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泉阳镇小麦轻简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Z h i f u j i n g y a n小麦作为全国人民的重要粮食作物,位于皖西北的界首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小麦产量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经济建设,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国家经济战略良好刺激下,小麦品牌粮食种植量逐渐加大,经济价值越来越高,小麦生产能力得到提升。
本文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共同探讨。
一、界首市小麦种植现状分析1、界首市现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西北部,现有耕地面积为43145.96hm2,常年小麦种植面积34666.7hm2,小麦单产连续多年在全省前列,2019年安徽小麦平均亩产量为482.23kg,比上年增加了143.99kg,增幅42.57%,属近5年中的最高产年份。
新麦上市后,主产区小麦市场收购价格持续走高。
基于此,首市小麦亩产量显著提高,现金收益较高,再加上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支持,全省小麦增产增收,种植收益大幅增加,为稳定粮食价格,保持物价稳定奠定了基础。
2、界首市发展小麦种植气候基础较好,温度、阳光、水、热等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小麦生长与种植。
常年平均气温14.9℃,年日照时数2191.1h,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具有一定种植优势,因地势比较平坦,西北又为黄、淮河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
但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830.2ram,会出现多雨、干寒的现象,影响土壤中物质的生物循环周期性,为此,界首市开展农田除涝、水利灌溉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大大保证了粮食稳产、增产。
二、小麦高产栽培技术1、选择良种。
为实现小麦良种良法配套和高产目的,应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地力基础、灌溉情况、气候、病虫害、茬口特点,本着“安全、高产、高效”的原则,选择耐旱、丰产性、抗性强、抗倒伏品种,最大限度地发挥种子的增产潜力,引导科学栽培与种植。
因此,优良种子选择一般要满足抗逆性强、经济效益高、不早衰、单株生产力更强的优质良种,常用小麦品种为淮麦22、淮麦33、皖麦52、淮麦29、皖垦麦0901等,根据市场紧缺强筋专用品种的实际情况,加强推广当地自主繁育的强筋、弱筋小麦新品种,实行良种良法配套。
小麦新品种淮麦33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142 2017, V ol.37, No.18农业与技术※种植与养殖小麦新品种淮麦33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王侠(界首市泉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界首 236500)摘 要:淮麦33是一种新型的小麦品种,品质优良,具有多抗、超高产以及半冬性等特征,近年来在我国多个地区创建了示范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大力推广的小麦新品种。
本文主要对淮麦33的特征特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旨在为淮麦33的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淮麦33;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2124淮麦33是由江苏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出来的一种小麦品种,经过多年的试验选育而成,在我国多个地区的试验点表现良好,均获得了增产,并在抗倒伏、抗病以及抗寒性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优势。
1淮麦33的特征特性1.1 超高产淮麦33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超高产,从实验基地的生长情况来看,平均产量非常高,很多试验点都出现很大程度的增产。
淮麦33之所以具有这么高的产量,和淮麦33良好的分蘖能力、冬季抗寒性具有紧密的联系,将影响产量的这2个要素有效结合在一起。
1.2 农艺特性淮麦33是半冬性品种,小麦幼苗的长势非常壮实,呈现半匍匐状,株型非常紧凑,幼苗的叶子呈现出青绿色。
淮麦33的穗比一般的小麦穗更大,穗层非常整齐,整个穗的形状类似长方形,果实非常结实。
冬季小麦的成穗率中等,春天能够非常快起身拔节,耐倒春寒的能力中等,两极分化非常快,在冬天具有良好的抗寒性,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能力。
麦苗的茎秆具有良好的弹性,具有良好的抗倒伏性。
1.3 抗逆性淮麦33具有良好的抗逆行,整个麦苗的高度适中,麦苗长的非常壮实,茎秆有良好的弹性,基部的节间比较短,具有良好的抗倒伏能力,耐干热风性良好。
从实验基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实验基地出现高温多风天气时,很多品种都不能幸免,出现了早衰的情况,而淮麦33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够长得非常好,结出饱满的籽粒[1]。
