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环境设计浅析——以湖南大学为例
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环境浅述论文(2)

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环境浅述论文(2)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环境浅述论文篇二《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导识设计》【内容摘要】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环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校园导识系统的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尝试以环境认知理论为依据,对现代校园导识设计进行改良实践,希望以此提高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实用性,并为校园导识设计者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环境认知理论高校校园导识设计随着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不断成熟,设计师对环境心理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这使环境心理学这一应用学科成为环境艺术设计者解决环境设计问题的有力工具。
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新兴的校园建设中,仓促规划和施工使多数高校环境设计在设计形式上有恢宏的气势,却给使用者和外访者造成了许多不便,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设计问题。
在新建校园环境中,如何更好地进行规划与设计,如何在校园导识系统设计细节上体现校园环境文化以及功能上的优化,是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在导识系统设计中,目前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对于平面设计师而言,在进行校园导识设计的同时,如果能够考虑到导识系统在其所属环境中的重要功能,将大大提升导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系统性。
一、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概述1.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和环境互相作用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其所涉及的领域较宽。
根据众多研究此领域的学者所做的研究来看,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心理系教授保罗·贝尔对环境心理学做的定义是较为合理的,“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
作为研究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环境心理学,它最初是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演化而来,其核心是研究环境与人互相作用的能动关系。
此外,环境心理学除了早期的“刺激—反应系统”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与认知理论外,环境中的社会行为、环境评价理论都为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校园景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注意被关注到了校园景观的设计和建设上。
环境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为高校校园景观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背景中的一部分单独展开:校园景观是高校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更是一个有着潜在影响力的心理环境。
事实上,校园景观的设计和布局不仅影响着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也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内涵。
开展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校园景观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机制,为高校校园景观的设计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策略。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高校校园景观是高校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进行评析,可以深入了解校园景观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机制,为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研究高校校园景观的意义还在于可以帮助高校管理者和景观设计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偏好,从而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质量。
通过发现现有高校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可以为高校校园景观的持续发展和提升提供参考和指导,为构建美丽、和谐、宜居的校园环境作出贡献。
对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进行评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校园景观的概念校园景观是指高校校园内由建筑、植物、道路、广场等物理元素组成的整体环境,是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校园景观不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质量。
一个良好的校园景观可以营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在校园景观中,建筑、植被、水体等元素相互交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视觉和空间体验。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高校校园景观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环境心理学研究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环境对个体主观感受和行为的影响。
校园景观作为学生日常活动的场所,对于他们的情绪、学习和社交有着直接的影响。
校园景观的美学价值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学价值是指景观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如建筑风格、植被布局等。
一个美丽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景观可以给学生带来愉悦的感受,提升他们的心情。
美丽的景观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他们的学习和研究。
校园景观的功能性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不容忽视。
功能性是指景观所提供的实际使用价值,如休闲娱乐区域、运动健身设施等。
一个功能齐全的校园景观可以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和休息环境,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
