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经济课教学计划

经济课教学计划第一部分:引言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人们的生产、消费、资源配置等方方面面。
作为一门学科,它不仅仅涉及到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经济课的教学计划设计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经济课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概念、原理和理论,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经济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能够运用经济模型分析问题,能够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经济课的内容应该既包括宏观经济学,又包括微观经济学。
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可以包括国民经济核算、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内容;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可以包括供求关系、市场均衡、成本生产关系等内容。
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和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增加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经济课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和灵活,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传统的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外,还可以引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第五部分:评价方式为了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外,还可以引入项目研究、课堂演讲、小组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
这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六部分:教学资源经济课的教学还需要借助一些教学资源和工具。
例如,可以利用教学软件、多媒体设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等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目。
通过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部分:课外拓展为了增加学生的经济学习兴趣和知识广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可以组织参观企业、政府机构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经济现象;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经济调查和研究,拓宽他们的眼界和思维方式。
大学经济学教案

大学经济学教案第一部分: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资源配置和决策行为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它为我们解读和分析市场经济的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学经济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
在此教案中,我们将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供一个可行的大学经济学教学参考。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大学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熟悉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使学生了解和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2)微观经济学:讲解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选择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3)产业经济学:介绍产业结构、市场竞争、垄断与反垄断等产业经济学相关知识;4)国际经济学:讨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等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5)公共经济学:讲解政府角色、税收、福利等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政策分析方法。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系统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经济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4)实践教学法:组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经济学的应用场景。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反馈和评估。
在大学经济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1)考试评价:通过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2)课堂参与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经济学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3)实践评价:通过实践课程和实际操作的评估,评价学生能否将经济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经济学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

经济学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
面向社会现实需求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坚持“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理念和“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本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是突出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管理、理工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注重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发展,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经济学素养,强调经济学专业的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力求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循学校双学位人才培养目标,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较强的学习与交流能力,具备较强经济学理论与实务,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和较强的外语能力,熟悉国家有关经济和产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经济学和运输经济理论工作技能和工作方法,毕业后能够在行政部门、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以及不同类型的大中型企业从事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
三、学位授予及标准
(1)学位授予: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双学位)专业经济学学士学位
(2)授予标准:
1.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学分;
2.未受到过学校纪律处分。
四、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
五、执行方案
经济学专业(双学位)执行计划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经济学教研室学期工作计划

一、前言为了提高经济学教研室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学人才,特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本计划将围绕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确保教研室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二、工作目标1. 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 加强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提升教研室整体科研实力。
3. 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经济学人才。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5. 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经济学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具体工作安排1. 教学工作(1)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2)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开展教学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科研工作(1)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
(3)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升教研室整体科研实力。
3. 学科建设(1)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和目标。
(2)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经济学人才。
(3)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提高学科整体实力。
4. 师资队伍建设(1)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2)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学科骨干。
(3)加强教师考核,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 教研室内部管理(1)加强教研室内部制度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2)定期召开教研室会议,讨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方面的问题。
(3)加强与其他教研室、学院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工作计划落到实处。
2. 加大经费投入,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 加强与校外相关机构的合作,拓宽教师的发展空间。
经济学课程教学计划

经济学课程教学计划一、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学科,涉及到人们如何利用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
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学生们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详细论述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主题、活动安排以及教材使用,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有深度的教学计划。
二、教学主题1. 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学习:在课程的初期,学生们需要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供求关系、机会成本、边际效益等。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学生们能够建立起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 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决定价格和数量的分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包括价格的决定、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学生们能够理解市场经济的优势和限制,为未来的决策做好准备。
3. 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和发展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在课程中,我们将讨论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和环境污染,促使学生们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 国际经济与全球化:在现代经济中,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在教学中,我们将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模型,并分析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和挑战。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全球性问题。
三、活动安排1. 理论授课:通过传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们可以建立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框架。
理论授课将占据课程的一大部分,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小组讨论:在课堂上,我们将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在团队合作中彼此交流和分享思想。
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听取多样化的观点。
3. 实地考察:本课程将组织实地考察,以加深学生们对实际经济运作的理解。
经济学课程教学计划