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小麦主产区之一的界首市,探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对于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改良、品种选育、科学施肥等方面探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希望能为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土壤改良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界首市的土壤主要以黄壤为主,土壤属于轻砂壤土,土层较薄,容重较大,排水不良。
土壤改良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
界首市的土壤改良主要包括有机物质的添加、石灰的施用、粘土的调理等方面。
有机物质的添加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石灰的施用可以中和酸性土壤,改善土壤酸碱度,促进作物根系生长。
粘土的调理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增加土壤蓄水能力。
通过土壤改良,可以使土壤更适合小麦的生长,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二、品种选育品种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小麦品种的选择直接关系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界首市的小麦主要品种有冀麦8号、冀麦9号、冀麦20号等。
这些品种在长势稳定、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抗病、抗旱、抗倒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界首市需要加大小麦品种选育的力度,培育出更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优质小麦品种。
要充分利用遗传资源,进行良种选育,提高小麦的抗病虫、抗逆性,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三、科学施肥施肥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界首市的小麦生长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气温较高,降水不足,是一个高产小麦的关键时期。
科学施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界首市的科学施肥主要包括基础施肥、追肥和叶面施肥等方面。
基础施肥是指在播种前将大量的有机肥和磷、钾等元素施入土壤,为小麦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追肥是指在小麦苗期和拔节期对小麦进行追加氮肥和磷、钾等肥料的施用,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
界首市小麦品种利用与高产栽培技术

的栽培 技术 , 防止倒伏 。 品种 的抗 病 性 : 目前 我市 推 广 利用 的品 种 大部
界 首市 地 处黄 淮 平原 南 部 , 安徽 西 北 边 陲 , 市 全
可耕 地面 积 4万 h z其 中常 年 小麦 种 植 面积 3 m, - 3余 分 具 有 良好 的 抗 、 耐病 性 , 也有 个 别 品种 存 在 丰产 但
均 单 产 6 23 k 6 7 比农 大 1 8增 产 1.4 ; 0 .9  ̄ 6 m , 0 42 %
3级 , 达到 高抗或 抗病 水平 。茎 秆 粗壮 , 系发 达 , 根 较 2 0 0 2年 , 参加 多 点鉴 定试 验 , 试 组合 1 , 区试 参 2个 大 抗倒 伏 , 株 田间长 相好 , 植 抗旱 , 实性好 。 结
维普资讯
粮食 作物2 8 0. 01
摩业 缱 蝴
界首市小麦 品种利用 与高产栽培技术
刘 民
( 安徽 省界 首 市农 业科 学研 究所 2 6 0 ) 3 5 0
摘 要 : 对界 首 市小麦 生产 现状 , 出了小麦 品种利 用 的建议 , 绍 了小麦 高产栽 培技 术措 施 。 针 提 介
关 键 词 : 麦 ; 种 ; 用 ; 培 技 术 小 品 利 栽
搭 小 麦 在 我 国农 业 生 产 中 占有 十分 重 要 的地 位 , 用 上应 以半 冬性 品种 为 主 , 配种植 弱春 性 品种 。在 应 是 继 水稻 、 米 之后 我 国第 三 大农 作 物 ; 膳 食 结 构 具 体 品种选 用上 , 注意 以下 几个 问题 : 玉 从 来 看 .小 麦是 我 国 中北 部地 区人 民 的主 要食 品来 源 品种 的抗 倒 性 :倒 伏 是高 产 区影 响产 量 和 品质 之 一 ; 气 候 特 征 来 看 , 麦 是 我 国 中北 部 地 区 , 从 小 特 的 主要 因素 .也是农 民最 关 注 的和 影 响机 械 化 收割
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而界首市是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小麦产区,每年的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居于全省前列。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界首市不断探索和推广先进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本文将对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讨,从而为小麦种植户提供更加科学的种植指导。
