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课文《陈情表》教案

课文《陈情表》教案

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陈情表》全文;(2)了解《陈情表》的历史背景、作者李密及其生平;(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陈情表》的结构和内容;(2)学会如何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于国家、民族的真挚情感;(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陈情表》;(2)理解《陈情表》的文意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析并鉴赏《陈情表》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陈情表》的历史背景和李密生平;(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文意;(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陈情表》的结构和内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陈情表》的文言文语法和修辞手法;(2)解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陈情表》的填空练习;(2)选取相关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熟读并背诵《陈情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陈情表》;3. 查找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背诵情况;3. 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陈情表》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以及对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陈情表》中的疑难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陈情表》 说课(鲁人版高一必修三)

《陈情表》 说课(鲁人版高一必修三)

《陈情表》说课(鲁人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陈情表》是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必读文本。

本单元话题是“体味至爱亲情”,旨在让学生接受浓浓亲情的洗礼。

本文是传统的经典篇目,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

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习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的新课程要求;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梳理文中重要词语,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分析体会陈情的方式及作用。

(三)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陈情表》既是文言文,又是散文。

因此,从文言文的角度必须把积累文言词句作为重点,作为散文,品味语言并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应是学习的重点、难道,是正确评价和理解本文的观点和思想情感。

三、教法与学法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发现法、语言品读法、提问串引法、点拨总结法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采用以情入课的方式,苏轼说:“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了皇帝,感动了上苍,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以孝性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意,整体感知诵读文本,读出情感,感知文意,通过小组交流明确:第一段陈家事,第二段陈仕事,第三段陈志陈理,第四段陈恩陈德。

通过诵读各个文段,体会作者深沉而丰富的情感,特别是第三段。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梳理文言词语。

方式是小组内展示交流,整理归纳。

重要实词有:险衅、见背、茕茕孑立、笃、狼狈;古今异义有:不行、告诉、辛苦;虚词是“以”。

《陈情表》高中语文教案

《陈情表》高中语文教案

《陈情表》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陈情表》。

(2)了解《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

(3)分析并掌握《陈情表》的主要内容、结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陈情表》。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文本分析法、比较法等,探讨《陈情表》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报国的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陈情表》的主要内容、结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作者李密的忠诚精神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陈情表》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理解并运用文本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陈情表》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译文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密和《陈情表》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文本内容。

(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记录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2)组织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讨论成果。

4. 文本分析:(1)分析《陈情表》的结构,总结文章特点。

(2)欣赏《陈情表》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忠诚报国的崇高精神。

(2)联系现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陈情表》。

(3)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李密的其他作品。

六、教学拓展:1. 将《陈情表》与其他忠诚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如《出师表》、《岳阳楼记》等,分析它们的异同。

2. 探讨古代忠诚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陈情表》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景导学“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

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1、第1段2、第2段3、第3段4、第4段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陈情表》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鲁人版-语文-高一-鲁人必修三第1课《陈情表》教学设计1

鲁人版-语文-高一-鲁人必修三第1课《陈情表》教学设计1

第1课《陈情表》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

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

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

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

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1、诵读法。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

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

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

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

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品4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品4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研读全文,体会作者至诚至真的情感。

2、学习用至诚的语言打动别人。

教学重点1、分析内容、结构,把握陈述的层次2、分析语言上的特色,体会情之深,语之切,理之透。

教学难点在吟诵中解读作者所陈之情和陈情的艺术。

第一课时一、导入: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游必有方”就是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去做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期盼,离家的艰辛。

“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所谓孝顺,就是说为人子女应该对父母长辈能够时时嘘寒问暖,父母年老体弱,应该多抽出闲暇时间陪伴左右。

《论语》中对“孝”的强调,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几千年来,“孝”一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支柱。

孝不单单是让人可以老有所终,老有所养,孝更是对每个人自身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乃至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要求和约束。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

“陈”是陈述的意思。

二、读课文,回答问题(文中找)。

1、作者为何上表陈情?——除臣洗马,辞不就职。

(不想到晋朝为官)2、为什么不想到晋为官?——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为什么祖孙如此情深似海,可以使李密放弃高官厚禄不愿废离?——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扶养。

穿插介绍李密生平(作者详细介绍见课文):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其才气在当时也是出类拔萃的,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课文《陈情表》教案

课文《陈情表》教案

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并欣赏《陈情表》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理解和领会《陈情表》中的情感表达和忠诚精神。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陈情表》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探讨《陈情表》的情感表达和忠诚精神。

练习翻译和解读《陈情表》中的关键句子。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陈情表》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阅读课文《陈情表》并理解大意。

