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38套)专题二十一 评价、比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1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备考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2011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备考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找规律认方向抓重点提效率 --------诗歌鉴赏二轮备考建议古诗鉴赏是语文高考中的难点,学生们常常停留在意会而不能言传上,不会准确地表达,导致失分. 所选的诗词内容比较浅显,但学生得分不高.综观最近几年的高考诗词鉴赏,题型和答案还是有规律可寻.教给学生解题思路与方法,使他们有针对性的答题.是第二轮专题复习的关键. 一、2010年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特点分析及2011年命题趋势预测。
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共鉴赏评价19首诗歌。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统计分析这些考题,今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至少有以下三大命题特点,值得考生高度关注。
第一,诗歌体式多样,内容丰富。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从题材看,咏物言志、山水田园、怀古咏史、送别感怀、边塞战争、羁旅思乡、抑郁失意都有涉及。
其中,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
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
为方便设题,把写景咏怀诗作为考查重点也就自然而然了。
2、从体裁看,19首诗歌涉及1首乐府诗、4首律诗、6首绝句、5首词、1首散曲、2首其他样式的诗。
其中律诗、绝句、词仍是重点,比率占到近80%,但其他体裁不容忽视。
3、从时代看,唐宋诗词唱主角,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元明清词曲作陪衬。
19首诗歌涉及唐宋诗各5首、宋词4首,比率占到70%;其他还有2首南朝诗、1首魏晋诗、1首元曲、1首清词。
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4、从作者情况看,著名诗人、词人的作品备受青睐,18套试卷中选考了南宋诗人陈与义的2首诗,其他如阮籍、李白、杜甫、王昌龄、王安石、欧阳修、范成大、黄庭坚、陆游的诗各1首。
不过,名家名篇在相对减少,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比重在加大。
重难点16 诗歌比较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练(全国通用附答案和解析)

重难点16 诗歌的比较阅读题型一比较诗歌形象(意境)题型二比较诗歌语言题型三比较诗歌表达技巧题型四比较诗歌感情态度总结:鉴赏原则:整体把握,寻同辨异解题方法:1.审题关键:“同”“异”“同和异”2.答题指向:比较点——寻同辨异3.答案层次:分值、分布2022年全国甲乙卷,诗歌鉴赏的简答题,考查的都是比较阅读试题。
【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一般从“求同”、“求异”或“求同和异”三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比较类型】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
(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天睡舟尾,横一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
(湖南卷)《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问题: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天津卷)州歌(其六)》汪元量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一、【河南省洛阳市一中2023届高三11月调研检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唐】皮日休家资是何物?积快列梁梠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②,犹胜凡俦侣。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沈阳二中 2010届高三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注意: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2.I卷II卷客观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I卷阅读题(满分74分)一、文言文阅读(35分)(一)完成1~3题。
(共9分,每小题3分)养竹记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①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②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③,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④,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⑤者斩焉,篲帚⑥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⑦,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翦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③,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注】①拔萃:唐代考中进十,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
②常乐里:长安的街道名。
③殄(tiǎn)瘁:此指摧残毁坏。
④捐馆:死的讳语。
⑤筐篚(fěi):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⑥篲箒(huì zhǒu):都是扫帚。
⑦菶(běng)茸荟郁:形容草木繁盛茂密。
⑧芟(shān)翦(yì)荟,剪除茂盛的杂草。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竹心空,空似体道.道: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B.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假:借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假:姑且C.居易以拔萃选及第.第:科举考试的等级第.见风帆沙鸟第:但,只D.刑.余之材,长无寻焉刑:砍伐刑.人如恐不胜刑:处罚,惩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竹本同,同以树.德树:树立草行露宿,重.以饥冻重:加上幸后之人……嗣.而葺之嗣:继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反省B.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夷:平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迅捷善.刀而藏之善:通“缮”,擦,拭道芷阳间.行间:秘密地A.⎧⎨⎩B.⎧⎨⎩C.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封:培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期求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族宾主尽东南之,美.美:俊杰D.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斯:那里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会:迎合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制:制定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作者托物寓意,把竹子喻为读书人,以养竹喻用贤者,但这种写法与文人士大夫将竹子的自然性状和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的常用笔法并不一致。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同步考试试题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同步考试试题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自刭.陷阱.脖颈.杀一儆.百美好憧憬.B.梦魇.俨.然衍.变奄.奄一息偃.旗息鼓C.缔.造孝悌.谛.听瓜熟蒂.落递.交申请D.椒.兰跌跤.暗礁.一代天骄.骁.勇善战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跋扈惘然若失了了无几一言以蔽之B.椭圆淹没无闻沽名钓誉万变不离其宗C.睿智沧海一粟风烛残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D.昏厥牙牙学语转瞬即逝学富五车,材高八斗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做“志”。
②由于近几月来利比里亚国内动荡局势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援建中的几个大型项目被迫。
③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
