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水质调控论文池塘水产养殖论文:池塘水产养殖与水质调控

合集下载

池塘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与改良

池塘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与改良

养殖与饲料2022年第04期采取防寒保暖、合理通风换气、加强日常管理和疫病防控等综合措施,来有效减少低温寒潮气候给禽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只有尽可能地提供温度适宜的禽舍气候环境,畜禽才能发挥最佳的生产性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1]樊世明,黄春喜,何斌,等.别让鸡舍低温偷走您的利润———正大博士用实验告诉你温度对蛋鸡利润的影响[N].家禽信息快报,2022-01-16(6).[2]TALUKDER D S ,SHARMA P.Development of dietary fiber rich chicken meat patties using wheat and oat bran[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technology,2010(47):224-229.[3]高玲.笼养肉鸡饲养管理要点[J].养殖与饲料,2021,20(9):66-68.【责任编辑:刘少雷】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为养殖户带来了良好的养殖效益,但是,由于受养殖空间水面和养殖户片面追求高产、滥用药的影响,出现养殖水体环境、水质生物链被破坏的情况,导致池塘水产养殖水质调控与改良更加复杂。

养殖水体水质作为水产养殖生产的重要关键因素,水产养殖户要全面了解池塘水质恶化的危害,并积极探索和应用池塘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与改良的方法,确保池塘水质良好,提高池塘生产力,促进池塘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稳定发展。

1池塘水质恶化的指标及对水产养殖的危害水质恶化会给池塘水产养殖造成一系列的危害[1]。

1)污染水体。

池塘水质恶化会导致池塘中积累大量的有机物,且池塘底层水体中还会积累大量的硫化氢、氨、低级胺类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

2)限制水生生物正常生长。

池塘水质恶化会导致池塘水体酸碱不适,水体酸碱不适一方面会破坏水体物质的正常循环,从而限制水体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会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从而会限制水生生物正常生长。

水产养殖池塘的治理和水质提升技术

水产养殖池塘的治理和水质提升技术

水产养殖池塘的治理和水质提升技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剧,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水产养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

然而,由于水产养殖池塘的过度利用和管理不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水质下降,水生态系统失衡,从而影响了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治理水产养殖池塘并提升水质成为了当今养殖业的重要课题。

首先,对于水产养殖池塘的治理,关键在于合理规划和设计。

因为水产养殖池塘内部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水质的良好与否。

为了改善养殖池塘的水质,可以采取科学的设计方法,根据不同水产品种的需求,合理划分池塘的大小,避免过度密集养殖,从而减少饲料残渣、排泄物和底泥的堆积,保持池塘的清洁。

同时,在池塘的设计上也应充分考虑水流的通畅和循环利用,避免死水区的形成。

这些设计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的累积,还能促进污染物的分散和稀释,最大程度地改善水质状况。

其次,水质提升技术是改善水产养殖池塘水质的关键。

在水产养殖池塘中,污染物主要来自饲料残渣、养殖废水和周边环境的污染物输入等,因此,通过利用一些先进的水质提升技术来过滤和净化污染物是十分必要的。

其中,生态滤池技术是一种较常用的处理水质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水产养殖池塘旁边建立生态滤池,将养殖废水引入,经过滤波器和生物过滤器的净化作用,将污染物去除或降解,然后再回流到养殖池塘中,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氧、增氧等技术提升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促进水中的氮、磷的氧化还原作用,从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纳米材料、微生物等进行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另外,水产养殖池塘的管理也是水质提升的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可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尽可能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首先,严格控制养殖密度。

水产养殖过度密集会导致废弃物、养分和污染物的快速积累,从而加重水质的负荷。

通过合理调整养殖密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以有效降低水质污染的程度。

其次,定期清理养殖池塘。

鱼塘水产养殖技术水质调控

鱼塘水产养殖技术水质调控

鱼塘水产养殖技术水质调控
首先,鱼塘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需要保持水体的稳定性。

水体的稳定性是指水质参数的稳定性,如pH值、溶解氧、温度等。

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可以减少对鱼类的压力,促进其生长和繁殖。

水体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定期检测水质参数,并进行相应的调节来保持。

其次,鱼塘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需要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在养殖过程中,鱼类排泄物、饲料残渣以及养殖池周围的污水等都会造成水质污染,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