分析《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深入探讨《陈情表》中的情感表达和忠诚精神。

进行翻译和解读练习。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和修辞手法。

阅读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课文。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观点。

练习法:提供翻译和解读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陈情表》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讲解资料。

翻译和解读练习题。

3.2 教学材料课本或教材中包含《陈情表》的章节。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用于深入研究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的翻译和解读练习成果。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

4.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纠正错误和误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学习动力的提升。

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陈情表》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推荐相关的古文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广度。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陈情表》中的情境。

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陈情表》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就《陈情表》中的忠诚精神进行探讨。

《陈情表》优秀教案

《陈情表》优秀教案

《陈情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陈情表》的内容,领悟李密的忠诚与孝道。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李密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密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理解《陈情表》的内容和主旨。

2.分析李密的论证方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把握《陈情表》中的文言文难点。

2.理解李密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介绍李密及其《陈情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课文解读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陈情表》的内容。

2.教师讲解《陈情表》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体会李密的情感。

第三环节:分析课文1.分析李密的论证方法:a.李密在《陈情表》中如何运用事实论证?b.李密如何运用道理论证?c.李密如何运用对比论证?2.分析李密的情感表达:a.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了哪些情感?b.这些情感是如何体现的?c.你如何理解李密的忠诚与孝道?第四环节:课堂讨论a.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诚与孝道?b.你认为《陈情表》中的哪些句子最打动人心?c.你觉得李密在《陈情表》中是如何展现自己的才华的?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1.翻译《陈情表》中的重点句子。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对《陈情表》的理解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对文言文难点的掌握仍有待加强。

3.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但部分学生表达能力仍需提高。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建议1.在讲解文言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意,避免死记硬背。

2.在分析课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

3.在课堂讨论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4.在课后作业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教学设计【教学设想】通过生活中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孝行故事导入课文,让大家对作者的真情有一定的感情接受力,然后入情入理引入本文。

如:二十四孝、驴子孝。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情况;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本文的成语以及了解古代官职情况,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一些虚词。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

过程与方法:1、感受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体会作者凄切婉转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至孝深情,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成语、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至真至诚、凄切婉转的感情。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教具】录音机、常规教具【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夙遭闵凶。

闵,通“悯”。

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词:1.九岁不行。

古义:不会行走。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臣之辛苦。

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

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4.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为国奔走效劳。

今义:驾车快跑。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苦衷。

今义:对某人说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7.拜臣郎中。

古义:上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

8.除臣洗马。

古义:太子的属官。

今义:清洗马匹。

9.寻蒙国恩。

古义:不久。

今义:寻找。

(三)、词类活用: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愁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①具以表闻。

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四)、特殊句式:1.而刘夙婴疾病。

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绕,被动词。

2.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3.实为狼狈。

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4.本图宦达。

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5.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6.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7.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介宾后置。

8.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宾后置。

(五)、固定句式: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

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

“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

“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六)、成语: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

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在一起互相安慰。

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吊,安慰。

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

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薄,迫近。

5.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

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6.朝不谋夕: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

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鸟。

8.结草衔环:亦作“衔环结草”。

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

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

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

9.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10.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

危,危弱;浅,时间短。

(七)、古代官职知识:(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bì)、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拔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ǐ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官员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如摄政)、权(临时代职)。

(2)古代官职变动用词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

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

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8、出,指出京受任。

《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

《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

《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11、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

如韩愈《送李盘谷序》:“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

14、罢,革除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三、整体感知题目叫“陈情表”,那么,是谁“陈情”,他向哪个人“陈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为什么要“陈情”,“陈情”的内容是什么?陈情的目的是什么?他怎么“陈情”,请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李密陈情(介绍李密,见前文);他向晋武帝陈情(介绍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陈情的背景,“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做官;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或请求辞官回家奉养祖母;陈情的方法,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一段】1、作者写陈情表是有自己的目的的,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呢?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幼年遭遇,他的幼年与他人有何不同?明确:为了打动皇帝;作者幼年孤苦,有很大波折。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六月,慈父见背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病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九岁,不行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间:逮前后寻朝廷征召之殷征召:察举拜除当两难之情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事态紧迫:切峻、责、逼迫、催、临门、急进退两难的境地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寓理于情、晓之以理感恩之情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两全之情:先尽孝后尽忠2、作者幼年有哪些波折?说出具体的语句(见上表)3、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4、作者不仅提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且还提到自己对祖母的赡养感恩之情,如果用第三段的一句话来概括,是哪句话?明确: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这两句话就点出了作者与祖母的深厚感情。

5、小结:第一段,写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论述,即“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1、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表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找出来。

明确: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