④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这种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的独特的创造手法,也在各种艺术里面。
A.史实收集终止反应贯穿 B.史实搜集中止反映贯穿C.事实收集中止反应贯串 D.事实搜集终止反映贯串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递交了承包治理这座荒山的申请后,我觉得自己当之无愧....地将要成为这座荒山的开发者,心里十分激动。
B.我是电脑迷,渴望有一台自己的电脑,当爸爸把新买的手提电脑郑重地递到我手中时,我如愿以偿....地笑了。
C.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这个饭店洗手间的毛巾、手纸等经常被一些缺少公共道德的人顺理成章....的占为己有。
D.这个人在就职演说时信誓旦旦....,表示决不辜负不大家的期望,可是一登上官位,就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了。
5.下列加点的固定短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经北京宣武医院精心治疗,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在昏迷三个月后竟然起死回生....,苏醒过来并能开口说话了。
2010年淮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淮北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事项: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在答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校名姓名、座位号等。
3.答题时,在答题卷对应地方填写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
我国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从2002年开始,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仅承接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承接来源国范围也不断扩大。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迫于本国的人力成本、环境压力,越来越多地将加工制造业(主要是汽车、化工等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我国是承接这些产业转移的中心之一。
随着加工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开始加大实施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力度,将整条产业链转移到中国,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甚至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一方面,东部地区因近年来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快速上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开始主动调整承接产业层次,着重引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国家鼓励东部外资企业到中西部再投资等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投资的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一 2010年全国卷Ⅰ(8分)二2010年全国卷Ⅱ(8分)三2010年北京卷(7分)四2010年上海秋季卷 (8分)五2010年广东卷(7分)六 2010年山东卷(8分)七2010年江苏卷八2010年湖北卷九2010年天津卷(6分)十2010年重庆卷(6分)十一2010年陕西卷十二2010年湖南卷 (7分)十三2010年福建卷(6分)十四2010年安徽卷十五2010年江西卷(6分)十六 2010年辽宁卷十七2010年浙江卷(6分)十八2010年四川卷(8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huì,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cēn cī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释】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案提示】(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注意采点/几种含意/思想情感)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案提示】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答案提示】诗歌借素蝶的活动、意愿,表现诗人了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热爱、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渴慕,同时,也有对恶意的攻击、诽谤、陷害的害怕与担忧。
【解析】全国Ⅰ卷有点怪,居然考了刘孝绰的诗歌。
看了题目《咏素蝶诗》,便知这是一首咏物诗。
题注对刘孝绰的生平、性格作了简要介绍,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信息。
2010届高三语文课本语用题精选

2010届高三语文课本语用题精选(含参考答案)高考题回顾一、(06年湖北)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
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40字。
(4分)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串联词(1):旧中国的雷雨令我们震撼。
让我们走出雷雨,穿越时空,去聆听一曲爱情与自由的赞歌。
(或:雷雨震荡,埋葬了旧中国一个错乱的时代;爱情悲壮,谱写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赞歌。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由高二(1)班演出。
串联词(2):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离我们远去。
遥望十里长亭,崔莺莺与张生正向我们走来。
(或:千古悲剧,朱丽叶血溅断魂墓;十里长亭,崔莺莺小洒黄花地。
)下面请欣赏高二(4)班演出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二、(07年湖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分别刻画了林冲和杜十娘两个人物形象。
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
要求对形象的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
(1)林冲是一位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到被迫反抗的英雄形象。
(2)杜十娘是一位沦落风尘,但向往美好爱情、善良而刚烈的妇女形象。
三、(08年湖北)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
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
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闯人家里祝寿时候的慢头。
点评: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四、(09年湖北)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
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幸福”的理解。
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
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字。
示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说:我的幸福就是金子,守住金库的钥匙,就守住了我的幸福。
2010高三语文二模试卷_参考答案2010.04

2010高三语文二模试卷_参考答案2010.042010高三语文二模试卷2010.04现代文阅卷情况说明(一)《对复兴汉服的忧虑》1、[参考答案]对日益被世界同化的文化现状的不满,并时时表现出焦虑心理。
(或者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焦虑心理)(2分)[检测目标]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答题状况]许多同学从第四段找到了“重构秩序的封建思想和扬我大汉风范的沙文主义”以及“精神或思想的复辟”,或是找到了第七段“重树权威”“仇恨心理”或第八段“文化暴力”。
其实稍作整合,不难得到答案。
[能力提升]概括整合的能力亟待提升。
2. [参考答案]通过引用来说明服饰作为一种手段(1分),对建构一种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整个社会形成“垂衣而治”的象征系统(2分)。
(写“服饰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或“服饰将人们各就各位,各行其是。
”给1分)[检测目标]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与效果。
[阅卷说明]手法:引用1分;“对建构一种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整个社会形成‘垂衣而治’的象征系统”两点出来一点就给2分;写“服饰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或“服饰将人们各就各位,各行其是。
”给1分[答题情况]因为题目出的是“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所以学生考虑了结构上的作用“有开启下文”或“总括本段的段意”或“为下文作铺垫”等。
