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价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启示

合集下载

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历史试题评析

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历史试题评析

140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教育家2008年8,q第6期圊燕臻热臻熊臻骶黧臻蒸强臻臻骶鸶臻甍臻蘸臻骶臻鳓甍甍矧黼熟臻簿嚣臻戮黼嚣臻燕嚣臻热鸶黼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工历史试题评析:j;王文华(湘潭电机中学湖南湘潭411101)2007年高考刚一结束,中学历史界对全国文科综合卷I历史试题恶评如潮,口诛笔伐;学生亦是一声叹息,一脸茫然。

但笔者以为,今年文综卷I在整体上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坚持以能力立意,以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充分地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展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全面解读之,有助于把握高考命题动向,实施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和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L试卷结构分析1.1与2006年全国文综卷I比,题型不变,题量稳定.年度■矗量量分值厉占比重迸舞置12十49柏%Z007缸非选奉学科l道(‘问)3252拓择曩辟学科1遣(2问)Z O迸并曩12十4848%2006年非避奉学辩1遭(4问)3252%舞曩奠学辩1道(2阿)201.2知识结构(1)2006--2007年全国文综卷I知识结构比较慕中置古代史中国近理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曩直分值比傍曩疆分位比例量量分值比棚选舞曩/选掸曩/200712/2032%进摔鼍3232%4/3236%非选捧囊:I F盔谭■选掸曩/造舞囊/20062/3234%20/20‘O%盏摔曩2B26%非选择曩非遣舞曩从上表可知,中国古代史下凋了2分,中国近现代史下调了8分,而世界近现代史上调了10分,上升幅度较大。

中国古代史选择与非选择搭配合理,中国近现代史全部以选择题型呈现,而世界近现代史主要以材料分析来考察。

三大板块的分值和比例更趋于均匀,分别为32,32,36,体现了高考命题专家组对三大板块的同等重视,符合高中教学实际.(2)2006—2007年全国文综卷I模块结构比较\\丧块破治史赶挤史文化史宰武分值比侧分位比羽分值比棚20078688%‘t%88%200644“%2020%3636芬从历年高考来看,政治史所占比重最高,本无可厚非。

2007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解析

2007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解析

2007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解析一、试题的主要特点1.由社会热点问题切入社会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历史高考必须指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

2007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的问题大都直面社会热点,涉及和谐社会(儒家思想、资源问题)、现代化建设(近代历史中的工业化问题,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国家统一、国际关系、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

试题充分体现了现实来源于历史、历史启迪现实的特点。

2.彰显历史学科的特色(1)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试题通过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了新的问题情境,构成了新的设问角度。

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仍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

试题对学科知识的考查,强调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同类现象的辨析。

(2)注重考查考生的史料研习能力文科综合历史学科的主观性试题,一般都以图文资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在新的情境下,让考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注重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不回避热点,让人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社会的脉动。

试题以史为鉴,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意义,展现了历史学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

如试卷中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和谐思想,工业化问题,政治民主化、法制化问题,世界一体化问题等,都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认识社会问题。

试题还体现了地方区域特色,以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3.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试题做到了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历史新课程目标要求的有机统一。

其中,第37题最为典型,其答案设置重视开放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点,贴近中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坚持统一与个性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我看07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及新高三备考

我看07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及新高三备考

我看07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及新高三备考边国权2007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各地试题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仔细研究各地试题,揭示命题规律和趋势,对复习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性意义。

本文就文综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部分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以资有助于高三备考。

一、分数比例协调:本试卷中,中国古代史所涉及题目:三个选择题和一个20分值的问答题,共计32分;世界史涉及题目:一个选择题和一个32分值的问答题,共计36分;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为8个选择题,共计32分。

从分数分布比例上来说,是平衡的,而且跟去年的趋势一样,世界史的分数比例有所上升,这就告诉我们,在高考复习过程中,要保持均衡。

世界史和中国史不能偏重任何一方,应该把复习工作做扎实,不能存在投机及侥幸心理。

二、注重历史学科本身的考查,淡化热点:前几年高考历史试题,颇有些亲睐时政热点,例如科教兴国、三农问题、能源危机、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等这些人们关心的时政热点,不时在高考历史试题中有所显现。

然而今年的高考与前几年的情况不一样,人们今年所关心的中非和中俄关系等热点问题,都没有出现,本套试题最为注重的,是对历史学科本身的考查(例如在历史学习中各种能力的考查)。

相比以往的年份,今年的历史试题更注重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

那么,注重哪些能力的考查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项:1.注重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例如12题,谥号、庙号和年号尽管教材没有明确交代,但对它们之间的区别的了解,应该是历史学习者的一项基本的学科能力。

