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
汉史读后感

汉史读后感《汉史读后感》是我最近读完《汉书》后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汉书》是我国古代历史经典之一,以记录汉朝历史为主,是了解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书籍。
通过深入阅读《汉书》,我对汉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汉书》对于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汉朝前、中、后期的详细叙述,我认识到了汉朝的辉煌和曲折。
我从中了解到,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建立,让中央集权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文化繁荣兴盛。
在汉初,刘邦成功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朝。
刘邦管理国家时以仁政为宗旨,推行和深化“斗而后和”的政策,使得整个国家的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
刘邦的智慧和魄力使得汉朝能够从内外的困厄中得以恢复。
他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人民能够种田、养家、治国,重振国家的经济。
同时,他也扶持文化,开设太学,培养人才,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后来的汉文帝刘恒,更是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明君的楷模。
然而,汉初辉煌的背后,也有着许多问题和困扰。
汉朝后期的统治者对于百姓的征税加重,使得人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董卓之乱,揭示了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的严重性。
我通过读《汉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与历史地理环境、治国策略、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除了对汉朝历史背景和发展的了解,通过阅读《汉书》,我对汉朝的政治体制和治国理念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汉朝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由一位皇帝领导全国。
但是,汉朝对一些地方政权给予了一定的自治权利,从而保持了国家整体的稳定和统一。
同时,《汉书》中也反映出汉朝实行的许多仁政。
比如,刘邦、汉文帝等君主十分重视人民的生活,推行免除税收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让人民能够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他们还积极推行农田水利建设,通过治理黄河等措施,加强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闪烁着战斗光芒的一部文学史——学习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体会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中文系写作组
出版物刊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6-109页
主题词: 阶级斗争;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文学史研究;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胡适;劳动人民;孔丘;尊孔
摘要: <正> 《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先生于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编写的。
当时,中国正处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高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革命,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发展,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十分尖锐复杂。
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高举打倒孔家店的旗帜,给予帝国主义和封建文化以沉重的打击。
从革命文学阵营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右翼,如胡适之类新型的孔孟之徒、洋奴买办,和封建文人结成了反动的“神圣同盟”。
他们适应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镇压革命的需要,狂热地鼓吹“尊孔读经”。
“污浊”的空气袭击着当时的整个文坛。
在文学史研究中,儒家的观点从来都是占统治地位的。
“五四”以后,儒家思想依然统治着古典。
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史记的

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史记的
《史记》,由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贾思勰撰写的一部叙史总纲,
自来汉时代以来被广泛传阅至今。
它既汇集了当时文献知识,又拓展了历史学研究的艺术和领域。
因此,它不仅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奠基之作,而且在世界史学领域也备受重视。
首先,《史记》客观公正,反映准确。
它有着典型的中国“无主观”传统,它
将历史回顾以客观、真实的要求,从社会历史以及时空尺度上,按照时代发展的节律来表达出一个客观的事实,重在客观的社会组织和现象描写,而不受政治界面等问题的影响。
其次,《史记》极具学术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各种文化现实,而且还
