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大题精做:12 杂记类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分析文意——准确提取仔细比对

学案45精准分析文意——准确提取,仔细比对复习任务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整理归纳选项设误的常见类型,运用好比对法。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第12题)设误选项设误角度提问方式命题特点2022 新高考Ⅰ卷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曲解文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
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错误选项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
③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混淆关系等。
④最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新高考卷从题干到选项的变化,尤其是选项不再分为“概括”与“分析”两部分,而是采用直接概述全国甲卷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关键实词解释有误2021 新高考Ⅰ卷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无中生有全国乙卷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因果失当2020 全国Ⅰ卷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
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用错对象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不正确的的方式。
一项是(3分)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答题步骤及其要点精准分析文意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这些“信息”在文中具体表现为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和句子。
因此,必须在理解选文的句意、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主要意思,系统梳理、归纳给出的材料,并从中整理、筛选出与某一主题有关的文句。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2文言实词(含解析)

文言实词一、专项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实词的意思。
汲桑之破邺也,东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讨之,命晞为前锋。
桑素惮之,于城外为栅以自守。
晞将至,屯军休士,先遣单骑示以祸福。
桑众大震,弃栅宵遁,婴城固守。
晞陷其九垒,遂定邺而还。
西讨吕朗等,灭之。
后从高密王泰讨青州贼刘根,破汲桑故将公师藩,败石勒于河北,威名甚盛,时人拟之韩白。
进位抚军将军、假节、都督青兖诸军事,封东平郡侯,邑万户。
晞练于官事,文簿盈积,断决如流,人不敢欺。
其从母依之,奉养甚厚。
从母子求为将,晞距之曰:“吾不以王法贷人,将无后悔邪?”固欲之,晞乃以为督护。
后犯法,晞杖节斩之,从母叩头请救,不听。
既而素服哭之,流涕曰:“杀卿者兖州刺史,哭弟者苟道将。
”其杖法如此。
(选自《晋书·苟晞传》)(1)桑众大震,弃栅宵.遁,婴.城固守。
晞陷其九垒,遂定.邺而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晞练.于官事,文簿盈积..,断决如流,人不敢欺。
其从母依.之,奉养甚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汲桑的部下非常惊恐,放弃栅栏连夜逃遁,环绕城池顽固地防守。
苟晞攻克汲桑的九个堡垒,最后平定邺城返回。
(2)苟晞处理公事很熟练,公文簿册堆积如山,他裁决像流水一样迅速,别人都不敢欺骗他。
他的姨母依靠他生活,苟晞尽力奉养她。
[参考译文]汲桑攻破邺城,东海王司马越出兵驻扎在官渡讨伐他,任命苟晞为前锋。
汲桑一向害怕苟晞,在城外修栅栏来自我防守。
苟晞将到邺城时,军队停止前进,士兵就地休整,先派出一人向汲桑守军晓以叛乱的祸福。
汲桑的部下非常惊恐,放弃栅栏连夜逃遁,环绕城池顽固地防守。
苟晞攻克汲桑的九个堡垒,最后平定邺城返回。
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李春芳,字子实,扬州兴化人。
嘉靖二十六年举进士第一,除修撰。
简入西苑撰青词,大被帝眷,与侍读严讷超擢..翰林学士。
寻迁太常少卿,拜礼部右侍郎,俱兼学士,直西苑如故。
佐理部事,进左侍郎,转吏部,代讷为礼部尚书。
时宗室蕃衍,岁禄苦不继。
春芳考故事..,为书上之。
诸吉凶大礼及岁时给赐,皆严为.之制。
帝嘉之,赐名《宗藩条例》。
寻加太子太保。
四十四年命兼武英殿大学士,与讷并参机务。
世宗眷侍直诸臣厚,凡迁除皆出特旨。
春芳自学士至柄政,凡六迁,未尝一由廷推。
春芳恭慎,不以.势凌人。
居政府持论平,不事操切..,时人比之李时;其才力不及也,而廉洁过之。
时徐阶为首辅,得君甚。
春芳每事必推阶,阶亦雅重之。
隆庆元年春,有诏修翔凤楼,春芳曰:“上新即位,而遽兴土木,可乎?”事遂止。
齐康之.劾徐阶也,语侵春芳。
春芳疏辨求去,帝慰留之。
及代阶为首辅,益务以安静,称帝意。
时同列者陈以勤、张居正。
以勤端谨,而居正恃才凌物,视春芳蔑如也。
始阶以人言罢,春芳叹曰:“徐公尚尔,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
”居正遽曰:“如此,庶保令名。
”春芳愕然,三疏乞休,帝不允。
既而贞吉入代以勤,刚而负气。
及高拱再入直,凌春芳出其上,春芳不能与争,谨自饬而已。
俺答款塞求封,春芳偕拱、居正即帝前决之。
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悦。
时春芳已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改中极殿,度拱辈终不容己,两疏请归养..,不允。
南京给事中王祯希拱意,疏诋之,春芳求去益力。
赐敕乘传,遣官护行,有司给夫廪如故事。
阅一岁,拱复为居正所挤,几不免。
而春芳归,父母尚无恙,晨夕置酒食为乐,乡里艳之。
父母殁数年乃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