一、土壤改良界首市的土壤主要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土质肥沃但容易结壤。
为了改良土壤,提高小麦产量,界首市农业部门推广了有机肥的使用。
有机肥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小麦种植户可以选择适量的腐熟有机肥进行施用,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轻对土壤的污染。
二、科学施肥小麦生长期对养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科学施肥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界首市农业部门推荐种植户采用分蘖灌浆期追施氮肥的技术,以增加小麦的穗粒数和穗粒质量;拔节孕穗期追施磷钾肥的技术,以增加小麦的茎秆质量和抗倒伏能力。
还可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小麦生长状态进行现场调查,科学施用钾肥,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产量。
三、合理密植小麦的株型较矮小,开展性较差,因此合理的密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
界首市推荐种植户采用更紧密的植株布局和较大的穗子数来提高产量。
适量密植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穗粒数,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但是过密植会导致光能利用不充分、通风不良、穗性发育不密等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土壤肥力、水分条件和小麦品种进行科学调整。
四、优质种子选用种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因此优质种子的选用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
界首市农业部门推动小麦种植户使用科研单位开发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并对种子进行检疫病害处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能力。
还可以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以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质量。
五、科学灌溉界首市的小麦大多依靠自然降水进行生长,但由于气候变化和降水不均等因素,导致小麦生长期内缺水的情况较为常见。
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界首市地处河南省中部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
小麦是该地区的重要农产品之一,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趋势。
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界首市积极探索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不断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针对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讨,以期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土壤改良界首市的土壤以淤泥土为主,土层较厚,通透性较差。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必须先从土壤入手进行改良。
在土壤改良方面,界首市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施用有机肥、翻耕深松等。
有机肥具有丰富的养分,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抗病力,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翻耕深松可以松土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为小麦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二、种子选择种子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对于小麦的高产栽培来说,选择合适的种子至关重要。
界首市在种子选择上积极引进优质小麦品种,比如冀麦8号、郑麦138等。
这些品种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适应性广等优点,能够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保证小麦的高产。
三、科学施肥科学施肥对于小麦的高产至关重要。
界首市采取了精细化施肥的措施,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的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确保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充足。
界首市还注重有机肥和化肥的配比和施用时机的控制,使得施肥更加科学合理,为小麦的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界首市在小麦的种植中,采用了合理密植的方法,即在保证单株小麦生长充足的情况下,使得单位面积内的小麦株数更多,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
