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3)CO2、CO的性质、用途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讨论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讨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认识;(2)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教学重点:1、碳单质、CO2、CO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教学难点:1、CO2与水、石灰水反应。
2、CO还原CuO的分析。
[课前延伸]复习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3、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构建知识网络,总结研究方法按照下表所列顺序,回忆所学知识,填写相关内容,形成本单元知识网络,总结出研究方法。
请同学们自主完成,提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内容以及你还有哪些疑问。
____________单质 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碳物理性质:__________ _____二氧化碳化学性质: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实验室制法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氧化物验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方法:_____________物理性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一氧化碳用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自我检测1、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组成为C60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B、它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C、它与金刚石一样具有很大的硬度D、它的一个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2、下列物质中,肯定是纯净物的()A、木炭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C、金刚石D、铅笔芯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向盛有石灰石的容器中加入稀盐酸后,过一会儿石灰石表面几乎无气泡产生,其原因可能是()A、发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B、没有加热C、石灰石中含有碳酸钙较少D、加入的是稀硫酸4、二氧化碳的下述用途没有利用其化学性质的()A、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B、二氧化碳用于灭火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二氧化碳用来制二氧化碳5、反应条件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反应物相同但条件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科普视频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提问:“为什么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它与我们生活中的碳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对碳及其氧化物的好奇心。
2.教学内容:
-简要回顾已学的碳元素知识,如碳的化学性质、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等。
-介绍本节课将围绕碳及其氧化物展开学习,强调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讲解、动画演示、实验验证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制取方法及其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碳及其氧化物知识。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2.教学内容:
-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性质、反应原理和应用。
-环保意识、绿色化学观念的渗透。
3.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性质,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熟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式、结构及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碳相关的现象,如碳燃烧、碳酸盐的形成等。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2、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3、加强学生的社会和环境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过程【师】通过以前的学习,同学们对碳单质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同学们通过本堂复习课的学习,加深已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板书】一、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学生活动】完成下面的内容(以试卷的形式已经发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完成)(一)碳的单质1、金刚石和石墨若在水中先加入紫色石蕊,观察到的现象是: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与澄清的石灰水的反应:(3)CO2现象:该反应的用途:应用:用石灰浆抹墙一段时间后变硬的原因是:在刚抹过石灰浆的室内生一盆炭火,墙壁变得更湿的原因:实验室里久置的石灰水上层会有一层白膜的原因:3.二氧化碳的用途现象:(3)毒性:【师】对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行指导。
【学生活动】讨论:1、初一学生小明想将家中的红糖变成白糖,又不知该怎样才能办到,请你帮助他设计一个将红糖变成白糖的方案。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环境各有什么影响?【板书】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师】实验室制取气体,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反应,其次要根据这个反应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装置,并依据气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气体收集装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选择合适的反应、合适的反应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各应考虑哪些因素?【学生活动】考虑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并完成下面的内容(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1、原料:和2.原理:3.实验装置(请画图)4.收集方法:5.验满方法:6.检验方法:方法: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活动】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进行比较:1、反应原理;2、实验装置图;3、检验方法。
【板书】三、几种无色气体的鉴别方法【师】引导学生完成如下内容:CO的鉴别:2的方法:将该气体通1.鉴定无色无味的气体是否是CO2入中,观察现象。
人教版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碳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学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装置的选择,并会比较各装置的优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课视频的学习,对本单元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
(2)通过实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和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一:在通常状况下分别测定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从而得到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3)用氧气测量仪测得收集的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起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都以21%计),则最终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较大的是(填“排空气”或“排水”)法,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差值是。
1.(2010•十堰)
(2)装置A、B均可用来制取CO2气体,比较两个装置,指出A装置一个突出有点______.
