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神话说”的异同及超越

合集下载

奈达“功能对等”论与傅雷“神似说”的相同点

奈达“功能对等”论与傅雷“神似说”的相同点

奈达“功能对等”论与傅雷“神似说”的相同点作者:王宇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3期摘 ;要:尤金·奈达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奈达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论。

傅雷是我国杰出的翻译家,他的主要理论是“神似说”。

他主张将原文“化为我有”。

本论文将分别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和傅雷的“神似说”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同点。

将二人的翻译思想进行分析对比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理论内涵,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关键词:功能对等;启发;神似说;相同点作者简介:王宇飞(1988-),女,汉族,吉林省公主岭市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及教学法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1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奈达的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1964年,奈达首次提出“动态对等”的概念,后来为了避免这个词被人误解,奈达将动态对等改成功能对等。

他指出,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功能对等包括最大功能对等和最小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与源语读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加以比较得出,最大功能对等指的是目的语读者应该基本上能以源语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最小功能对等要求目的语读者在理解译文时应该达到能感知源语读者理解的欣赏原文文本的程度。

“功能对等”重视目的语读者的反映,主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使译文读起来一目了然,强调译文在目的语读者身上产生的效果。

二、傅雷的“神似说”傅雷的翻译思想是继“信达雅”说之后又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翻译理论。

傅雷主张将原文化为我有。

而在化为我有这一过程中,译者首先要正确地理解和领悟原文,对于原文的理解要超过一般读者。

在理解了原文之后,把所理解和领悟的内容生动地表达出来。

他主张译文必须流畅、通俗易懂,节奏忠实于原文。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作者:陈萍田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8期[摘要]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在德国。

本文将对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作阐述,同时就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作评述。

最后将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作整体评价。

[关键词] 功能主义;目的论;影响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从公元前古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对意”翻译展开辩论至今,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特别是近代,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其中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就是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指专注于文本和翻译的一种或者多种功能的一种理论流派(‘Functionalist’ means focusing on the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s.—Nord,2001:1)。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赖斯、维米尔、曼塔利和诺德。

下面将就这几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杰出贡献者的基本翻译思想做简要回顾。

一、功能主义理论回顾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先导人物是赖斯,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贾文波,2004:40)。

赖斯提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

赖斯试图创立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

她指出“理想的目标文本应该从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源文本对等”(谭载喜,2004:258)。

同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她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三类,把语篇体裁按语言特征分类(如划分工具书、讲演稿、讽刺作品或广告所依照的标准)。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赖斯还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

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转引自芒迪,2007:107)。

以功能翻译学视角对《孙子兵法》三个德语译本的对比分析

以功能翻译学视角对《孙子兵法》三个德语译本的对比分析

二、信息不对称与信号传递
《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揭示了战争中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 为了在博弈中获得优势,必须了解对手的行为和意图,而这种了解常常需要借助 各种信号的传递。例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一个利用信息不对 称传递信号的策略,通过制造一个虚假的威胁信号使敌人产生疑虑,从而获得生 存的机会。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战略书籍,被誉为“兵书之首”。虽然 它是一本古老的军事著作,但其思想和原则也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 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博弈论等。本次演示将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孙子兵 法》进行深入分析。
一、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一、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零和博弈中,一方的收益必 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因此,了解对手的策略对于获得胜利至关重要。在非零 和博弈中,参与者之间可能存在合作和竞争的双重关系。孙子所言的“全胜”策 略即是寻求一种在不直接损害对手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路径。
二、信息不对称与信号传递
基本内容
此外,《孙子兵法》的德语译本还面临着如何处理原文中的古代文化元素的 问题。例如,《孙子兵法》中的“计”这个概念,如果直接翻译成德语,可能会 让读者产生误解。一些译者选择用“Plan”来翻译“计”,但这个词汇在德语中 通常指的是一种具体的计划或方案,与《孙子兵法》中的“计”的含义并不完全 相符。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采取特殊的翻译策略,如加注解或者使用比喻等 方法,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古代文化元素。
三、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
三、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
《孙子兵法》中的“围魏救赵”是一个经典的囚徒困境案例。在这个案例中, 孙膑通过使对手面临两难选择(救赵或不救赵),迫使对手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 策略。这个策略类似于纳什均衡中的“以牙还牙”,即通过让对手知道自己的行 为将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引导对手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策略。