经济学课程教学计划第一部分: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分析经济现象以及做出决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计划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三个方面展开,给出一个适用的经济学课程教学计划。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微观经济学:包括供需理论、价格决定、市场结构以及市场失灵等基本概念。
通过案例研讨,学生将掌握分析市场行为的方法。
2. 宏观经济学:涵盖国民经济核算、经济增长理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
3. 经济思维与分析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经济现象的理解。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
2. 学生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将经济学的概念与实际情境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实地考察和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观企业、金融机构等实践活动,并提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经济环境中。
第四部分:教学辅助工具1. 教材和参考书:选择经典的经济学教材,配合相关参考书籍,既能满足基本教学要求,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教学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更直观、生动的形式向学生传达知识。
3.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经济学模型和数据分析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研究和实践。
第五部分:课程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思维深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作业和小组项目评估:通过布置个人作业和小组项目,考察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立全面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河南师范大学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doc

河南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一、专业代码及名称、修业年限、授予学位:020101 经济学3—6年经济学学士二、专业介绍和特点经济学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紧密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学学科理论基础,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较强的双语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经济调查、预测、管理、分析能力;良好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培养目标及规格1、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
(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2)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能;(3)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4)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5)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操作计算机。
四、专业主干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
五、专业特色课程微观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市场营销学、广告学、商务谈判、证券投资等。
表2 经济学专业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构成表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经济学专业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第四学年经济学专业(第二专业)教学计划表经济学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教学计划表。
大学经济学应用课程教学计划