涉及到有关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宗教仪式方面的内容,以及社会活动、生活习俗和道德规范等。
它拥有深厚的学术价值,反映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精美代表。
最后,《史记》后世具有持久的影响。
它是古代史学家们对历史的思考的结晶,被尊为古代历史学的示范师,时至今日,它仍是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历史的经典部分。
此外,《史记》在其他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史记》具有传代的价值,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中
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堪称中国历史学的神话。
它是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也是大家深深极具纪念意义的著作。
汉字的文化史读后感500字

汉字的文化史读后感500字《汉字的文化史》是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汉字学者、书法家许纯明著作的关于汉字发展历程和文化演变的专著。
本书从图形、结构及演化的多个层面全面解析了汉字的文化意义,以及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和文化意义超越了单纯的文字表达。
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汉字学知识与书写实践,生动而通俗地阐述了汉字的生命力及其文化魅力,让我受益匪浅。
本书所述的汉字演变过程揭示了汉字世界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正是这一历史悠久的象形文化和不断演化的结构体系,形成了无与伦比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坚实而灵活的文字骨架,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标志,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基石。
此外,本书还从书法角度对汉字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让我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汉字所承载的艺术和人文内涵。
书法家许纯明深知书法与文字的内在联系,从字形、笔画、结构、排列等多个角度来考察书法,真正深入探讨了书法与文字内在的渊源关系,从汉字的历史感和审美感上提高了我对汉字的感知和理解。
《汉字的文化史》这本书是深入探索汉字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广大读者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全面认识汉字的历史和文化演变,从中学习到更多的文化智慧和道理。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深受本书所传达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所感染。
书中所展现的汉字文化的命脉无疑激励了我更好地学习、掌握和传承汉字文化。
同时,阅读本书也进一步启迪我对于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兴趣和探寻之路,让我对于汉字和书法有了更深层次的追寻和思考。
总之,《汉字的文化史》是一本关于汉字文化的好书,不仅仅是在市面上具有广泛的影响,更是在文化领域拥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读过本书之后,我感觉汉字文化不仅是一种所学,更是对于中华文明的一种独特感悟。
通过自身对于汉字文化的深入探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读后感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鲁迅对古代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细腻而深入的刻画。他指出,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性格特点,作者们通过人物的塑造,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鲁迅的这一观点让我对古代小说的角色塑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鲁迅的分析不仅揭示了古代小说中人物的个性特点,也让我对人物塑造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情节方面,鲁迅对古代小说的情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古代小说的情节往往曲折离奇,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这种情节设置使得古代小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使得小说在古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喜爱。
在角色方面,鲁迅对古代小说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刻的刻画。他指出,古代小说中的角色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性格特点,作者们通过角色的塑造,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这一观点让我对古代小说的角色塑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评论方面,我认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批判,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和研究古代小说的视角。同时,鲁迅的评论也具有启发性,他常常以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引发我们对古代小说的新思考和新理解。
