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化疗药物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与药物研究

生物标志物与药物研究1. 引言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指的是能够在生物体内测量或评估生物过程、生物状态或生物反应的一种特定指标。
通过对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和预后评估,并且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章将重点介绍生物标志物与药物研究的关系,并探讨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2. 生物标志物的分类根据其来源和性质的不同,生物标志物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生物标志物包括:2.1 遗传标志物遗传标志物是由基因变异或突变引起的,常用于诊断某些遗传性疾病。
例如,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是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遗传风险因素。
2.2 底物标志物底物标志物是反映生化代谢过程的分子,其浓度和代谢产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例如,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可作为冠心病风险的指示。
2.3 影像标志物影像标志物是通过医学影像技术观察到的特定结构或功能改变,常用于肿瘤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
例如,肿瘤大小、形态和代谢活性等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来评估。
2.4 蛋白质标志物蛋白质标志物是在特定生理状态下产生或表达的蛋白质,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药效评估等领域。
例如,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
3. 生物标志物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在药物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价值和广泛应用。
以下是几个例子:3.1 药效学评价通过监测药效学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变化,可以评估药物对特定靶点或疾病状态的影响。
例如,在抗癌药物开发过程中,通过检测肿瘤大小、细胞凋亡率等指标来评估药效。
3.2 安全性评估针对一些药物在体内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通过监测相关生化指标如肝功能、肾功能等进行安全性评估。
这些指标可以及早发现潜在毒副作用,以保障患者安全。
3.3 药代动力学借助生物标志物的测量结果,可以了解药剂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这有助于优化药剂给药方案和个体化治疗策略。
肿瘤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肿瘤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肿瘤是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之一。
它是由不正常增殖的细胞组成的,它们从人体内的正常细胞中分化出来。
肿瘤细胞通常不遵守人体内的调控机制,这使得它们成为不受控制的生物体。
因此,研究肿瘤和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生物标志物是指在生命体内测量或观察到的生物化学物质,它们可以是DNA、RNA、蛋白质、代谢产物等。
生物标志物可以用来诊断疾病、跟踪疾病的进程、预测疾病的风险以及评估疾病的疗效。
生物标志物在肿瘤研究中尤其重要,因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需要在早期发现较为准确的生物标志物。
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许多与肿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例如,CA125是卵巢癌的标志物,CEA是结直肠癌的标志物,AFP是肝癌的标志物。
这些标志物可以通过血液分析等方法来检测,以帮助诊断和监测肿瘤。
在肿瘤研究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筛选标志物。
肿瘤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或代谢产物可以用来筛选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这个过程需要将肿瘤细胞分离、培养并分析分泌物。
第二个方面是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一旦筛选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需要进行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这个过程需要从患者的血液、尿液等样本中检测生物标志物,并将其与正常人的标志物进行比较。
第三个方面是生物标志物的验证。
验证是确定生物标志物是否可以用于肿瘤筛查的最终步骤。
这需要进行大量的验证实验,例如对不同类型的肿瘤进行测试,以确定生物标志物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除了筛选、鉴定和验证生物标志物之外,还有一些新技术在肿瘤研究中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可以用来研究肿瘤细胞分化的动态变化,从而为研究肿瘤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角度。
