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赋第六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
敬亭山翠云庵赋第六段赏析【南宋】周紫芝骈体文

• 大中二年(848年),在宣歙观察使任上,裴休迎接黄檗禅师至宣州开元寺供奉,后应黄檗禅 师及宣州僧人清越、元孚之请,重建敬亭山广教寺,并在敬亭山上筑“卜静室”,即翠云庵的 前身。裴休和黄檗禅师等人,常在“卜静室”中潜修佛法。
开平野之光霁,幌众峰而同照。 至若夕阴起幽,昼晦 向息,曜霛潜影,皓魂甫出。
……………………………………………………… ………………………………………………………
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北郊5公里的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晋初266年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 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26米。周围60余座 山头如鸟朝凤, 似众星捧月簇拥在一峰周围。 虽不高,但在此丘陵地带拔地而起,远看满目清翠 ,云漫雾绕,犹如猛虎卧伏;近观林壑幽深,泉水淙淙,显得格外灵秀。敬亭山不追“五岳”之雄奇 ,不纳“四佛”之烟火,但自有清丽时俏之容,千古诗山之誉,风流不绝之趣。敬亭山被人们誉为, “千古诗歌之山”,敬亭山还以茶闻名,早就有了采茶的文字记录。
• 清代康熙丙申年(1667年),知府佟赋伟重修翠云庵,梅庚赋诗赞道:“郡峰合沓护诸天,路转 丹梯结构偏。双塔忽悬秋树外,孤云常宿寺门前。闲修白社穷清境,醉插黄花又一年。更置危 亭凌绝巘,凭高佳赏逐世传”(《翠云庵》)。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周紫芝(1082—1155年),字少隐,号竹坡老人,又号二妙老人、蝇馆主人、 静寄老翁、浣花老人、乌有先生、妙香寮老人、陵阳老子。出生于宣城的一个 士子家庭,少居陵阳山。先生孩提时代入乡校,学科举文。由于他更爱前人优 秀篇章,往往“为之废业”。青年时期以后,长期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 日子。《太仓稊米集》(以下简称本集)卷十四《秀淮亭晚眺时往无为》: “未得三吴去,东来且过淮。要须烦晓浪,聊为洗风霾。飘泊从人笑,穷愁费 力排。平生临水意,老去若为怀。”数十年东奔西走,难得安宁。曾两次以乡 贡身份赴礼部试(一次在宋徽宗政和七年,另一次时间不详),不第。至宋高 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始以廷对第三同学究出生,调安丰军霍邱税,不赴。 监户部曲院,判武林丞。绍兴十五年(1145年)五月为礼、兵两部架阁。绍兴 十七年 (1147年)十二月以承奉郎为枢密院编修官,旋进右宣教郎兼实录院 编修官。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五月出知兴国军,十二月到任。三年后,秩 满乞祠,贫不能归宣城,客居庐山。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卒,享年七十四 岁。
自释赋第六段赏析【南宋】薛季宣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自释赋
第六段
南宋使萧振幕府。次年,因论事不合归乡。二十六年,至毗陵探望孙汝 翼。三十年,以二伯父昌年恩荫鄂州武昌知县(今鄂县),推行保伍法,防备金兵南下,并力 争罢籴。次年九月,金兵至蕲州、黄州以南,诸官均遣回眷属,系马于庭准备逃跑。唯季宣将 家属留在城内死守不去,民心赖以振奋,并乞师于汪澈,得甲三百、楼船十艘,声气甚张,渡 江来归者数千家,江西恃以无恐。三十二年,成《武昌土俗编》2卷,刊行。
THANK YOU!