常用的方法包括增加水体的曝气量,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同时使用过滤器和生物滤清器来净化水质。

此外,鱼塘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还需要控制水体中的有害微生物的繁殖。

在养殖过程中,水体中的有害微生物很容易繁殖,如细菌、寄生虫等会对鱼类产生威胁。

因此需要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如使用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以减少有害微生物的繁殖。

最后,鱼塘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还需要控制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

悬浮颗粒物会影响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同时还会影响鱼类的视觉和呼吸等功能。

因此需要使用过滤器和澄清剂等方法进行去除。

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活性炭、陶瓷过滤器、布袋过滤器等,以去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

总之,鱼塘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通过保持水体的稳定性、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以及控制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等方法进行调控。

只有保证水质的优良,才能保证鱼类的健康生长和繁殖,提高养殖效益。

池塘水产养殖论文

池塘水产养殖论文

池塘水产养殖论文1解决池塘水产养殖中水质问题是发展健康、高效生态水产养殖业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社会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水质问题不可避免地对水产品健康生长造成危害,间接影响食用者身体健康,人们对水产品健康状况愈加重视。

其次,大力解决池塘水产养殖中水质问题是当前环境下发展健康、生态、可持续水产养殖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池塘水产养殖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2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危害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植被锐减、大气污染、工业排放等因素都对自然水体构成严重危害,致使水质状态每况愈下,对池塘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

综合来讲,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2.1池塘水体中PH值异常。

PH值即酸碱度,是衡量水体酸碱度的重要指标,PH值异常对池塘水产品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水产品死亡。

当PH值过低时,水体呈现酸性,致使在水中生长的水产品血液PH值降低,水产品动物血液载氧能力下降,容易造成动物生理性缺氧,晕厥而浮出水面。

当水体PH过高,水体呈碱性,此时水体腐蚀性强,容易对动物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引起动物大量死亡。

此外,水体PH值异常还容易使水体中的微生物受到抑制,有机物常留水体,不易分解,水体毒性强,动物不易生存,更谈不上生长发育。

2.2水体中氨氮含量高导致水质变差。

水体中氨氮含量高,会致使池塘动物中毒,引发动物肌肉痉挛,甚至出现不正常的游泳姿势,最终导致动物死亡。

池塘水体中氨氮含量高主要源于池塘多为封闭性水体,水体不循环流动,加之水体中微生物分解,动物粪便排放,废料不当使用等因素。

2.3池塘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水质受到严重影响。

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对动物的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动物死亡。

它在养殖水产的池塘水体中出现主要是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中形成并残留下来的。

水体中动物排放的粪便,微生腐物的分解产生大量氨氮,氨氮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亚硝酸盐这种有毒物质。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与养殖环境改善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与养殖环境改善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与养殖环境改善水产养殖是指人工筹措或繁殖鱼类、虾类和贝类等水生生物,并在一定的水环境中进行的生产活动。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保证养殖环境良好的重要方面。

本文就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与养殖环境改善进行探讨。

一、水质调控的重要性水质是水产养殖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和养殖效益。

良好的水质条件能提高养殖动物的存活率,促进其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增强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最终提高养殖效益。

1.1 控制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溶解氧是水体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对养殖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过高或过低的溶解氧含量都会对养殖动物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合理的通风设施和水质管理措施,控制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是保障养殖动物正常生长的重要措施。

1.2 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氨氮是水体中最常见的有毒物质之一,能够直接损害养殖动物的健康。

高氨氮含量容易导致养殖动物的呼吸困难和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增加疾病的风险。

通过定期清理废料、控制投料量和加强水质监测等手段,可以有效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提高养殖环境的质量。

1.3 控制水体中的pH值水体中的pH值是表征酸碱程度的指标,对养殖动物的生长和代谢都有重要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导致养殖动物的应激反应增加,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通过适当的添加酸碱剂和监测水体中的pH值,可以保持水体的稳定性,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

二、养殖环境改善的方法除了调控水质外,改善养殖环境也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养殖环境改善方法。

2.1 合理规划养殖场址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址是改善养殖环境的前提。

要避免选择过度污染的区域,同时考虑到周边环境的因素,如风向、流动水源等。

合理的场址规划能有效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和环境污染。

2.2 加强养殖动物的管理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措施对养殖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

加强对养殖动物的健康监测和疫病防控,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定期清理池塘底泥等,可以减少废物堆积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提高养殖环境的质量。