一个设施完备的运动场地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他们的体质素质;一个安静的阅读角落可以提供学生专注学习的环境,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校园景观的社交价值也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
社交价值是指景观所提供的社交交流空间,如广场、花坛等。
一个具有社交价值的校园景观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个宽敞明亮的广场可以成为学生活动和组织活动的场所,促进他们之间的相识和交流。
校园景观的舒适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是重要的。
舒适度是指景观提供给学生的舒适感受,如温度、湿度、噪音等。
一个舒适度高的校园景观可以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使学生感到身心舒适,有利于学习和休息。
一个温暖而宜人的植草区可以让学生在休息时感到放松和愉悦。
高校校园景观评析需要从美学、功能性、社交价值和舒适度等方面综合考虑。
通过合理设计和规划校园景观,可以提升学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学校和管理部门应当重视校园景观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改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高校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校园设计已成为一个极其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校园景观作为校园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使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既可以提高校园的功能性和美观性,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和实际需求。
首先,校园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
针对视觉体验,景观设计必须注重合理的颜色搭配、设计比例等,使学生在校园内看到的建筑和景观能够产生舒适愉悦的感觉。
针对听觉体验,校园景观设计应避免产生嘈杂的环境,如车流声、机器噪音等,保持安静的环境。
针对触觉和嗅觉体验,景观设计要注重绿化、味道、质感等方面,使学生在校园中感到舒适和愉悦。
其次,校园景观设计应考虑学生的社交心理需求。
社交是学生在校园中常常面临的问题之一,学生在校园中的交往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因此,校园景观设计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合社交的空间,并确保这些空间的可达性、可见性和可用性。
例如,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公共空间,如休息区、咖啡厅、读书房等,以便他们与他人聊天、交流,建立友谊和关系。
第三,校园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校园生活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压抑和焦虑,因此校园景观设计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能够缓解心理压力的场所,如休息室、户外健身器材等。
提供这些设施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第四,校园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
认知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部分。
因此,景观设计应该给予学生不同的认知体验,使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新的信息和启发。
例如,景观设计可以的一些标志性建筑或特色景观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想像力。
总之,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为校园景观设计提供指导和帮助,让设计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校园环境。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摘要】现代社会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心理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的概述,高校校园景观特点分析,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重点介绍了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原则,并通过案例分析加以说明。
结论部分总结了环境心理学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给出了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为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从而创造出更适合学生心理健康的优美校园环境。
【关键词】关键词:环境心理学、高校校园景观、学生心理健康、设计原则、案例分析、应用、展望、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校园景观一直被视为高校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人们对环境心理学的关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高校校园景观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而环境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学科,可以为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视角,对高校校园景观进行评析,探讨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建议。
通过对高校校园景观的深入研究,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好的景观设计方案,从而创造更适宜学习和生活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视角对高校校园景观进行评析,探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分析高校校园景观的特点和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旨在揭示高校校园景观如何影响学生的情绪、行为和学习效果,从而为高校校园景观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总结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原则,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不同设计方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为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提供具体的参考和建议。
通过研究该主题,旨在促进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结合,提高高校校园环境的质量,为师生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高校校园的景观设计与环境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校园景观作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学生的精神状态、情绪和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评析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是相当必要的。