• 赋文开篇以叙述的笔法,直述此事。在“秕亢阳与襄水飞”的饥年,百姓“饲糠籺”、“人景 希”,昔日满载钱粮的万斛舟,“望悠扬而罔见”。可是,就在这急需赈济之时,“官府号余 曰有敕”,强制性地向百姓征购大量粮食。作者奔走呼号,屡次向郡守申诉民情,但“君门狗 之吠唁唁兮,圆月曀于云雾。足余进而趦趄兮,矢嗫嚅之靡入”。“思徜徉”句以下,主要描 写了作者的心理活动。当他发现自己忧国为民的努力终究化为泡影时,心中异常痛苦,“啜哀 伤而雨泣”。最后,经再三思虑,他决定远离他去,“敢称民而自佚兮,以求其安泰”。抒发 了忧民为国的激情和无奈之极的苦闷。这种激情和苦闷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赋名为 “自释”,实为“自哀”。
作品赏析
• 薛季宣是程氏理学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推崇儒者学以应世的原则,在那个动荡多难的年代, 不管是早年奔走于幕府兵间,还是晚年供职于朝廷地方,他都积极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军 事主张,对外坚决抵御侵略,对内关心民瘼、休养生息,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他经国 济世的雄才大略,这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显得尤为可贵。所以,后人评论说:“朱子喜谈心性 而季宣则兼重事功。”(《四库全书·浪语集跋》)。
碧幢赋第六段赏析【南宋】释居简骈体文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年),字敬叟,号北涧,潼 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 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 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 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 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 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有《北涧文集》十 卷、《北涧诗集》九卷、《外集》一卷、《续集》一卷及 《语录》一卷。《补续高僧传》卷二四、《净慈寺志》卷 八、《灵隐寺志》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 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所记载,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八四O 年),圆仁过思阳岭时,曾见尊胜陀罗尼经幢,幢上篆有佛顶陀罗尼及其序。 由此可见,经幢之建造始于佛陀波利传译《尊胜陀罗尼经》之后。此建造经幢 之风习,于宋、辽时代更见盛行,但其后即渐衰退。
作品赏析
• 《经幢》释义,经幢,及佛教物也,即书以佛教经文之幢。幢之梵名(印度)达瓦若又名计都, 乃以竹竿矗立插地,竿头以种种丝帛宝珠庄校,借表麾群生,制魔众,而于佛前建之。通常有 与「幢」合称幢幡之「幡」者,皆有相同之功用,然以幢者为于柱头部分;幡者,则以长帛下 垂者。(幢幡在中国一般用法则属军营旌旗之用)。
国学 骈体文
碧幢赋
第六段
南宋 释居简
作品赏析
• 碧幢,隋唐以来,高级官员舟车上张挂的以青油涂饰的帷幔。唐·白居易《奉 和汴州令狐令公》:“碧幢油叶叶,红旆火襜襜。”宋·王禹偁《寄献润州赵 舍人》诗:“直庐久负题红药,出镇何妨拥碧幢。”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送 谢倅之临安》词:“好把文经武畧,换取碧幢红旆,谈笑扫胡尘。”
• 经幢的由来,根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说: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 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若有苾刍、苾刍 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幢相近,其影映 身,或风吹陀罗尼上幢等尘落在身上、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 畜生、阎罗王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此等众生 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竹赋第三段赏析【南宋】王炎骈体文

……………………………………………………… ………………………………………………………
《本草纲目》:“淡竹叶气味辛平,大寒,无毒;主治:心烦、尿赤、小便不利等。苦竹叶气味 苦冷、无毒;主治口疮、目痛、失眠、中风等。药用竹叶以夏秋两季采摘嫩叶,晒干、煎水饮; 用量2到4钱”,竹叶还常用于作药粥。据清代曹庭栋名医所编的《老老恒言》记载:“竹叶解渴 除烦,中暑者宜用竹叶一握,山桅一枚,煎汤去渣下米煮粥,进一、二杯即愈”。《多能鄙事.卷 回》:“竹叶粥治老人膈上风热,目赤头痛,视而不见物。”
• 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种子被称为竹 米。有些种类的竹笋可以食用。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 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从古 至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很多竹子的原产地在中国,也称之为中国的 文物标志。
•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 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 猗"。历史上对《诗经》中上述有关竹的记载有不同看法,但事实上指竹子是 确凿无疑的。《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此后各朝代各种典籍中都有竹诗画记 载。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王炎(1137——1218年)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 属江西)人。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 母忧,再调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 议论相得。秩满, 授潭州教授,以荐知临湘县。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 年,迁秘书郎。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著 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 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 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 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所居有双溪, 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生平与朱熹 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后人所重。
明君可以为忠言赋第六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 春秋时期,齐国之成为首霸,与齐威王的开明统治也息息相关。《战国策·齐策》载:齐威王 曾悬赏求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 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赏令一出,“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齐国因此政通人和,邦安 国治,“燕、赵、 攲器,又被称为宥坐之器,在半坡遗址就有发现,被称为小口尖底瓶,古达君王把它放在座位右边,来警示自己要虚 心纳谏。 《荀子 宥坐》原文如下: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 “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 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 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 挹而损之之道也。”
竹赋第八段赏析【清代】吴兆骞骈体文

骈体文
竹 赋 第八段
清代 吴兆骞
作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析
• 吴兆骞在童子时作有《竹赋》,《竹赋》有大量铺张堆砌 的文字,也有一个青春少年的感怀,虽缺少社会内容和思 想深度,但对于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已属难能可贵。 如:惜景光之易迈,念忧乐之无方。抚九春而永望,忆千 里而增伤。
• 《竹赋》出自于《秋笳集》,是由清初诗人吴兆骞创作的 一篇赋。吴兆骞诗风真率清雅,善于将苍凉萧森的境与凄 楚悲怆的情紧密结合,颇为感人。
作者简介
• 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 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 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 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 友人顾贞观恳求于纳兰性德,后经性德父明珠营救, 得以赎还。归后三年而卒。诗作慷慨悲凉,独奏边 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著有《秋笳集》。
THANK YOU!
