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件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课件

01
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
阐述气血津液失调所致病证的辨证方法。
2024/1/26
02 03
气血津液辨证的原理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输布和代谢与 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可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 输布和代谢,导致相关病证的发生。
气血津液辨证的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结合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等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液失调的病证类型。
包括脏腑气虚、脏腑气滞、脏腑血虚 、脏腑阴虚、脏腑阳虚等证候的临床 表现。
确定病变的性质,如寒证、热证、湿 证、燥证、风证等。
脏腑病变的定位诊断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病变所在的脏腑 部位,如心病、肝病、脾病、肺病、 肾病等。
2024/1/26
17
经络腧穴在诊断中应用
2024/1/26
经络诊察
01
通过观察经络的色泽、形态、温度、压痛等变化,判断经络的
燥邪证候
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易伤 人体津液。
湿邪证候
头重、胸闷、口腻等,易阻遏气 机,损伤阳气。
27
内伤七情证候类型及特点
胁痛、易怒、脉弦等 ,因大怒而致肝气上 逆。
咳嗽、气短、声低等 ,因过度悲伤而致肺 气消沉。
喜伤心证
怒伤肝证
忧思伤脾证
悲忧伤肺证
惊恐伤肾证
心悸、失眠、多梦等 ,因过喜而致心气涣 散。
虚实、寒热、气血运行状况。
腧穴诊察
02
通过按压、叩击等手法刺激腧穴,观察患者的反应,判断脏腑
经络的病变情况。
经络腧穴与证候关联
03
分析经络腧穴的异常变化与脏腑病变证候之间的关系,为辨证
《中医诊断学课件》课件

虚实辨证
虚证:指人体正气 不足,脏腑功能减 退,气血阴阳亏损 的病理状态
实证:指人体邪气 亢盛,脏腑功能亢 进,气血阴阳失调 的病理状态
虚实转化:虚证和实 证可以相互转化,虚 证可以转化为实证, 实证也可以转化为虚 证
虚实夹杂:虚证和 实证可以同时存在 ,称为虚实夹杂证
阴阳辨证
阴阳学说:中医 理论基础,阐述 人体生理、病理、 诊断、治疗等方 面的规律
寒热的诊断意义:寒热是判断疾病性质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汗出部位:头部、躯干、 四肢等
问汗出情况
汗出时间:白天、夜间、 运动后等
汗出性质:热汗、冷汗、 黏汗等
汗出量:多汗、少汗、无 汗等
汗出伴随症状:头晕、乏 力、心悸等
汗出原因:体质、疾病、 环境等
问疼痛情况
疼痛部位:询问患者疼痛的具体位置 疼痛性质: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如刺痛、钝痛、胀痛等 疼痛程度:询问患者疼痛的程度,如轻度、中度、重度等 疼痛持续时间:询问患者疼痛的持续时间,如持续时间、间歇时间等
表里转化:指表证转化 为里证,或里证转化为 表证,症状表现为发热 、恶寒、腹痛、腹泻等
寒热辨证
寒证:身体寒冷, 面色苍白,四肢冰 冷,小便清长,大 便稀溏
热证:身体发热, 面色红赤,口渴喜 冷饮,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寒热转化:寒证可 转化为热证,热证 可转化为寒证
寒热并用:寒证和 热证同时存在,如 寒热往来,寒热错 杂等
疼痛影响因素:询问患者疼痛是否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饮食、活动等
问饮食情况
询问患者日常饮食情况,包括食物种类、数量、时间等 了解患者是否有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询问患者是否有食物过敏史,以及食物过敏的症状和反应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精品PPT课件

(一)面部色诊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血脉分部丰富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2)面色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色与泽的关系
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
《四诊抉微》“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望诊遵经》“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 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 可无气也。”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 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八纲:对四诊资料进行分类划分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2) 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急惊风:见于小儿高热引起的抽搐,两目 上视。为高热耗津,引动肝风 慢惊风:见于小儿无热,而时时手足搐搦。 为脾虚肝乘
五色主病
2、赤色 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 虚热:午后颧红 戴阳证:面红如妆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
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 变化的面色
(1)五色善恶顺逆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
2、病色 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 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
2024中医诊断学全套课件

中医诊断学全套课件•中医诊断学概述•望诊技能与方法•闻诊技能与方法•问诊技能与方法目•切诊技能与方法•辨证施治原则与实践录01中医诊断学概述中医诊断学定义与特点定义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特点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四诊合参为基础,辨证求因为核心,强调动态分析,重视个体差异。