(选自《明史·李春芳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侍读严讷超擢..翰林学士超擢:破格提拔。
B.春芳考故事..故事:先前的经历。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追踪检测题《文言文翻译类题》附答案详析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增补的词语:“必死是间”前增补省略的主语“你”,单音实词变为双音实词,“必”为“必定”, “骨”为“尸骨” 译文:
3.用“替换法”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6)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替换的词语:“掌”名词作动词,替换为“掌管” 译文:
参考答案: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 全胜。
(8)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替换的词语:“劳”为使动用法,替换为“使……劳累” 译文:
(3)今猫受畜于人,不能食鼠而反乳之,无乃失其性邪? [失分译文] 现在猫是人的牲畜,(猫)不吃老鼠反而喂奶给老鼠,恐怕是丧失了猫的本性了吧?(有
4
两处不规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毕诚,字存之,黄门监构从孙。构弟栩,生凌,凌生匀,世失官,为盐估。匀生诚,蚤孤。夜然 薪读书,母恤其疲,夺火使寐,不肯息,遂通经史,工辞章。性端悫,不妄与人交。太和中,举进士、 书判拔萃,连中。辟忠武杜悰幕府。悰领度支,表为巡官,又拜侍御史。李德裕始与悰同辅政,不协, 故出悰剑南东川节度使。故吏惟诚饯讯如平日,德裕忌之,出为慈州刺史。累官驾部员外郎、仓部郎 中。故事,要家势人,以仓、驾二曹为辱,诚沛然如处美官,无异言。宰相知之,以职方郎中兼侍御 史知杂事,召入翰林为学士。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不规范翻译进行修改完善。 (1)夜然薪读书,母恤其疲,夺火使寐,不肯息,遂通经史,工辞章。 [失分译文] (毕诚)晚上举着火把读书,母亲同情他读书疲劳,拿走火把睡觉,不肯休息,于是能 明白经书和史书,擅长写文章。(有两处不规范)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出高分12语用+默写+诗歌思想+文言断句含解析20190327176

B.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C.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D.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解析:句中“奉献和亲”的施行者是“使”,而非“北虏”,所以“北虏遣使奉献和亲”中间不应断开。
据此可排除A、C两项。
“诚便”意为“确实有利”,针对孟云做法的评价,其前应断开。
据此可排除B项。
答案:D
【参考译文】
袁安,字邵公,是汝南汝阳人。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而南部又去抢掠,北单于说汉欺骗他们,谋划想进犯边境。
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此来安抚他们。
”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
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
唯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请求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俘虏时,便把他们交还给汉,这是表明他们畏惧我朝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
孟云以大臣身份守卫边疆,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
”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大题精做:11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2020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答案】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散文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散文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游劳山记(节选)[清]李云麟咸丰甲寅闰月既望,余以事赴莱州,去胶东尚可.三百里,望见海隅一山直插霄汉。
询诸土人,佥曰:“劳山也,其脉发源朝鲜,起伏溟渤中,从东北转向西南,江浙名胜诸区多此脉所结也。
”旋.有指其极高处者曰:“此巨峰也。
”余目注久之。
行二日,始抵即墨,释装后,即凭堞观之。
则见危峰上耸,巨壑横铺,无从辨所谓巨峰者。
既剪烛,与二三知交询此山之胜。
皆曰:“华岩庵,其始境也;明霞洞、上清宫,其止境也。
”论及巨峰,皆曰:“然,然罕有至者。
”予亟叩其故,或曰:“颠有二石焉,相去可八里许,自峰下观之,不见其罅。
峻险如是,可竟登乎?”余不言,而默嗤其妄。
翌日,晤方医张柳树者,自言:“往年曾偕四人作奇想,乃持十日粮同入山。
晓则行,宵则露宿石畔,如是者三日,甫.及巨峰之半。
见白狼结队以十数,咸有惧意。
强进至铁瓦殿,则见峦气逼人,由此而上,一石所成,陡绝壁立。
顿觉初念若灰,于是同寻归路。
不期上易下难,无径可通。
幸以彼此相持,接引而下,然与死为邻者亦已屡矣。
”或因言:“明霞、上清诸胜已足恣游览之怀,况奇珍异卉尽钟于此,何必涉深崖,陟穷谷,自寻苦恼乎?”余曰:“不然。
夫高山大泽包孕奇雄,其与人以易见者,必非灵秘之极境。
譬之怀宝玉者深其藏,擅绝技者靳其传,理固然也。
而登者亦如汲水求珠、凿崖寻壁。
其遇阻也,譬如释氏之有苦幻,元家之有魔障,苟见而生惧,斯亦已矣。
若明者不为所动,得间而入,则其妙境终必为我所得。
”众疑信参半,因道诸处之胜。
余复曰:“大凡人之举事,不为则已,为则登峰造极,琐琐者何足道乎?”适见壁间悬一联云:“志坚石饮羽,功到杵成针。
”余指以自失。
众韪.其言,而卒莫与俱。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续编》,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胶东尚可.三百里可:大约。
B.旋.有指其极高处者曰旋:环绕。
2020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

2020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部分试题解析(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除中书舍人。