合理密植还有利于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促进了小麦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小麦的光能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率。
五、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摘要】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界首市小麦生长环境的分析和栽培技术要求的探讨,可有效指导种植户实施科学种植。
优质种子的选育与选用,合理施肥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机械化耕作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劳动强度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还探讨了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明确了小麦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为实现小麦高产高质量种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种子、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机械化耕作、环境分析、影响、启示、展望、产量提升、研究方向、关键因素。
1. 引言1.1 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的重要性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减少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促进粮食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的农业总产值。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还可以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的威胁,为界首市的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对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当前,界首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界首市针对小麦生长环境和地方特点,针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
在种子选用方面,界首市已经建立了一套科学的优质种子选育与选用体系,确保种子的良好品质和生长效益。
界首市在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为小麦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水分。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界首市积极引入先进的防治技术,有效减轻了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机械化耕作的推广也为小麦生产提供了更高效率和更稳定的保障。
脱毒红薯优质高产轻简化栽培技术

红薯又名甘薯、山芋,含有蛋白质、磷、钙、铁、胡萝卜素、维生素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具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1]。
近年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无公害食品越来越受欢迎,做好无公害红薯生产能引导农民更快的增收致富。
界首市泉阳镇是安徽省有名的“三粉”(红薯粉条、粉面和粉皮)之镇,为促进当地红薯产业的发展,现将该镇脱毒红薯优质高产轻简化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选择良种宜选择高产、优质、多抗,且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红薯优良品种[2]。
泉阳镇主要种植的高产高淀粉型品种为阜薯24、皖薯1号、阜徐薯6号、徐22、阜徐20、徐薯25等脱毒红薯品种。
2培育壮苗一是排种育苗。
育苗方式主要有电热温床育苗、薄膜冷床育苗、火坑育苗、酿热温床育苗,火坑育苗是目前重点推广的育苗方式,其出苗早、出苗匀、苗多苗壮,经济实用[3]。
苗床一般为长4m 、宽1.5m 、深35~40cm ,采用三股回龙道。
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育苗适期。
床土用疏松无病的肥土加20%~30%土杂肥,或适量磷酸二铵、尿素,填池20cm 后踏平,按25kg/m 2排种,然后盖肥拌合土5~6cm ,浇透水,盖拌合土2~3cm 后加盖拱棚。
二是苗床管理。
苗床管理分3个阶段进行,以催为主、以炼为辅,先催后炼、催炼结合,前期(排种至出苗)进行高温催芽,控制温度在30~35℃;中期平温(约25℃)长苗,及时浇1次透水;后期进行低温炼苗,栽前3~4d 揭膜降温炼苗,苗龄达到35d 可采苗,采后翌日浇1次透水,并适当追肥[4]。
三是采苗圃繁苗。
采苗圃好管理、出苗多、出苗壮,可用于繁殖大量薯苗供夏薯栽培,优点是能避免因剪秧造成的春薯减产,同时可在种植面积不足时保证夏薯栽培用苗。