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分析当代中国文学德译本的翻译处理

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分析当代中国文学德译本的翻译处理

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分析当代中国文学德译本的翻译处理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桥梁。

当代中国文学在德国的翻译处理中,功能翻译理论被广泛运用,以实现读者在目标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和理解。

本文将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分析当代中国文学德译本的翻译处理。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标是使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具有与原作相近的功能和效果。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德译本中,翻译者通常会根据目标读者群体的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一定的文化调整和语言转换。

例如,当代中国小说中常常涉及中国特有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为了让德国读者更好地理解,翻译者会进行适当的注释和解释,或者选择当地的文化元素作为替代。

这样做既保留了原作的文化特色,又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

此外,功能翻译理论还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作的意义和情感。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德译本中,翻译者会努力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以使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原作的艺术魅力。

翻译者会根据原作的语言特点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式,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韵味。

同时,翻译者还会尽量传达原作中的情感和情绪,使读者能够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然而,在当代中国文学的德译本中,功能翻译理论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以完全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有时候,为了保持原作的艺术性和美感,翻译者可能会选择直译或留下一些语言障碍,这可能会导致读者的理解困难。

此外,翻译者在进行文化调整和语言转换时,也面临着权衡和选择的困境,如何在保留原作特色和传达意义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挑战。

综上所述,功能翻译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学德译本的翻译处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翻译者通过文化调整和语言转换,使德国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原作的意义和情感。

然而,功能翻译理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翻译者需要在保留原作特色和传达意义之间权衡和选择。

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以提高当代中国文学德译本的质量和效果。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方式,以功能为中心,强调翻译策略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学者们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应该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在今天的翻译学界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它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还涉及到文化、思想、习惯等方面的翻译。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翻译观念不同。

按照传统的翻译观点,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简单地将源语言的文字转换为目标语言的文字,因此翻译应该是尽可能忠实地转换源语言的文字。

但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这样做并不能很好地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可能会出现文化差异或造成误解等问题。

因此,这种翻译理论强调将翻译视为一种语际和文化间的意义转换,而不是单纯的词语转换。

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目的和策略。

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考虑文化因素,注意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而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翻译。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读者和受众,从而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和方式。

例如,在翻译一篇文化性较强的文章时,翻译者需要选择最适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使受众产生共鸣,接受并理解翻译的意义。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文化交流、学科交流和社会交流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受众所在的文化环境,以便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它还强调了翻译者的角色和责任,翻译者需要对翻译作品负责,并考虑其对受众的影响。

这些思想对翻译教育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对翻译教育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以功能为中心的翻译方式。