2.注重历史理解能力的考查:例如:选择题13、18、19和23题,要做对和做好这些题目,必须对“社会之革命”、“民教冲突”、“赫德”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行。

3.注重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概括和比较能力的考查:阅读能力的考查在本次考试中分为两个方面:文字材料的阅读和图表的阅读。

在十二道历史选择题中,文字材料题有三道,图表选择题有两道,在表达题中,38题和40题本身就是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出现,更是注重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了。

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学科试卷分析

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学科试卷分析

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学科试卷分析平朴求实平稳求变山东文综高考已经结束,高考前的种种担心和困扰,已经得以破解。

通过命题者的艰辛付出,山东新课标文综历史卷已实现了“平稳过渡,体现新观念”初衷。

其主要特色如下:1、传承了文综命题的成果。

从试题的风格和命题的技术看,今年的历史试题传承了全国文综试题的优点,与近几年的文综试题特色是一致的。

从题型上看,仍沿袭了选择、材料解析和问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仍采取了主题式的形式。

命题严格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突出了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

题目设计平实、质朴,不过分追求“海派”风格,不追求题目的花样翻新和形式的时髦,具有浓厚的“京派”试题特色。

试题难度约在0.65左右,学生总体比较适应。

这些,保证了历史高考的平稳过渡。

2、彰显了新课标的理念,全面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反映新课程的成果是今年试题的另一特色。

这方面的表现是:一是试题突出了题目的新情景、新材料、新设计。

所有选择题都是通过文字材料、图文材料而营造命题情景,突出考察信息释读能力的考查。

二是突出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考查,特别是材料解析题,要求从材料中总结答案,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查。

三是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增加了答案的开放性。

3 、映衬热点,联系现实贴近实际,反映社会热点,凸显教材主干知识,也是今年历史试题的特点。

分值最高的25题,通过考查罗斯福新政中“社会保障”问题,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中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

改革问题、和平问题也都与现实的热点问题相呼应。

4、体现山东的地域文化体现地方性,是新课标下高考分省命题的特点之一。

命题者利用山东丰厚的命题资源,设计了反映先秦时山东的历史地位和近代的山东教育的题目,突出了山东的地方文化。

高考命题是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的,今年的历史命题仍有遗憾和不足,如试题的综合性不突出,题目设计不够活泼等问题也是存在的。

此外,个别地方的表述不严谨、不科学,如早已被学术界摒弃的“封建”社会的字眼仍出现在了试题中,虽是瑕不掩瑜,而出自于高校学者之手,也是不应该的。

2007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2007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匠心巧过渡,引领新高考——2007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评析江苏包云鹏2007年是江苏旧高考模式的最后一年,从整个历史试卷来看,充分体现出了由旧课程、旧高考向新课程和新高考进行平稳过渡的特点,即:在保持原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又适当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具体说来,值得充分肯定和赞誉的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新颖、活泼、多样的试题情境中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是今年江苏卷的一个突出特点。

这些试题的呈现情境既有以文字材料作为载体的,也有以地理疆域图、历史遗存遗迹图、历史文物实物图、书法、诗歌、绘画(漫画)等(统称“历史图片题”)为载体的,整个试卷形式显得活泼、丰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图片题正以其新颖、活泼的形式和广阔、丰富的信息量日益受到江苏命题者的青睐,今年的历史试卷共有图片11幅,比去年多了3幅,涵盖了从古代史到近现代史、从中国史到世界史。

这些图片都承载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信息,孕育了对历史本义的“回归”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引导,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

在这些试题情境中,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中,既考查学生对这些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和准确识别、提炼能力,又考查对图、文之间信息的转换和应用能力,这里的“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归纳、对比、综合、分析等能力。

如,第1题: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这是一道材料式的选择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获得该水利工程是都江堰这样的信息。

第17题: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

此开国者是A、拿破仑B、华盛顿C、伊达尔哥D、俾斯麦这是考查学生信息提炼能力的典型试题。

第2题: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A B C D这是图片式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识别和对比能力。

2007年文综试卷与考生答题评析

2007年文综试卷与考生答题评析

湖南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湖南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写作组12007年湖南省文科考生为人,比2006年增加18033人,增长9.23%,6月9日至6月19日,文综试卷评卷人员对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进行了网上评阅。

在评卷将近结束时,我们采集了分析样本,并召开评卷骨干教师的座谈会,对2007年的试题及考生的答卷情况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形成了本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

