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1.B。
解析:由忐忑害怕转向喜悦。
2.A。
解析:本段中没有关于铅笔盒“材质”的描写。
3.(1)香雪想到娘的责怪,她感到担忧和内疚,内心犹豫不安。
(2)香雪看到姐妹时,从紧张到放松的心理,这才觉察到独行三十里地的疲惫。
(评分参考:每句2分,意对即可。
)4.①因为是满月,才能照亮香雪回家的路,才让香雪有机会重新认识家乡;②月亮暗示了香雪活动空间的变化;③月亮也折射了香雪心理的变化;④月亮也象征着香雪至纯、至真、至美的品格;⑤月亮的描写增加了小说的诗情画意。
(评分参考: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满分。
)5.D。
解析:表,作动词,上表章。
6.C。
解析:“被逼吃下了失声之药,后到洛阳任原来的职务”错,原文是“服药称喑病”“逼至洛阳供旧职”,可见是王维自己服了失声之药,到洛阳任职是被逼迫的。
7.(1)这一天,几个伶人(乐师/演员)簇拥着王维独奏新谱的曲子,九公主问是什么曲名。
(关键词:“是”“诸伶”“拥”各1分,句意1分。
)(2)叛军攻陷长安洛阳,皇帝出逃,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被叛军擒获。
(关键词:“陷”“驾”“出幸”“扈从”各1分)8.①聪慧多才,精于书画音律。
②身陷贼营而心系朝廷。
③笃奉佛教,生活简朴。
④喜交文士,诗酒自娱。
(1点1分,任意三点,即可满分)9.C。
解析:“徒增无限新愁,不如不见”错,这是借抒情主人公怨恨之语,反映男女双方因相会恨短的复杂心态,并非真的不如不见。
10.同:都写出了鹊桥相会因时间短暂、由爱生怨的离愁别绪(无奈)。
(2分)异:①范词侧重抒发新欢不抵旧愁的复杂别离心绪;秦词则认为美好的一刻虽然短暂,却已然能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
(2分)②范词以添新愁归去作结,情感萧索落寞,而秦词则以“岂在朝朝暮暮”振起全篇,情感昂扬向上。
(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理解的,可酌情给分)11.(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3)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每空1分,共8分。
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62套)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选择题(共26 分,每小题2分)1、下列选项中,词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谛.(tí)听低徊.(huái)抛锚.(máo)按捺.不住(nài)B、粗犷. (guǎng) 静谧.(mì) 悲怆.(chuàng) 方兴未艾.(yì)C.菜圃.(pǔ) 逃遁.(dùn) 迁徙.(xǐ) 聊以慰藉.(jiâ)D、搭讪.(shàn) 烙.印 (luî ) 翘.首 (qiáo) 濒.临灭绝(bín)2、下列词语书写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海蛰啜泣寥落娇揉造作B.慷慨贬谪辜负良晨美景C.震憾骨骸惦念阴谋诡计D.恣意雾蔼乌蓬船焦燥不安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②我还喜欢去想这棵树怎样在冬天的夜晚独自在空旷的田野上,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
③乌云在低空飞驰着,转眼间,就像烟雾一般,了落日。
④我期待第一声炮响,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
A.制定树立遮蔽暴发 B.制订竖立遮挡暴发C.制定竖立遮蔽爆发 D.制订树立遮挡爆发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联考结束,老师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形势,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B.小时候大人们总是教育我们,做人要心胸开阔,对个人得失不要斤斤计较,对他人的中伤诽谤要不以为然....,这样才能活得轻松自在。
C.爸爸工资不高,妈妈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拮据,但他们兄弟二人都很懂事,让枣推...梨.,关系融洽,很受邻居们喜爱。
D.鲁迅先生对于友人,尤其对于青年,爱护无所不至....,不但尽心竭力,还常主动帮忙。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A.酷卖街的摊位布局,让我似乎穿越到三国时诸葛亮设下的八卦阵,又穿越到战国时孙膑布下的迷魂阵。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语文学科试卷出题人:王风华审题人:赵珊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 本试卷分第Ⅰ卷、第Ⅱ卷和答题卡,共3页。
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存。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考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4.保持答题卷清洁、完整,严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带。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9分)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
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
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
五年,改礼科给事中。
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稽.玩。
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
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
诸疏皆下部议行。
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
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
既,又言:“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
官吏或折外重征耗银,或先已征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
请敕漕臣密察严劾。
”上并采纳。
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
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
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
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留任自文然始。
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号“姚魏”。
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系.例。
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
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
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柯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
浙江省学军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学军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嗥.叫(háo)笔杆.(gān)倒塌.(tā)穷困潦.倒(liáo)B.渐.染(jiān)果脯.(pǔ)干草垛.(duò)按捺.不住(nài)C.烙.印(lào)婆娑.(suō)流岚.(lán)灯影幢幢.(chuáng)D.贫瘠.(jǐ)胡同.(tòng)游弋.(yì)毫不踌躇.(chú)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B.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憾动人心的迁徙。
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
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C.大自然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人们感怀并摹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烦复杂,感慨历史的沧桑变化。
D.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
正是在这简陋的侧屋里诞生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肖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金王朝》讲述了中世纪时辽、宋、金三国错综复杂的政权更替与外交策略。
是熊召政继《张居正》后,历经十年古战场考察..和史学资料研磨的又一部力作。
B.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粗枝大叶,大而化之....,否则就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C.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今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港独”问题表示,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不容置疑....,也不会改变。
D.杨默家的橱柜里摆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手工艺品,每当他向朋友们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质量检测模拟试卷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质量检测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
