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CPC匹配研究
科技成果——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

科技成果——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成果简介本装置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工业和机器余热高效生产可饮用淡水的先进装置。
具有产水效率高、产水快、可以多能互用、运行温度低以及自动稳定运行等显著优势。
能为海上作业船只,岛上和盐碱地区居民,野外钻探和驻军等方便地提供饮用淡水。
本装置主要采用了激淋式横管降膜蒸发、多效闪蒸与多效回热、强化冷凝、强化对流等多项先进的强化传热传质措施,并有效地减少了装置中海水的热容量,使装置升温更迅速,运行五分钟即有淡水产出。
装置中海水的蒸发与蒸汽的冷凝潜热得到了多次重复利用,使系统产水率得到成倍的提高,是传统盘式太阳能蒸馏器产水率的五倍,平均每平方米太阳能集热器日产水量15公斤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所生产的淡水水质完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500ppm)。
该装置可以视用户情况专门设计,而且规模越大效率越高。
每小时产水50-100公斤的系统,电耗仅为75至150瓦左右,大系统电耗更低,因此在缺电地区可利用太阳能发电使用。
本装置具有紧凑式小型化、易运输、维修和操作等特点,适合于舰船、车载和野外作业使用,对原水质量要求低,对海水和苦咸水一样淡化。
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采取闭式循环模式,不受外界干扰,因此工作稳定,适宜舰船上。
只要有太阳能或发动机余热的地方即可使用,能在-20~40℃的环境温度下、在60~90℃的供热水温度范围内正常运行,满足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热水的各项技术要求。
技术水平目前国内使用的中小型海水淡化装置主要以反渗透膜机型为主,但这类装置运行成本高、膜的寿命短(一般为1年)、对原水质要求高、用户使用与维护不便而难于进一步推广。
本装置较之具有使用寿命长、用电省、运行费用低、对使用环境要求不高等显著优势。
市场前景我国现有各类渔船几百万条,拥有各类岛屿几千个,随着海上石油开发,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数不断增加,所有这些地方都急需淡水,用太阳能或机器余热解决其淡水供应正是最佳方案。
以年销售1千台计则产值可达1亿元(加上太阳能部分)。
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的装备研究

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的装备研究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持续地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能量资源。
而将太阳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用于处理海水淡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海水淡化是指将海水中的盐分去除,从而获得可用于人类生活和农业灌溉的淡水。
其在海岛居民和离海地区的供水问题解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的装备研究进行探讨。
初期的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包括蒸发、多级闪蒸和逆渗透等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在能耗和成本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因此无法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
与传统海水淡化相比,利用太阳能的海水淡化技术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为太阳能是免费、可再生且普遍可得的能源。
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的装备一般由太阳能发电系统、浓淡水混合系统和海水预处理系统等三个组成部分构成。
太阳能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光伏电池板、电子元件和电池储能装置等。
光伏电池板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电能,然后通过电子元件进行控制与调节,最后储存在电池储能装置中,以供装备正常运行。
浓淡水混合系统则负责将海水和淡水进行分离,确保从海水中提取出的淡水质量符合人类饮用水标准。
而海水预处理系统则是对海水进行预处理,以防止海水中的杂质对装备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目前,存在一些我国研发团队在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的装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在太阳能电池板材料的研发方面,石墨烯、钙钛矿和多晶硅等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为提高光伏电池板的效能和稳定性提供了可能。
此外,还有研究者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装备的热能利用部分进行创新设计,例如采用改进的聚光太阳能发电系统,能够提高光伏电池板的能量转换效率。
然而,在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的装备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太阳能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使得海水淡化装备无法在阴雨天气或夜间正常运行。