它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翻译观念,更好地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因素。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神话说”的异同及超越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神话说”的异同及超越
重形似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翻译观 。 L 他在 《 老 头 ・ ”4 高 重译 本 序》 篇言 开 道 : 以效果 而论 , “ 翻译 应 当象 临画一 样 , 所求 的不在 形似
“ 文质之争” 从 严复 的“ , 信达 雅 ” , 说 到傅 雷 的“ 神似 ” , 说 再到钱钟书 的“ 化境 ” , 论 以及西 方语 言学派 的等值说 等等 都 是未摆脱从语言学层 面来评 价译者 , 译者 只不过是 在这
些更高 的要求下逐渐变成 了依 附于原文 的奴仆 , 左右斡旋
的“ 媒婆 ” 抑或是带着脚镣的“ , 舞者 ” 。而 随着翻译理论研
究的进 一步深入 , 译者的身份和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 。
而是神 似” 认为 “ ,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 者 的中文写作 ” 。
在他看来 , 作是一件 艺术 品 的, 原 经过 翻译 , 还应该是 一件
第 1 第 6期 卷
20 0 9年 l 2月
当代教 育 理论与 实践
Th o y a d P a t e o ne orr u a in e r n r ci fCo t mp a y Ed c t c o
V0 .1 No 6 I .
De .2 0 c O9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 神话说’ ’ 的异同及超越
或译者等 同于“ 婆” 但 前者 是在 鄙夷 翻译 , 媒 , 无视 译者 之
于原作作者的主体性 , 而后 者则 认为充 当媒婆 的译者 能够 将两种不 同韵语 言 处理 得 相 安无 事 , 得益 彰 是 很 了不 相
起的。
的严 复的“ 信达雅 ” 又谈 何容易。
著 名的翻译 家傅 雷先 生 “ 承 了 中国近代 自鲁 迅 、 继 茅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仲伟合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仲伟合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仲伟合国外翻译理论?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仲伟合钟钰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

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

1.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雷斯(K a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 olz Manttari )。

雷斯首先于1971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 ssibilities and L 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雷斯的学生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 )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 )。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 2postheory )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 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shadowsxp贡献 pdf1。

第 1卷 第 6期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Vo . 1 No. 6 l 2009 年 12 月 Theo ry a nd P ra c tice o f Co n tem po ra ry Educa ti n o D e c. 2009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 神话说 ” 的异同及超越 3 杨 琦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 中国传统译论以其深远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在译界占有一席之地 ,许多影响深远的翻译思想与西方翻译家不谋 要 而合 。

然而 ,就其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关注方面而言 ,中国传统译论则稍为逊色 。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突破对等理论的 限制 ,强调翻译的目的 ,使译者与译文的地位凸显 ,对中国的传统译论既一脉相承 ,更有超越之处 。

将傅雷的“ 神似 ” 说及钱 钟书的“ 化境 ” 论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比较 ,探究译者地位的提升和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 , 进而探讨译者由“ 媒婆 ” 向 “ 千面人 ” 转变的趋势 。

 关键词 :“ 神化说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 异同与超越 ; 译者 ; 中图分类号 : G64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4 - 5884 ( 2009 ) 06 - 0119 - 05 茅盾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到 :“ 从前有人说 , 创作是‘ 处 女 ’翻译不过是‘ , 媒婆 ’意谓翻译何足道 , 创 作 乃可 贵 , 耳 。

 [ 1 ]而最先提出此论的是郭沫若先生 。

无独有偶 ,当代 ” 文学大师余光中先生也曾提到过“ 媒婆 ” 一说 ,“ 大翻译家 都是高明的‘ 文字媒婆 ’他得具有一种能力 , 将两种并非 , 一见钟 情 甚 至 是 冤 家 的 文 字 , 配 成 情 投 意 合 的 一 对 佳 偶 。

 [ 2 ]在他看来 ,译者就是在文字间做“ ” 媒婆 ”让两种文 , 字在译文中相互妥协 , 和睦相处 。

上述二者虽然都将翻译 或译者等同于“ 媒婆 ”但前者是在鄙夷翻译 , 无视译者之 , 于原作作者的主体性 ,而后者则认为充当媒婆的译者能够 将两种不同的语言处理得相安无事 , 相得益彰是很了不 起的 。

 虽然茅盾先生也曾纠正过绝对的翻译等同于“ 媒婆 ” 之说 ,但纵观译者在东西方翻译史上的地位 ,中国的传统译 论从三国时支谦的“ 因循本质 , 不加文饰 ”到后来风行的 , “ 文质之争 ”从严复的“ , 信达雅 ” , 到傅雷的“ 说 神似 ” , 说 再到钱钟书的“ 化境 ” ,以及西方语言学派的等值说等等 论 都是未摆脱从语言学层面来评价译者 , 译者只不过是在这 些更高的要求下逐渐变成了依附于原文的奴仆 , 左右斡旋 的“ 媒婆 ”抑或是带着脚镣的“ , 舞者 ” 。