池塘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探讨

池塘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探讨

池塘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探讨何文新S h u i c h a n y u y e若要确保水质达到安全的水平,则需要对抑制水产生长于生存的各类因素有一个详细地了解,同时要把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在此过程当中,水质参数的大小也会影响着对鱼类的正常生长发育。

对此,本篇文章针对吃糖池塘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进行论述,望能够对大家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池塘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方法1、水位的控制要想做到对水位的科学有效掌控,确保水体资源被鱼高效的运用,达到很好地吸收效果,在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鱼类为变温动物,对此,水温对于鱼类的生理代谢功能、自体免疫功能等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不容忽视的,通常状况下,鱼类能够适合的水体温度达到。

一般情况下鱼类的最佳水温是20℃~30℃之间,在夏季,水位的温度可以通过水温的调节来控制,同时在水温的调节方面,还需要按时换水,并且在换水的过程中严格控制每次换水的量,一定不能出现大排大进的现象,并且平均1次换水量不可超出10cm。

2、水生植物的栽培在整个水环境下水生植物的作用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

水体生物当中,有一部分的水生植物起到了改善水体中亚硝酸氮、氨氮等有害物质进一步改善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出现,除此之外,无论是水体植物或是鱼类的饵料,通常都能够在池塘养殖过程中来栽植一些伊乐藻、水浮莲等等,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问题是,贝壳类、滤食类、鱼类等是不适合在水体中栽培的。

3、水质因子的调控从水质因素调控的角度来看,通常针对的是水质中的化学因素来做出的系统性控制。

我们从水体pH数值进行分析,生石灰可起到调节水体pH数值的显著作用。

站在水体溶解氧的立场进行分析,在水体溶解氧低的状况下,可通过增加水体中含氧数量的方式来达到增加氧气的作用。

此外,我们可以适当的增添水体中的氧气的含量。

针对水体中的各类氨氮、硝酸氮等有害物质超出规定标准的问题,可通过增加溶解氧的方式来对水质进行调节,亦可利用微生物制剂对水体质量进行改善。

水产养殖学论文:浅析水产养殖的水质管理

水产养殖学论文:浅析水产养殖的水质管理

浅析水产养殖的水质管理【摘要】水体是鱼类动物生存生活的环境,与我们人活在空气里是一样的,所以水质对鱼类的重要性就如空气对人的重要性一样,直接影响到健康生长和发育,影响着生产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水;水质;养殖;管理在水产养殖中,水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每一种水产动物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水质条件,水质若能满足要求,养殖动物就能顺利生长发育;如果水质的某些指标超出生物的适应和忍耐范围,轻者动物不能正常生长,重者可能造成养殖动物的大批死亡,引起经济损失,可见水质管理对于水产养殖的重要性。

一、池塘养殖水质概述(一)池塘养殖水质指标透明度:前期20-30cm,中期30-40cm,后期40-60cm;PH(酸碱度):8.2-8.6;DO(溶解氧):大于4mg/L氨氮:小于0.1mg/L;H2S(硫化氢):小于0.03mg/L;亚硝酸盐:小于0.05重金属:汞0.0005mg/L,铜0.01mg/L,铝0.05mg/L,钾0.005mg/L(二)池塘优良水色的标准1.优良水色的特点。

优良水色具有“肥、活、嫩、爽”的特点:肥就是浮游植物多,易消化种类多。

活就是水色不死滞,随光照和时间不同而常有变化,是浮游植物处繁殖盛期的表现。

嫩就是水色鲜嫩不老,易消化浮游植物多,细胞未衰老。

爽就是水质清爽,水面无浮膜,浑浊度小,透明度一般大于20~25cm,水中含氧量较高。

2.池塘水色鉴别。

(1)瘦水与不好的水:水质清淡,透明度大,60~70cm以上,多生有丝状藻或水生维管束植物。

①暗绿色:水面常有暗绿色或黄绿色浮膜,团藻类、裸藻类较多。

②灰蓝色:透明度低,浑浊度大,水中颤藻类等蓝藻较多。

③蓝绿色:透明度低,浑浊度大,天热时水面有灰黄绿色的浮膜,水中微囊藻、囊球藻等蓝绿藻较多。

(2)较肥的水:一般呈草绿带黄色,浑浊度较大。

(3)肥水:黄褐色或油绿色。

浑浊度小,透明度25~40cm。

硅藻、金藻或隐藻较多。

水产养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池塘养殖水质的测定与改良

水产养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池塘养殖水质的测定与改良

目录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与调研 (1)第二部分设计说明 (3)第三部分设计成果 (4)第四部分结束语 (13)第五部分致谢 (14)第六部分参考文献 (15)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与调研1、设计任务:通过对不同养殖水体进行观察与研究,了解池塘养殖良好水质的一般特征,以及池塘水体的理化指标(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异常对养殖品种的危害,同时进一步掌握如何针对性的处理理化指标的异常。