一、文综试卷与考生答题评析(一)文综试卷评析1. 试卷结构·题型分数比例:选择题140分,约占47%,非选择题160分,约占53%。

·内容比例: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比例为1:1:1,各占100分。

·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

·题量:今年文综试卷共40题,比去年增加1题,其中地理主题观由2个增加到3个,政治、历史主观题数量与去年相同。

表1 试卷结构学科题号政治历史地理选择题24、25、26、27、28、29、30、31、32、33、34、35、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2、3、4、5、6、7、8、9、10、11非选择题39.(1)、(2)、(3)40.(5)、(6)38.(1)、(2)、(3)、(4)40.(1)、(2)36.(1)、(2)37.(1)、(2)、(3)、(4)40.(3)、(4)2. 试题特点今年的文综试题以分科命题为主,但第40题不仅由政、史、地组合成6个小题,而且出现了跨学科交叉的试题,其特点是试题答案要点联系紧密,分值达36分。

例如:(1)政史联系。

第(6)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答案要点是阴阳五行说是唯心主义的,德政说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高考必看]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高考必看]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部分)试卷分析一、试卷特点1、稳中求变文综卷Ⅰ历史试题的“稳”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上。

无论是题型、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和设问,还是考查的深度、广度和开放性,都是十分平稳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文综卷Ⅰ的“变”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

首先表现在命题的“主题”选择上,它改变了以往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主题”板块构成文综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模式,命题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了。

其次,“变”还表现在命题的材料、考查知识和角度的选择上。

题干“主题”材料的选取上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特点:既有简明扼要的表达,如14、16、17、20和22题,也有用丰富材料的表达,如12、13、15、18和23;既有文字材料,如12、13、15、18和23题,也有图表材料,如19和21题;既有原始材料,如12、13、15、19和23题,也有命题依据历史知识自己或他人概括的材料,如18和20题。

在考查知识和角度的选择上,命题者十分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如12题“谥号”和19题“赫德街道”问题,有超纲之嫌,但也是对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

2、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自2000年采用“3+文科综合”考试形式以来,每年的考点数均在20个左右,而今年的考点数合计有70个之多,是考查知识点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是考查范围最广的一年。

这对于全面、高效地进行高三复习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新课程理念在命题中的渗透。

(1)以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重新审视和解读历史新课程三个历史模块实质上是讲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史,六个选修模块主要是文明史重要问题的展开和深化。

近年文综材料题命题已明显受到文明史观的影响。

如2005年以民族主义为主题,侧重于政治文明;2006年以中华文明为主题,侧重于精神文明;今年以美国外交为主题,侧重于政治文明。

(2)考点选择体现了新课改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的基本理念传统历史教学强调的是“教材观”,即依纲靠本,课堂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高定价2007年历史学科高考成绩总结

高定价2007年历史学科高考成绩总结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2007年历史学科高考成绩总结宾华一、2007年我市历史学科高考成绩的整体情况分析1、2007年我市历史学科考生人数的变化情况2007年我市共有19955人参加高考。

其中,有3492人参加历史高考,比2006年减少1052人。

2007年历史考生人数占我市全部考生人数的17.5%。

表一:近年来历史学科考生人数变化对比表2、全市历史学科平均分、最高分情况2007年全市历史高考平均分98.26分,这个平均成绩在全省21个地市中排第二名(据对各地市平均分的了解进行排名)。

全市最高分是深圳市外国语学校的肖鸣川考出142分,这个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名。

表二:近年来历史学科高考平均分对比表表三:近年来历史学科高考最高最低分对比表3、历史学科与其他X学科的高考成绩的对比分析表四:2007年历史学科与所有X学科高考成绩对比表(注:按省招办公布分数线统一划线,不包括未上线的保送生、特招生。

)重点率:在上述2007年我市八个门类的高考成绩中,历史学科上重点线率15.69%,名列全部文科四项高考门类(政治、历史、地理、文科基础)的第一,名列全部八项高考门类第四;本科率:历史学科上重点线率41.82%,名列全部文科四项高考门类的第二,名列全部八项高考门类第六;省专率:历史学科上重点线率73.20 %,名列全部文科四项高考门类的第三,名列全部八项高考门类第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启示
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坚持以能力立意、以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做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考查知识能力与考查学科人文素养的统一,考查学习能力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统一,展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给人以稳健、平和的印象。

一、试题基本情况
2.考查内容范围及分值分布变化较大
(1)从考查的三大板块内容来看,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国古代史内容少了2分,中国近现代史减少了8分,而世界近现代史分值由原来的26分增加到36分。

(2)从考查内容的类别来看,今年试题涉及了政治、经济与文化三大类的知识,但实际上,几乎完全以考查政治类别的知识为主,占到了92%,而经济、文化却各占了4%。

3 .试题考查问题的角度
今年的高考试题,注意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及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的非选择题从分析背景、比较异同、概括情况、说明原因、说明影响等角度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几乎包括了考查和掌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内容的所有角度。

这些不同角度的设问既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中常用答题内容概念含义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回答这些内容的相应的方法技巧。

4.试卷整体难度估计在0.55左右,二本线在68分左右。

二、试题命制的特点
1.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

中国史主要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历代军队组织及性质、中美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世界史则主要考查了美国的对外政策等内容。

