其他次生事故:踩踏引发的混乱情绪易导致其他次生事故的发生,如拥挤中人员被推落楼梯或撞伤墙壁等。

二、解决踩踏问题的方法为了避免火灾应急疏散过程中的踩踏事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1. 加强预防宣传教育:通过进行火灾应急疏散演练和展示灭火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员工和居民的火灾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2. 合理设置逃生通道与出口:在建筑物或公共场所内,合理规划逃生通道和出口,确保通道宽敞,随时保持畅通,并设置标识指引人员逃生。

3. 定期检查疏散设施:对公共场所的火灾疏散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完好可用,如楼梯、扶手、疏散门等。

4. 加强人员培训和意识教育:定期组织火灾疏散演练,提高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意识,减少火灾发生时的恐慌情绪。

5. 引导人员有序疏散:在火灾发生时,应设置专人引导人员有序疏散,避免人员争抢和踩踏的情况发生。

6. 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疏散:如在公共场所安装紧急广播系统,通过广播提示和指引人员疏散方向。

三、恐慌情绪的产生与应对火灾发生时,恐慌情绪是人们常见的自然反应,但恐慌情绪过强,往往会导致火灾应急疏散过程的混乱和危险的增加。

因此,合理应对恐慌情绪十分关键。

火灾逃生中的五个误区

火灾逃生中的五个误区

火灾逃生中的五个误区一、原路脱险。

这是人们最常见的火灾逃生行为模式。

因为大多数建筑物内道路出口一般不为人们所熟悉,一旦发生火灾,人们总是习惯沿着进来的出入口和楼道逃生,当发现此路被封死时,才被迫去寻找其他出入口。

殊不知,此时也许已失去最佳逃生机会。

二、向光朝亮。

在紧急危险情况下,由于人的本能、生理、心理所决定,人们总是向着有光、明亮的方向逃生。

但是,这时的火场中,90%的可能是电源已被切断或已造成短路、跳闸等,光亮之地正是火魔肆无忌惮地逞威之处。

三、盲目追随。

当人的生命突然面临危险状态时,极易因惊慌失措而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当听到或看到有人在前面跑动时,第一反应就是紧紧地追随,而不管是否有出口。

常见的盲目追随行为模式有跳窗、跳楼,逃(躲)进厕所、浴室、门角等。

克服盲目追随的方法是平时要多了解与掌握消防自救与逃生知识。

四、惯性思维。

当高楼大厦发生火灾,特别是高层建筑一旦失火,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火是从下面往上着的,越高越危险,越低越安全,只有尽快逃到一层,跑出室外,才有生的希望。

殊不知,这时的下层可能是一片火海,盲目地朝楼下逃生,岂不是自投火海?在发生火灾时,如向下无路可逃时,有条件的可登上房顶或在房间内采取有效的防烟、防火措施后等待救援。

这种习惯心理还表现在,发生火灾时人们只会朝经常使用的出入口和楼梯疏散,即使那里已挤成一团,还是争相夺路不肯离去。

五、冒险跳楼。

人们在开始发现火灾时,会作出第一反应。

这时的反应大多是比较理智的分析与判断。

但是,当选择的逃生路线失败,而逃生之路又被大火封死时,面对愈来愈大的火势、愈来愈浓的烟雾,人们就容易失去理智。

但此时也不要轻易做出跳楼、跳窗等危险举动,要考虑你所在楼房位置的安全高度和楼下场地安全情况,要考虑是否有可靠的下楼安全保护措施;当然,最好还是另找出路,或采取其他办法避险待援。

发生火灾时四懂四会

发生火灾时四懂四会

发生火灾时四懂四会火灾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灾害,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损失,还会对整个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

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掌握一定的消防知识,以做好火灾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

其中,“四懂四会”是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发生火灾时四懂四会”的内容。

一、“四懂”“四懂”是指四个理解:1. 理解火灾的危害性火灾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事故,它不仅能够迅速烧毁房屋和财产,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火灾的危害性,随时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