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中,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生物标志物可能会被多种疾病共用或存在假阳性等情况。
此外,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不同类型的肿瘤变异性巨大,使得选择适用于所有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变得更加困难。
生物标记物诊断蒽环类化疗药物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生物标记物诊断蒽环类化疗药物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蒽环类药物作为抑制细胞生长的抗生素,在半个世纪前被发现,当今以多柔比星为代表的抗肿瘤化疗药物已广泛应用在临床实践中。
不幸的是,该类药物引起的心脏副作用使肿瘤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大于肿瘤复发。
尽管心脏肿瘤学近年来已备受关注,然而由于没有能力充分预测肿瘤治疗所带来的相关心血管副作用,导致了低估或过度诊断心脏毒性,甚至有时不恰当的终止了肿瘤患者的生命救治。
《2016欧洲心脏病学会癌症治疗与心血管毒性实用指南》将肿瘤相关心血管毒性分为9类: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心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瓣膜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血栓栓塞性疾病、周围血管病和卒中、肺动脉高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抗肿瘤药物挽救生命的同时预防或减轻心脏毒性,促进潜在心血管副作用与抗肿瘤治疗最大效益的平衡,是心脏肿瘤学的治疗目标[1-5]。
现对生物标记物诊断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传统生物标记物国内外学者对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损伤的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一般认为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为主要因素[6]。
肌钙蛋白作为心脏唯一的结构蛋白,是心肌特殊同源异构体,缺血使细胞膜的完整性发生改变,溶胞浆池快速耗尽。
当心肌细胞受到破坏时,进一步使肌钙蛋白释放入血。
因此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损害,超敏肌钙蛋白因更敏感被广泛应用作为心肌缺血的早期标志。
研究发现所有蒽环类药物治疗患者中Hs-cTnT值均正常,且在不同累积剂量分组中其数值并无区别,甚至当NT-proBNP升高和/或EF中度降低时,其值仍正常[7]。
与之相似的研究,对比NT-proBNP和cTnT值对预测迟发性心脏毒性的价值,发现所有患者中只有NT-proBNP值异常,且在该值升高的亚组中,LVEF值下降更明显[8]。
这表明了cTnT和Hs-cTnT并不是监测迟发性心脏毒性的理想敏感指标。
但值得关注的是cTnT可以作为急性心脏毒性的检测指标,有研究发现在cTnT升高的患者中,LVDD在6个月时有明显改变(P=0.0026),而在NT-proBNP明显升高的患者中,并未观察到任何ECHO值的改变[9]。
最新版生物标志物丨肿瘤常见分子标志物之PD-L1

最新版⽣物标志物⼁肿瘤常见分⼦标志物之PD-L1说到PD-L1,⾸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免疫检查点”,免疫检查点其实是指那些抑制CTL激活(cytotoxic T lymphocyte,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称杀伤性T细胞)的相互作⽤。
这些检查点是免疫反应的⾃然设计,它充当CTL的“制动器”,允许CTL激活⼀段时间,但不允许反应⽆限期地进⾏,这种机制是免疫反应的众多调节机制之⼀。
那么,PD-L1到底有什么作⽤呢?肿瘤细胞表⾯通常会⾼表达PD-L1(伪装者),当这种“伪装者”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的“警察”(PD-1)接触时(PD-1/PD-L1信号通路),“警察”会错误的将肿瘤细胞当成“⾃⼰⼈”,进⽽躲过遏制肿瘤⽣长的“哨卡”,这就是免疫逃逸。
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形成的关键,也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突破⼝,所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就是通过这样的原理,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使得免疫系统能够再识别、杀死肿瘤细胞。
在这⾥,也需要强调⼀下,并不是只有肿瘤细胞才会表达PD-L1,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也会表达PD-L1(如果读过本公众号之前的⽂章,应该有所了解),这些表达于⾮肿瘤细胞表⾯的PD-L1其实也参与了抑制激活型T细胞,所以在预测药物疗效时候,应该把这部分考虑在内,⽐如SP142抗体就是通过计算TC和IC的PD-L1表达量来指导罗⽒的Atezolizumab⽤药的。
PD-L1⽣物学意义PD-L1与PD-1相互作⽤是通过阻断抗原呈递的阳性信号传导,对免疫监测系统进⾏“制动”。
因此,可以使⽤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来“解除制动”并发⽣免疫监视和免疫介导的肿瘤细胞杀伤,导致免疫介导的肿瘤应答。