选授御史,巡视中城。
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
”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
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赃二万。
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
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
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
长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小题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小题2】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 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记类文言文阅读【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
”又至一室,藏书愈富。
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
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
”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
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
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
”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
甫出,门石忽然自闭。
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
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
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
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
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
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
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
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
西晋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 .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 .读书三十乘.乘:车。
【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茂先坐与.论说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B .若.二十年外书 若.望仆不相师 C .多所.未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D .望石再拜而.去 毕礼而.归之【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
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 .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 .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 .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
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C 项错误在于,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名师点睛 作为文言文必考的题目,该类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也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设置答题陷阱。
答题时应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各选项在文本中的区间,然后将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答案】(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
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饷之”即“给他吃”的意思。
第(2)句中的“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典出庄子《逍遥游》,可联系作答。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选自贾谊《治安策》)【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参考译文】晋朝太康年间,张华担任建安从事,在洞山游览。
顺着小溪进入深山,有一个老人枕着书躺在石板上,张华便同他谈轮。
看他头枕着的书,上面写的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识,张华感到很诧异。
老人问张华说:“您读了多少书?”张华说:“我没有读过的书都是近二十年内的新书;如果是二十年以前的书,我早就全部读完了。
”老人微笑着,拉着张华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道门可以走进石壁,路径比较宽,到了一个精雅的屋舍,里边装了一万卷书。
张华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世上的历史书。
”又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收藏的书籍更加丰富。
张华又问:“这里藏的什么书?”老人回答:“这是万国的历史书。
”后又到了一个密封的房间,门用坚固的锁锁着,有两只狗守在门前,门上印有大印,写着“琅嬛福地”四个字。
