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课件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性质,应采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易虫蛀的药材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好 的地方,易挥发的药材应密封保存,易氧化的药材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处。
03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结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中药对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滋味,反映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功能。
《中药学总论》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种类与来源 •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等方 面的知识。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现代研究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中药的现代研究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化学、药理学、生
物学等。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 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 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的现代研究有助于揭示中 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
01
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具 有独特的优势。
02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病 求本的目的。
03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 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七.民国时期
•1.《中国药物大辞典》:陈存仁组织编纂, •包含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但错误较多。 • 2.中药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八.当代
•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从第二版(1963年版,公布于1965年)起,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中药的起源
“神衣尝百草始有医药”和“药食同 源”的传说,是关于医药起源的概括。
《淮南子·修务训》关于“神农尝百 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 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 记载。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 总论

第三章
• 炮制的目的:
• • • • • • • • • •
中药的炮制
一、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材,区分等级 二、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三、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四、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五、降低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eg:姜矾水制半夏、胆巴水制附子
六、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eg:延胡索醋制能增强活血止痛功效
• 临床意义:因为疾病病位有上下表里之不同,病势趋向有上下内
•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
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 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 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花、叶、皮、 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 多都是沉降药。 ps.旋覆花虽为花然药性沉降,苍耳子虽为果实药性 升浮。
6、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eg:人参恶莱菔子 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eg:甘草反甘遂;贝 母反乌头。详见“十八反”、“十九畏”。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 中药的用药禁忌诸药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的饮 食禁忌四个方面。
• 一、配伍禁忌:
• 1、“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 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 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 沙参、细辛、芍药 • 2、“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 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 二、证候禁忌:临床用药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慎用的药 物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 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禁用的药 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 香、三棱、莪术、水蛭、斑鳌、雄黄、砒霜等。 • 三、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 • 四、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事物的禁忌,又简称食 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总论课件

药性理论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第一节 四 气
一、四气的含义
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是从性质上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第一节 四 气
二、四气的作用(功效)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浙八味
白术、白芍、白菊花、玄参、(玄)延胡索、浙贝、郁金、麦冬
第二节 采 集
原则
应用
配伍
剂型
同类药味多非主、汤剂煎煮法
先煎
后下
包煎
矿物类、贝壳类
质坚不易出汁
有毒的药
久煎能减毒
芳香类
有效成分易挥发
性 属性 作用 适应证
寒、凉
阴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热证、阳证
温、热
阳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寒证、阴证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含义
辛、甘、酸、苦、咸
淡、涩
二、五味的作用
升浮 温热 辛甘 轻(花、叶) 酒升、姜散
沉降 寒凉 酸苦 重 金石 盐下行 咸 贝壳 醋酸敛 果、子
治疗气逆证
燥
喘咳、呕吐
燥湿
治疗湿证
坚
坚阴
泻火存阴
治疗阴虚内热证
淡
渗
利
渗湿
利水
治疗水湿内停之证
咸
软
软坚散结
下
治疗瘰疬、瘿瘤、痰核、癥瘕
泻下
治疗便秘
3、性同味异,作用不同
麻黄 辛温、发散风寒
淫羊藿 甘温、补肾壮阳
乌梅 酸温、敛肺涩肠
厚朴 苦温、燥湿,治寒湿证
1中药学-总论

1、中药学——总论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生长在中国的药叫中药。
(×)
中国人用的药叫中药。
(×)
中药主要源于天然产物,但天然产物并不一定都是中药。
全世界公认化学合成药的先驱是炼丹术。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其中以植物药居多,
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五代后蜀韩保昇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言本草者,草类药为最多也。
”因此,中药学也叫本草学,习惯上将中药称作“本草”。
“本草”术语出现在汉代。
草药之名始于宋代,主要是相对于国家药局专卖的“官药”而言。
后世将那些主流本草尚未记载,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欠规范的药物成为草药。
如三七、石龙芮(野芹菜)最早就是草药,后来成为官药。
中药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材是经产地加工后形成的原料药材;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使用的处方药品;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符合相关标准的中药成方制剂或单味制剂。
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
如藏药、蒙药、苗药、维药、傣药等。
民族药和中药一样,都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中药组成成分。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据统计,古代本草书载中药约3000余种,至今已有12800余种。
中药学总论

4、相杀:一
种药物能减轻 或消除另一种 药物的毒副作 用。 如生姜杀 生半夏、生南 星的毒。
5、相恶:两种
药物合用,一种 药物与另一种药 物相作用,而致 使原有功效降低, 甚至丧失药效。 如人参恶莱菔子。
6、相反:两种
药物合用,能 产生毒性反应 或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 乌头反贝母。
补益药: 肺虚:易感,畏风,咳嗽痰白, 倦怠懒言---百合(归肺经) 脾虚:腹胀食少,便溏、消瘦--生芪、白术(归脾经)
五、 毒性
一、定义: 广义:指偏性,即以药性之偏纠 正人体阴阳之偏,即药物的治疗 作用。(以毒攻毒) 狭义:指药物的毒副作用。 标“大”“中”“小”,意在提醒 用药注意。
疾病升浮性:泄泻、痢疾、
三、升降沉浮 1、定义: 是 指药物在人 体内的作用 趋向。
脱肛、胃下垂、窍闭 以升阳、解表、催吐、 开窍作用治疗,即主上行 而向外。
疾病沉降性:呕吐、咳嗽、
汗证 以清热泻火、泻下通便、 降逆止呕、 止咳平 喘、 潜阳熄风、利水渗湿作用 治疗,即主下行而向内。
双向性:
麻黄可以发汗, 又可平喘;
川芎上行头目, 又下行血海。
四、 归经 一、定义:指药 物对人体某一 部分(脏腑或 经络)作用明 显,而对另一 部分作用较弱 或不起作用的 一种趋势—— 药物治病范围。
清热药: 肺热:咳嗽痰黄、咽候肿痛,大 便秘结---杏仁、川贝(归肺经) 肝热:目赤肿痛,口苦、胁肋胀 痛---菊花,桑叶(归肝经) 胃热:牙痛,口臭,口苦,大便 秘结--石膏,知母(归胃经)
15、口服液: 特 点---吸收好,见效快,有 效成分均衡等
一、四性(四气): 1、定义:是指药物的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 药性,它是通过实践反复验证的总结。 2、寒凉性:指凡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多为寒 凉性,其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常用于治疗 阳证、热证——如金银花、菊花等。 3、温热性:指凡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多为温 热性,其有温阳、散寒、救逆之功,常用于治疗 阴证、寒证——如附子、干姜等。 4、平性:指寒热不明显,作用较平和,仅有微寒和 微温的差异。仍称四性。
中药学总论