復如幽茂山椒,宗生烟路。俯碧澗之阴岑,交蒼崖之紆互。涼葉棲霜,脩 篁承露。锁岫靄于冬春,嘯清猨于朝暮。紫花落兮無人,素筍抽兮誰護。
……………………………………………………… ………………………………………………………
崇祯十四年( 1641年) ,十一岁的诗人跟随父亲赴任永州,此后四年里,他游山玩水,视野大为开 阔,目睹、亲历了普通百姓生活,积累了一些社会阅历,期间创作的诗作也多了一些个人思考。 《竹赋》 也就作于此时。《竹赋》:抱偃蹇之娉节,含萋蓓之幽心.出炎洲而独立,临江介而流 音。织桃枝之珍箪,传云母之怪琛。徒观其黛色参差,翠筠窈窕。延华月而玲珑,翳流云而矫。 贴切地表达了少年诗人感时伤事的主旨及内心淡淡的忧愁显示出诗人幼时便具备了不一般的语言 驾驭能力。全面展现诗人过人的才情、杰出的创作才华。
服胡麻赋第六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THANK YOU!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国学 骈体文
服胡麻赋 第六段
北宋 苏 轼
作品赏析
• 《服胡麻赋》批评另类求仙者,指出眼前杂草野花都可能有益健康,延年益寿。《服胡麻赋》里的“譬之膏 油,火之所传而已耶?”庄子原话是:“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二。苏赋庄痕的寓言笔法与自娱倾向知其尽 也。"
• 《苏诗总案》卷二十一编此《服胡麻赋》于元丰五年之下,而卷末又云是元丰四、五年中事,遂编此卷 之末。可见《总案》编年亦无确据。今则更无可考,姑从其说。”苏轼《服胡麻赋并叙》云:“始余尝 服伏苓,久之良有益也。梦道士谓余:‘伏苓燥,当杂胡麻食之。’梦中问道士:‘何者为胡麻?’道 士言:‘脂麻是也’既而读《本草》云:‘胡麻,一名狗虱,一名方茎,黑者为巨胜。其油正可作食。’ 则胡麻之为脂麻,信矣。又云:‘性与伏苓相宜。’于是始异斯梦,方将以其说食之,而子由赋伏苓以 示余。乃作《服胡麻赋》以答之。”苏辙《栾城集》卷17《服茯苓赋》叙云:“余少而多病,夏则脾不 胜食,秋则肺不胜寒。治肺则病脾,治脾则病肺。平居服药,殆不复能愈。年三十有二,官于宛丘,或 怜而受之以道士服气法。行之期年,二疾良愈。盖自是始有意养生之说。晚读抱扑子书,言服气与草木 之药,皆不能致长生。古神仙真人皆服金丹,以为草木之性,埋之则腐,煮之则烂,烧之则焦,不能自 生,而况能生人乎?余既汩没世俗,意金丹不可得也。则试求之草木之类,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 惟松柏为然。古书言松脂流入地下为茯苓,茯苓又千岁则为琥珀,虽非金石,而其能自完也亦久矣。于 是求之名山,屑而瀹之,去其脉络,而取其精华,庶几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因为之赋以道 之。”苏辙“年三十有二”为熙宁三年(1070年),“官于宛丘”指此年正月张方平出知陈州(宛丘),奏辟 苏辙为陈州教授,辙有《初到陈州》诗。“行之期年,二疾良愈”,则当为熙宁五年(1072年)苏辙34岁 时。“子由赋伏苓以示余,乃作《服胡麻赋》以答之”,则苏轼《服胡麻赋》当作于同年,时苏辙为陈 州教授,苏轼为杭州通判。
墨竹赋(苏辙)原文

墨竹赋(苏辙)原文墨竹赋(苏辙)原文及原文墨竹赋苏辙与可以墨为竹[1],视之良竹也。
[1]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露[2],振荡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3],散柯布叶,逮冬而遂。
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4],傲冰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5],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6],振洒缯绡[7],须臾而成;郁乎萧骚[8],曲直横斜,稼纤庳[9]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10]。
子岂诚有道者邪?[1]与可听然[11]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之阳,庐乎修竹之林。
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
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⑾,饮食乎竹间,偃息[12]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
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13],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14]如苍玉。
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15]。
忽依风而长啸,眇[16]掩冉以终日。
笋含箨[17]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
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
至若丛薄[18]之馀,斤斧所施,山石荦埆[19],荆棘生之。
蹇[20]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
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
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21]乎陂池⒃;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
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
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22],亦何以异于兹焉?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注释[1]与可:文同(1018 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
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
以学名世,擅文书画,以善画竹著称,是北宋著名画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 YOU!
