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论 第一章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导论01-11 和为贵:和而不同

国学经典导论01-11 和为贵:和而不同

01-11和为贵: 和而不同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第十一节和为贵: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和而不同孔子在如何处理社会关系时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的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这就是君子和小人在处事为人方面的根本区别。

“和而不同”的辨析,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同时,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可见,孔子把“和而不同”已发展为一种普遍原则,其实质便是追求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孔子在社会政治思想中也贯彻“和而不同”的原则。

在政治上,孔子的主导思想是“为政以德”,但又主张恩威并施,德刑兼备,宽猛相济,认为这样才能实现政治上的“和”。

在经济上,孔子从“保民”出发,抱着实现社会良好秩序的愿望,反对各国君主对百姓增加赋敛,过分压榨,提倡发展生产,节俭财用。

在文化上,孔子以“和而不同”的观念整理西周礼乐文化遗产,又广泛吸收、改造春秋时代各种学问、思想观念,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

二、礼之用,和为贵孔子对“和”的标准问题十分关注,强调以“中”来建“和”。

他是通过“和”与礼的关系来展开讨论的。

在《学而》中,他的学生有子云:“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国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国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国学导论知识点总结一、国学的概念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是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总称。

国学源自中国传统文明,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派,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人民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精神的根基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符号。

国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现实意义和历史责任。

二、国学的历史渊源国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华夏文明,是中国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

尧舜禹启蒙学术,孔子提倡儒学,老子倡导道家,墨子提倡墨学,庄子提倡庄学,孟子提倡孟学,解说训诂孔子经典,这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符号。

隋唐时期,大量的经学文献产生,成为儒家学术思想的主要载体。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进一步,提出了新儒家学说。

清代儒学达到巅峰,学者们著书立说,形成了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巅峰时期。

现代国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学术,形成了新的国学研究体系。

三、国学的基本内涵国学的基本内涵包括思想、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其中,儒家思想是国学的核心,涉及《五经》、《十三经》、《论语》、《庄子》、《尚书》、《大学》等经典,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理念。

在文学领域,国学涉及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

在史学领域,国学主要包括《史记》、《资治通鉴》、《汉书》、《三国演义》等历史文献和史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在哲学领域,国学主要包括《六经》、《道德经》、《易经》、《庄子》等哲学经典,以及儒学、道学、墨学、法学等各种学说,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观念。

在艺术领域,国学主要涉及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四、国学的研究方法国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考据研究、对比研究、现代研究等多种方法。

国学经典导论01-05 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国学经典导论01-05 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01-05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的第五节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

孔子的“仁”,应该具有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意思。

孔子的仁不仅涉及伦理道德,而且也涉及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的学说。

1.政者,正也——执政者要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而在二者当中,孔子又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好坏。

因此,他对执政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以身作则”。

当季康子问政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

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在孔子看来执政者自身正了,能够以身作则,即使不发布政令,老百姓也会自觉地去执行;如果执政者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未必会服从。

孔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执政者必须从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

这样,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

这就是古代的所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

只不过在春秋后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复杂局面下,也只能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了。

2.克己复礼为仁——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同时涉及到了礼和仁,而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孔子认为,人们必须克制自己的个人欲望,一切言行都照着周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

因此,不合于礼的就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中国国学文化导论绪论ppt课件

中国国学文化导论绪论ppt课件

文化的层次结构:
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 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 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 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
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
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 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 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 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 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 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20
四库全书式的分类:
经部——儒学经典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 “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 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 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 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 《周易》、《尚书》、《周礼》、《礼记》、 《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 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
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
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 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1935年赴德国 留学,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 度语言。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后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6~ 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 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27
2、“国学”的内涵
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 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
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 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 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第一章什么是国学1 国学本义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

2 国学的别称有:中学、国粹、国故、国故学、旧学、汉学3 国学的概念:它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第二章儒学与经学1 汉武帝时期,“经”成为儒学典籍的专称。

2汉人为经书作的注解称为“传”、“注”,后人再为注解作的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

3经的范围:(1)最开始是成于先秦时期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2)之后变为五经:去掉乐经(3)至宋代最终形成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孟子、尔雅、论语、孝经4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玄结束今古文之争。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玄理化过程中:何晏注解《论语》、王弼注解《易》6 民国初年,儒经的疑古风潮与古史辨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顾颉刚。

7儒学的意义:1、思想倾向:(1)人本思想(2)王道思想(3)德治思想2、精神追求(1)经世致用的精神(2)政治批判的精神(3)积极开放的精神第三章十三经1 《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部分。

2 《诗经》中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后三个为写作手法)注意运用3 诗经流传至今仅剩毛诗一家。

4 礼记是论述礼仪的论文汇编,分为:小戴礼记(编者戴圣)、大戴礼记(编者戴德)。

5 春秋三传的区别在于:《左传》以叙史事为主,《公羊》、《谷梁》以解释经义为主。

6 孟子的主要思想:民贵君轻、建立心性之学,主张人性善、与民同乐、反战、开拓功夫之义理途径7 《尔雅》是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最早的训诂学著作。