而随着翻译理论研 究的进一步深入 ,译者的身份和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 。

 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 打破了以原 语为中心的静态研究模式 , 将翻译视为一种以译者为中介 的有选择性和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

虽然在某些方面 与中国传统译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 但它更强调突出译者 3收稿日期 : 2009 - 09 - 09 为实现不同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 创造性 。

本文试图比较“ 神似 ” 说及“ 神话 ” 论与德国功能 翻译理论的异同 ,从而揭示出后者更重视译者主体性 ,并对 译者角色做了进一步思考 。

一 神似 ” 化境 ” “ 和“ 归结为“ 神话说 ”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因为它不仅是两种语言 之间的转变 ,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移植 ,正如理查兹所说 : “ 我们面对的很有可能是宇宙进化过程中最为复杂的一件 事 。

 [ 3 ]而正是面对如此难事 ,想要做到曾被奉为金科玉律 ” 的严复的“ 信达雅 ” 又谈何容易 。

 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 继承了中国近代自鲁迅 、 茅 盾、 郭沫若 、 闻一多以至林语堂 、 朱生豪等人关于艺术作品 翻译须‘ 传神 ’ 的观点 , 又结合自己对于艺术的深湛修养 , 从临画的方法推导出翻译的原理 , 反复强调了‘ 重神似不 重形似 ’ 的翻译观 。

 [ 4 ] 他在《高老头 ?重译本序 》 ” 开篇言 道 :“ 以效果而论 , 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 , 所求的不在形似 而是神似 ”认为“ ,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 。

 在他看来 ,原作是一件艺术品的 ,经过翻译 ,还应该是一件 艺术品 。

所谓“ 重神似不重形似 ”是指神似形似不可兼得 , 的情况下 ,应“ 舍形求神 ” 。

神似形似 , 浑然一致 , 是为圣 境 ; 但不能两全时 ,则不要拘泥字面 ,死于句下 。

为了颇得 神气 ,可以略于形色 [ 1 ] 。

作者简介 : 杨 ( 1984 - ) ,女 ,陕西宝鸡人 ,硕士生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

 琦 119 如果说神似论是将我国传统美学的“ 神似 ” 这一重要 论点引入翻译 ,将翻译提升到美学范畴和艺术领域 ,那么钱 钟书的“ 化境 ” 说则是把翻译从美学的范畴推向了艺术的 极致 。

如果说“ ” 信 是发现了语言形式的对应不一定就是 意义的对应 ,那么“ ” 化 是认识到了语言意义对应并非意味 着文学意义的对应 [5] 用的领域 ,她把翻译看做是有目的的驱动 、 以结果为中心的 交际活动 [ 9 ] ,认为“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翻译词 、 句或是文 本 ,而是引导潜在的合作 ,跨越文化障碍 , 促进功能性的交 际 。

 [ 10 ]随后诺德又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翻译理论 ,在原 ” 有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 功能加忠实 ” 理论 。

功能指的是使 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 ; 忠诚指的是 译者 、 原文作者 、 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 系 。

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 ,增加了译 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 [ 11 ] 。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精髓便是“ 功能 ” 目的 ”佛米 和“ , 尔和诺德分别将“ 功能 ” 定义为“ 从接受者角度看到的文本 意义或文本意图 ” 接受者对文本的使用或文本对接收 和“ [ 者的意义 ”12 ] ,比起相对于信息发出者而言的“ 目的 ” 功 ,“ 。

钱钟书先生如此阐释“ 化境 ” 文 :“ 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 ’ 化 。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 变为另一国文字 ,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露出生硬牵强 的痕迹 , 又 能 完 全 保 存 原 作 的 风 味 , 那 就 算 得 入 了 化 境 。

 [ 6 ]这种化境 ,既要有对原文的正确理解 , 又要不拘泥 ” 于原文 ,应是另一种语言的相应而完美的表述 ,正如钱钟书 先生将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作原作的“ 投胎转世 ’躯壳换 ‘ , 了一个 ,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 。