校园景观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注重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保护。
校园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环境,通过在校园中保留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休闲环境。
树木、草坪、花卉等绿色植被的存在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保护自然环境也体现了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校园景观设计应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审美需求。
校园景观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校园中的雕塑、水池、喷泉等艺术品与景观构筑物不仅能够增加校园的美感,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创造力。
景观设计也可以考虑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景观元素和活动空间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校园景观设计应创造积极的社交氛围和集体认同感。
高校校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创造一个积极的社交氛围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
校园景观设计可以提供多功能的休闲和集会空间,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设置休闲座椅、运动场地、露天阶梯等设施,使学生可以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集体认同感和团队意识。
校园景观设计应满足学生的功能需求和行为习惯。
校园景观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行为习惯,为学生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校园中设置合理的交通道路、自行车停车设施、雨遮等便利设施,方便学生的出行和活动。
校园景观设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活动需求,进行空间布局和导向设计,提供方便的学习与交流空间。
高校校园的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景观设计,才能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宜人、舒适和有利于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高校校园景观是指校园内的各种景观元素,包括建筑、植被、景观艺术等,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研究人们对环境的感知、评价和行为等。
本文将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对高校校园景观进行评析。
高校校园景观对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美丽的景观能够提高人们的情绪和幸福感,增强积极的心理状态。
高校校园应该注重打造美丽的景观,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可以在校园内增添花坛、湖泊、草坪等植被景观,同时合理安排建筑的布局,使校园呈现出宜人的景色,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环境。
高校校园景观对学生的社交和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景观元素的布局和设计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高校校园应该创造出具有社交氛围的景观环境。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的广场和休息区,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校园中应该设置一些文化艺术设施,如雕塑、壁画等,给学生提供一个欣赏艺术和展示才华的平台,增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高校校园景观对学生的行为和健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环境的美观和舒适程度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健康状况。
高校校园应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和户外活动。
校园中可以设置跑道、篮球场等运动设施,鼓励学生进行锻炼。
校园内的景观应该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比如可以采用绿化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提高校园的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
高校校园景观评析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
不同年龄、性别、专业的学生对校园景观的评价和需求是不同的。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应该注意到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注重差异化和个性化的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如音乐学院可以设置音乐练习房、舞蹈练习场地等,给予专业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创作条件。
高校校园景观评析需要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考虑到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社交和交流、行为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还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景观设计。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景观评析高校校园作为学生求知的场所,景观的设计和环境的营造对学生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环境心理学研究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分析校园景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能够评析高校校园景观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高校校园景观的设计特点1. 多样性:高校校园通常占地较大,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各种功能区域的布局,如教学区、生活区、体育区等,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
还应充分考虑校园内的自然环境,如湖泊、花园等,使校园充满活力和生机。
2. 独特性:每所高校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文化底蕴,校园景观应融入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精神内涵,使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学校的独特氛围。