其次,目前的太阳能海水淡化装备成本较高,制约了其大规模应用。
再者,海水淡化装备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种新型家用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

t n d h x eie t sl o a tepou t nrt cnrah9 3 s ( d n e e o- a e .T eepr na r uts w t th r co e a c .4k/ m ・ )u dr h n i m le s h h d i a e t c
T e s se c mp n n s icu e e t i e e a u td t b o a olco n l — sa e d s l a h y tm o o e t n l d s a h a p v c ae u e s lrc l tra d a mut — tg e a i ・ p e i n -
真 空集热管和 多级海 水淡化 器两部分组 成。在 实际天 气条件 下 , 对该装 置性 能进 行 了测试 , 出了 给 该装 置每 0 5h的产 水量 、 . 累计 产水量 以及 各级 水 盘 的水 温 随运行 时 间 的变化 曲线。 实验 结果表
明, 在测 试 当天 累计 太阳辐射量 2 .6 M / m ・ ) 2 4 J ( d 条件 下 , 该装 置产水量 可达 9 3 g ( d , . 4k/ m ・ ) 单 位 太阳辐 射能 产水量 为 15 g k ; 装置的性 能 系数 达 到 0 9 6 是传 统单 级盘 式 太 阳能蒸馏 .0k / wh 该 .5 ,
n tc n r a h 0. 5 i a e c 9 6,wh c sa o t2. i s a ih a h i ge b sn—tp oa itl r h e u i i h i b u 7 tme s hg st e sn l a i y e s l rdsi e .T n t l t a a h d a tg s o a y u e,se d p r t n a d lw i tn n e i o a aiey i e ld — h th s te a v n a e f e s s t a y o e a i n o man e a c s a c mp r tv l d a o o
利用太阳能的海水淡化设施研究进展

利用太阳能的海水淡化设施研究进展太阳能海水淡化是一项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旨在解决海水淡化的需求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
随着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太阳能海水淡化设施的研究进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当前太阳能海水淡化设施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
太阳能海水淡化设施主要利用太阳能来驱动海水的蒸发和冷凝过程,从而获取淡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逐渐成为可替代传统海水淡化技术的有效方法。
以下将从不同的方面介绍其研究进展。
首先,太阳能收集和利用技术的改进推动了太阳能海水淡化设施的发展。
随着太阳能电池的效率逐渐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利用太阳能驱动海水淡化过程变得更加可行。
同时,太阳能热能的利用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驱动力。
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优化和热能存储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太阳能海水淡化设施的效率。
其次,膜技术的革新为太阳能海水淡化设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膜技术在海水淡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通过半透膜的筛选作用实现盐水和淡水的分离。
现代膜技术包括反渗透膜和纳滤膜,在材料的优化和膜的性能提高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进展使得太阳能海水淡化设施的盐水浓缩效率提高,同时减少了能耗和维护成本。
此外,太阳能海水淡化设施的可持续性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传统的海水淡化技术通常依赖化石燃料,而太阳能海水淡化则能够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来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这对于解决水资源与能源供应的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太阳能海水淡化设施不仅具有环境友好性,还能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在面临未来挑战的同时,太阳能海水淡化设施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限制和需求。
首先,技术成本是当前太阳能海水淡化的一个主要问题。
与传统的海水淡化技术相比,太阳能海水淡化设施往往需要更高的投资成本。
然而,随着太阳能技术和膜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相信未来太阳能海水淡化设施的成本将会下降。
其次,太阳能海水淡化设施需要充足的太阳能资源才能高效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CPC匹配研究张晓东(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西安 100012)摘 要:提出一种全新的太阳能海水淡化与组合式空调系统模型,在研究原理样机海水淡化功能中淡水产量与海水喷淋量、海水喷淋温度关系的基础上,对与原理样机匹配的CPC太阳能集热器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