第四章史部概论1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 《四库全书》将史书的分类: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政书、史评史论类著作、学术史3 史部的特点:(1)经史一体,正野分途(2)官修主导,私著丰富(3)学识兼备,尤重史德(4)叙述简略,考订详细4 《通典》《通志》《通考》三书被称为“三通”5 《通典》是一部典章制度史,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史书。

国学经典导读中国矿业大学教学

国学经典导读中国矿业大学教学

国学经典导读中国矿业大学教学第一章《《孟子》选读一、原文选读1.谨庠(xiáng)序①之教,魏②之以孝悌之义,颁赠③白者无愧于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存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注释】①庠序:古代的学校。

②魏:反反复复劝说。

③颁赠:通在“斑”。

【大意】深入细致地开办学校,反反复复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劝说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能在路上重物奔跑了。

老年人存有丝绵衣服穿,存有肉喝,通常老百姓吃得饱,穿着得冷,这样还无法并使天下归服,就是从来没过的。

2.域①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②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注解】①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②畔:同“叛”。

【大意】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保护国家不必靠山川的险阻,威行天下不必凭兵器的锐利。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

3.人之存有道也,受寒、冷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似于禽兽。

圣人存有忧之,并使契(xiè)①为司徒,教导以人伦--父子存有和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存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注释】①契:人名,据说就是殷的祖先,姓子,尧帝时任司徒。

【大意】人之所以为人,挨饿了,穿暖了,居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

圣人又为此而忧虑,派遣契搞司徒主管教育,用人与人之间理应的伦常关系和行为准则去教育百姓--父子之间存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存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存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存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存有诚信之德。

4.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x)①,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小屦②同贾(gǔ),人岂为之哉?(《孟子滕文公上》)【注解】①倍蓰:倍,一倍;蓰,五倍。

国 学.第一章ppt

国     学.第一章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后来封建统治者又把“道”作为 自己的化身。认为维护君王的就 是正道,不符合君王的就是邪道 等等。
• 道的这一概念,无论在中国哪一学 派中,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任 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所以,如果抽去了“道”的思想, 中国文化就要散架。
道教的修为
•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 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 刃而解。”
阿罗汉佛教里面最低的一个学位。 · 任何人“正觉”了,即为“阿罗汉”。 所谓“正觉”,即:贪、嗔、疑、慢, 人我、是非、烦恼,都断尽了,没有烦 恼了。
• · 我们与阿罗汉的用心是一样的,差别
是,我们有烦恼,他没有烦恼。我们 用的心都是假的,都有某种动机的, 佛教中称为“识心”,也即妄心。所 以人与人之间往来,不必要太认真, 也不可以当真;当真,你就生烦恼了。
和尚
• 【和尚】:印度语,译作“亲教师”,即 亲自教导我的老师。 · 传统的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亲自教 导我的老师,称为“和尚”;不直接指导 我的老师,就称他为“法师”。
【变体佛教】:宗教,迷信,哲学 ……
• 传统的佛教,就是“教育”。释迦牟尼佛 原本就是这个样子。 • 宗教的佛教,现在我们所见的佛教道场只 是每天供供佛,修一点福报而已,不讲修 学,即沦为宗教。
头晕了吗???
• 来点实际的?
???
· 三类“觉”:第一类,自己觉悟 了;第二类,能够帮助别人觉悟, 叫做觉他;第三类,圆满的觉悟。
• 小乘佛教的“觉”,限第一类“觉”,即 “自觉”;大乘佛教认为的“觉”,即以 “自觉、觉他”,至“觉行圆满”为境界。
【法】:佛用一个代名词代表这些 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 • 【佛教】: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 教育。孔子与儒教,讲一世(一 生),即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 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国学概论.pptx

国学概论.pptx

• 4、清代章学诚则谓经在古时并 非尊称,到了后儒,因尊崇圣人, 不敢冒犯,始以经为尊。
• 5、今文学家以六经
• 首先提出“六经”之说的是《庄子·天下》 篇:
(1)每一学科的发展过程; (2)每一朝代或阶段学者研究的成果。 (3)每一时代学术的风尚。 (4)每一学者的学术渊源
3、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
• (1)动植物知识 • (2)天文知识 • (3)避讳的知识
4、善用工具书
(1)书目 (2)索引 (3)字典与辞典:普通、专科、专书
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类书 (4)传记参考资料:年谱、族谱等。
2、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 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 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3、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5、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 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读国学的方法与资料
第二章 经部
第一节 概说
一、中国学术史上的“经”义
• 1、依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经”是 “织纵丝也”,与解释成“织横丝也” 的“纬”字并称。
• 古时书籍,刻写于竹简,必须用“纵丝” 编连成册,因此,借“经”为书籍的名 称。
• 2、《说文解字》段玉裁注: “织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 然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 六艺,谓之天地常经。”
国学概论
主讲人:杨允
第一章 导论
一、“国学”释义
•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 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 “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 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 “中学”或“国学”。
纷纭说法
• (1)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 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 国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学研究的发展
(三)汉学化的国学 汉学不是清代“汉学”,而是世界汉学。 陈寅恪:1.“把地下的实物和纸上的遗文互相释
证”2.“外来的观念和固有的材料相互参 证”3.“异国的故书和吾国的古籍相互补正” 李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 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三、国学研究的发展
(三)学术研究取向的国学 (4)1926 年