3. 舒适性:舒适的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校园景观设计应注重提供舒适的座椅、防晒设施等,让学生在休息和学习之间能够得到放松和享受。
二、高校校园景观对学生的影响因素1. 情绪体验:校园景观的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感受到安静、宁静和美丽的校园环境。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业压力、缓解紧张情绪;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2. 社交互动:校园景观是学生社交互动的场所,设计合理的座椅和休息区域能够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团队合作和社交技巧的培养。
3. 学习效果:良好的校园景观设计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视觉刺激和减轻学习压力的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绩。
四、高校校园景观的不足1. 资源浪费:某些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过于奢华、浪费资源,忽略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景观设计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浪费和污染。
2. 不人性化:某些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只重视美观而忽略了人性化的考量,如座椅不舒适、交通不便等,这样会降低学生的使用体验和幸福感。
3. 缺乏创造性:一些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缺乏创造性,缺乏新颖和独特的元素,给人单调和枯燥的感觉。
校园景观设计应该能够突出学校的特色和创新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园艺文摘2009年第1o期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环境设计浅析——以湖南大学为例卫珂杨霖(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0)摘要:校园环境是感官与精神的综合体验,优秀的校园环境应该是尺度适宜、环境宜人、变化丰富的。
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了解评价一个环境是否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几点标准,并用这几点标准对湖南大学校园环境设计进行评析。
关键词:校园环境设计;环境心理学;环境认知。
人塑造了环境,反过来环境塑造人。
”随着当代大学功能的多样化,学校规模不断的扩大,现代高等教育的内涵的转变,校园环境呈现出整体性、自然性、人文历史性和综合性等发展趋势。
以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来进行校园环境设计,将学生的行为模式与校园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将有利于塑造出尺度适宜、环境宜人、变化丰富的多层次室外空间环境,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
1校园环境、环境心理学相关概念校园环境是校园规划、建筑造型与空间布局、园林绿化等各种因素相互结合的产物,它既有工程技术成就,又有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的内涵。
校园环境分两个层面:一是物质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物理环境,二是精神环境,包括校园文化、环境的教育寓意。
校园环境是包括校园总体布局、单体及群体建筑,以及由各种元素组构而成的室外空间(往往还扩大到校外)。
我认为校园环境是感官与精神的综合体验。
它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严格说来,校园环境设计应包含校园总体、单体建筑及室外空间设计,即校园设计的全部内容。
然而通常实际所指的仅是校园建筑及建筑群以外的室外空间的环境布置和构成。
犹如学校建筑设计不能由校园总体规划设计所替代一样,校园环境设计与学校建筑设计、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分属大学校园设计的三个不同环节,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环境心理学是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的,在继承和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人们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
环境心理学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物质环境有力地影响着人的行为,第一作者简介:卫珂(1986一),女,本科,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及其研究。
通讯作者:杨霖,硕士。
E—阳il:ourC2004@hotmail.tOm同时人作为环境的塑造者和使用者,也会对所处的环境产生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反应,并在长期的共生和演变中,或是改变环境适应自身,或是改变自身适应环境。
2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评价校园环境设计一以湖南大学为例对于校园环境设计,首先要明确其使用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和教师,行为模式主要是学习和教学,还有平时的教学交流和课余休憩活动,因此,在校园内创造的环境要以服务于师生,为师生创造优美的环境为目标。
高校校园中的基本行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1)认识活动:是人在环境中定向、定位和寻址,并能在付诸行动之前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涵义,并寻找适当的参照系给自身定位,要求空间的可识别性强。
(2)功能使用:指学生学习、生活、研究、运动、交通等基本行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理念的更新等,相应的场所和设施要不断的进行调整,并走向集中型、开放型、智能化。
(3)交往与群化:这是人类社会联系的基础。
现代校园更加强调交往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对师生沟通、学科交融、知识碰撞起到积极作用。
(4)个性培养:大学校园应是充满个性化发展的场所,为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公共到私密的领域发展空间。
2.1从领域感的角度看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看,校园的特色会使师生唤醒和愉悦,产生归属感并且特色还具有充实本校师生内心的作用,使之因“与众不同”而产生自豪感,促进师生努力去实现个人或群体的奋斗目标。
校园环境设计不能脱离校园本身的特色,应力求使景观与当地文化、校园文化相渗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园林景观,使校园环境景观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能够直观地反映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类型及办学特色。
湖南大学是一个极具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的大学,湖大有先天优越的自然环境,背靠岳麓山,面对湘江,校园中有很多古树,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湖大还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千年学府,百年校园,校园内就有旅游风景名胜区和很多近代保护建筑。