2. 理解火灾发生的原因火灾的发生有很多原因,例如电器故障、燃气泄漏、人为不慎等等。

我们要认真学习电器和燃气的安全知识,避免过度使用电器、做好燃气防范措施等等,以防发生火灾。

3. 理解火灾扑救的方法和措施在发生火灾时,正确的扑救方法和措施非常关键。

我们要学会使用消防器材,知道逃生的正确方法,掌握火灾现场的情况,并调动周围的力量和资源,及时有效地进行扑救工作。

4. 理解火灾触发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在火灾现场,由于空气中的有毒气体、高温、浓烟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往往与平常时不一样。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反应,掌握应急的心理调适方法,增强自救和自护的能力。

二、“四会”“四会”是指四个技能:1. 灭初起火灾的能力在火灾初期,火势并没有蔓延到整个房间或建筑物,如果能够及时认识到火情,掌握正确的灭火器材和方法,对火源进行合理的灭火工作,往往能够控制和扑灭火灾,避免火势扩大。

2. 救火灾中的人员和财产的能力在火灾中,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往往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我们可以尽人事、听天命,用最快的速度抢救人员和财产,尽量减少损失。

3. 带领组织疏散人员的能力在火灾现场,人员的疏散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人员无法安全撤离,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掌握组织疏散人员的能力,制定疏散计划,建立有效的疏散通道、标志和标识,让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全撤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灾情况下疏散心理和行为反应27火灾情况下疏散心理和行为反应上课时间:2008年11月17日(星期一,7、8节)上课班级:08级国际商务班教学目的:通过案例介绍及心理分析,使学生懂得在发生火灾情况下如何调节恐慌心理,沉着应对危险,采取有效措施找到逃生办法。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上海商学院和深圳舞王俱乐部火灾案例(据报道)2008年11月14日上午6点10分左右,位于上海中山西路2241号的上海商学院内发生火灾,四名女生从6层楼高的宿舍跳楼逃生,不幸全部身亡。

据一位目击者告诉记者,今天上午6时10分左右,她听到女生宿舍楼传来呼救声,烟火从一位于六楼的女生宿舍窜出。

4名女生用手拉住栏杆,坚持了1-2分钟后,终因体力不支,先后坠落,掉落在一楼水泥地上。

2008年9月20日23时许,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龙东社区舞王俱乐部发生一起特大火灾,经龙岗区消防部门全力扑救,火灾很快被扑灭。

事故共造成43人死亡,88人受伤,59人需住院治疗,其中4人情况危重。

“遇难的人,很多是因为人太多,通道又小,被踩倒后便再也爬不起来了。

”有侥幸逃生的亲历者事后告诉记者。

俱乐部服务员小张说,其实当晚火灾并不大,由于人群恐慌,没有组织性撤离,导致人员滞留、踩踏不断,让灾情加重。

另外,由于客人多不熟悉后门的逃生通道,几百客人都挤往前门的逃生通道,让人员无法顺利逃离险境,俱乐部员工都比较熟悉后面的逃生通道,所以这次事故中俱乐部150名员工伤亡数据并不严重。

龙岗卫生局提供的火灾伤员情况统计表显示,在此次火灾的59名伤员当中,48名均为吸入性损伤,其余为烧伤和踩踏伤。

(二)学生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以上案例中惨案的发生主要因素是什么?(三)提问:如何在火灾情况下采取正确的逃生行为?大家说得好!火灾中很大一部分惨案主要是由于心理恐慌导致采取不当逃生行为造成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火灾中人的心理状态及行为特点问题。

1.火灾中个体的心理状况特点经调查表明:火灾中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不知所措、惊慌、恐惧等。

对2OO4年唐山市路北区发生的9次火灾中,调查22名当事人发现:发生火灾时有13人(59.1%)感到恐惧,有4人(18.2%)感到不知所措,有4人(18.2%)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

这主要是由于火场声音、火焰、烟气的刺激,对心理产生压制,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惊慌。

惊慌是指在火灾中人接受异常灾难刺激表现来的一种焦虑状态和行为状态。

这种焦虑和行为往往不能自控,更甚者丧失理智,从而影响逃生。

(2)恐惧。

恐惧是指人对某些事物给自己带来或可能带来的危害所做出的消极心理反应。

恐惧心理是建立在紧张心理基础上的,主要是由于缺乏应付或摆脱可怕的或陌生的情境的力量或能力而产生的,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3)群聚。