2、设计思路:养鱼即养水,这个道理已经被人们所公认,但是什么样的水是好水,或者说好水有什么标准,则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现在水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被人们认可,很多养殖户和技术员均有水质测量盒乃至比较先进的水质测量仪器。

但是很多人不能正确的使用水质测量仪器,分析测量结果,并将测量的结果用来指导生产,从而产出无公害、无污染的水产品。

3、设计方法:(1)在综合实践的前提下,查阅相关资料,并设计方案;(2)选择池塘定时测量养殖水体的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含量并记录数据;(3)结合养殖户的投饵,下肥等日常管理以及天气变化归纳总结出导致水质理化指标异常的原因并做好记录;(4)总结出针对性的水质理化指标异常的处理方案,并对选择池塘进行调控防治;(5)收集整理数据,撰写方案设计书。

4、课题相关资料: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GB6920水质PH值的测定、GB7481水质氨的测定、GB748水质溶解氧的测定图1养殖水体现状图2 水质的日常测定图3养殖前池塘地质处理5、调研的目的和总结(1)调研的目的: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

”水是鱼、虾、蟹、鳖、龟、蛙等水产养殖动物的生活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到产量和经济效益。

每一种水产动物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水质条件,水质若能满足要求,养殖动物就能顺利生长发育,如果水质的一些基本指标超出生物的适应和忍耐范围,轻者养殖动物生长速度缓慢,成活率降低,饲料系数提高,经济效益下降,重者养殖动物全部死亡,或是通过某些途径危害到人体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塘论文水产养殖论文:池塘水产养殖与水质调控
摘要:随着高密度、集约化水质养殖生产的发展,养殖水体的水质变化频率的加快,造成池塘水质富营养化,再加上现今池水污染源的增多,水质管理比过去更为重要,水质的好坏与养殖产量、病害和经济效益关系十分密切。

水质管理要采取综合管理,使水质条件满足水产养殖对象的要求。

关键词:池塘水产养殖
一、池塘进排水的时机选择
池塘进排水是改善水质条件的必要措施,经常进排水可以增加池内的氧气供应,及时排走代谢毒物,还可以补充池内小型饵料生物和控制池内单胞藻类的密度。

高温季节进排水还可以有效地改善底质条件和降低水温。

其换水量可根据生长个体的不同生长阶段、水温及天气情况、个体的活动情况和水质状况来确定。

掌握好进排水时间是进排水的要领。

一是白天少换、晚上多换;二是天晴少换、天阴多换;三是有风少换、无风多换;四是大池少换、小池多换;五是池内生物量过高多换、否则少换;六是水色过浓透明度低于20 cm多换;七是进换水时,要先排后灌,排底层水,灌上层水。

二、养殖水质调控措施
1、物理调控措施。

1.1使用增氧机。

增加水体溶氧,加大水体循环。

主要方法是在晴天有太阳的午后使用增氧机
1-2小时,其作用是使池水形成上下对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提前化解底层“氧债”,散逸水中氨氮与有毒气体,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

1.2定期换水。

定期放出或抽出底层20-30cm污染水,注入新鲜水。

作用是排除被污染的有毒有害水体,降低池塘污染因子,减轻水体压力。

1.3使用吸附剂。

全池泼洒膨润土或沸石粉,使用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被吸附后沉淀于池底。

使用量一般为膨润土
100kg/亩,沸石粉为13-20kg/亩,在水质严重恶化时具有临时缓解作用。

2、化学调控措施。

2.1泼洒增氧剂。

增氧剂对水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为水体有机物的分解提供足够的溶解氧;二是增加水体钙离子,稳定水体酸碱度;三是降低氨氮含量,去除水中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四是可达到杀死致病疾,沉淀水体悬浮物的作用。