采苗圃宜选肥沃田块,于4月上旬剪苗结束后,采用地沟双膜覆盖育苗,一般沟宽60cm ,沟距1.2m ,沟深8~10cm ,每沟栽2行,行距45~50cm ,株距7~9cm ,施足肥、浇透水,覆盖地膜,打孔栽苗后加盖小拱棚,高温时注意午间通风降温,以避免烧苗[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 茎蘖 数未 达到 1 5 0万 个,m 的弱 苗应 适 当提 早进 行 , 0 h2 总
茎 蘖数 超 过 1 0 0万 个/m 的 田间 郁 蔽 的旺 苗 应 适 当推 迟 8 h2
壤 是小 麦 高 产 的 基 础 。 麦 播 前 整地 总 的质 量 要 求是 : 、 小 深
细、 、 、 、 , 深耕 , 透 平 实 足 即 一般 2 ~ 5c 土 壤 细 碎 , 透 、 0 2 m, 耕
量 不 宜过 多 , 果 是土壤 肥 力 比较 高 、 如 群体 量 比 较大 、 苗壮 、
苗 旺 的 田块 , 以 少施或 不 施 , 可 底肥 中磷钾 肥 不足 的地 块 宜 在 追肥 时注 意 氮 、 、 的配合 使 用 。 节水 浇施 时 间 宜早 , 磷 钾 拔
一
率 , 育壮 苗Ⅲ 再 进行 药 剂 拌 种 , 用 5 培 。 可 %辛 硫 磷 拌 种 防治
耙透 , 面 平 整 , 虚 下 实 , 情 良好 , 间开 好 “ 沟 ” 保 地 上 墒 田 三 , 证沟 沟相 通 、 灌 自如 、 止 田干 。 排 雨
2 精 细 播 种
进 行 。 好拔 节 肥 , 强对 三 类 苗 或 者弱 苗 的 管理 , 小 麦 追 加 在
返 青 期趁 墒 或 结 合 浇水 , 施 尿 素 9~ 2 g m ; 于 一 、 追 0 10 / kh 对
种 2 3d 以促 进 种 子 后 熟 , 破 休 眠 , 高 发 芽 势 和 发 芽 — , 打 提
合 理 施 用 冬 前水 肥 。 水应 掌 握 好 浇水 时 间 , 1 冬 以 1月底 至 1 2月初 进行 浇 水为 宜 , 时 日平 均气 温 为 3 5℃ , 此 ~ 利于 夜冻
昼消 ; 施好分蘖肥 , 与浇水 同时进行 , 不浇水则不施肥 , 追施
现 代农 业 科技
2 1 年 第 1 期 01 9
农艺 学
界 首市泉 阳镇小麦轻简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张金 榜 任 丽 英 程 心 杰
(安 徽 省 界 首 市 泉 阳 镇 农 业 综 合服 务 站 , - 安徽 界 首 2 6 1 ; 界首 市砖 集 镇 农 业 综 合 服 务 站 ) 3 5 4
泉 阳 镇小 麦 连续 7年 实 现 增产 , 2 1 年 由于冬 春 连 仅 01 旱 造 成 微 量减 产 . 主 要 得 益于 安 徽 省政 府 小麦 高 产 攻 关 这 的实 施 。 更好 地 搞好 年度 小 麦 高产 攻关 , 为 实施 农技 人 员 入 户工 程 , 进 农技 人 员 与群 众 和 麦 田的 零 距 离 接 触 , 正 促 真 把 技 术应 用 于实 践 , 实 提高 小麦 单 产 , 大 优质 小 麦生 产 切 扩 面 积 以及 良 种繁 育 再 上新 台 阶 , 制 定 2 1— 2 1 度 小 特 0 1 0 2年 麦 轻简 化 优质 高产 栽培 技术 方案 , 介 绍如 下 。 现
用率 , 一般 中高 肥 力地 块 的基 肥施 肥 种 类 为 尿 素 、 酸 二 磷 铵 、 酸 钾 、 酸 锌 等 , 应 施 肥 量 分 别 为 10 25 30 硫 硫 相 5 ~ 2 、0 、
2 5 3 0 1 ~ 0k/m 。 肥 采取 氮 肥 后移 的方 式 , 冬 2 ~ 0 、5 3 g h 等 追 越
பைடு நூலகம்
摘要 总 结 了界 首 市泉 阳镇 小麦 轻 简化 优质 高产栽 培技 术 , 包括 播 前 准备 、 细播 种 、 水 管理 、 间管 理 、 虫草 害 防治 、 时机 收 精 肥 田 病 适 等 内容 , 以期 为小 麦的优 质 栽培提 供 参考 。
关 键词 小麦 ; 前 准备 ; 细播种 ; 水管 理 ; 问管理 ; 播 精 肥 田 安徽 界 首 ; 阳镇 泉 中图分 类 号 ¥ 1 . 8 5 20 文献 标识 码 B 4 文章编 号 10 — 7 9 2 1 ) 9 0 0 — 2 0 7 53 (0 11— 15 0
二 类 苗 或壮 苗 以 中 耕除 草 为 主 。 到拔 节 期 壮 苗 麦 田结 合 浇 水 , 施适 量 尿 素 。 追 孕穗 开花 期 遇 旱要 及 时 浇 水 , 以免 对 扬 花、 精、 受 干粒 重产 生 影 响 。 浇水 时合 理控 制浇水 时 间 、 数 次 和 水量 , 以早 浇 轻 浇 、 晴天 抢 浇 、 前不 浇 、 天 停 浇 、 雨 风 不旱
1 播 前 准 备
满足小 麦籽 粒发 芽 所需 要 的水分 。 保 一播全 苗 。 确
3 肥 水 管 理
经 济 合 理 的科 学施 肥 , 实现 小 麦 优 质 高 产 高效 具 有 对 事 半功 倍 的效 果 。 为了提 高 土 壤有机 质 的含量 , 要求 整 地时 至 少施 优 质 有机肥 4 m2当其缺 乏 时 , 以 采取 小 麦 、 5 , 可 玉 米 秸秆 还 田的方 式 。 好采 用 测土 配方 施肥 。 提高肥 料 利 最 以
地下 害 虫 , 也可 混 用 2 %粉 锈 宁或 1%羟 锈 宁 拌 种预 防 小 0 0 麦病 害 发生 。 麦 对 土壤 的适 应 性 较 强 , 耕 作 层 深厚 、 小 但 结
构 良 好 、 机 质 丰 富 、 分充 足 、 有 养 通气 性 与 保 水 性 良 好 的土
般在 土壤 水 分 低 于 田 间持 水 量 的 7 %时 即 可 进行 , 于 0 对
肥 追施 尿 素 6 ~ 0k/m2拔 节肥 追施 尿 素 9 — 2 gh O 9 gh : 0 1 0k /m 。
根 据 泉 阳镇 气 候 特 点 , 用具 备 丰 产 性 好 、 逆 性 强 、 选 抗 稳 产性 好 和 高质 优 良等 条件 的良种 , 广淮 麦 2 、 推 2 济麦 2 、 2 周麦 2 、 2 皖麦 5 0等 优质 高产 品种 。 前对 种 子进 行 处理 , 播 对 于 储 藏 、 工过 的陈 种 子 , 加 应测 定 其 发 芽 率 、 分 含 量 等 指 水 标 , 保 各 指标 达 到 要 求 ; 确 然后 进 行 晒 种 , 择 晴 好 天 气晒 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