起源中医诊断学起源于古代,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发展经历了从神农尝百草到《黄帝内经》的形成,再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以及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审症求因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症状体征,推求病因病机。
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四诊并用,全面收集病情资料。
如X 线、CT 、MRI 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为中医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现代检查技术辨证仪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如中医脉象仪、舌象仪等,可辅助中医进行辨证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医诊断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030201现代医学技术在中医诊断中应用02望诊技能与方法03望形态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姿态等,以诊察脏腑、经络、气血的病变。
01望神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表情变化等,以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
02望色观察病人面部颜色和光泽,以了解气血盛衰和脏腑功能强弱。
望神色形态观察皮肤色泽、形态变化,以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和邪气情况。
望皮肤观察毛发的疏密、色泽、动态等,以了解肾气盛衰和气血运行情况。
望毛发观察指甲的色泽、形态、质地等,以了解脏腑气血的虚实和病邪性质。
望指甲望皮肤毛发指甲望舌苔观察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等,以了解病邪性质、病位深浅。
望舌质观察舌质的颜色、形态、润燥等,以了解脏腑虚实、气血盛衰。
望舌下络脉观察舌下络脉的颜色、形态等,以了解气血运行和瘀血情况。
望舌象及舌下络脉望排出物及分泌物观察痰涎的色、质、量等,以了解脏腑虚实和病邪性质。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概念】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
潮 热
日晡潮热: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 又称阳明潮热(见于胃肠燥热内结)
【分型】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
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见于湿
温阴虚病潮) 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
(见于阴虚证)
绝汗:病人津液大泄,大汗不止,见于重病、危证病人。
躁扰烦渴,汗出如油,脉细数疾——亡阴证
身冷肢厥,冷汗淋漓,脉微欲绝——亡阳证
战汗:在病势沉重之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复 汗出热不退,脉来疾急——邪盛正衰
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2.3 局部汗出
头汗: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又称为“但头汗出”。多因上 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或病危虚阳上越所致。
微 【概念】轻度发热,热势偏低,多在37~38℃间 热 【意义】常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的后期
3.4 寒热往来
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 分型:
寒发 热无 往定 来时 寒发 热有 往定 来时
【概念】指病人时冷时热,一日发作多次,无时间规律
【意义】见于半表半里证
【病机】外感病邪达半表半里阶段时,邪正相争,相持不下, 邪胜则恶寒, 正胜则发热,所以恶寒与发热交
了解疾病的传变、邪正消长、估计病情 发展的趋势。 (三)诊治经过
询问曾作过那些检查、结果怎样?作过那 些诊治、效果及反映如何?作为当前诊治的参考。
(四 )现在症状 问诊重点,详见第三节。
四、既往史
(一)既往健康状况
素体健康——多实证 虚弱——多虚证 阴虚——易热化 阳虚——易寒化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口臭多为胃热或食积;口淡多为胃寒或脾虚。
鼻气
鼻出臭气,多为肺胃热盛。
汗气
汗出腥膻,多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汗出臭 秽,多为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
二便气味
大便酸臭难闻,多属肠有郁热;小便臊臭, 多属湿热下注。
闻诊注意事项
注意听声音的高低、 强弱、清浊、缓急等 变化。
结合望、问、切三诊 综合分析判断病情。
气血津液失调辨证方法论述
气血津液失调
指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亏损及其生理功能异常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较 为复杂,可见于多个脏腑系统,常见症状有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
等。
辨证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体征,结合病史和症状表现,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 液失调的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问既往病史
包括患者过去患过的疾病、手术史、外伤史、过敏史等。这些 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背景,为诊断和治 疗提供参考。
个人生活史及家族史询问
个人生活史
包括患者的饮食起居、劳逸情况、情 志变化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 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可能的病因,为诊 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家族史
包括患者的家族成员中是否患有类似 疾病或遗传性疾病等。这些信息有助 于医生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和可能的 病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指出按诊时需要注意的禁忌症和异常情况, 如患者疼痛、肿胀等反应的处理方式。
切诊综合应用举例
