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辛亥革命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共32张PPT)

三、辛亥革命的结果
1.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 主专制政体结束。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 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你如何看待孙中山让出大总统职位?
——摘自凤凰网
1.这是孙中山高超的政治智慧
内容概括为: 否定君主专制 主权在民
体现了资产阶级 自由、民主权利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责任内阁 防止袁个人专权
目的:
企图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维护民主共和 制度(总理掌权,总统象征)。
评价: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 度的进步意义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 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 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相当于革 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十八星旗飘 扬于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在准备不充分的的情况地下发生。 胜利后推举旧军官黎元洪担任都督.黎在被迫的情 况下上任.黎的就职开创了由革命党、军界上流人 物与旧官僚结合起来的统治方式。
首义广场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因武 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 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1894-1912)。
2.这是孙中山高风亮节
3.这是孙中山误判了形势 4.还是力不从心,没有选择
5.其他
高一人教四13辛亥革命

结 与 国 之 欢 心
量 官府压榨 中 华 之 物 外债及一 力 切苛捐杂
税
⑵清政府沦为“工具”,危机四伏——反 清封建统治大势所趋 材料:为了 „„ 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 矛盾,慈禧大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 下去了 „„ 1901 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 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 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人 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皇族内阁 客观促进了 , 准备了经济和阶级等条件。
新国家、新国民
• 实行男女平等,提倡自主结婚。 • 天下兴亡,匹妇有责。(《民立报》) •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君、同志取代老 爷、大人——以人格平等否定封建等级。 • 禁缠足、禁鸦片、禁赌博。 • 易服饰。西服和中山装取代长袍马褂。
据材料四和图片,说 明辛亥革命在哪个方 面对当时中国社会产 生变化?
10 11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北京
革命党人、立宪派、封建官僚合力产 降低破坏,潜伏失败危机。 物。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概况: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国都: 南 京 纪元:公 历,民国纪年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辛亥革命
别哭,别哭, 快完了,快完了!
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 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
溥仪 载沣
(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
1、政治(革谁的“命”?) ⑴民族危机加深——反帝必然
辛亥革命前, 500 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 《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 就被勒索 19亿多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 全年财政收入的 16倍。 ——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9日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进一步加强了 对中国的 全面控制和掠夺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共20张PPT)

二、革命过程
械起武 库义昌
军起年 占义 领发月 楚动 望,日 台当晚 军夜,
1911 10 10
1911 10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军武 政昌 府成 年
立 湖月 北
日
黎元洪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
北京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概况:
时间: 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
,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1912年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 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胜利 果实被袁世凯窃 取了。
思考:袁世凯为何能窃夺革命胜利果实?
辛亥革 命是一 场失败 的革命
辛亥革 命是一 场成功 的革命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地反清起义简表
时间
地点
领导
结果
1895年
广州
兴中会(孙中山)
计划泄露遭破坏
1898年
皖、赣、湘、 鄂等地
自立军(唐才常)
领导人被捕杀而失败
1900年
惠州
兴中会(郑士良) 弹尽援绝,被迫解散
1904年
长沙
华兴会
计划泄露遭破坏
四川保 路风潮
萍浏醴起义 武昌
第13课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的概念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 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 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 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第13课 辛亥革命