2021/9/13
15
5.中药毒性
中毒原因
剂量过大; 误服伪品; 炮制不当; 制剂服法不当; 配伍不当; 个体差异。
2021/9/13
16
5.中药毒性
• 注意中药毒、副作用:马兜玲酸肾病(关木 通、广防己、马兜玲、天仙藤、青木香等)。 乌头碱类中药的心脏毒性;黄药子雷公藤、 朱砂、雄黄等的肝毒性等。
• 一般每剂药煎煮两次,第二次煎加水量和煎煮
时间均应适当减少。解表药宜用武火,煎的时
间不宜长,沸后10~15分钟即可;补益药宜文
火久煎,沸后煎40~60分钟左右。两次药煎好
后合并搅匀,分早晚两次分服。
2021/9/13
22
三.中药的用法
• 服药法:一般汤剂宜 温服,解表散寒剂热 服;治疗呕吐剂宜小 量频服。滋补药宜饭 前服,驱虫或泻下药 空腹服;对胃肠有刺 激的药宜饭后服;宁 神安眠药宜睡前服。
等,均宜慎用或禁用。 • 2.应控制用量,中病即止。 • 3.注意季节性用药。 • 4.不宜久煎。 • 分类: 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
2021/9/13
25
1.辛温解表药
麻黄
辛苦微温,归肺膀胱经。 • 功效主治: • 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配桂枝,方如麻黄汤。 • 2.宣肺平喘:肺实喘咳,风寒、肺热、痰饮均可配伍
• 用量用法:3~9克。
2021/9/13
35
清热药
• 概念:凡是能清解里热,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统称 为清热药。
• 作用:药性寒凉,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解暑 等功效,达到热清病愈的目的。
中药学总论

唐宋以来, 唐宋以来,人们将具有地区 特色、质量优良、 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 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不同产地金银花 灰毛忍冬)绿缘酸的含量( 不同产地金银花(灰毛忍冬)绿缘酸的含量(%)
产 地 山东平邑 山西太谷 云南大理绿Leabharlann 酸5.66 3.88 1.81
不同品种莪术( 姜黄素含量( 不同品种莪术(Curcuma)姜黄素含量(%)
多数果实类药材,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 果实成熟或将熟时采收。 果实成熟或将熟时采收 树皮和根皮类药材, 树皮和根皮类药材,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剥 取树皮, 取树皮,因此时植物生 长旺盛,不仅质量较佳, 长旺盛,不仅质量较佳, 而且枝干内浆汁丰富, 而且枝干内浆汁丰富, 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 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 树皮易于剥离。 树皮易于剥离。
总黄酮含量 产 地 日 期 雄 北京前门 北京前门 北京检定所 北京检定所 北京宣武门 北京宣武门 19951995-09 1995-10 19951995-09 199519951995-10 19951995-09 19951995-10 0.63 0.36 0.66 0.33 0.37 0.32 株 雌 株 1.02 0.74 0.68 0.53 0.85 0.45
2.中西药的互用 2.中西药的互用
主体同为药,无中西之分。 主体同为药,无中西之分。 例证: 人工合成(天然) 芒硝(NaSO4.XH2O) 例证:①人工合成(天然)药物 芒硝(NaSO4.XH2O)泻下 ②cortisone 考的松 皮纸激素类药物 类似中医上的助阳药
清末民初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③Aspirin 阿司匹林 清末民初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加解 表药,石膏阿司匹林汤(表证未解,里证已成。) 表药,石膏阿司匹林汤(表证未解,里证已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总论部分)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三品分类法,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记载药物730种
《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官修本草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本草学的成就
道地药材:是传统中医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特的综合判别标准。
历史悠久,质量优等,疗效显著。
中药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常用的炮制方法:净制(修制,水制,火制),切制,炮制,水火共制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
四气:寒热温凉
四气功效: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就逆
五味:辛甘酸苦咸
五味功效:辛——能散能行,散发、行气、行血
甘——能补、能和、能缓,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
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苦——能泄、能燥
咸——能软,能下,软坚散结,泻下
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
升降浮沉反应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属阳,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沉降——属阴,下行向内,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
归经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功效有共性,或性能不同,但治疗目的一致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是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两药合用,会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白芍。
(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流氓人批狼毒僧,爸逗丑牛哑笑您,丁香郁金两夫妻,光棍识字人参灵)
1.石膏知母
2.银花连翘
3.三黄
4.桑寄生五加皮
5.茯苓薏苡仁
6.人参党参
7.人参黄芪
8.黄芪白术
9.龙骨牡蛎
10.当归熟地
11.龟甲鳖甲
12.地榆槐花
13.当归阿胶
14.杜仲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