综合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脉诊和按诊结果与其他四诊信息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举例说明
列举几个典型病例,让学生理解切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产后调理
中医注重产后调理,通过饮食、药物 等手段,促进产妇身体恢复,预防产 后疾病。
孕育保健
中医对孕育过程有独特的认识,通过 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促进 女性生殖健康。
中医诊断学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辨证施治
中医对儿科疾病同样采用辨证施 治的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审症求因
根据症状表现,推求病因 病机。
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并用, 全面收集病情资料。
辨证施治
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进 行综合分析,辨别证候, 确定治法。
02 中医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形态、 舌苔等
了解脏腑功能及气血 状况
判断病情轻重、寒热 虚实
闻诊
听声音
01
02
03
04
阴阳辨证
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是中医 辨证的总纲领。
表里辨证
辨别病位的深浅,判断病情轻 重及预后。
寒热辨证
辨别疾病的寒热属性,是中医 辨证的重要内容。
虚实辨证
辨别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 据。
脏腑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包括咳嗽、气喘、 咯血、便秘、泄泻 等证候。
脾与胃病辨证
包括食少、腹胀、 便溏、呕吐、呃逆 等证候。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中医诊断学在国际医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推动 了中医诊断学的国际化进程。
对全球健康事业的贡献 中医诊断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 了重要贡献,尤其在慢性病、亚健康等领域的防治方面具 有显著优势。
THANKS
中医诊断学课件完整版

脏腑辨证的意义
以脏腑为纲,从辨病到辨证的结 合体系,临床上根据脏腑经络定 位症状及四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以辨明其病位、病性、病势和 病机转化所在脏腑经络及其八纲 属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脏腑辨证的应用
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 科疾病的辨证,是各科临床辨证 的基础。
2024/1/26
31
07
病因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
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控制病情发展,防止 疾病传变。
建议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医生应 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37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6
38
2024/1/26
八纲辨证的应用
指导立法、处方、用药,如分经用药,分脏腑用药,以及药物的升降浮沉、四气五味的 选择等。
30
脏腑辨证概述及临床应用
脏腑辨证基本内容
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 ,对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 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 疾病所在的脏腑病位、性质、正 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特点
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运用望、闻、问 、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辨明证 候,为治疗提供依据。
2024/1/26
4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古代发展
自《黄帝内经》奠定理论基础以来,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 诊断学的内容和方法。
近现代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中医诊断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 断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向着客观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2024/1/26
33
气血津液辨证概述及临床应用
2024/1/26
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绪论要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内容。
特别是四诊和辨证是中医诊断的精华部分,考试所占比例很大。
要背标题(大标题、小标题),要熟记临床意义。
结合习题复习内容,容易掌握。
第一单元绪论中医诊断的三大基本原则(重点记标题)(一)整体审察(审察内外)分两个层面来理解1.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2.人与周围环境的统一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时刻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诊断、治疗用药时要综合考虑。
(二)诊法合参(四诊合参)概念:是指望、闻、问、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详尽收集临床资料的方法就是四诊合参为什么要四诊合参:《医门法律》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
”1.诊断的准确性取决于医生的主观感觉以及患者的主观感觉与自述,如果这些主观感觉与自述发生偏差,就有可能作出错误诊断,为了减少偏差,必须充分搜集尽可能全面与详尽的资料,才能进行确诊;2.望、闻、问、切四诊,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又都具有局限性,只能相互补充,不能互相替代。
(三)病证结合(辨别病证)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所属证候,把辨病和辨证结合起来。