在对以上相关知识进行考查时,主要从学科内综合的角度设计相关问题。

2 .注重学科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知识为载体,突出考查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考生基本的再认再现能力之外,在第Ⅱ卷非选择题中考查了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回答问题的迁移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能力,包含了历史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 .体现新课改理念,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试题在考查以上基础主干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渗透着对相应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渗透着对学生的价
值观的判断考查。

如古代民族关系、中美关系等问题,就考查了学生全方面、多角度、辩证评价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国内民族问题的价值判断。

4 .关注社会现实进行命题是历年来历史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今年对现实问题的考查,不是通过“热点”切入,而是从更高、更宽的“面”上来设计问题,如美国的对外政策,这对中学过于追求热点来做备考复习的策略有一定的纠偏作用。

5.减少专题式选择题,扩大历史知识考察的覆盖面。

往年选择题都是出3、4个专题式题组,考查内容较集中,而今年回归20世纪90年代时的传统,只留一个题组,大部分都是单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历史知识考察的覆盖面。

这就要求今后的考生应更广泛、更全面地进行复习应考。

三、试题存在的问题
1.试卷结构不合理。

根据文明史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内容,现在的新课标把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内容,就是一个说明。

而2007年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突出考查了政治史,与当前新课改精神相背离。

2.命题的能力要求、难度与科学性没有很好地统一。

和去年一样,全国卷Ⅰ历史试题难度居高不下,除试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这一原因外,还表现为考查内容中涉及到课本注解、楷体字甚至一些边缘知识、文字阅读材料太长(如第38题)、还出现了个别有待商榷的题目(如第13、19题)。

3. 试题形式“求稳有余”,“求新”不足。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是几年来高考命题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无可厚非,但几年来的文综试题让人感到“求稳有余”,“求新”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题型及其表现形式上略显单一、雷同,缺少变化,考查形式过于模式化;二是考查内容仍侧重于知识与能力方面,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面的考查则显得不足、单薄,而且大多是间接考查;三是所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联系,从历史到历史,缺乏生活气息和时代感,让人难以产生兴趣,这也是学生不喜欢历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是问题的设计带有强制性,学生只能解决这些设定的问题,缺少开放性,没有体现出一定的选择性,以便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五是材料太长,如38题不算表格,光文字就近900字,不仅大大增加了试卷长度,而且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难度。

四、对教学与备考的启示
1、以教材为根本,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针对今年高考试题对调动和运用能力考查的特点,既注重对教材知识再认、再现层
面能力的考查,又突出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理解层面能力的考查。

我们要认识到高考对教材基础知识考查的能力注重了层次化。

因此,高考备考的一些旧的思想认识和传统做法必须进行转变。

在进行一轮复习的时候,不能够停留在学生背诵、记忆教材的层次上,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理解。

拓展理解教材知识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结合教材现有知识,适当拓宽知识面,对有关历史常识问题要讲清楚,例如今年高考关于对谥号、年号、庙号考查的此类知识。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适当涉及新课程教材中对课本知识的相关表述,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

在进行二轮专题复习的时候,要按照中外联系的思路,紧扣教材知识,把中外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分析,加强文明史观和整体历史观教学。

总之,两轮复习要落实到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上,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前提。

2、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突出学科能力培养
今年的高考试题,能力测试的导向非常明确,严格按照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考核目标及要求进行命题设计。

对目标中的能力要求考核全面,注重了对各项能力的层次性考查。

因此,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种能力测试目标和要求落实到位。

在高考复习中,我们的有些做法背离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是值得反思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课堂教学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我们没有做到有意识地进行四种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四种能力培养相结合上做得不够好。

课堂教学是我们备考复习的主阵地,教材是我们复习的主要资源,我们要明确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的意识,在课堂教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中得以具体体现。

第二、在高考模拟试题训练方面,我们大多数陷入了题海之中,各地考前训练题和信息题做了很多,过度追求了试题训练量和高考信息,而对四种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不强,针对四种能力考查进行方法分析、规律性认识总结不够。

因此,在今后的试题训练方面,我们要精选各地高考试题和各地统考试题,强化对高考四种能力的针对性训练,通过训练总结出应对各种能力的方法和规律。

3、适度隐性关注热点,自然渗透学科间热点
文科综合的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目的就是要“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

今年的热点试题设计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体现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要求考生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材料题第38题从美国在二战中废除
中立法中禁运政策,对英、对华进行援助的有关史实,考查了大国崛起问题,揭示了战争崛起的教训,合作崛起的经验。

材料题第40题把环渤海地区两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北京和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关注结合起来,进行了历史、地理、政治学科间的自然渗透考查。

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金台区教研室李双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