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
正如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所言:“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
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材料二: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英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
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
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
(一)、(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于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
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
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 月考分类汇编 古诗词鉴赏

浙江省2020届各地高三月考古诗词鉴赏专题集训(一)、(杭高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完成1-2题。
(7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3分)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4分)(二)、(第一次五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3-4题。
(7分)寄黄几复①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任四会县(今属广东)县令。
②蕲:求。
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此处的典故说明黄几复具有杰出的政治才干。
3. 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
(3分)4. 请赏析“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主要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
(4分)(三)、(慈溪中学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7分)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5.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
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
(3分)6.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分)(四)、(东阳市南马高中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7分)送友人出塞【吴伟业】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
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7.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2019-2020学年绍兴市绍兴县鉴湖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绍兴市绍兴县鉴湖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练建安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
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
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
”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
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
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
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
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
“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
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
”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
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
”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
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
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
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
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
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
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
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
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3—1温州重点中学高一年级12月月考语文学科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
从汉服热“破图”,到音乐创作刮起古风,从李子柒们走红全网,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大受追捧,传统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
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不减反增。
最近看到有媒体盘点汉语字词章句之美,不由得产生联想:今天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如何重拾汉语之美?抛开人文底蕴,汉语之美无从谈起。
很多古风歌曲不知所云,更像是在堆砌辞藻,却偏偏能够受到追捧。
还有不久前,网上盛传一首“杜甫笔下最美唐诗”,其中不乏“你我暮年,闲坐庭院”等现代表述。
类似的伪诗博得大量点赞转发,通过对比,伪诗与杜诗笔力和意境相去甚远。
这不免令人怀疑,读者是不是从未接触过杜甫暮年坦陈心迹的《秋兴》《阁夜》,抑或是温馨闲适的《江村》《江畔独步寻花》,在探索美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更美、更值得推敲品鉴的锦绣文章。
换言之,如果不辨妍媸不分朱紫,那么所谓的推崇传统文化,只会让人们离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远,使创作日益虚浮。
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
看到文言文就犯怵,其实大可不必。
吴越王钱镠写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明白如诂,一点也不难理解。
或许今天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试着理解这句话美在何处,钱镠是在何种背景下写出来的。
当惊叹《洛神水赋》表演精巧的构思时,不妨找来曹植文采飞扬的《洛神赋》原文,对比鉴赏“八斗之才”究竟是如何表演的,家国情怀是怎样寄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一全册、必修二1、2单元)说明:本试卷由第Ⅰ卷和第Ⅱ卷组成。
第1—4题涂在答题卡上第1-4题位置上,第7题涂在答题卡第5题位置上,第10-12题涂在答题卡第6-8题位置上,第17-19题涂在答题卡第9-11题位置上。
其他实体按要求答在答题卡纸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阅读方式——社会化阅读,它是以读者为中心,强调分享、互动和可移动性的全新阅读模式。
首先,新媒体技术打破了区隔的空间、整合了碎片化的时间,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推动了信息的跨域传播,孵化出一个个集合的阅读社群;其次,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的亚文化传播,让网络社群升级到文化层面的情感共振及价值认同,促使阅读从传统的私人化行为演化为一种以互动和共享为核心的社会化行为;最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生活场景不断转移到线上,线上的社群文化也开始嵌入现实生活,这使碎片化的信息互动升级为更具系统性的知识交流,让阅读的社会化作用更加凸显,这就是社会化阅读。
社会化阅读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适应移动状态下的阅读需要,社会化阅读的内容大都以浓缩的形式出现,可谓短平快;微信朋友圈或群推荐的阅读材料,基于熟人、朋友关系,容易引起重视并被优先阅读,也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
一般来说,群主或群里比较活跃的人的推荐有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引导性,甚至经过了“再创造”。
群友在分享阅读材料时,会有即时的评论发表,这就形成社会化阅读的一个突出特点:阅读分享与舆论的酝酿、形成几乎同时出现,没有留给理性思维以时间。
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因其转发分享功能十分强大,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让“朋友圈”变成“谣言圈”。
在当前网络时代下,信息知识过剩、信息污染、信息干扰等问题,容易造成阅读浪费。