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质,即所谓“辨证求因”。
第二单元问诊问诊的意义: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料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
要求:掌握各种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对应的临床意义。
细目一:问寒热意义: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一)恶寒发热(二)但寒不热1.新病恶寒:病人突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的症状。
主要见于里实寒证。
2.久病畏寒: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
主要见于里虚寒证。
(三)但热不寒见图表所述1. 壮热高热持续不退。
属里实热证。
2.潮热A.日晡潮热(亦叫阳明潮热):常于申时即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
主胃肠燥热内结之证。
B.湿温潮热:发热以午后明显,特点是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为湿热内盛。
C.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常表现为骨蒸痨热,兼见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由于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阳热亢盛,虚热内生之故。
3.微热气虚发热: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少气自汗。
血虚发热: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
阴虚发热: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气郁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亦称郁热。
小儿夏季热: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微热,至秋凉自愈者,多属气阴两虚。
(四)寒热往来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点。
1.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
2.寒热往来有定时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
常见于疟疾。
【习题】例: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A.疟疾B.湿温病C.外感表证D.半表半里证E.阳明病[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C例:自觉怕冷,加衣被可以缓解,称为:()A.恶风B.恶寒C.寒战D.寒证E.畏寒[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E例:中午寒颤,午后即发热恶热,汗出好转,每日发作一次,其病属于:()A.湿温病B.少阳病C.疟疾病D.瘟疫E.太阳病[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C例:日晡热甚,腹满便秘,属于:()A.阴虚潮热B.阳明潮热C.湿温潮热D.气虚发热E.阳明经热[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B例: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者,属于:()A.阴虚内热B.骨蒸劳热C.湿温潮热D.阳明潮热E.气虚发热[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C例:A.畏寒B.恶寒C.寒战D.壮热E.潮热(1)阳虚证可见:()[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A(2)阴虚证可见:()[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E例:A.但热不寒B.但寒不热C.寒热往来D.发热恶寒E.身热不扬(1)胃肠燥热内结见:()[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A(2)机体阳气不足见:()[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B例:A.午后低热,五心烦热B.午后热甚,身热不扬C.日晡热甚,大便干结D.高热大汗, 渴喜冷饮E.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1)湿温发热的症状特点是:()[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B(2)阴虚发热的症状特点是:()[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A细目二:问汗《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达于体表而成,由津液所化。
(一)特殊汗出1.自汗: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
气虚或阳虚证。
2.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阴虚证。
3.绝汗:病情危重时大汗不止。
亡阴或亡阳。
4.战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为正邪剧争所致。
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二)局部汗出1.头汗生理----进食辛热2.半身汗3.手足心汗例: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为:()A.盗汗B.自汗C.大汗D.战汗E.冷汗[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A例:见于邪正剧争,可提示疾病好转或恶化的症状是:()A.自汗B.盗汗C.蒸汗D.战汗E.冷汗[答疑编号5] 『正确答案』D细目三:问疼痛(一)问疼痛的性质掌握1.胀痛:气滞。
但头目胀痛,则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2.刺痛:瘀血3.冷痛:寒4.灼痛:热5.重痛:湿6.酸痛:湿、虚7.绞痛:寒或有形实邪阻闭气机8.空痛:虚9.隐痛:虚10.走窜痛:气滞或风邪疼痛的一般规律:实证——新病疼痛;痛势较剧;或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
虚证——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或时有缓解,或痛而喜按。
寒证——疼痛喜温,得温痛减,遇风寒加重。
热证——疼痛喜凉,得热痛不减。