张华问老人道:“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里藏有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就是痴龙,在这里守了两千年了。
”老人开门躬身揖请张华进屋,张华看见这里收藏的书,记录的全都是秦汉以前以及海外诸国的事,很多都闻所未闻。
比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等书籍,也全都在这里。
张华感到茫然失落。
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张华因此在这里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以后我带着粮食再来拜访,观看全部书籍。
”老人笑而不答,送张华出来。
(张华)刚走出来,石门忽然自己关闭了。
张华回头一看,只见杂草藤萝,缠绕着生长在石头上,石板上苔藓也是一整块,一点缝隙都没有。
张华呆呆地注视着,朝着石板拜了两拜才离开。
秦始皇烧掉了诸子百家的书籍,咸阳城中烈火正熊熊燃烧。
这里却有保存完整的书籍,连一个字都没遗漏。
上溯到书契之前,连结绳记事之时也有记载。
(唐太宗)怀揣一只鹞子,连看伏羲都变成了叔季。
海外有很多有名的城郭,它们多如牛毛就像九州里的一颗黑痣。
读书即使读了三十车,也只能是千万分之一二。
(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石彭和凫毛,它们所见的就如同小孩一样。
想进去问问老人,可是却迷了路不能到达。
回头看悬崖绝壁之间,只有疯长的滕蔓和薜荔。
我懊悔遗憾,刚一出门就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了。
我坐着躺在这里十多年,也许这中间会开门。
一、【2017届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高县学记苏辙古者以学为政,择其乡闾之俊而纳之胶庠,示之以诗书礼乐,揉而熟之,既成使归,更相告语,以及其父子兄弟。
故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讼,受成,献馘,无不由学。
习其耳目,而和其志气,是以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化也速。
然考其行事,非独于学然也,郊社、祖庙、山川、五祀,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而教民不犯者也。
故其称曰:“政者,君之所以藏身。
”盖古之君子,正颜色,动容貌,出词气,从容礼乐之间,未尝以力加其民。
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
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
至于后世不然,废礼而任法,以鞭朴、刀锯力胜其下,有一不顺,常以身较之。
民于是始悍然不服,而上之人亲受其病,而古之所以藏身之术亡矣。
子游为武城宰,以弦歌为政,曰:“吾闻之夫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夫使武城之人,其君子爱人而不害,其小人易使而不违,则子游之政岂不绰然有余裕哉?上高,筠之小邑,介于山林之间,民不知学,而县亦无学以诏民。
县令李君怀道始至,思所以导民,乃谋建学宫。
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
奠享有堂,讲劝有位,退习有斋,膳浴有舍,邑人执经而至者教十百人,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
李君喜学之成而乐民之不犯,知其为学之力也,求记其事,告后以不废。
予亦嘉李君之为邑有古之道,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
故为书其实,且以志上高有学之始。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习.其耳目习:练习B.是以其政不烦.烦:急躁C.其刑不渎.渎:轻慢D.而县亦无学以诏.民诏:命令【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揉而.熟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而民之.化也速吾从而师之.C.乃.谋建学宫君乃.亡赵走燕D.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学为政”就是挑选才智出众的人到学校学习,学成后让他们传授知识给周围的人,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
B.作者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从而强调了“以学为政”的重要意义。
C.文中列举子游“以弦歌为政”的事例,肯定了子游的做法和成绩,证明了“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的观点。
D.上高县县令李怀道建造学校,体现了“以学为政”的思想,作者为这件事作记,很赞赏他的这种做法。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能力。
B项错误,文中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是为了强调“藏身之术”的重要意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
(2)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
【答案】(1)因为这李怀道的为政不严厉而百姓很恭敬,赋税、徭役、案件、诉讼都不推托给府里。
(2)他(李怀道)能得到民心的原因,是他不再是当今世俗的官吏。
【参考译文】古人用劝学作为治理政事的手段,选择乡里才智出众的人把他们放到学校里,用诗书礼乐来教导他们,磨炼他们使他们成熟,学成后让他们回去,互相传授知识,普及到他们的父子兄弟。
所以三代时,养老、飨宾、听诉、受成、献馘,没有一个不是要经过学习的。
练习他们的耳朵和眼睛,调和他们的志向和气节,这样则可以使他们遇政务不急躁,遇刑罚不轻慢,百姓的教化工作也会开展得很快。
然而考察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单单是学习的问题,凡是郊社、祖庙、山川、五祀这些与礼乐有关的事情都可以采用治理政事,教导百姓不要违反法令。
所以说:“政治,是君主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
”古代的贤君,端正态度为他人的喜悲而动容,出口用词有气度,操办礼乐从容且坚定,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力量施加给百姓。
百姓看着这一切而得到教化,所以不违逆他们君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