再者,在比较中国古代小说与西方小说的艺术特点时,我发现两者在创作手法和结构上也有着显著的区别。鲁迅认为,古代小说在创作手法上往往采用了寓言和象征的手法,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讨。这与西方小说在艺术特点上的表现有着明显的不同。西方小说在启蒙时期以后,逐渐形成了注重人物心理和情节发展的特点。通过这一比较,我意识到中西方小说在艺术特点上的差异,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体系下文学的艺术价值。
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

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11汉师一班蒋勤效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中国文学史课程时所编写的讲义。
该书,根据爲中国大部分人所公认的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三古七段说,着眼于中国文学史的上游上古期,即先秦两汉时期,同时,又详尽地叙述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和雏形,对中国文学的系统化演变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评价。
该书虽爲讲义,但内容丰富,人物纷纭,涉猎广泛,有着显著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按时间看,该书上至皇帝之前,下达西汉中期,横亘近三千年,其中共有十章。
第一章介绍口头文学和文字文章的産生,从远古先民到仓颉所在的黄帝时期,具体时间已不可考证;第二,三,四篇主要介绍诗书老庄及楚辞,老庄中还穿插了墨法家的其他人物,这一系列,从公元前十一世纪,也就是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现时算起,其后文学演变的脉酪便逐渐清晰,文化长河的轮廓也渐趋明朗。
下至战国时期,既有儒墨道法等九流十家的百家争鸣,又有以屈原宋玉爲代表的楚地骚文。
春秋战国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的大繁荣时期,国家的动荡和政权的分裂促进了士子们的觉醒,自然也造就了文学的新生。
第五章主要讲以李斯爲主的秦代文学,李斯其人处于战国末期至秦朝中期。
秦朝重严刑峻法,轻礼乐教化,做出了焚书坑儒等一系列的阻碍文化进步的事,是中国文学的空前浩劫。
所以中国文学在这一阶段总体是趋向萎缩的。
李斯虽爲法家,然文笔超俗,想象瑰丽,谏逐客书便是其杰作之一。
可以说,秦之文章,惟李斯一人而已。
在其之后的六至十章,主要针对汉朝文学的发展,或者更爲准确地说,是由刘邦建汉至武帝时期,即汉初至西汉中期。
在这一时期内,起初由于秦末的农民起义,群雄割据和楚汉争雄导致田地荒芜,生産凋敝,爲了恢复生産,使民以休养生息,所以采用道家的黄老无爲学说,之后汉武帝一方面爲了变法图强,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故此采用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尽管中央如此,但是汉王朝所属的分封各地方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楚地好诗书,吴国多纵横游说之士,梁地多易者,淮南王好方术丹学,河间献王专事古文秦汉旧书。
中国文化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纲要读后感我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阅读了中国文化史纲要,在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打开书本,目光和思想行走在文字之间,行走在漫长的中华文化的历史之间,跟着作者一起,梳理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
此刻,当我翻过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回头思索这段阅读历程的时候,好像又一次在虚幻里经历一番历史长河的流淌,我仿佛从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开始,沿着中华文化的长河,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在这段行走的历程里摸清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演义逻辑。
我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着,从先秦的轴心时代走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帝国,从多元文化并存的魏晋南北朝走到隋唐文化的繁荣鼎盛,从两宋文化的精致内省走到了明清文化的专制与颠覆,从近代文化的困顿思索到现代新文化的更新。
可以说,这是一段美丽而丰富的旅程,每走一步都繁星点点,每一步都繁花盛开。
从文化的角度阅读历史,可以对一个朝代的社会风貌,艺术风格,精神品格有一个更为宏观的把握。
如果说历史是对具体人的细部叙述,那么文化史就是对一群人的整体描写。
我以前对于历史的阅读主要集中在人物身上,当我读完这本中华文化史的时候,我深深的意思到,人物的历史无论如何会受到人物所处时代文化的影响,理解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就会更容易理解在不同时代中的人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以宋代和唐代做一个对比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唐代是中华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当人们提起唐代,就会想起唐诗,提起唐诗,就会想起诗仙李。
那么我要说李白只能产生于唐代,而不出现在宋代,因为李白这种豪放的风格,不受约束的精神,是大唐文化大气象的体现。
唐朝是一个多民族文化杂糅的时代,唐代不拒绝任何一个民族,不以华夏民族居谆自傲,而是以平等的态度接纳各民族文化,甚至外国的文化。
李氏家族本来就是胡人与汉人的杂交品种,所以唐代文化多有“胡气”,可以说唐代是一个莺歌燕舞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一个高昂的时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如果说秦汉时期是第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的话,那么两宋时期是第二个转折。
《汉文学史纲要》书名辨

《汉文学史纲要》书名辨
