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用

合集下载

陆游《书愤》使用稿

陆游《书愤》使用稿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 立业之愿。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语言明畅,劲健有力,沉雄浑厚,
②这一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 景上的特点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①“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从表达 情感看,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应该读成 重音。 ②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 情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 以此自勉。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 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 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 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 中原之志 。

他的诗歌突出的特点 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 复事”,气势雄浑,感情 奔放,笔意明快;
陆 游

书:写

愤:愤懑,悲愤
创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 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 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 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 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 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 “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 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 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 毫写下了这首诗。
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 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

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

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

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1、初出茅庐刘备很关注草堂,诸葛亮答应帮他解围。

曹操命令曹操的大将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前往新野。

关羽和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非常不满。

当面对一场大战时,他们是消极和怀疑的。

诸葛亮假借刘备的剑印,派人调走将领,让关羽、张飞领兵埋伏在王博周围,把赵云调回来担任前方诱敌,刘封、关平则领人埋伏放火。

曹果然上当了,不听部将之言,径入城中。

他被大火打死打伤,又被四面埋伏。

他失去了他的部队,放弃了王波城,逃回许昌。

诸葛亮一战成名,给刘备及其部下留下了极大的印象,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旷世济民2、火烧博望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

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

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

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

”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

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 ……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

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

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

”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3、火烧新野博望坡大火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的军队攻打新野。

诸葛亮·新野不能留下来,所以他离开了一座空城,在那里硫磺和其他引火物被藏在房屋上。

进城后,曹骏住在一所私人房子里。

夜里起了大风,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向城内发射火箭。

火燃烧得很快。

曹兵逃出城,被刘备军截住,大败。

4、舌战群儒曹操的军队沿河设寨,准备吞并江东。

吴栋的君主和大臣们都吓坏了,难以决定是否参战。

陆游《书愤》赏析

陆游《书愤》赏析

陆游《书愤》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追述早年报国壮志、抗金斗争的豪迈生活,描写了晚年罢官闲居山阴的心情;抒发了自己年华老大,夙愿落空,壮志难酬的悲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误国,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情精神。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陆游《书愤》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第一句是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

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

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

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陆游诗《书愤》赏析(附书法图片)

陆游诗《书愤》赏析(附书法图片)

陆游诗《书愤》赏析(附书法图⽚)书愤《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全诗感情沉郁,⽓韵浑厚,显然得⼒于杜甫。

中两联属对⼯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们⼴泛传诵。

这样的诗句出⾃他亲⾝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法⽐拟的。

原⽂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如⼭。

楼船夜雪⽠洲渡,铁马秋风⼤散关。

塞上长城空⾃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更多陆游诗词书法字帖点评宋孝宗淳熙⼗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有⼆,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诗⼈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河破碎,中原未收⽽“报国欲死⽆战场”,感于世事多艰,⼩⼈误国⽽“书⽣⽆地效孤忠”,于是,诗⼈郁愤之情便喷薄⽽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的记忆⾥去的。

想当年,诗⼈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豪⽓,有如⼭涌,何等⽓魄!诗⼈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私,倾⼒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作梗、破坏以⾄于屡遭罢黜?诗⼈开篇⼀⾃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兵进犯事,也概括诗⼈过去游踪所⾄。

宋⾼宗绍兴三⼗⼀年(1161)⼗⼀⽉,⾦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洲⼀带拒守,后⾦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与⾦兵在⼤散关发⽣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杀贼,⽆⼒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

“良时恐作他年恨,⼤散关头⼜⼀秋。

”想今⽇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之⼼何啻于泣⾎?从诗艺⾓度看,这两句诗也⾜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典明志。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书愤》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具有激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以书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慨。

以下是《书愤》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书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儿不学诗,老夫何为学?时时刻刻抱群书,不求甚解心自宽。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译文:书愤朱雀桥边的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曾经属于王谢宴会的堂前,如今却飞入了寻常人家。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为何还要学呢?时刻抱着一堆书,不求甚解心情自然开朗。

古人的学问是经过辛勤努力得来的,年轻时的努力才能在老年取得成就。

书上学来的知识始终浅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世人嘲笑我疯狂不理智,而我嘲笑他们看不透人心。

不见五陵豪杰的墓地,我不要鲜花美酒,只要耕种自己的田地!赏析:这首诗以朱雀桥和乌衣巷为背景,以书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首先,诗人以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和乌衣巷口的夕阳为景,点明了贫瘠之地。

野草花象征着平凡人民,夕阳象征着衰落和消逝的年华。

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是对权贵豪门的讽刺。

诗人在这里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权贵主导的压迫。

接着,诗人指出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却在学习。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或许是因为课业繁重、社会环境等原因,而老人们却仍然坚持学习,这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人时刻抱着一堆书,虽然不求甚解,但这让他心情宽广。

可见,诗人通过对小孩、老人学习态度的对比,表达了对于知识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不退缩的精神。

接下来,诗人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古人学问得来是经过辛勤努力的,年轻时刻苦学习,才能在老年时取得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书愤 (应用版)

书愤 (应用版)

诉衷情〃当年万里 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暗用了《后汉书· 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 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 “定远侯”。

切勿轻书生,
上马能击贼。
——《太息》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这里又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赞扬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壮举,表明自己至死也
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 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 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报国
无门

壮志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
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 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 (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 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谟阁待
制。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
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
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作品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 情。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未酬 无人 领军

年华 空老

这首诗语言明畅,劲健有力,沉雄浑厚,感慨
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 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 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书愤》作于淳熙十三年,时诗人61岁。 诗人一生渴望收复河山,但朝廷投降派弄权, 不图恢复,因而统一大业日趋渺茫。加上老 之已至,时不我待,悲愤填膺也就异于寻常。 最为可贵的是,诗人老骥伏枥,从不 绝望,而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是 他一生的追求。他始终渴望效法 诸葛亮“鞠躬尽瘁”,干一番报 国大业。