厦门大学 成立 国学研究院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三)学术研究取向的国学 (5) 1928 年
燕京大学 成立 国学研究所
二、国学的概念
(一)中国学术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 (三)国故学: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研究,
二、国学的概念
(一)中国学术文化 “国学”与“西学”相对,是指遭遇西方文 化冲击之前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 这是国学概念在近代的第一种用法。 章太炎:《国学概论》,经史子集 钱穆:《国学概论》,中国学术史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一)政治取向的国学 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 创办国学讲习会。“夫 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 之源泉也”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一)政治取向的国学

国粹派的主张1.排满革命、救亡图存;2.颂扬“国 学”,反对帝制;3.从“国学”中寻找变革政体、 实行民主共和的根据;4.提出“中西文化观”强调 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复 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 所需要的东西。
赵元任(1892-1982),江苏常州人,语言学家、音乐 学家
四、新国学运动的兴起
(一)新国学运动兴起的表现 (二)如何看待新国学运动的兴起
四、新国学运动的兴起
(一)新国学运动兴起的表现 时间:1990—今天 表现:1.刊物、丛书、网站相继出现。 2.高等院校中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 中心、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3.一些城市中出现了面向学龄前儿童和小学 生开设的国学启蒙与国学课程班
(三)汉学化的国学(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浙江海 宁人,清末秀才,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
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 人,光绪年间举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独立之精神,自 由之思想”。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
四、新国学运动的兴起
(二)如何看待新国学运动的兴起 有识之士出于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深担忧与 民族自尊的自我维护,面对当代社会道德沦 丧与人类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面对西方文 化霸权,为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发起的运 动。
五、科学与人文精神
(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二)传统之于当代的意义 (三)科学与人类的未来 (四)人文的魅力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二)文化取向的国学
时间: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毛子水、胡适、陈独秀、李大钊。 观点:“国故就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中国民族 过去的历史” 标志事件:毛子水发表《国故和科学的精神》 特点:主要是对国学和传统文化进行批判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二)文化取向的国学
《國學概論》 第一章 國學導論
人文学院文化教育中心 孔德立 2011年9月1日
联系方式: 电邮:dlkong@ 办公地点:sx706 办公电话:51688718
导语
(一)什么是国学? (二)国学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价值? (三)如何学国学?
国学导论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二、国学的概念 三、国学研究的发展 四、新国学运动的兴起 五、科学与人文 六、知行合一
(一)延续清代训诂学,导入近代文化意识 (二)强调科学方法和疑古思潮为特色的 (三)汉学化的国学
三、国学研究的发展
(一)延续清代训诂学,导入近代文化意识 经学与子学平等 不再突出“经”,而比较强调“子”,并且 在“子”里面对孔子也有所批评。
三、国学研究的发展
(二)强调科学方法和疑古思潮为特色的 对中国古史、经书、史料提出许多怀疑,促 进了史学的发展。 科学思潮加疑古思潮 顾颉刚提出的“累层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 假设 启蒙意识强,科学整理不足
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 主任,著名哲学史家。祖籍浙江温州,哲学 博士。1976年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地质系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毕业,哲学硕士,同年留系任教。1985年北 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 。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
三、国学研究的发展
六、知行合一
(一)学而知之 (二)心存敬畏 (三)修身为己任 (四)教化之安人
思考题
1.国学的概念 2.当代新国学运动之我见



最为激进人物:钱玄同(18871939),浙江吴兴人,北京师范 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主张:废汉字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 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 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 记载孔门学说道教妖言之汉文, 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二)文化取向的国学 反对者:辜鸿铭 视频“辜鸿铭与胡适的 辩论”胡适与辜鸿铭的 辩论_clip.f4v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三)学术研究取向的国学 (1)1922 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研究所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三)学术研究取向的国学 (2)1924 年,东南大学成立国学院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三)学术研究取向的国学 (3)1925 年

清华大学成立 国学研究院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一)政治取向的国学 (二)文化取向的国学 (三)学术研究的国学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一)政治取向的国学观念 时间:20世纪初 目的:救亡图存 代表人物:邓实、章太炎 口号:学亡则亡国,国亡则亡族 国以有学而存,学以有国而昌 欲谋保国,必先保学
二、国学的概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 季羡林先生:国学即中国文化 学术、民俗、建筑、艺术等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类的著作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
,字希逋。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 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 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 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 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 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 ,享年98岁。
二、国学的概念
(三)国学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研究 “国学”是指一个研究体系,或者一个学术 研究体系。这个学术研究体系不是指一个过 去的文化体系,如孔子思想体系、朱熹的学 术体系,而是我们现在研究它们的体系。 ,胡适主张“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 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