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结构14 湘教版必修1
1.4 地球的结构 (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媒介:地震波(横波和纵波) 纵波(P波)primary 速度快,能在固体、液、气体中 传播 横波(S波) secondary 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波的特点
• 1 速度的大小只与介质有关。 • 2 同种介质不同形态,波速:固态 〉液 态 〉气态 • 3 能量大,可能传播的远,和速度无关。
外部圈层 概念 大气圈 水圈 包裹地球的 气体层 地球表层水 体构成的连 续但不规则 的圈层
组成 主要成分 是氮和氧 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生物水等
其他 是地球生命生 存的基础条件 水圈里的陆地 水与人类关系 最密切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 物及其生存 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生物圈、大气 圈、水圈和岩 石圈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地幔
下地幔
古登堡面 2900
外核 地核 内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可 能是地磁产生的主要原因。
6370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 1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 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 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 2 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岩石圈是其他圈层的下垫面。
A是生物圈 B 是水圈 C是岩石圈
A C
B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纵波 横波 (1)地震波:E________,F________。 莫霍面 古登堡面 (2)不连续界面:A________,B________。 外核 地壳 (3)圈层;D________,C________。 (4)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湘教版必修1(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课标要求】说出地球圈层结构,归纳各圈层的要紧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一、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二、把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4、通过归纳、总结、对照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进程与方式一、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二、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通过学习进行酷爱自然、酷爱科学的教育。
二、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熟悉全世界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爱惜意识。
【教学重点】一、地震波的波速和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要紧特点。
【教学难点】一、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极为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要紧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照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新课导入)前边咱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一个圈层的成份、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一起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份。
下面咱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咱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地球的内部圈层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别离展现幻灯片)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形的直接手腕,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能够在外太空漫游,宇宙探测器乃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结构14 湘教版必修1

节 地球的结 构
精品课件
地球的结构
• 地震波及界面 •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地球的外部圈层
精品课件
(一)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 ● 纵波与横波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使介质发生 周期性的压缩和膨胀。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精品与课波件 的传播方向垂直。
● 纵波与横波的性质
地核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读图:地壳可分为哪两层精品?课件它们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幔是地球内部 介于地壳和地核之
间的圈层。
以1000m为界分为
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
►物质组成:由含 铁、镁的硅酸盐类 组成。
地幔
1000m
►物质状态:固体
精品课件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 地壳 莫霍界面— 横 波
地幔 纵 波 古登堡面—
地核
莫霍面:地下20-30km处,纵波和横波波速都突然增大。 古登堡面:地下2900km处,纵波波速急精品剧课下件 降,横波停滞不前,突然消失。
地 壳
地幔 地核
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精品课件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精品课件
课堂测验
1.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D波
B. 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 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D. 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
化
精品课件
课堂测验
2. 下列关于莫霍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位于地面以下2900千米深处 B. 是德国科学家发现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7张PPT)

A.树木花草
B.岩石
C.瀑布
A
D.大气
16
下图为某次地震时离震中距离不同的各地震观测站测得的地震
波传播速度情况图。读图完成6~7题。
6.地震波W1能通过的地球圈层有
A.地壳与地幔 B.地幔与地核
D
C.地壳与地核 D.所有内部圈层
7.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向下传播,W1与W2
通过时,速度都明显增加的不连续界面是
5
读图归纳 ①不连续面:地震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②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位于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地震波的横波和纵 波均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波速突 然降低。 ③不连续面处的物质和物质状态有明显的变化:
莫霍面附近岩石的成份和密度发生改变;古登堡面附近物 质由固态变液态。
10
2.地球内部圈层 (3)地核 位置:在古登堡面以下。 组成:高温、高压下的铁和镍。
外核呈液态(横波不能传播),其流动产生地球磁场。 内核呈固态。
11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 你了解这些圈层吗?