《书愤》——优秀实用

《书愤》——优秀实用

据传唐琬也以血泪相和一首《 据传唐琬也以血泪相和一首《钗头 世情薄,人情恶。 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 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 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 语斜阑, 人成各,今非昨。 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 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 人寻问,咽泪装欢。 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未 几忧郁而卒( 古今词统》卷十)。 几忧郁而卒(见《古今词统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红酥]酥;柔软,这里形容皮肤的滋润细 红酥] 柔软, 红嫩柔腻。 腻。红嫩柔腻。 [黄滕] 酒名,亦称黄封酒,宋代宫廷所 黄滕] 酒名,亦称黄封酒, 特制,因为用黄罗帕或黄纸封口,故名。 特制,因为用黄罗帕或黄纸封口,故名。 一作“ 一作“藤”。 [宫墙柳]宫墙,墙垣、矮墙、半墙,今谓 宫墙柳]宫墙,墙垣、矮墙、半墙, 之围墙;宫墙柳即沈园围墙上飘拂之柳树。 之围墙;宫墙柳即沈园围墙上飘拂之柳树。 前三句是追忆昔日夫妻生活的片断: 前三句是追忆昔日夫妻生活的片断: 妻子劝酒,共赏春色,一片幸福美满。 妻子劝酒,共赏春色,一片幸福美满。

陆 游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 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 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 多首),能诗能词也能散, 多首),能诗能词也能散, ),能诗能词也能散 才华横溢; 才华横溢;
游山西村
卜算子 卜算子 咏梅 诉衷情 南乡子
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 爱国之心, 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 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 的统一, 然神伤; 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 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 爱情, 瑰丢落风中。 瑰丢落风中。

书愤中每联使用的手法

书愤中每联使用的手法

书愤中每联使用的手法《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

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

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作背景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
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暗用了《后汉书· 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 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 “定远侯”。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放翁,无可奈何的
你,心事浩淼的你,就
归老林泉,而你的这一
声长叹,却在历史的长
空里,回荡千年。
今天来见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陆游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现存9300多首)。

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 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

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 玫瑰丢落风中。

陆游与唐婉的千古凄凉爱情悲剧
才子佳人,青梅竹马。
吟诗作对,丽影成双。
凤钗做聘,并蒂莲开。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 坎坷之始: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 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遗恨而终: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 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 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的诗歌突出的特点是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气势雄浑,感情奔放,笔意明快。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 立业之愿。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 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陆 游把自己的终身追求与国家的命运 完全融合为一体 ,所以,陆诗的突 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 事”。
马望尘而逃。

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躲在阳光 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他们附着那个姓赵的 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手的力量 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无路请缨,空 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场。你只能在那个 名叫大宋而其实很软很弱的国度里,把那段长 城在内心里修筑,巍巍浩荡,坚不可摧。但岁 月的侵蚀终是抵挡不了,时光使你的貂裘暗淡 了光色,使镜中如霜的鬓发更接近秋天。
江山的苟安。于是,你的手,你可以草就军 书和锦绣文章的手,你可以抽倚天之剑的手, 你充满正气和愿望的手,此时,攥紧的是一 把喷血的激愤和疼痛。

狂胡不是你的对手。你在茫茫夜雪里的
楼船猛然一动,就啸气成剑,就剑影刀光,
就杀声震天,就让狂胡伏尸百万,那河山就
阳光遍布,那遗民就笑语纷然。秋风里,你
铁血强劲的狂飙,就激起万里滚滚烟尘,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此联全用名词,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意 象两两相合,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展 现了两幅开阔、盛壮的战场画卷。 形象地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 守御敌之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
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 万里长城。”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 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 “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 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开篇自问,问出了多少郁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选取的意象有何特点?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
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 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并以此自勉。
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
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任命为朝奉大夫、严州知府,这首七律即写于此
时。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了什么情感?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
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 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用典明志。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
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
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 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
诉衷情〃当年万里 觅封侯
读读这篇文章


“拿剑,拿剑,痛击狂胡三百万。”
回望中原,你看见萧萧边关,你听见刁
斗笳鼓,猛然呐喊。

激愤万千,气势如山,比五千仞摩天之
岳还高,比三万里入海之河还长远。

少年时的梦想,壮年时的期盼,都是想
恢复中原,恢复那几万里河山。而梦想是你
的,期盼是你的,所有的正义和悲愤都是你
的,江山却是那个姓赵的,他只想求得半壁

于是,在你61岁的时候,在你的书房,在 你的窗前,在你纵横万卷诗书之时,你想念三 国的诸葛孔明,你想他当年怎样力主北伐,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你想念《出师》一表中的 恳切浩荡之气。你想,在千年的过往英雄之中, 试问有几人可与诸葛伯仲之间,那帮主和派嗷 嗷不已的群凶自不必说了,而你胸中的百万雄 兵,你那词句铿锵的《出师表》,又是怎样的 被遗落?而今又在何方?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 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 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
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
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母命难违,忍痛休妻。
沈园偶会,旧梦难回。
红稣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东 风恶,欢情薄。一杯 愁绪,几年离索。错、 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邑鲛绡透。桃 花落,闲池阁,山盟 虽在,锦书难托。莫、 莫、莫。
照是绿下伤 影惊,春心 来鸿曾波桥 。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晚风 干,泪痕残,欲传心事, 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 寒,夜阑珊,怕人询问, 咽泪装欢,瞒、瞒、瞒。 照是绿下伤 影惊,春心 来鸿曾波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