(二)问疼痛部位1.头痛“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痛少阳经头痛——头两侧痛太阳经头痛——后头部连项痛厥阴经头痛——颠顶痛2.胸痛(5个病特点)胸痹:胸痛憋闷、痛引肩臂。
痰瘀阻滞心脉。
真心痛: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心脉急骤闭塞所致。
肺痨:胸痛,颧赤盗汗潮热,为肺阴虚肺热病:胸痛,咳喘,壮热面赤。
为肺热。
肺痈:咳吐脓血腥臭痰,为热壅血败肉腐成脓3.胁痛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
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肝阴亏虚及饮停胸胁,均可导致胁痛。
悬饮——胸胁咳唾引痛、肋间饱满、咳逆喘促、舌苔白腻、脉弦滑,因饮停胸胁、气滞不畅所致。
4.胃脘痛脘,指上腹部,在剑突下,是胃所在部位,故又称“胃脘”。
实证-----因寒、热、气滞、瘀血和食积所致。
进食后痛加剧者,多属实证。
虚证-----因胃阴虚或胃阳不足,胃失所养引起者。
进食后痛得缓解着,多属虚证。
5.腹痛实证----因寒、热、寒湿、湿热、气滞、瘀血、结石、虫积和食积等所致。
虚证----因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所致者。
6.腰痛腰部经常酸软而痛,多因肾虚所致;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多因寒湿所致;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者,多因瘀血阻络或腰椎病变所致;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者,多因结石阻滞所致。
【习题】例:后头部痛连项背,说明邪气在:()A.太阳经B.阳明经C.少阳经D.太阴经E.厥阴经[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A例:结石闭阻气机所致的疼痛,多表现为:()A.隐痛B.灼痛C.冷痛D.胀痛E.绞痛[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E例:一侧或两侧头痛,其病位在:()A.厥阴经B.太阳经C.阳明经D.督脉E.少阳经[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E例:肝郁气滞导致胸胁疼痛的特点是:()A.隐痛B.胀痛C.绞痛D.灼痛E.重痛[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B例:湿邪头痛的特点是:()A.头痛喜冷B.头痛如劈C.头晕胀痛D.头痛连齿E.头痛如裹[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E例:A.胸痛、壮热、面赤、喘促鼻煽B.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C.胸闷、咳喘、痰白量多D.胸胁胀闷疼痛,咳唾引痛E.胸部刺痛、痛处不移(1)悬饮病多见:()[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D(2)肺痨病多见:()[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B例:A.刺痛B.重痛C.绞痛D.掣痛E.隐痛(1)气血不足引起的疼痛性质为:()[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E(2)湿邪困遏引起的疼痛性质为:()[答疑编号5] 『正确答案』B细目四:问头身胸腹(一)头晕头晕 + 且胀痛,口苦,易怒,脉弦数==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头晕 + 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气血亏虚头晕 + 头重,痰多,苔腻 ==痰湿内阻,清阳不升头晕 + 耳鸣,腰酸遗精 == 肾虚精亏,髓海失养头晕 + 外伤后出现,刺痛 == 瘀血阻滞脑络(二)心悸引起心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心胆气虚、胆郁痰扰、心气心阳亏虚、心阴心血不足、心脉痹阻、水气凌心等。
细目五:问耳目(一)问耳耳鸣、耳聋①耳鸣——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鸣或潮水声,或左或右,或两耳同时,妨碍听觉。
实证:暴鸣声大,以手按之更甚。
为肝胆火旺;或痰火郁结。
虚证:渐鸣声小,以手按之可减轻。
为肾精不足或脾气虚弱。
②耳聋——听力减退,妨碍交谈,甚至听力丧失。
重听——耳聋之轻者。
耳聋与重听只是程度的差别,发病机理是一致的。
实证:肝胆火旺,或外邪侵袭。
虚证:肾精亏损,或脾气虚弱。
(二)问目1.目眩实证:肝病(如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或痰湿虚证:由气、血、阴精不足,目失所养。
2.目昏、雀盲目昏:视物昏暗,模糊不清的症状。
雀盲: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
目昏和雀盲皆为肝肾精血不足所致。
习题例:渐发如蝉,按之鸣声减轻或暂停者,多因:()A.肝胆火盛B.心火亢盛C.气滞血瘀D.肾精亏损E.痰湿犯肺[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D细目六:问睡眠(一)失眠概念: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或睡不安稳,甚彻夜不眠。
意义:虚证:阴血不足,或心胆气虚,不能养神。
实证:火邪、痰热扰乱心神,或食积胃脘。
(二)嗜睡又称“多寐”、“多眠睡”。
概念:睡意很浓,不分昼夜,不分场合地点,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
习题例:下列何项与肝郁化火失眠无关:()A.烦躁失眠B.面红目赤C.心悸健忘D.性急易怒E.脉象弦数[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C例:A.睡眠不安,时时惊醒B.睡后易醒,纳少乏力C.不易入睡,心烦多梦D.睡眠不安,脘闷嗳气E.彻夜不眠,急躁易怒(1)心肾不交证的失眠特点是:()[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C(2)心脾两虚证的失眠特点是:()[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B例:A.脾气虚弱B.心肾不交C.胃失和降D.胆郁痰扰E.心胆气虚(1)饭后困倦嗜睡多因:()[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A(2)饱食引起的失眠多因:()[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C细目七:问饮食与口味(一)口渴与饮水① 口不渴:多见于寒证,或没有明显的热邪。
② 口渴多饮:是指口渴明显,饮水量多。
③ 渴不多饮:多见于四种情况:痰饮水湿内停;湿热内困;热入营血;瘀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
(二)食欲与食量1.食欲减退久病食欲减退,兼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倦者,多因脾胃虚弱所致。
2.厌食厌食: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