社会化阅读潜藏着一些危机,如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促使“浅阅读”大行其道、过多地沉迷虚拟空间会使得现实社会的文化互动变得稀缺等。
社会化阅读方式对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在传统社会中,出版物是经过审查、去杂质化的,社会化阅读则很难实现对内容的把关。
因为在社会化媒体上,微新闻、微评论、微小说等随时可以上线,对于内容管理而言也是一个挑战。
社会化阅读内容的管理者,应当了解社会化阅读的特点、规律与诉求,以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促进社会正效应和正能量的最大化。
借助社会化阅读这种迅迅速直达受众的通道,尽可能多地提供质量高、营养丰富、满足读者需求的内容,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社会化阅读是网络时代下出现的具有快捷、交互、便携等诸多特点的阅读模式。
B. 阅读浪费是由于社会化阅读信息过于丰富,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而造成的。
C. 朋友圈的信息因为基于熟人、朋友关系传播,所以很容易变成“谣言圈”。
D. 社会化阅读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体现在不需要通过审查,更及时更真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先提出社会化阅读的概念,接着从产生背景和形成方式的角度加以阐释。
B. 在肯定了社会化阅读的进步性后,文章主要内容都是指出它可能会产生的社会问题。
C. 针对前文谈及的问题,文章最后对管理者提出了一些规范社会化阅读的合理化建议。
D.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客观理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没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也不可能突破时空阻隔,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社会化阅读。
B. 基于新媒体的社会化阅读内容与传统出版物比较,有内容真假难辨、质量参差不齐的缺点,需要适当的规范管理。
C. 阅读从私人化行为演化为社会化行为之后,互动和共享就带有表演性和装饰性了。
D. 社会化阅读借助网络平台,微博、微信、QQ群、新闻客户端等,都是社会化阅读的胜地。
【答案】1. A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造成阅读浪费的除了知识过剩以外,还有信息污染、信息干扰等。
C项,因果关系表述失当。
D项,传统出版物经过审查去杂质,不等于不够真实、及时。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文章主要内容都是指出它可能会产生的社会问题”说法错误,社会问题中包括可能会产生和已经产生的。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阅读从私人化行为演化为社会化行为之后,互动和共享就带有表演性和装饰性了”,在文章中找不到依据。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很亮的秋天王清铭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
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等到冬天。
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
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
刚读过两句古诗:“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我只是用肌肤感觉到一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
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
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到的。
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
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的。
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
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秋在心上,就是愁。
年轻的时候,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
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
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
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句。
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再比如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
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
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
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
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
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词,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偶尔感伤一下,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有随流水消逝,随黄叶飘零。
晴朗的时候,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
壮年漂泊的生活足够让自己的人生也波澜壮阔。
换一个角度看秋天。
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
说过“人生即痛苦”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秋在心上,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
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最少,秋天来过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
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感伤。
我不喜欢张爱玲,但她写的一段话我喜欢:“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我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应当也是快乐的。
(有删改)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第一段中引用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感慨,表达了对南国的秋天与之类似的感受,作者在本文中对秋的体验和郁达夫在文中对故都之秋的体验完全相同。
B. 作者说“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常有的“伤春悲秋”意识的一种新的突破,这种意识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
C. “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一句强调了人自身对于环境的体验的重要性:不同的季节和境遇尽管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但人生的心态最终要靠自己去调适。
D. 第四段中“秋在心上,就是愁”一句,恰当地运用了拟人和双关手法,还巧妙地结合了汉字的构成,表现了秋天常常带给人的一种感受。
5. 本文题目是“很亮的秋天”,其中“很亮”有哪几个层面的意义?请简要概括。
6. 请结合本文以及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探究“秋天”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所包含的意蕴。
【答案】4. C 5. “很亮”有三个层面的意义:①指南方因为季节分野不明显,秋天天气还很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②指在秋天没有萧瑟的感受,没有感伤的情绪;③指在人的壮年时期(人生的秋季),以高远、壮阔的视角看待人生,笑对苦难,从而收获一种成熟的感悟。
6. ①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作为一种“悲凉、感伤”(尤其是在承载着离别、思乡怀人、悼念逝者、感叹年华等情感时)的意象而存在。
如本文中的“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再如杜甫《茅屋为所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②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作为一种“豪放、旷达”(一些诗人一反传统“悲秋”色彩)的意象而存在。
如本文中所引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再如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
题中,A项,“作者在本文中对秋的体验和郁达夫在文中对故都之秋的体验完全相同”不恰当,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对北国之秋的体验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与本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很亮”(积极、昂扬)的体验是不同的。
B项,“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不正确,古诗词中的秋也并不全部是“愁云惨雾、落木萧萧”。
D项,“秋在心上,就是愁”未运用了拟人手法。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词句含义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