得出了在设计条件下CPC太阳能集热器吸收体的最佳直径,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海水淡化 太阳能集热器 CPC1 引言由于陆地淡水资源的紧缺,海水淡化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沿海国家所重视。
常用的海水淡化方法如蒸馏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反渗透膜法等,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和燃料。
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由于不消耗常规能源、无污染、所得淡水纯度高等优点而逐渐受到人们重视。
目前常见的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以蒸馏法为主,也存在一定问题,如一般采用自然对流,热效率不高;水蒸气未被充分利用,造成能量损失等。
近年来,由于太阳能集热器技术的发展,集热器与常规海水淡化装置的联合运行是研究的热点。
科威特等国家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目前已有的装置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效太阳能—空调—海水淡化复合装置的模型,论述了该系统的运行原理。
将太阳能作为该装置的主要热源,可以节约大量常规能源。
研究了淡水产量与海水喷淋量、海水喷淋温度的关系,进而对与海水淡化装置联合运行的CPC太阳能集热器系统进行了设计,取得了最大淡水产量下CPC太阳能集热器吸收体的最佳直径。
2 系统的组成及原理211 组成太阳能海水淡化与组合式空调系统由三大部件组成:CPC太阳能集热器,空调与海水淡化装置。
其中系统以CPC太阳能集热器作为海水淡化装置的主要热源,见图1。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基于该系统产水特性的CPC太阳能集热器设计,其空调-除湿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212 原理分析首先,被抽入CPC太阳能集热器的冷海水经CPC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后,流出的已是高温海水。
高温海水与回流热海水在高温混合室(5)混合后进入海水淡化装置,然后通过喷淋盘,均匀地喷淋到两级高效蒸发器(7)上。
由于高效蒸发器特殊的蜂窝结构,其表面积较大,因而热海水的蒸发面积很大。
风机(6)送入的高速气流经过高效蒸发器,将高温海水不断蒸发的水蒸气送入冷凝装置(8)。
水蒸气经蛇形管管壁与冷海水换热,在冷凝作用下,水蒸气液化为水滴。
水滴不断会聚,成股流下,收集可得到淡水。
因为高温水蒸气不能在一级冷凝装置中完全冷凝,我们将海水淡化装置设计成两级立式结构。
在风扇的作用下,未冷凝的水蒸气强制对流,进入下一级的高效蒸发器-冷凝器。
如此循环,充分利用了余热,大大提高了热效率。
喷淋到两级高效蒸发器未蒸发的热海水流出后被收集,然后导出海水淡化室。
为充分利用这部分海水的热量,我们将之导入空调的蒸发器中降温,然后流入海水淡化器的冷凝装置,在蛇形管中流过,与管外高温的水蒸气换热以使水蒸气冷凝,然后进入空调的冷凝器。
这部分的海水虽然低于流出太阳能集热器的海水温度,但由于水蒸气的换热和空调冷凝器的放热,温度还是比较高的。
使之流入混合室,与流出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海水混合,充分利用了余热。
整个系统主要以CPC太阳能集热器作为热源,可以极大的节约常规能源。
・53・图1 太阳能海水淡化与组合式空调系统3 系统的CPC 太阳能集热器匹配研究311 原理样机的海水淡化试验海水喷淋量和海水喷淋温度是影响淡水产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CPC 太阳能集热器阵列面积及吸收体直径的重要参数。
为对与该海水淡化装置匹配的CPC 太阳能集热器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必须研究原理样机海水淡化功能中淡水产量与海水喷淋量、海水喷淋温度的关系。
在西北工业大学空调制冷与太阳能应用研究所建立的原理样机试验台上进行了相关试验。
试验是在进口空气流量和温度以及相对湿度一定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果见图2和图3。
进口空气温度16℃ 相对湿度016空气流量320kg/h 海水喷淋温度50℃图2 海水喷淋量对淡水产量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在其他试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海水喷淋量的增加会使淡水产量逐渐增大,但淡水产量的增幅比较缓慢。
这是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海水喷淋量的增加,湿空气渐趋饱和,故淡水产量增加比较缓慢。
从太阳能利用和对CPC 吸热体直径影响的角度考虑,在保证设计淡水产量的前提下,应减小海水的喷淋速度,保持在210kg/h 左右。
从图3可以看出,在其他试验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淡水产量随海水喷淋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变化比较明显。
但是高于75℃以后,装置的淡水产量增幅趋于平稳。
这是因为海水喷淋温度继续升高,但在海水淡化系统的冷凝装置中是由空调蒸发器提供冷源来冷凝的,而空调蒸发器的制冷能力是有限的。
故淡水产量不能随海水喷淋温度升高而增加很多。
海水喷淋温度取80℃。
进口空气温度16℃ 相对湿度016空气流量320kg/h 海水流量210kg/h图3 海水喷淋温度对淡水产量的影响312 CPC 系统的匹配设计在前面试验中,得到了以下最优值:海水流量在210kg/h,海水淡化装置入口海水温度在80℃。
在此基础上,对与海水淡化装置匹配的CPC 太阳能集热器系统进行最优设计。
CPC (W elf ord and W inst on,1978)是一种依据边缘光线原理设计的低聚光度非成像聚光器。
与在线聚焦槽形抛物面集热器(PT C )相比,CPC 接收角较大,在运行时不需要太阳跟踪装置,结构简单、费用低。
复合抛物面型集热器(CPC )有如下主要优点:可以利用几乎所有可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有较高的光效率;按照设计的吸收器中的水不会被太阳能加热得过热;结构简单,初期投资小,运行维护费用低。