PD-L1病理学意义PD-L1这种⽣物标记在许多肿瘤类型中的作⽤是不确定的。
虽然PD-L1阳性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效,但PD-L1阴性并不排除潜在获益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可能。
大细胞肺癌化疗方案

大细胞肺癌化疗方案简介大细胞肺癌是肺癌中的一种少见的类型,占据所有肺癌病例的约5-10%。
与其他类型的肺癌相比,大细胞肺癌生长较快且有较高的转移率,对治疗反应不太敏感。
因此,针对大细胞肺癌的化疗方案需要更加积极和有效。
化疗药物大细胞肺癌的化疗方案通常采用多药联合化疗,以增加疗效。
以下是常用的化疗药物:1.铂类药物:如顺铂、卡铂,可与其他化疗药物配合使用,增加治疗效果。
2.咪唑类药物:如依托泊苷、紫杉醇,可阻断癌细胞的分裂过程,抑制肿瘤的生长。
3.抗代谢药物:如培美曲塞、氟替卡波,通过阻断癌细胞的DNA合成和修复来抑制肿瘤的生长。
4.其他药物:如吉西他滨、替菲替尼,也常被纳入大细胞肺癌的化疗方案中。
化疗方案大细胞肺癌的化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患者年龄、肿瘤分期和身体状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化疗方案供参考:方案一:PE方案•首次治疗:顺铂80-100mg/m²静脉输注,第1天;培美曲塞500mg/m²静脉输注,第1天。
每3周为一个化疗周期,一共进行4-6个周期。
•次要治疗:卡铂100mg/m²静脉输注,第1天;培美曲塞500mg/m²静脉输注,第1天。
每3周为一个化疗周期,一共进行4-6个周期。
方案二:Pemetrexed/卡铂方案•首次治疗:卡铂75-100mg/m²静脉输注,第1天;依托泊苷500mg/m²静脉输注,第1天。
每3周为一个化疗周期,一共进行4-6个周期。
•次要治疗:卡铂75-100mg/m²静脉输注,第1天;依托泊苷500mg/m²静脉输注,第1天。
每3周为一个化疗周期,一共进行4-6个周期。
化疗效果评估在进行大细胞肺癌化疗方案后,需要及时评估治疗效果。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1.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等,可观察肿瘤的体积变化。
2.血液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检测、血常规等,可评估肿瘤的活动性和患者的整体状况。
临床治疗癌症常用的化疗药物-常用化疗药物

临床治疗癌症常用的化疗药物-常用化疗药物标签:代号,白血病,疗效,白细胞,静脉,粒细胞,较好,抑制,功能,又名,滴注,抗癌药,不良反应,药物,霉素,淋巴细胞,骨髓,肺癌,乳腺癌,细胞简介:一、化疗药物显神功迄今,已证实有100多种对人体癌症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从而填补了癌症无药的空白、现将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简单介绍如下。
(一)烷化剂烷化剂是指和核酸或蛋白质发生反应,使其失去生理功能的一类药物。
1.氮芥正文:一、化疗药物显神功迄今,已证实有100多种对人体癌症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从而填补了癌症无药的空白、现将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简单介绍如下。
(一)烷化剂烷化剂是指和核酸或蛋白质发生反应,使其失去生理功能的一类药物。
1.氮芥氮芥简写代号为NH2或NM,对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及癌性胸、腹腔和心包腔积液有较好的疗效,且作用快,但对胃肠反应和骨髓抑制较严重。
2.环磷酰胺又名癌得星,代号为CTX、CYT或CPA,是一种静脉滴注的抗癌药,抗癌范围广、效率高、应用广泛的抗癌药,对大多数癌症均有治疗作用,用量加大,疗效增加,但大剂量应用会引起毒副作用,如引起恶心、呕吐、出血性膀胱炎、心肌炎、肺纤维化、中毒性肝炎、脱发等。
3.塞替派塞替派代号为TSPA,是一种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用药,对晚期乳腺癌和卵巢癌有效,对膀胱癌可有竽膀胱腔内灌注效果较好,全身毒性反应低,用量过大也可引起恶心、呕吐、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
4.白消安(马利兰)白消安代号为BUS或BSF,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口服有效药物,且疗效较好,应根据血象和骨髓象掌握用药,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无效。
胃肠反应较轻,但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皮肤黑色素沉着,男性睾丸萎缩以及脱发等。
(二)抗代谢药此类药主要抑制核酸和蛋白质合成1.甲氨蝶呤甲氨蝶呤代号为MTX,可用于静脉滴注、口服或鞘内注射,是常用的抗癌药。
对急性白血病和绒毛膜癌有较好的疗效。
对恶性淋巴瘤、成骨肉瘤、头颈部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等亦有疗效,易引起口腔溃疡、出血性肠炎,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皮肤色素沉着等。
临床常见10大常用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临床常见10大常用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类特殊分子,其在肿瘤的诊断、疾病分期、预后评估、疗效监测和复发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以下是临床常见的10大常用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1. 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CEA)是胎儿期消失后在成年人体内只有极微量存在的标志物,常见于消化道、肺、乳腺等多种恶性肿瘤。