பைடு நூலகம்
• 文同“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他与竹为友,日 日俯仰林中之烟云,呼吸吐纳间,竹的操挺之姿、虚怀之德都潜化进他的心里。自然与人心相契,竹与 文同“物我无间”。此时,竹与君子的关系比唐人“比德于竹”又更近了一步。
• 文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笑笑居士,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梓潼郡泰永县(今四川省盐亭县东)人, 为北宋著名画家。曾任邛州知州、洋州知州,宋神宗元丰初年知湖州,病逝于赴任途中,后人称之“文 湖州”。文同诗、文、书、画具佳,尤以善画墨竹著称,创造了画竹以深墨为竹叶面,浅墨为竹叶背的 写意画法,后人争相效仿,被称为“湖州竹派”。苏辙作《墨竹赋》是为赞美文与可所画的墨竹。
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 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
……………………………………………………… ………………………………………………………
文同的墨竹不仅象征了情操高尚的君子,同时也是他自我人格的隐喻,借竹枝的挺拔和竹叶的飘逸来 抒发内心情感。文同的墨竹作品,早在元代就已鲜见,且真伪难辨。历经近千年,今天公认为他 传世墨竹真迹的是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墨竹图》。关于这幅倒垂竹的研究文章很多, 涵盖面也广,涉及气韵、技法、流传等各个方面,在此不做赘述。文同传世书法墨迹仅见跋范仲 淹《道服赞》,萧萧数行,落落从容,笔墨散漫而不怠,结字清奇而可爱。都说“画如其 人”“见字如面”,由文同之书画可见苏轼言辞之恳切。文同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 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 中国古代题画赋肇始于晋、唐,但多模山范水、毕肖人物的“形似”局限。至北宋苏轼、文同、米芾等 人提出“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诗、书、画异迹而同体 的观念,主张论画明理,体物写意,追求高标远韵的“神似”境界,于是使题画赋成为与题画诗相媲美 的抒发自我心胸的文人赋。苏轼在《文与可画贫笃谷偃竹记》中提出“成竹在胸”和“身与竹化”的观 点,其《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亦云:“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此赋或是作者为对此理论观点作一形象化诠释 而创作,同时巧妙地赞美了文同高洁的人格和纯朴率真的节操,从而表自己的思想情趣和审美理想。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 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 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 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 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 宗时追谥“文定”。
国学 骈体文
墨竹赋
第六段
北宋 苏 辙
作品赏析
• 《墨竹赋》是北宋诗人苏辙创作的一篇赋。此赋先写文同画艺的高超,再写文同画艺高超的原因,最后 指出文同画竹合乎大道。全赋语言简洁凝炼,流畅疏宕,准确精到,既形象鲜明,又意义深邃,句式整 齐中有变化,音韵节奏跳荡活泼,语言形式与内在意蕴的表达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这个道理就是:先要“胸有成竹”,但动笔的的时候, 又不能墨守成规,须随手写去,千变万化。这也就是郑板桥所谓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 中之竹”。
• 文同之前的竹画,多为双勾着色,而且仅作背景。文同则单画竹,以水墨单色一笔画出竹的竿、节、枝、 叶,并首创以深墨的叶为正面,淡墨的叶为背面。后人谓之墨竹画。画竹必先爱竹,文同作诗赞美竹: “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他命其住舍为“墨君堂”,在四周广栽竹林,他观竹,赏竹,画竹,提 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见解。他曾指点苏东坡:“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 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然而他的画竹,不只是画 竹之状,更是寄情于竹,借竹之荣、枯、丰、瘠,抒写人的悲、欢、穷、达。
作品赏析
• 文同的故乡在四川,川蜀之地的竹子尤为特别,簇簇丛丛,叶阔竿长,不见结顶,遮天蔽日,生长之势 用凶猛形容亦不为过。文同曾在故乡建“墨君堂”,并自比王子猷的居室。墨君就是墨竹,文同“嗜竹 种复画”,以“墨君”名其室。
• 南宋家诚《丹渊集拾遗卷跋》:“湖州三仕于邛,笔墨遗迹甚多。后一百三十年,诚之被命守邛,凡故 旧之相属者,必湖州墨林是求。”可见影响之深且广。文同是苏轼、苏辙兄弟的从表兄,与三苏交谊很 深。操韵高洁,以学名世,尤擅墨竹。元丰二年(1079年)去世,苏轼作《筼筜谷偃竹记》以示悼念。 老苏曾有“与可许惠所画舒景,以诗督之”一首,形容文同作画时的神态“昼行书空夜画被,方其得意 尤若痴”。苏轼与文同的交往就更亲密了,二人常有诗歌书画往来。苏轼亦擅长墨竹,常与文同在一起 研讨书画技法,颇得文同之真传。文同与苏辙的关系也很密切,两家联姻,经常互赠诗书信札,过从甚 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