 即实现语言形式改变而 ” 思想内容并无二致的双语转换 , 这无形中就要求译者不仅 要熟悉原作和译入语 ,而且要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和思 维方式 ,从整体把握原文的神韵和意境 ,即译者的翻译技巧 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境界 , 有能力达到译作与原作的水乳 交融 。

 “ 化境 ” 说虽比“ 神似 ” 论在要求和难度上更深一层 ,但 两个观念从时间上说相去不远 ,旨趣也无大异 ,同为中国传 统美学思想在翻译研究上的延伸 , 故可视为同一体系的两 种不同说法 [ 5 ] 。

所以如果将罗新璋总结的中国传统译论 “ 案本 — 求信 — 传神 — 化境 ” 的发展线索概括为中国译论 发展的三个阶段 ,“ 神似 ” 化境 ” 和“ 则可归入并简称为现代 的“ 神话说 ” 。

[6 ] 能” 则是对接受者而言的 , 因而译者不仅要重视原文的功 能 ,还要按照一定目的地要求来指导翻译实践 。

尽管德国 功能派翻译理论仍然有一些局限 , 但它打破了以原语为中 心的静态研究模式 ,将翻译视作一种以译者为中介的有选 择性和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 它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 领域 ,丰富了翻译的涵义 。

三 异同与超越 同为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与中 国传统译论中的“ 神话说 ” 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然而在译 者身份的界定和对译者主体创作性方面却有很大的超越 , 对于产生更迎合读者和市场的译本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

(一 )异曲同工之处 1. “ ” 化 之同释 二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突破了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翻 译研究中以纯语言学研究为主的桎梏 , 摆脱了对翻译理论 的束缚 ,明确提出仅靠语言学是不能解决翻译问题的 。

同 时它还打破了传统翻译研究的文本中心论 , 实现了其关注 译语文化的转向 ,使得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读者 ,更多地 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

其代表人物有凯瑟林娜 ? 赖斯 ( Katharina Reiss) 、 弗米尔 ( Hans Vermeer) 、 曼特瑞 ( Justa Holz M anttari) 、 诺德 ( Christiane Nord ) , 他们都为功 同“ 化冰为水 ” 因时而化 ” ,“ 一样 ,“ 化境 ” 中的“ ” 化 有 变化的意思 。

正如《荀子 ? 正云篇 》 中所云 :“ 状变而实无 别而为异者谓之化 ”事物的形态变了 , 但本质依然 , 此即 , 为化 [ 13 ] 。

此外 ,“ ” 化 还有“ 融合 ” 之意 ,即译本应与原文达 到“ 万物与我一体 ” 的境界 。

故化境的翻译应是译作经历 了形式改变 ,“ 读起来不像翻译 ”而是真正达到与原作的 , 水乳交融 。

傅雷的“ 神似 ” 说强调 ,如果原文的“ 神气 ” 韵 、 “ 味” 跑掉 ,那么“ 明明是一杯清龙井 ,清新隽永 ,译出来变成 了一杯淡而无味的清水 ” 。

而傅雷自己也承认“ 领悟为一 事 ,用中文表达为二事 ”两国文字由于词类 、 , 句法 、 文法习 惯等的不同 ,想要“ 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 些特点 ,必须象伯乐相马 , 要‘ 得其精而忘其粗 , 在其内而 忘其外 ’ ”14 ]这就要求翻译过程中要有变化 , 即一件完美 。

[ 的翻译作品 ,能让读者忘记其采用的语言形式 ,不求机械对 应 ,只求契合无隔 。

 以目的论为奠基理论的德国功能翻译派认为“ 任何翻 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 所有翻译活动所要遵循 [ 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 , 即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15 ] 。

这 能派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功能派将翻译看作是一项必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 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 , 其雏形便是赖斯最早提出的“ 不 同的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文本功能 ” 一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