在火场中人员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群聚依赖心理,感觉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安全感,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惊慌感和恐惧感。

2.火灾中个体的心理反应历程特点(1)动机——行为思维效能降低由于火灾中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导致局域环境的迅速恶化,疏散人员极易吸人毒气产生毒气效应,使其中毒或神经系统受到麻痹而出现呼吸困难、视觉模糊、反应迟钝等症状。

人的大脑意识水平与心理紧张有密切的关系,相应的人信息处理能力与心理紧张有密切联系火场中由于疏散人员过于紧张,使大脑处理心理的能力下降,会抑制人的活动,导致行为效能降低。

(2)动机——行为反应历程缩短人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映,实质上是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行为失误其实质是信息处理的失误,即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失误。

从感知火灾信号到作出行为反应,一般在5-10s,在这个过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难以对火灾作出理智的分析判断。

在火灾状态下,由于刺激——反应时间变短,导致思维短路,发生紊乱。

(3)动机——行为执行效能降低在火灾应激状态下,避难人员注视点频繁移动,对心理产生一种压制,容易出现精神溜号,导致意识不连贯,出现目瞪口呆,手足失措的现象,严重时不能自控,使自己所想和所做不一样,造成人的行为效能低下。

3.火灾中个体的行为反应特点火灾突然爆发时,由于超出了人的正常压力范围,产生被迫的、应激的并带有本能的行为,在七次公共聚集场所火灾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众。

信息压力是决定火灾中从众行为的主要因素。

从众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下意识性;二是自发性;三是性别、年龄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从众行为;四是从众心理随着楼层的增高而增强[。

(2)趋光。

人具有朝着光亮处运动的习性,以明亮的方向为行动目标。

(3)归巢。

在公众聚集场所内,一般总是朝进来的出入口作逆向性的逃生,很少使用不熟悉的通道,只有当这段路被火焰、烟气封闭时,才另寻它路。

(4)走捷径。

火灾中的人员为了尽快脱离危险,都试图利用最近、最易通过的路线逃生。

(5)超常发挥。

遇到紧急情况时,失去正常的理智行为,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应付紧急情况上,会发挥平时意想不到的力量。

(6)绝望行动。

身处火灾中的人,精神往往陷于极端恐惧之中,又得不到救援,极易产生不顾一切的绝望行动,如跳楼等行为。

这种行为占很小的比例,仅有1人出现这种行为。

安倍北夫对日本人夜总会火灾的研究发现,179名顾客中跳楼者(绝望行动)为22名,占12%,而美国学者佛里茨的研究中占9%。

通过许多火场经验表明:这些异常行为除了火场的特殊环境外,主要是受习惯、下意识或经验的影响,其中火场经验是很关键的因素,逃生知识欠缺的人很容易出现上述行为。

4.火灾发生时影响个体心理行为的主要因素在既定的火灾状况下,对个体心理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很多,结合火场实际情况,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

(1)性别因素。

这是一个基本因素,通过火灾实例调查,女性较男性更易产生强烈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感,男性则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年龄因素。

心理发展水平同年龄之间有大致对应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理逐渐成熟,对应急事件的心理调整及行为的控制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这是影响安全疏散时的步行速度和对火灾反应灵敏度性的主要因素。

调查中发现:发生火灾后能够及时报警、通知他人和进行扑救的人群中,有6o%为成年和中年人。

(3)现场状况。

如果火灾现场有良好的消防设施,有管理人员组织疏散,对疏散人员的心理影响较小,心理比较平稳,否则对人员的心理刺激较大,使心理出现较大波动。

实践证明,员工素质较高,消防设施完备,发生火灾时人员伤亡少,财产损失也小。

(4)类似经历因素。

有无类似经历对火灾时的心理及行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经历过类似事故的人对火灾刺激的心理容量增大,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安全撤离火场,在调查12名成功逃生者时,其中5人有过火场经历。