CPC 的聚光比:C =D 1D 2=1sinθ(1)CPC 抛物线方程:y =14楋x 2=12D 2(1+sinθ)x 2(2)CPC 的截断高度:h =12(D 1+D 2)cot θ(3)CPC 型太阳能集热器的原理图见图4。
PR 段是圆柱管的渐开线,RQ 段是两段抛物线,它们将进入CPC 的光线反射到圆柱形吸收器上。
・63・图4 接收半角为θ的二维CPC 示意单个CPC 太阳能集热器的能量方程为:Q u =A F R [(ατ)・I t -U L (T i -T a )](4)单个CPC 太阳能集热器显然无法满足海水淡化系统的要求,为此,必须对CPC 进行串、并联组合优化,并对组合后的集热器热损失系数进行修正。
若CPC 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并联m 块、每块串连n 个CPC 太阳能集热器,CPC 太阳能集热器阵列的最优能量方程为:Q u m n =m ・C p [(ατ)′・I t -U L ′・(T i -T a )]{1-[1-m F R U L ′/(m ・C p )]n}/U L ′(5)其中:(ατ)′=(ατ)/[1+U d ・A o /(m ・C p )]。
修正后的集热器热损失系数为:U ′L =U L [1-U d ・A ′/(m ・C p )+2U d ・(A ′+A o )/(A ・F R ・U L )]/[1+U d ・A ′/(m ・C p )](6)CPC 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出口海水温度为:T o =T i +Q u m n /(m ・C p ) (7)根据公式(7),即可得出在一定太阳辐射量下,该CPC 太阳能集热器系统的出口水温。
系统的优化条件为:平均太阳辐射820W /m 2,CPC 太阳能集热器阵列入口海水温度15℃,由前面的试验结果,海水淡化装置的海水的喷淋速度应保持在210kg/h,海水淡化装置入口海水温度80℃。
由于本文只讨论CPC 太阳能集热器与海水淡化系统的联合运行,暂不考虑空调系统,故认为流出海水淡化系统的热海水不回流至高温混合室,即认为CPC 太阳能集热器阵列出口海水温度等于海水淡化装置的入口海水温度。
此时,根据:E =m ・C p Δt(8)可得系统需要的总热量为15925W 。
根据系统设计要求,可以建立以下约束条件:CPC 太阳能集热器系统收集的有用能大于等于系统需要的总热量,即Q ′u ≥15925W该CPC 太阳能集热器系统的出口水温大于80℃,即T o >80℃根据式(4)(5)(6),结合上面的约束条件所得的最优结果见下表:串联数并联数阵列面积/m 2阵列出口水温/℃F R U LCPC 真空管32420144831401970191 每个CPC 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为0116m 2。
CPC 吸收体采用常见的长度为116m 的真空管,CPC 入射光线进口口径为011m 。
设计要求接收半角θ等于32度,由式(1)可得,CPC 的聚光比等于1189,吸收体直径等于53mm 。
4 结论本文提出了一种太阳能海水淡化与组合式空调系统的模型,以太阳能作为海水淡化装置的主要热源,具有节能、环保、经济等诸多优点。
在建立的原理样机上进行了淡水产量与海水喷淋量、海水喷淋温度关系的试验。
试验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为取得较高的淡水产量,海水的喷淋速度应保持在210kg/h,海水淡化装置入口海水温度应保持在80℃。
在试验基础上,经过计算,取得了试验条件下CPC 太阳能集热器吸收体的最佳直径。
该原理样机中CPC 太阳能集热器与海水淡化装置联合运行后,为取得较高淡水产量,CPC 太阳能集热器吸热体直径应为53mm ,阵列面积为20144m 2,出口水温为8314℃。
CPC 太阳能集热器与空调-海水淡化装置联合运行的优化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1 张鹤飞1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计算机模拟1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2 安叙伦,解利昕121世纪的朝阳产业-海水淡化1给水排水,2001,27卷3 郑宏飞,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1自然杂志,2000,01期4 杨小凤,刘启香1CPC 太阳能中温热水系统集热器的匹配优化研究1太阳能学报,1990,第11卷,第四期5 W 1T 1W elf ord,R 1W inst on 1The Op tics of Noni m aging Concentrat ors 1Acade m ic Press,1978:84~956 B 1J 1Hung,J 1P 1Chyng 1Perfor mance characteristics of・73・integral type s olar-assisted heat pu mp1Solar Energy,2001, No16:403~4147 S1Malat o Rodriguez etc1Engineering of Solar Phot ocatalytic Collect ors1S olar Energy,2004,No15:513~524符号表:θ:接收半角;D1:入射光线进口口径,m;f:抛物线的焦距;D2:吸收体口径,m;Q u:CPC太阳能集热器有用能量,W;A:集热器面积,m2;F R:热迁移因子,无因次;C p:水的定压比热,J/kg・℃;U d:管道热损失系数,W/m2・℃;A o:集热器出口管道散热面积,m2;T i:集热器入口水温,℃;T a:环境温度,℃;T o:集热器出口水温,℃;m&:系统海水流量,kg/s;I t:到达集热器上的太阳辐射量,W/m2;U L:集热器的总热损失系数,W/m2・℃;A′:集热器单块面积,m2;U′L:修正后的集热器热损失系数,W/m2・℃;(ατ):集热器有效透过率与吸收率的乘积,无因次;・信息・日本开发出用于污水厂污泥快速堆肥技术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最近开发出用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短时间堆肥的技术,使得堆肥需要的发酵时间由以前的一个月缩短至一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