大学经济学应用课程教学计划一、教学主题大学经济学应用课程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
本课程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课不同,更加注重实践与应用,将经济学与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经济的运行机制,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活动安排1.案例分析: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经济事件或政策,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和影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实际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他们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和文献,进行经济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每个小组需要撰写一份研究报告,并进行口头报告。
3.实地考察:安排经济学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企业、政府机构或经济发展区域。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解现实经济运行的真实场景,并与相关从业人员交流,增加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
三、教材使用1.教材选择:选择一本结合经济学原理和实际应用的教材。
这样的教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经济学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充实课程内容。
2.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把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数据、图表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经济学原理和应用方法。
教师可以使用演示软件、经济学模拟软件等工具,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实际经济问题的本质,并能够用经济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在经济领域从事研究、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具备合作、交流和创新的能力,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2.5
2.5
2.5
2
2.5
2.5
9-18 是
办2.5 2.5
2.5 2.5
2
1-11 9-18 1-10 1-10 1-11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 32 32 否 √ 32 32 否 √ 32 32 是 √ 32 32 是O 8 8 是 √ 40 40
2
学2
2
2
2
0.5
0.5
2.5
2 2
1-10 是
1200061B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2 24
1200051B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48 32
5200011B 军事理论
1400011B 1400021B
高等数学A
1400071B
线性代数
O 36 24 √ 176 176 √ 40 40
16
2
1
2
8 1.5 0.5
1.5
16
2
1
2
12 1.5
1.5
56
11
2.5
2.5
1-8
是
办10-15 1-8 10-15 1-18 1-10
是 是 否 是 是
1400091B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200061B
工程图学D
0500051B
数据库管理系统
1801011B
政治经济学
18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1B
微观经济学
1801031B
宏观经济学
√ 48 48 √ 24 24 √ 40 20 20 √ 40 40 √ 64 64 √ 64 64
16 10
1 2.5 2.5
24
2
1
11
2.5 2.5
1-16
是
1-12
否
5100031B 体育专项
√ 24 24
1
1
1-12
否
1200031B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 √
96
56
1200041B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0 3.5 2.5
2 1.5
1-16
是
1200021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48 32
五、毕业合格标准
教 1.符合德育培养要求。
2.最低毕业学分 190,包括形势与政策 2 学分。其中理论课程 149 学分,实践教学环节 41 学分,创新 创业教育 6 学分。
六、授予学位 修业 4 年,授予 经济学学士学位。
七、课程配制流程图
高等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财政学
保险学 行为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证券市场分析
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法
教
合肥工业大学 经济学 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通识教育 必 修 课
课程编 号
课程名称
1200011B 1200021B 1200031B 1200041B
形势与政策 1200051B 1200061B 1200071B 1200081B
1500011B 1500021B
2
2
2
0
0
1-8
是
1.5
2
1-8
是
2
10-17
是
1-8
是
0
0
教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552 552 0 0 0 34.5 0
0 0 0 0 2 0 8.5 12.5 0 11.5 0
最低专业选修课程合计
336 336
21
6.5 6.5
8
合肥工业大学 经济学 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教 的培养。在“经济预测分析” 和“产业经济分析”两个应用方向具有明显优势。 三、专业培养标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1. 掌握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 掌握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分析方法; 3.具有经济分析与评价、会计核算与账务处理、营销策划管理与协调的基本能力 4. 熟悉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和法规; 5. 了解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动态; 6.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7. 具有品德高尚、团结协作、勤奋严谨、勇于创新的素质/素养。
3
3
学1.5
1.5
2.5
2.5
2.5
2.5
4
4
4
4
1-16
是
10-15
是
1-·10
是
1-10
是
1-16
是
1-16
是
0
0
教 合 计
0
0
0
0
1028 876 20 0 132 56.5 7 14.5 19.5 0 16.5 4 0 0 0 0 0 2
通识教育 选 修 课
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共分六类:哲学、历史与心理学;文化、语言与文学;经济、管理及法律;理科(自然科学);工科(自然科学);艺术与体育 。学生毕业时其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分布应不少于上述类别中的五类。
办 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二、培养人才的适应范围与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从事于: 1.大中型企业单位的市场营销与经济分析工作; 2.各类企事业单位经济研究和管理工作;
学 3.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
4.各类大中专院校的教学、研究工作; 5.各类经济实体的创业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 本专业的特色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注重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运用计量经 济学和统计学知识对宏观、产业以及企业层面的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预测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
学时分配
是否 考
课外
专业 试 总学
课内学 学
主干 方 时
分
课程 式
课内 实验 上机 课外
分 1
各学期学分分配 2小3 4 小5 6小7
是否集
建议起止
中周考
周次
试
8
1801330X 经济类论文写作
否O 8 8
0.5
0.5
7-10
否
1811090X 技术经济学
是 √ 32 32
2
2
1-8
是
1801510X 区域经济学
O 12
5300063B
计算机拆装实习
O
1
1801243B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 O
2
1811203B 产业经济学课程实习 O
2
1811213B
2
2
1-8
否
1801270X 保险学
否 √ 32 32
2
1801160X 经济法
否 √ 32 32
2
1811140X 投资学B
否 √ 40 40
2.5
0
0
1811150X 人力资源管理
否 √ 32 32
2
1811160X 信息经济学
否 √ 32 32
2
1811170X 经济学前沿专题
否 √ 32 32
是 √ 32 32
2
2
10-17 是
1801520X 创业理论与实践
是 √ 32 32
2
2
1-8
是
1811120X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是 √ 32 32
2
2
9-16 是
1801260X 金融市场学
否 √ 32 32
2
2
1-8
是
1811130X 资本论选读
否 √ 32 32
2
2
1-12
是
1811250X 市场调查理论与方法 否 O 32 32
合计
是 √ 40 40
2.5
2.5
1-10 是
是 √ 40 40
2.5
2.5
1-10 是
是 √ 40 40
2.5
2.5
9-18 是
是 √ 52 40 12
3
3
1-10 是
是 √ 40 40
2.5
2.5
9-18 是
是 √ 52 40 12
3
3
1-13 是
是 √ 40 40
2.5
2.5
1-10 是
是 √ 40 40 是 √ 44 32 12 是 √ 40 40 是 √ 32 32 否 √ 40 40 否 √ 40 40
四、主干学科和相关课程
主干学科: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学 主要课程: 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制度经济学、经济学说史、 博弈论、经济分析与预测、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证券市 场分析 特色课程: 产业经济学及课程实习、经济分析与预测、创业理论与实践、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辅修专业课程模块: 政治经济学(40 学时,2.5 学分)、宏观经济学(64 学时,4 学分)、微观经济学(64 学时,4 学分)、 计量经济学(52 学时,3 学分)、产业经济学(40 学时,2.5 学分)、国际经济学(40 学时,2.5 学分)、、制 度经济学 A(40 学时,2.5 学分)财政学(40 学时,2.5 学分)、统计学(52 学时,3 学分)、会计学(40 学 时,2.5 学分)、国际金融学(32 学时,2 学分)。共 30 学分。
2
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