临床上常用于结直肠癌的筛查、肺癌的诊断和疗效监测。
2. 碱性磷酸酶(ALP)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存在于人体组织和血清中的酶类物质,它在骨组织重塑和体内磷酸盐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升高的ALP水平常见于骨肿瘤、肝胆疾病等疾病,在肿瘤筛查和骨转移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3. 碳酸酐酶 IX(CA-IX)碳酸酐酶IX(CA-IX)是一种与细胞外环境酸化相关的肿瘤标志物。
CA-IX的表达通常与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形成和侵袭能力相关,尤其是肾癌、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
CA-IX的检测可以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4.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前列腺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诊断和疗效监测。
PSA的升高与前列腺癌的风险增加相关,但也可能出现于前列腺炎症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等非恶性疾病中,所以PSA必须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5. 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AFP)是胎儿早期肝脏和胆囊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成年人身体内只有极少量。
AFP的升高常见于肝细胞癌、胚胎性肿瘤和生殖细胞肿瘤等。
AFP的检测主要用于肝癌和睾丸癌等特定肿瘤的筛查、诊断和预后评估。
6. 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25(CA-125)是一种产生于卵巢上皮细胞的蛋白质,CA-125的升高常见于卵巢癌和其他恶性肿瘤,特别是滤泡性卵巢癌。
CA-125的检测可用于卵巢癌的筛查、诊断和疗效监测,但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化疗药物常见分类

化疗药物常见分类化疗药物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的一类药物。
根据它们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特点不同,化疗药物可以分成很多种类。
下面将介绍几种化疗药物的常见分类。
鸟苷类似物鸟苷类似物是一类仿制核苷酸结构并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 DNA、RNA 合成进而导致细胞死亡的化疗药物。
常见的鸟苷类似物有:1.氟尿嘧啶(5-FU)2.卡铂(Cisplatin)3.去甲氧化泼尼松(Dexamethasone, Decadron)烷基化剂烷基化剂是一类醇胺和醚胺分子中含有碳原子及其链结构,通过与 DNA 发生交联、损伤或者剪断等机制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的化疗药物。
常见的烷基化剂有:1.氮芥(Mechlorethamine)2.顺-二氯乙烯-1,2-二氮芥(Cyclophosphamide)3.广谱烷基化剂(Busulfan)紫杉醇类紫杉醇类是从南美的巴西葡萄树提取得到的一类抗微管聚合和稳定的化疗药物。
它们能够阻止分裂中的肿瘤细胞在有丝分裂漏相或者有期停滞,从而引发肿瘤细胞死亡。
常见的紫杉醇类有:1.紫杉醇(Paclitaxel)2.多西他赛(Docetaxel)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一类由生物体提取或基因重组合成的分子、化合物或者细胞等物质,具有特定的生物学活性来直接或者间接地干预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常见的生物制剂有:1.人重组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Factors,rHGFs)2.巨噬细胞激活因子(Macrophage Activating Factors,MAFs)3.内皮生长因子(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EGFs)以上是几种化疗药物的常见分类。
当然,这些分类并不是固定的,一些药物也可能涉及到多种分类。
不同化疗药物之间也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和并发症,使用化疗药物时需要谨慎并注意医生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OP2A
• The ERCC1 (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 is a gene encoding a protein of the 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 complex, a group of proteins able to correct DNA damage induced by substances forming adducts, like platinum (Martin et al, 2008).
• 核苷酸剪切修复(NER):
• 在DNA大块损伤(顺 铂等重金属所致损伤) 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DNA加合物与旁路调节
顺铂耐药
Siddik ZH. Oncogene. 2003 Oct 20;22(47):7265-79.