12
活动:根据对地球外部圈层位置的理解,请同学们将各外 部圈层的名称填入下面“外部圈层位置模式图”相应位置。
生 3物
圈
1
大气圈
2
水圈
岩石圈
13
1.外部圈层的划分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
2.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它是各圈层相互渗透、影响的结果。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其中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特点;3.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教学重点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2.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教学难点1.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2.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
教学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概括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行星,是一个复杂的物理体系。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对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2.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层,是地球表面的构造部分,包括陆地和海底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有的只有几十公里,有的则超过八十公里。
地壳的组成主要是硅酸盐岩石。
2.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相对地壳来说厚很多,在地球半径的0.3~0.8位置。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所以是高温高压的熔融岩石,下面的部分则是固态的岩石。
2.3 地核地核则是地幔下面的一层,主要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地核外层是液态的,内层则是固态的。
地核所处的深度和温度极高,被认为是地球的火炉。
3、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地球的内部运动包括对流、流变性变形与地震等。
3.1 对流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物质呈现熔融状态,处于对流状态,形成由低温上升、高温下沉的自然大循环。
3.2 流变性变形流变性变形是地球的一种基本内部运动,它把固态的岩石变形成流体状态,并往不同的方向移动,进而导致地球各个部分的相对运动。
3.3 地震地震是因为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导致地球内部压力产生突变,进而释放出来的一种物理现象。
地震可以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灾害,因此对于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十分重要。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了解了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学习本课内容对于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预测地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结构、成分、各层之间的关系;2.能够描述地球内部与地球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3.掌握地震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结构1.1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由固态地幔、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组成。
固态地幔和内核由矿物组成,而外核由液态铁合金组成。
1.2 原核和地幔柱假说原核和地幔柱假说认为地幔和地壳是由向上延伸的粘滞物质柱支撑着的。
这些柱的末端有一个熔融区域,从而形成了海底山脉和板块边界。
2. 地球的动力学2.1 地球的热力学地球的热力学包括地球的热量来源、地球的热量分布和地球的热量流动。
地球的热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放射性衰变和太阳辐射。
地球的热量分布不均匀,且随深度不断增加,而地球的热量流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运动和地球内部的对流。
2.2 地震成像技术地震成像技术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向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
利用地震成像技术可以对地球内部的不同结构进行成像,探测地球的结构和成分。
3. 地球的表面过程3.1 地壳板块运动地壳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最明显的地质现象之一。
地壳板块的移动引起了地震、火山爆发、洋底扩展和碰撞等一系列的地球表面变化。
3.2 内外圈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和表面的相互作用对大气环境、水文循环和生物进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地球内部的流体运动会对地球表面的大气环境和水文循环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物进化。
三、教学重点1.地球的组成和结构;2.原核和地幔柱假说;3.地震成像技术。
四、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五、教学评估1.学生对地球结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2.学生对地震成像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4《地球的结构》复习课件

地 核
外核 内核
古登堡面 (平均约 2 900)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表明外核的物质在高 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于地 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二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教材图 1 21),读图
应把握: ①在同种介质传播时,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②在地下(大陆部分)约 33 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 ③在地下 2 900 千米处,纵波的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④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将地球内部划出两个界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 面。 ⑤依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知,地壳、地幔为固态物质组成,而外核的物质 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分 名称 主要成分
层
密 分布
度
上 硅铝 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
小
层 层 岗岩类组成
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下 硅镁 镁、铁、钙、玄武岩类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
大
层 层 组成成分增多
都有分布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具有液 态、固态 和气态的 三态变化
与地壳(或岩 生物是生 生 地壳、 石圈)、大气 态系统的 物 大气圈 圈、水圈共 主体和最
圈 和水圈 同组成地球 活跃的因
的生态系统 素
特 点
相互关系
相互渗透、相 互影响、相互 联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一 地球内部圈层及其界面
探究目标:学会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界面,了解地震波在内部圈层
【例题 1】 读下图,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 造,完成下列各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1.4【教学课件】《 地球的结构》

古登堡面
在这里,P 波速忽然下 降,S波完 全消失
2900 千米处
湖南教育出版社 十年级 | 必修1
讲授新课
(三)各层特点 1、地壳
高原
高山
平原
海平面
分 层 地 上 壳 层
名称 硅铝层
特征
地 壳