5.火灾中群集的心理行为特点群集是指聚在一起数量较大、互动较多的临时群体,其具有形成的偶发性、存在的短暂性、情绪的非理性等特点。

在火灾中疏散避难的人群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群体,但可以看作是一个群集。

(1)火灾中群集的心理影响方式在一个火灾群集中,个体的心理总会影响他人,也总会受到他人心理的影响,这主要有三种方式。

A暗示。

暗示是指一个对于别人或对于团体有目的却又不加说明论证的影响方式。

其影响方式是属于认识方面的而不是情绪或行为方面的影响;过程是单向而不是双向的,在火场中是通过声音来实现的。

B感染。

感染是指一个人不自觉地、不由自主对别人的情绪产生影响,它最突出的情绪状态是愤怒和恐惧。

这既可能是火场信息不足,又可能是火场信息过多的结果。

C模仿。

模仿是对别人的言论、行动的复制,是重复别人的行为。

模仿行为包括观察和仿效两种成分。

(2)群集在疏散中的行为特点群集行为是指个人行为输入经由群集结构的转换形成的输出,很多情况下,容易产生个体的叠加效应,甚至倍增效应,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种。

A成拱现象。

群体自宽敞的空间涌向较狭窄的疏散通道时,除了正面的人流外,经常还有许多人从两侧挤入,使群集密度增加,形成拱形人群,影响人员疏散。

B无序群集流。

当群集中的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步速相同的方向前进时,群集的流动是稳定的流动。

Fruin研究发现:通常状况下群集中往往含有老弱病残,不同体质的人员步行能力不同,紧急状况时每个人按自己认为最快最近的路线行走,总想超越其他人,由此而形成无序群集流。

C群集的波动。

在人群密度较低时,人群为自由流动,不具备连续介质的基本特点,不会出现上述现象,不会发生拥挤事故,人员比较容易疏散;但在人群密度较高时,可视为连续介质,人群中产生任何扰动,会引起骚动和混乱,甚至发生伤害事故。

6.火灾中群集的行为特点(1)是工作人员大多都为自己灭火型和逃难型。

这类人员在火灾发生后,想隐瞒事实,自己灭火,一旦火灾失去控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先期“撤退”,害怕“等火烧身”。

如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发生火灾,烧伤130人,烧死323人。

这起火灾造成如此多的伤亡与逃难型的工作人员有关。

因为火灾发生初期时,两名发现火灾的工作人员想用灭火器灭火,却不会使用,导致火灾扩大蔓延。

另外,当天下午2名值班人员发现着火后只顾自己逃命,钥匙串放有服务室的小柜上连动也没动。

可根本没有一点意识应该拿钥匙打开安全门,把场内的人尽快疏散出去。

当火灾蔓延开来,在场人员惊慌失措,组织活动的单位也不能及时有效地组织疏散。

在舞台北侧道具门和东南门形成了拥挤,致使很多人由于挤压和长时间吸入有毒气体而死亡。

这些人心理一是害怕惊动人们引起骚乱;二是存在能迅速扑灭的侥幸心理;三是害怕追究在场人的责任。

(2)是安全意识缺乏型普遍存在。

大多数工作人员缺乏消防训练,不懂消防知识。

对消防安全存在侥幸心理而麻痹大意等等,主要表现为堵塞、遮挡安全出口及通道,损坏室内消防设备等。

如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发生火灾初期时,两名发现火灾的工作人员不会使用灭火器,导致火灾扩大蔓延。

发现着火后报警迟了大约半个小时,贻误了救人和扑救火灾的最佳时机。

这些都能说明在我国的一些民众在火灾发生初期,连最起码的报警意识都没有。

从每年的火灾统计年鉴上看,这个问题具有很大普遍性。

(3)是在逃生过程中,大多都不敢自救逃生,退避性行为比较严重。

在一些火灾中,有的人受不了烟雾的刺激,不敢逃命,就躲到烟浓度暂时较小的墙角处。

如在辽宁大连市一户居民火灾中,在厨房里,墙角处,厕所里找到了三具尸体。

四川省南充市达亨副食品批发市场发生火灾,造成19人伤亡,23人受伤。

当中有8人跳楼死亡,11人窒息死亡。

而该建筑设有室外消火栓一个,室内消火栓4个,灭火器150多个,但是在火灾初期,没有人员能充分利用这些灭火设施进行扑救。

(4)是从众性行比较严重。

盲目追随,极易因惊慌失措而失去正常的判断思维能力,当听到或看到有什么人在前面跑动时,第一反应就是盲目紧紧地追随其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