2.(2013.安徽.12题)
3.(2015.安徽. 14题)
(3)如图乙,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
4.(2015.成都)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时,探究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在实验中用到压强传感器,让学生深刻了解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碳单质、CO2、CO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的优缺点及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微课学习后,学生完成任务。以二氧化碳为中心,梳理知识网络图。小组评出最好的,课堂上展示。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 碳的氧化物(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测】CO具有可燃性,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观看】以实验现象为证据,结合元素守恒规律,得出结论——CO确实具有可燃性,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倾听与感悟】
(1)学会依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
(2)增强实证意识。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2碳的氧化物(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加深对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科学方法的认识。
2.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强化对性质和用途关系的认识。
3.利用一氧化碳的性质,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初步形成分析和解决相关综合问题的能力。
(3)了解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环节三:认识一氧化碳的用途
【提问】依据CO的化学性质,它有什么用途?
【回答】可作燃料;可冶炼金属。
进一步完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环节四:从生活事实中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
【新闻资料】提出核心问题:找出致人中毒的物质。
【小结】学习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观看新闻】(1)猜测是CO。
【思考】宏观:组成元素相同,但质量比不同。
微观: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原子个数比不同。
倾听与感悟。
学会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
过渡到物质性质的学习。
环节二:从组成和结构预测CO的性质
【提问】对比CO和CO2组成上的差异,你能预测CO的化学性质吗?
【提示】C是如何转化成CO2的?
【演示实验】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理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熟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如不助燃、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一氧化碳的生成、性质(如可燃性、毒性)、应用及防范措施。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
-能够运用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与碳及其氧化物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复习中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碳及其氧化物性质和应用的梳理。
2.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理解科技发展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进入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对碳及其氧化物的基础学习。他们对碳的单质形态、化学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概念抽象、知识点繁杂,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对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尚需加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等知识点。
2.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概括性描述等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人教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核心素养复习课课题名称碳和碳的氧化物日期课时 1 课型复习备课教师课标摘录及课标分解课标摘录:1.认识碳单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知道碳的化学性质2. 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3. 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4. 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课标分解:1.学生学什么:碳单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与检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与环境的关系。
2.学到什么程度:总结出碳及其化合物的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归纳出实验室制气体的一般思路,准确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构建其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梳理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规律,绘制转化关系网,并能准确写出对应化学反应原理。
运用碳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及环境保护中的实际问题3.学生怎么学:通过知识梳理及“自主学习任务”,运用分类的思想,在问题情境中总结性质及用途,归纳出实验室制气体的一般思路,准确书写出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并构建化学知识网络图。
通过“合作探究1和2”梳理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规律,绘制转化关系网,并能准确写出对应化学反应原理。
通过学以致用和习题训练,运用碳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及环境保护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1. 通过知识梳理及“自主学习任务”,运用分类的思想,在问题情境中总结性质及用途,归纳出实验室制气体的一般思路,准确书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构建化学知识网络图。
2通过“合作探究1和2”梳理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规律,绘制转化关系网,并能准确写出对应化学反应原理。
3. 通过学以致用和习题训练,运用碳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及环境保护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体系1.(对应目标一)评价任务1:结合答案将课前知识梳理进行订正,总价反思自己有哪些疑难问题?评价任务2:①通过对碳及其化合物大家族典型“成员”的介绍,总结碳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归纳出实验室制气体的一般思路。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海口市龙泉中学王忠透一、教材分析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深入、细致地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其包括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从整体看本单元知识点众多且前后联系紧密,注重情景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体验和探究式学习,紧密联系社会和高科技是教材的特点。
该单元又是在较系统的学习了化学用语之后开始的首个单元,运用和巩固化学用语也是重要任务,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入,又对以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巩固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能正确书写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重要的化学方程式。