《汉文学史纲要》是由中国汉学家、文学史学家冯向忠编著的一
部学术著作,该书前身只有低级的汉文学课本,后来经过大量的编辑,终于改编为《汉文学史纲要》。
本书实质可以分为总纲、篇幅细部和结束三个部分。
总纲以“中
国文字及其历史研究”和“中国文化史研究”为核心,从汉字文字发
展史、汉语及其衍变、历史演变、古代文字和语法、文字文化及文学
发展史等方面对汉文学进行了系统论述。
篇幅记录就是从古代(约2300多年前)开始,直到清末,认为《汉文学史纲要》中系统总结了汉文学史各时期文学文化及其变迁,
以及文字文化与文学文化变迁的直线联系关系,内容丰富而仔细,是
目前国内最权威的汉文学史学研究专著。
结束部分总结了汉文学史的文字文化及其变迁,论述了汉文学史
在当今社会的贡献及指出的前景。
本书的总述为研究者提供了灵活而
完整的概念系统,把汉文学史复杂的发展过程总结成科学的思维模型,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文学史,深入地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文字,让大家
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关于《诗经》相关问题的评述
——《汉文学史纲要:<书>与<诗>》读后感《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1926年在厦门大学开设了中国文学史的课程时编写
的讲义,原名为《中国文学史略》。
全书共分十篇,其中第二篇讲述的是《尚书》和《诗经》。
通过阅读本篇,可了解鲁迅关于《诗经》的认识。
一.关于《诗经》的产生
关于诗经所产生的年代,自古众说不一,至今尚无结论。
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诗经》所录诗歌时间为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版本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确定。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引述了几种不同的说法,作为参考。
司马迁始以为“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
”
然唐孔颖达已疑其言;宋郑樵则谓诗皆商周人作,孔子得于鲁太师,编而录之。
朱熹于诗,其意常与郑樵合,亦曰:“人言夫子删诗,看来只是采得许多诗,夫子不曾删去,只是刊定而已。
”
而鲁迅个人认为,
自商至周,诗乃圆备,存于今者三百五篇,称为《诗经》。
故而鲁迅的诗经写作时代的看法,大致上起商代下至东周后期。
二.关于《诗经》“六艺”与“四始”
《汉文学史纲要》记载:
《诗》则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是为《诗》之三经。
赋比兴以体制言:赋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兴者托物兴辞也。
是为《诗》之三纬。
风以《关睢》始,雅有大小,小雅以《鹿鸣》始,大雅以《文王》始;颂以《清庙》始;是为四始。
阐明了鲁迅对于《诗经》六艺的观点:风雅颂、赋比兴。
以及鲁迅认可的《诗经》四始:《关雎》《鹿鸣》《文王》《青庙》。
三.关于《诗经》的艺术性
凡诗都有一定的艺术形式,其内容通过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也都有一定的艺术性。
《诗经》的艺术形式则是《诗》之三纬:赋比兴。
关于《国风》的艺术风格,鲁迅列举了《召南·也有死麋》、《郑风·溱洧》、《唐风·山有枢》这三篇或描写爱情或讽刺贵族的诗来说明:“《国风》之词,乃较平易,发抒情性,亦更分明”,同“典重之《雅》与《颂》”的艺术风格是不同的。
在《诗经》的艺术性方面,鲁迅指出:
至于二《雅》,则或美或刺,较足见作者之情,非如《颂》诗,大率叹美。
他认为《雅》的价值远比颂要高得多。
说颂多为“大率叹美”,意思是颂中的篇章多是歌功颂德,美化先祖之作,亦多是阿谀奉承之词。
而二《雅》传递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应该给予肯定。
关于国风,鲁迅认为其词较平易,抒情性更加分明,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价值更高。
四.关于《诗经》的性质
关于《诗经》的性质,鲁迅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论述。
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既然是宗庙之歌,自然是对祖宗先神祭祀赞颂的乐诗,带有宗教性质,属于为统治者服务的“廊庙文学”。
雅者,朝廷之乐歌
关于《大雅》《小雅》,鲁迅则认为其有讽刺和暴露,这正是他们较之《颂》的可贵之处。
但是这些讽刺暴露的诗篇,由于经过乐官的加工整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鲁迅以《采薇》为例,虽然它描绘了戍边战士的连年征战,生活艰苦,表现了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
但又指出它是“言征人远戍,虽劳而不敢息。
”的“所谓怨诽而不乱,温柔敦厚之言”。
当然,也“亦有甚激切者”,如《大雅·瞻卬》。
但本篇讽刺幽王宠信褒姒、驱逐贤良,仅仅是从旁劝说而已,没有更激进的想法。
风者,闾巷之情诗
关于国风的说法,认为是闾巷情诗,是一种非常中肯的说法。
古代称称“闾”多指群居之意,所谓二十五家为一闾,闾巷这里代指民间闹市。
关于“情诗”的说法也是有据可考。
《诗经》中关于爱情和婚姻主题的有六十余篇,比重超过国风总数的三分之一,再加上一些隐约主题的篇章可能也涉及
爱情方面的内容,这充分说明《诗经》中的情诗确实如鲁迅所说,乃国风中的主要内容。
五.关于《诗经》的序言
关于序言,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
汉时,说《诗》者众,鲁有申培,齐有辕固,燕有韩婴,〔28〕皆尝列于学官,而其书今并亡。
存者独有赵人毛苌诗传,其学自谓传自子夏;河间献王尤好之。
其诗每篇皆有序,郑玄以为首篇大序即子夏作,后之小序则子夏毛公合作也。
而韩愈则云,“子夏不序诗。
”朱熹解诗,亦但信诗不信序。
然据范晔说,则实后汉卫宏之所为尔。
毛氏《诗序》既不可信,三家《诗》又失传,作诗本义遂难通晓。
因无新的史料证明诗序为何人作,鲁迅只作客观介绍,暂不作结论,充分表现了鲁迅严肃求实的治学态度,
六.关于《诗经》的产生地点
鲁迅认为诗经全部产生自黄河流域,属于中原地区的乐歌,从地域上来看,均出自北方,不外乎今日之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省。
与我们今日认为《诗经》的产生区域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