[一点建议]如果题干表述为“效果”而不是“作用”,是否答题指向更明确。
答案设置可以考虑,“旁征博引”“增强文学性”“增强文章说服力”等“引用”手法的形式效果是否更好,供商榷。
3. [参考答案]既,又(既……也;一方面……一方面)(1分)。
前后关系为并列,点明的是“改服易冠”的两个功能。
(两点各1分)(理解为递进关系,如言之有理,给1分。
)[检测目标]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理解文意。
[阅卷情况]从关系来讲并列和递进都得分,所以相关两种关联词均可使用,并且,我们认为填递进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38套)专题二十一评价、比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李白这首诗写听琴,运用了_______________这一典故。
该诗表现音乐的高妙并不是直接写琴声,而是从侧面重点描写______________ 。
2、联系诗中所写的典故和最后一联所写的形象,简要说说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第3题。
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3、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4-5题。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4、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
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6题。
倦夜①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①。
[注:①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
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②徂:cú,过去;逝。
]6、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牛峤的《定西番》一词,然后回答第7题。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
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7、本词通过描写什么风物来表现征人的什么情绪?答:(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8-9题。
西楼曾巩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答:9、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10-11题。
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注)这首诗是孟郊四十六岁进士中第之后而作。
10、请解释“龌龊”、“放荡”在本诗中的含义。
龌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2-13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著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 唐宝历二年,刘禹锡遭贬谪二十三年后返洛阳,时逢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即席写了《醉曾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也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12、白的赠诗对刘禹锡的遭遇感慨万千,最后两句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是被___________所累。
白居易的诗与刘禹锡的诗相比,感情基调较为___________。
13、刘诗的颈联(五、六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富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请写出它说明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 __(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14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4、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15题。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5、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16-17题。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6、“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肥”、瘦”分别形容________ _。
(十二)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18-20。
南乡子唐·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8、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 。
19、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20、“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①要欲:好像。
②了自:已经明了。
③空复情。
自多情。
2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答:。
(十四)赏析下面宋代诗人陈亮的一首五言诗,然后回答23题。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注:东君,古代传说中的司花神。
2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花?这种花在精神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古人云:“诗言志”“诗缘情”。
请简要分析本诗作者对这种花的情感态度。
答:(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24-25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24、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答:。
25、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十六)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26题。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26、全词三见“醉”字,这“醉”中隐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答:(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27-28题。
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27、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描写的是什么事物?答:28、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专题二十一参考答案(一)、1、俞伯牙和钟子期,听者的惑受。
2、诗人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诗人在结尾以“碧山暮”、“秋云暗”一方面写出了听琴时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愁情。
(意思对即可)(二)3、①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或“清新、和暖”)。
(三)4、“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更小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5、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
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
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
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四)6、以“倦夜”为题;“突出表现诗人为“万事干戈里”彻夜难眠。
表达了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五)7、通过边塞风物的描写,来表现征人的思乡情绪。
(六)8、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七)10、龌龊:指处境不如意,思想上拘谨局促。
放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11、描绘出诗人中第后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八)才名低沉(意思对即可) 13、乐观的情绪,豁达的襟怀。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成春。
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豁达之情。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九)14、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十)15、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十一)16、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