ERCC1
位于19号染色体的核苷酸剪切修复家族的重要成员
• 与DNA修复酶缺乏互补基因 (XPF)形成异源二聚体
• 铂类:
– ERCC1,BRCA1
• 抗代谢药物
– 希罗达/5-Fu:DPD基因多态性,TS – 吉西他滨:RRM1
•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 CPT-11:UGT1A1基因多态性
• 植物类:
– 紫杉醇:微管蛋白
• 蒽环类:
– TOP2A
氟脲嘧啶类药物代谢途径
DPD: 二氢嘧啶脱氢酶 TS: 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
OPRT:乳清酸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TP: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磷酸化酶
胸腺嘧啶磷酸化酶(TP)
• Capecitabine作为5FU的前体药物,在胃 肠道的吸收过程中并 不会被DPD灭活;
• 转变为5-二氢氟尿嘧 啶(5-DHFU)
• 进一步通过肿瘤中的 TP转化为5-FU,发挥 其细胞毒性作用
DPD: 二氢嘧啶脱氢酶 TS: 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
BRCA1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DNA损伤
DNA损伤传感器进行探 测并发出损伤信号
BRCA1招募多个修 复蛋白形成复合体
定位到损伤部位进 行修复
BRCA1同时预测铂类和紫杉类的疗效
晚期食管鳞癌(n=144)
Cis+5-fu
Doc+5-fu
Gao Y, Zhu J, Zhang X, et al. PLoS One. 2013;8(1):e52589
2011年NCCN指南(NSCL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RCA1
位于染色体17q21的家族性乳腺癌易感基因
• BRCA1 参与
– DNA 修复
– mRNA 转录
– 细胞周期的调节
– 蛋白泛素化等
in two kinds of DNA repair mechanisms: NER and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DSBR) (Martin et al, 2008).
• High levels of ERCC1 protein have been shown to be a positive prognostic factor in chemotherapy-naive radically resected NSCLC (Olaussen et al, 2006; Zheng et al, 2007; Simon et al, 2008).
• 另外,RAP80 还能特异性地与 BRAC1 一起在细胞周期的G2/M 检 控点处起作用
mTOR
RAP80协助BRCA1定位于DNA损伤部位
Rosell R, Perez-Roca L, Sanchez JJ, et al. PLoS One. 2009;4(5):e5133
常规化疗药物疗效预测分子靶向化疗
DNA损伤修复途径的靶点
铂类等主要靶点通过损伤DNA,阻止其复制及转录加速细胞凋亡
– 形成铂一DNA加合物 – 通过DNA—Pt—DNA结构形成交联 – 破坏DNA的正常结构 – 阻碍DNA的模板作用 – 抑制DNA的复制和转录 – 使增殖迅速的细胞停滞在G2/M期
双氯氨铂-adducts
DNA修复机制是铂类耐药的主要因素
RAP80协助BRCA1定位于DNA损伤部位
• RAP80 是BRCA1 复合物行使正常 的DNA 修复功能所必需的结构单元。
• RAP80与聚集在DNA 损伤位点的 特定类型泛素结合,将BRCA1 靶 定到DNA 断裂位点,从而使得 BRCA1 复合物能够到达损伤位点, 在正常的DNA 损伤修复反应中起关 键作用。
• 在DNA单链受损处的5 ’端进行 剪切而发挥功能
• NER过程中起限速作用
ERCC1过表达可使停滞在G2/M 期细胞的损伤DNA得到迅速修复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13j
Olaussen KA, Dunant A, Fouret P, et al. N Engl J Med. 2006 Sep 7;355(10):983-91.
OPRT:乳清酸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TP: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磷酸化酶
DPD与5-FU代谢
• DPD是5-Fu代谢的限速酶
• 在肝脏中80%的5-Fu被DPD代谢 灭活
– DPD酶活性↓:5-Fu分解代谢率 ↓→5-Fu活性代谢产物↑→ 毒性
反应↑
• 3-5%的人群携带失活性突变基因
• 早期研究表明,大约25%的病人 在5-Fu治疗后出现3-4度毒性反应 的肿瘤患者携带杂合性DPYD2A 等位基因
DPD: 二氢嘧啶脱氢酶 TS: 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
OPRT:乳清酸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TP: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磷酸化酶
Association of DPYD Genotypes With Isolated Types of Toxicity
Toxicity (Overall ) Grade 3 to 4 Grade 0 to 2
经典化疗药物生物标志物
Right people Right time
常规化疗药物疗效预测分子靶向化疗
• 铂类:
– ERCC1,BRCA1
• 抗代谢药物
– 希罗达/5-Fu:DPD基因多态性,TS – 吉西他滨:RRM1
•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 CPT-11:UGT1A1基因多态性
• 植物类:
– 紫杉醇:微管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