3、利用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由对温室效应及CO毒性等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培养环保意识及健康安全的意识。
5、通过理顺碳和碳的氧化物之间的联系的活动,学会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三、教学重点:1、掌握C、CO 、CO2化学性质2、利用碳及其氧化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难点:1、本单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利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复习课时,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有时课堂上死气沉沉的。
在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使学生掌握C、CO和CO2的化学性质,我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讲述“一家三父子”故事导入新课。
(二)、巩固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和用途。
师:碳父有一个兄弟与他是孪生兄弟(即金刚石和石墨),虽然他们是“孪生兄弟”,但是其物理性质和用途大有不同,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和用途有何不同?学生:回忆、思考并回答。
(三)、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师:碳父兄弟(碳单质)虽然物理性质大有不同,但是毕竟还是兄弟,其化学性质是相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
(3)CO2、CO的性质、用途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讨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认识;
(2)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碳单质、CO
2、CO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教学难点:
1、CO2与水、石灰水反应。
2、CO还原CuO的分析。
[课前延伸]
复习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
3、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构建知识网络,总结研究方法
按照下表所列顺序,回忆所学知识,填写相关内容,形成本单元知识网络,总结出研究方法。
请同学们自主完成,提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内容以及你还有哪些疑问。
____________
单质 ___________ 化学性质
____________
碳物理性质:__________ _____
二氧化碳化学性质: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实验室制法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
氧化物验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方法:_____________
物理性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
一氧化碳用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自我检测
1、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组成为C60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它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
C、它与金刚石一样具有很大的硬度
D、它的一个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
2、下列物质中,肯定是纯净物的()
A、木炭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C、金刚石
D、铅笔芯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向盛有石灰石的容器中加入稀盐酸后,过一会儿石灰石表面几乎无气泡产生,其原因可能是()
A、发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B、没有加热
C、石灰石中含有碳酸钙较少
D、加入的是稀硫酸
4、二氧化碳的下述用途没有利用其化学性质的()
A、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
B、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二氧化碳用来制二氧化碳
5、反应条件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反应物相同但条件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生成__________,为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应加入的试剂为__________。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__________,同时生成的气体是__ _______。
预习反思
通过自主学习,你认为这部分知识的疑点、难点有哪些?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请记录下来,上课时小组内一起解决。
[课内探究]
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先独立学习,之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展示。
1、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比较
为了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精讲点拨
请同学们自主完成,之后小组内讨论交流,根据反馈的情况重点讲解。
有效训练
1.下列各项实验中,所用试剂及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
2.关于一氧化碳燃烧(
)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
(B)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D)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表示为V(CO)∶V(O2)=2∶1
3.利用图8装置可进行气体性质的探究实验.甲的玻璃管中盛放黑色粉末(CuO或C),乙的洗气瓶中盛放无色溶液(澄清石灰水或NaOH溶液).
(1)写出仪器的名称: a______ , b______ .
(2)根据要求填表
(3)上述两实验中,在导管c的尖嘴处都用火柴点燃,其目的是否完全相同?简述理由.
五、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延伸]
1.继“分子足球”C60之后,科学家又发现另一种“分子足球”N60。
一定条件下N60中积累的巨大能量会在一瞬间释放出来,是未来的火箭燃料,N60属于 A .金属单质 B .非金属单质 C .化合物 D .混合物 2.有关H2、CO 、C 三种物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都是目前最理想的清洁燃料
B .与金属氧化物发生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C .在氧气中燃烧,都产生淡蓝色火焰
D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后,一定有化合物生成 3.贝壳(含CaCO3)煅烧后得CaO ,CaO 加到海水(含有MgCl2)池中得Mg(OH)2沉淀,Mg(OH)2与盐酸反应得MgCl2溶液。
上述生产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反应类型是 A .化合反应 B .置换反应 C .复分解反应 D .分解反应
4、为了研究CO2的性质,需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气体。
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
(1)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气体,可采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
2 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3 若在上述实验中气体无法收集满,则可能的原因是 。
5、某厂用石灰石高温煅烧制得生石灰,若每天消耗含杂质5%的石灰石原料300吨。
请根据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⑴ 理论上每天可生产氧化钙多少吨(假设杂质受热不分解)?
稀HCl
NaOH 溶液
浓H 2SO 4 CaCO 3
A
B
C
D
E F
⑵若每吨石灰石以100元的价格买入,制得的生石灰(含原杂质)以每吨250元卖出,扣除每吨石灰石原料生产的加工费30元,则该厂每天可获利润多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