2.2氯法处理。

氯法水体调控措施一般采用具有稳定性的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钠全池泼洒,用量分别为0.3ppm和0.5ppm,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根据水质情况适当增加30%内用量。

二氧化氯是是一种强氧化剂,不但能有效降解水体中有机物,降低蓝澡数量,破坏水体中的微量有机物,且可作为降解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辅助剂,是一种常用的具有水质调节和高效杀菌功能的水产药物。

次氯酸钠同样是一种强氧化剂,在水体中经
水解后形成次氯酸,次氯酸再进一步分解形成新生态氧,新生态氧的的极强氧化性使菌体和病毒上的蛋白质等物质变性,同时分解掉水体中有毒有害的有机物质,起达净化改良水质的作用。

2.3化学沉淀法(亦称去氨氮法或map法)。

此法一般适用于高浓度氨氮和碱性较强的水体中,ph太低不易沉淀,在生产中较少应用,作为参考。

一般使用镁盐和磷酸盐,使之与氨氮浓度成1∶1∶1比例(mg2++nh4++po43-)结合成mgnh4po4物质沉淀,使水体中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8%以上,此沉淀物不吸附重金属,亦是上佳的缓释肥料。

三、生物调控
生物调控是指利用生物的方法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
功能以达到改良水质的目的。

1、接种光和细菌、硅藻、水草。

光和细菌在水产上的应用是因为其具有优良的特性:光和细菌的固氮作用将水体中的游离氮气固定在自身体内,使得生态系中的氮含量增加,这对氮限制的水体更有意义。

光合细菌能驱除水体中的小分子有机物、h2s等有害物质,降低池塘有机物的积累以净化水质,并能促进物质循环利用。

光合细菌能显著抑制某些致病菌的生长繁殖,达到以菌治菌的目的。

光合细菌本身营养丰富,形成菌团后能被鱼类摄食,作饵料添加剂可提高饵料转
化效率,增强鱼的抗病力。

接种硅藻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改
良水质的新措施。

硅藻是某些鱼类良好的天然适口饵料,在缺乏硅藻的水体中引入硅藻并使之成为优势种,必能提高鱼产力。

但如何才能使引入的硅藻在与其他鱼类不易消化的藻类的竞争中生存并成为水域中的优势种,并且长期保持优势,目前尚待研究。

水草能有效地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以及人工合成的有害物质,因此常常成为净化水质的手段之一。

在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中常应用收获水草法移去水体中一部
分n、p,以减轻富营养程度。

在一些以游钓为目的“藻型”池塘或主养喜清瘦水质的鱼类(如鲑鳟鱼类)的池塘中适当
接种水草可控制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质。

但在主养滤食性鱼的池塘中不宜引入水草,以免鱼类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下降而减产。

2、混养鱼类。

鲤、鲫是杂食性底栖鱼类,它们在池底的活动会使底泥中的营养盐回到水体中参加物质循环,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

鲤不利于水草的生长,并且使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丰度大幅度降低,但能提高藻类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混养鲤、鲫有利于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提高。

放养滤食性鱼类对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水质状况也会有较大影响。

鱼类对浮游植物的大量摄食并不能使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降低,这是因为更小型的藻类得以增殖,而鱼类对
浮游植物摄食则会减轻浮游植物所承受的摄食压力,浮游植
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因而上升,鱼产力也会得到提高。

另外,滤食性鱼类对大型浮游植物的滤食使得其水域初级生产力不会升得过高。

可见滤食性鱼类对保持浮游植物多样性和维持池塘生态系的稳定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放养不同的鱼类对水质会有不同的影响,根据鱼类各自的生活习性适当混养,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养殖格局,有利于充分利用养殖空间,提高鱼产力,更有利于维护鱼池生态系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巫道镛. 增氧机的发展水平及主要性能[j]. 渔业现代化, 1993,(04).
[2]于涛, 刘文斌, 薛学坤. 池塘养殖红螯螯虾试验[j]. 淡水渔业, 1999,(10).
[3]黄平. 池塘养殖乌鳢高产技术[j]. 渔业致富指南, 1999,(21).
[4]刘源泉. 欧鳗池塘养殖高产试验[j]. 内陆水产, 2002,(09).
[5]吕日福. 池塘养殖中常见的水质类型[j]. 渔业致富指南, 200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