1.经济发展:甲午战争后到清末的"新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奠定了革命的物质基础。
2.阶级力量壮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得到壮大,奠定了革命的阶级基础。
3.思想动员
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①条件:新式学堂的兴办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
答案提示:①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内忧外患,各界有识之士就开始了追求强国富民道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在此关头几乎同时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③这两派在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有其共性。④维新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下层,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⑤两派围绕国家体制、斗争策略以及土地政策发生了一系列争论。⑥最终事实说明,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造成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先天不足,不管它用什么样的手段,都没有改造中国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失败。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㈠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下层--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㈡1895年,康梁公车上书,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
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⑵革命指导思想的提出:三民主义
①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时间、主要内容)
②三民主义的提出(主要内容、核心)
4.组织建设
⑴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①兴中会的建立(时间、地点、人物、地位、入会誓词、意义)
历史必修一13辛亥革命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材料:南京临时政府成员
临时总统:孙中山 外交部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黄兴
教育总长:蔡元培 参谋本部总长:黄兴
法制局长:宋教仁 印铸局长:黄复兴
秘书处秘书长:胡汉民
(以上成员都是同盟会员,各部次长初1人外,其余都是同盟会 重要骨干)
同盟会的建立及意义
A、时间:
B、地点: C、成员组成: D、政治纲领: E、主要领导人: F、机关刊物: G、性质: H、意义:
1905年8月
日本东京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 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 孙中山、黄兴 《民报》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革命的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辛 亥 革 命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开端) 1、 背景与条件 2、 革命爆发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高潮) 1、 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阅读以下材料,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材料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 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反帝反封 革命的功绩: ——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 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 2、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民 材料三:“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 3、革除陋习,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习俗都发生重大变化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 4、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推动力量 革除旧风 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 帽……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1、革命背景(1)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王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与同盟会。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虛。
2、革命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
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朝),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革命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定都南京。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主要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否定了君主专制。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历史影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革命结局: 1912年3月,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表现:(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1)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5、历史功绩(1)性质: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①政治:(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1)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和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D
同盟会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主 要是指 (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 B、积极发动广大人民参加革命 C、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纲领指导 D、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
C
二、中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成立(辛亥革命的高 潮)
1、概况:时间、国都、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时间:1912年春 (2)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④⑤⑥
(3)目的: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维护共和制度
(4)意义: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 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性 质),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 步意义。
思考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原则。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的两面手腕。
武装起义,……宣传组织工作。 (6)导火索:保路运动。 3、爆发:1911年10月
驱除鞑 虏,恢复 中华
核心
创立民 国
民族主 义
民权主 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推翻君主制度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解决土地问题
三民主义的主要缺陷有 ( )①反帝目标不明确 ②反封建目标不明确③不扫荡汉族封建地主势力 ④土地 革命纲领不彻底
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 大。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 性和妥协性。
(1)胜利理由: 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 和自由的权利;
第13课辛亥革命

局限性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 决定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民主革命任务。
★各地响应起义
京师
太原
西安
镇江 江宁 苏州 上海
武昌起义后全国 成都
安庆
武★昌武昌
杭州
长沙
南昌
15个省宣贵阳布独立 福州
昆明
广州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 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1905年,中国同 盟会在东京成立, 总理为孙中山;这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 统一的资产阶级革 命政党。
1、概况:①时间:1905年;
2、性质:近代第
②地点:日本东京;
一个统一的资产阶
③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级革命政党。
④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3、意义:标志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族革命前提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核心
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 “核定地价”“国民 共享”是资本主义土 地纲领。
社会革命补充
性质: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的意义
进步性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 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 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 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完全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堂练习
2、下列不属于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的贡献的是( D) A.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D.领导北伐战争
随堂练习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有(C ) ①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 ②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使君主立宪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
历史意义;
探究一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条件?
1、政治: 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腐 朽统治 2、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两个阵地,三个人物)
探究一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条件?
2、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华民国
1912年
定都南京
以五色旗为国旗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权利(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特别规定: 责任内阁制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 2、评价: 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 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爆发后的形势变化:
清政府、 袁世凯、 列强、 革命营垒
成功的, 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返回
探究三 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标准(三):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这个特殊环境中,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 范畴,历史赋予它的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完成了 这一任务,革命就算成功。 失败的, 列强与中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并未废除,中国 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③④ C.①②③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谢谢!
探究二 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标准(一):根据《政治学辞典》的解释:资 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以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 阶级专政为目的的革命。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 立,就标志着革命的成功。
成功的, 建立了中华民国
返回
探究三 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标准(二):列宁说:“资产阶级革命只有一个 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 梏”。也就是说,要以反封建和推动社会生产力 发展为标准来衡量资产阶级革命是否成功。
4பைடு நூலகம்组织: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第一个革命团体: 兴中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
探究二 革命党人是如何实现自己目标的?
1、武装起义: 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
黄花岗起义
《与妻书》
林觉民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 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 家能彀?……
辛亥革命结果如何?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袁世凯与北洋军将领。
back
探究三 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试一试: 根据下列评价标准中的任意一个,谈谈 你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成功”或“失 败”),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出你的理 由。 标准一 标准三 标准二 标准四
探究四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 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与妻书》
各抒己见
各位同学,孙中山、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林觉民等革命先辈的身上拥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的伟大精神品质? 为国家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 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愈挫愈坚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
政治: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经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随堂练习
1、中国同盟会建立的条件有 ( C ) 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返回
探究三 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标准(四):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会宣言》中阐述当初发动辛亥革命的目 的是“使半殖民地的中国变为独立的中国,以屹 然于世界。” 失败的, 中国并未完全独立,还被列强控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