幸运的是,湖大的文化得到一87—C…NESEHORTICULTUREABSTRACTS了保护,很多建筑和环境特色都被保护了下来。
说到湖大我们可以津津乐道的说上很多,其中的东方红广场甚至是整个长沙市的集会中心。
与此同时,有意思的是,湖南大学是国内少有的没有围墙的大学,并且城市干道穿过校园中心,教学区和宿舍区也不在一起,这使得学生对整个校园的边界感知能力很低。
综上,湖大校园是个有节点,地标、没有边界的领域。
2.2从环境知觉的角度看在视觉方面,湖南大学是个色彩柔和丰富的校园,远望有岳麓山的绿色背景,近看有大礼堂、办公楼、北楼等近代保护建筑还有复临舍、法学院等现代优秀建筑,红砖绿顶掩映在百年古树之间,在这个大拆大建的年代真是难得的美景了。
东方红广场、校门这两个节点,岳麓书院、图书馆遗址、这两个历史建筑,叉给校园以历史的厚重感。
但是作为一个有几十年科研历史的重点大学,我觉得还应该在体现学习和科研气氛上有所考虑。
在触觉方面,虽然校园里不乏绿色,但是可感受、可触摸、可停留的空间很少,并且单调无味。
应该考虑多开放可停留的绿色、灰色空间。
2.3从私密和公共空间的角度看湖南大学是一个既缺少私密空间又缺少公共空间的地方,校园内大部分空间都是个人感知的空间。
以建设村食堂旁边新改造的大片绿地为例来说,建设村食堂历来以人多桌椅少闻名,室内根本没有足够的地方。
所以每天吃饭时,我们都可以看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到南面的缓坡上站着吃饭,这样既不卫生又不舒适。
但是在他旁边,就有一大块绿地,而这块绿地上没有一个坐凳、雨蓬,灌木把草皮围了个严严实实,根本不可以进去更别说停留、交往。
绿地上一点足以把人挡住的地方都没有,所有活动将一览无余,所以这样的环境设计就同时丧失了功能性、公共性和私密性,这样的校园环境设计是失败的。
2.4从校园的不同功能区角度看针对不同使用人群,满足不同的要求,建立不同的分区,如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学生生活区等,由于各个区域的功能不同,对园林绿化设计的要求也相应不同。
校门区:校门区简洁大方,有内涵,有历史,位置、体量都比较合适,他的建设成为了湖大历史文化轴线上的重要节点,也有效地改善了湖大领域性低的问题。
教学区:教学区建筑形式多样,造型美观,尺度合理。
综合教学区集中布置,领域感较强。
作为最需要交流的地方,教学区的交流空间显得不足,室内空间几乎没有,室外空间缺乏设计,湖大校园环境最大的问题就是停留空间过少。
行政办公区:湖大的行政办公区主要指校办公楼、财务科等围绕东方红广场的办公区域。
他们的建筑设计古朴大方,景观丰富大气,交通便捷(但是稍显拥挤),又由于他悠久的历史,他已经成了湖大重要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学生生活区:以湖大天马学生公寓为例,宿舍区与教学区距离较远,宿舍区应该在满足住宿要求的同时满足学习、休闲、购物等要求。
但是现状活动场地不足,并且只有室外场地,没有室内活动场地,学生只能就近去师大的公寓;自习教室拥挤,环境差,学习条件恶劣。
可供停留的绿地过少,只有新建设的3区有少量休闲绿地,与此同时,园区内很多闲置用地,应该考虑进行改造加以利用。
3小结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环境形象本身的作用能引发人的某种行为。
校园环境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形象,一个优美,合理、可以提供交流氛围的校园环境,对我们心灵的陶冶、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今后我们的设计工作中,也要充分考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把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用于实践,从人的行为需求出发,建宜人的学习、生活、交流环境。
参考文献:[1]苗晋强.谈高校校园环境设计[J].中州建筑,2002,(11):38.[2]王昌成.高等院校园林绿化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S1):37.[3]蒲君.高校校园环境规划与设计[J].中国人文科学,2003,(8):122-123.[4]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岫.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6.[5]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李齐.探索学校校园规化发展趋势一复合型校园规赳理论与实践[D].天津大学,2004.[7]靳路明.校园规划要以人为本[J].建筑技术开发.2006,(12):124—126.[8]梁颖仪.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绿化设计[J].广东园林.2006,(6):16—18.(上接94页)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1.4茄子绵疫病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每隔7~lOd喷1次,连喷2~3次。
4.1.5茄子灰霉病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1500倍液。
一88—4.2虫害的防治4.2.1红蜘蛛点片发生时要及时喷药消灭。
用扫螨净log兑水10l【g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洒。
4.2.2蚜虫mlo%,E虫啉20~309兑水20-30kg,或40*/,乐果乳油800倍液喷雾防治。
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环境设计浅析——以湖南大学为例作者:卫珂, 杨霖作者单位: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0刊名:中国园艺文摘英文刊名:CHINAESE HORTICULTURE ABSTRACTS年,卷(期):2009,25(10)被引用次数:0次1.苗晋强谈高校校园环境设计 2002(11)2.苗晋强谈高校校园环境设计 2002(11)3.王昌成高等院校园林绿化探讨 1996(z1)4.王昌成高等院校园林绿化探讨 1996(z1)5.蒲君高校校园环境规划与设计 2003(08)6.蒲君高校校园环境规划与设计 2003(8)7.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 19968.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 19969.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200110.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200111.李齐探索学校校园规化发展趋势--复合型校园规赳理论与实践 200412.李齐探索学校校园规化发展趋势--复合型校园规赳理论与实践 200413.靳路明校园规划要以人为本 2006(12)14.靳路明校园规划要以人为本 2006(12)15.梁颖仪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绿化设计 2006(06)16.梁颖仪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绿化设计 2006(6)1.期刊论文干申启.吴运法.冯四清.GAN Shen-qi.WU Yun-fa.FENG Si-qing高校公共空间的规划思考-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8(1)介绍了目前我国高校公共空间的一般现状和特点,并进行具体分析,探讨了校园环境及空间设计对提高校园文化品味的潜移默化作用.文中还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从而为一个有内涵、有个性、有人文底蕴的校园环境设计提供文化参考和设计依据.2.期刊论文刘青把握校园空间意象,塑造良好育人环境-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10)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学生的行为模式研究与校园环境设计有机结合,塑造出良好的空间意象和理想的育人环境.3.学位论文胡俊琦重庆高校环境活力研究2006“人类塑造了环境,环境也塑造了人类”,环境与人之间是个双向影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