上层: 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硅铝层(密度小)一 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 高山.高原地区厚度大 , 平原地区厚度小 ; 在
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
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
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
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湖南教育出版社 十年级 | 必修1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震波 看图了解地震波纵波 和横波,阅读“认识地
物质组成 和特点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地球的同心圈层
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 圈 范围和特 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 层
范围
生物圈
特点
岩石圈
湖南教育出版社 十年级 | 必修1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地震波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二)水圈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 (二)地幔:软流层 岩石圈 (三)地核
(三)生物圈
湖南教育出版社 十年级 | 必修1
布置作业
1.利用填充图册进行对本节知识的巩固
2.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要求: 1)包括内外所有圈层 2)标注各层名称、两个不连续面、软流层、上下地幔 、岩石圈范围、内外核 3)内部圈层比例协调,能体现各层厚度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确的是 (
)
A. 地球外部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 物圈三个圈层
B.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 的大气密度小
C.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D. 生物是由地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 圈共同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ppt课件
地壳
软流层: 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地幔
地核
岩石圈
ppt课件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是地球的核 心,位于古登堡面和 地心之间。
以5100m为界,可 分为内核和外核。
内核
地核
►物质组成:可 能是极高温高压 下的铁和镍。
►物质状态 外核:液态 内核: 固态
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
地幔
地核
观察:地壳厚度有什么变化规律?
小结: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 拔越低,地壳越薄。 ppt课件
地壳 地幔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有氧、硅、铝、钙、钠、钾、镁、铁等。
地壳的内部结构: 大陆壳:具有双层结构(硅镁层和硅铝层),较厚; 大洋壳:一般为单层结构(硅镁层),较薄。
C.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 D. 纵波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ppt课件
课堂测验
3. 下列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
A. 由地壳中坚硬的岩石组成 B. 由莫霍面以上的地壳部分构成
C. 由地壳和上地幔构成 D.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组成
ppt课件
课堂测验
4、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ppt课件
地球的结构
• 地震波及界面 • 地球的内部圈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 ● 纵波与横波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使介质发生 周期性的压缩和膨胀。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pp与t课件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 纵波与横波的性质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横波
— 地壳 莫霍界面—
地幔 纵 波 古登堡面—
地核
莫霍面:地下20-30km处,纵波和横波波速都突然增大。 古登堡面:地下2900km处,纵波波速急pp剧t课下件 降,横波停滞不前,突然消失。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ppt课件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气
ppt课件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它是
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气
ppt课件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
之上,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气 物
ppt课件
课后活动:
1、绘制一幅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2、请同学们利用图 书馆或互联网收 集有关地球各圈 层与人类活动关 系的材料
地核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读图:地壳可分为哪两层ppt?课件它们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幔是地球内部 介于地壳和地核之 间的圈层。 以1000m为界分为 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
►物质组成:由含 铁、镁的硅酸盐类 组成。
地幔
1000m
►物质状态:固体
ppt课件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名称 传播速度 纵波(P) 快 横波(S) 慢
通过介质 固体、液体、气
体
固体
共同点
在不同介质中 速度不同
思考:地震发生后,陆地上人们的感觉怎么样,
与轮船上人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ppt课件
地震波及界面
横波
纵波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1、横波与纵波在地球内部的波速分别有什么变化? 2、根据波速的变化,pp地t课件球内部可以分为哪几层?
ppt课件
课堂测验
1.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D(
)
A. 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 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 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D. 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ppt课件
课堂测验
2. 下列关于莫霍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位于地面以下2900千米深处 B. 是德国科学家发现的
硅酸盐类
a.固态 b.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a.可能是固态 b.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铁、镍等
ppt课件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 都增大
ppt课件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厚度2000-3000km,是生命生 存的基本条件之一。
ppt课件
外核
归纳总结
圈层名称
不连续 面
深度
物质组 成
地壳
上
地
地幔
幔 下
地
幔
外 核 地核 内 核
ppt课件
特征
归纳总结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物质组成
特征
地壳
平均17km
地幔 地核
上 莫霍面 地 幔 下 地 幔
古登堡面 外 核
内 核
约17km— 2900km
约2900km -6371m
坚硬的岩 a.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石(硅酸 b.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硅 盐类) 铝层不连续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