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远生之死

合集下载

明星在这里殒落——黄远生被刺现场踏勘记

明星在这里殒落——黄远生被刺现场踏勘记

作者: 方汉奇
出版物刊名: 中国记者
页码: 54-55页
主题词: 黄远生;中国新闻史;现场踏勘;中国晨报;《申报》;远生遗著;金门大桥;西南隅;学术讨论会;刘北
摘要: 1915年12月25日晚6时左右,旧金山中国城的一家酒楼内,突然响起了三响枪声,
有“报界之奇才”、“通讯界之大师”之美称的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位名记者黄远生,遭到了狙击,倒在血泊之中,结束了他的还不到31岁的年轻的生命。

我从青年时代起,就十分欣赏黄远生的通讯,惋惜他的早逝,很想有机会到他遇难的现场凭吊一下。

1992年5月,访友路过旧金山,才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

黄远生是在拥袁转为拒袁,三次声明拒绝担任袁党报纸上海《亚细亚报》的总撰述以后出国赴美的。

离开上海的时间是1915年的10月24日,乘的是日轮佐渡丸。

10月27日抵日本,在神户登岸,31日乘火车到东京。

11月3日到达横滨,重新上船,第二天离开日本,经太平洋于10日抵达加拿大的维多利亚,22日。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五六章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五六章

第四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武汉革命党人立即在其控制区,按言论出版自由理念,创建自由新闻体制。

11月9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颁布《鄂州约法》规定:“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只有在“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公安之必要,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以法律限制之。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鉴于《大清报律》废除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由此制定《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是: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月11日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则将“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写入国家根本大法。

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武昌起义后半年,全国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

1912年2月至10月的8个月期间,在北京注册的新报纸就有89家之多。

1912年至1918年间,中国新创立的通讯社甚至还超过了二十家!而这些新创立的报刊中,其绝大部分为党报性质。

政权机构机关报:四川都督府《都督府政报》、云南都督府《云南政治公报》政党机关报:国民党《湖南民报》、共和党《群报》民国新贵资产阶级政客为自己鼓吹:尹昌衡成都《西方报》、谭延闿武汉《国民日报》知识分子:章士钊上海《独立周报》黄晦闻广州《天民日报》争取妇女参政商业报纸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新闻界出现短暂的繁荣,有人称它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同盟会——国民党系统报刊:北京的《亚东新报》《中央新闻》;上海有《民立报》、《天铎报》、《大陆报》、《太平洋报》《民国西报》、《中华民报》《国民新闻》等;天津《民意报》、《国风报》等。

共和党——进步党系统报刊:上海《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北京《国民公报》天津《庸言》小政党、政治团体报刊自由党上海《民权报》戴季陶、何海铭主编“以暴易暴,惨无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横三民”民国成立后,“政党政治”风起云涌,短时间内全国出现大小政党达惊人的300多个!为宣扬各自政治主张,他们纷纷创立新报刊。

同一时代不同的命运——黄远生、张季鸾命运之分析

同一时代不同的命运——黄远生、张季鸾命运之分析

同一时代不同的命运——黄远生、张季鸾命运之分析
张红军
【期刊名称】《新闻爱好者》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 黄远生和张季鸾,同为民国时期杰出的独立职业报人,但其命运却是天壤之别:前者于1915年12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国民党)派人暗杀,年仅31岁;后者于1941年9月6日在重庆病逝,葬礼极为"豪华"与极尽哀荣: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同时对张季鸾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参加葬礼的人来自社会各阶层.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命运,何故?
【总页数】1页(P23)
【作者】张红军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同一物种不同的命运 [J],
2.不同的时代相同的命运--从卫女、刘兰芝到莺莺的悲剧看古代中国妇女的命运[J], 刘建华
3.浅析张季鸾与邵飘萍之不同人生命运及其原因 [J], 张萌;余芬芬
4.同一行业不同命运r——史量才、张季鸾比较研究 [J], 谢莹洁
5.同一种生灵,不同的命运——对安徒生的《夜莺》和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不同结尾的对比研究 [J], 拾景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交部之厨子

外交部之厨子

外交部之厨子——黄远生目前清恭王管理总理衙门时代至于今日之民国外务部,其间易若于管部亲王,易若干尚书侍郎,易若干司员,至于今日又将易若干总长,而始终未脱关系者,则余厨子其人也而已。

此厨子之身势浩大,家产宏富,亦在奕劻涛洵之间。

其所管家产,有民政部街之高大洋房一撞,有刀牲园中之宴春园,有右头胡同中之大和玉,皆京中之臣观之,此厨子在满清时代,连结宫禁,交通豪贵,几另成厨子社会子大总统,庚子变后,西太后及光绪回签时西太后研究媚外主义,乃大宴各国公使夫人及在京东西洋贵夫人,耗资巨万人所共知也。

其时议和大使李鸿章,以世界外交之雄才,参与樽俎之事,已为西太后雇一著名西洋厨夫,以备供奉。

既已得面体许可次日入接,至于次日,西太后忽谓李鸿章曰,我看明日请客,还是用外务部得厨子罢。

此厨子运动力之大,乃至能力迥西太后之愈,与中外赫赫之李鸿章对抗,其他可知,厨子以此,亦所赢不资矣。

余厨子自前清恭王时代已入外部,凡各亲贵及外部尚侍。

有宴会喜庆诸是,厨子无不能力供奉。

此诸王公者,亦待厨子以殊礼,以平等之一待之,故请公家有大庆典时,厨子亦公服掌招待之职,与王公贵人,及其时搢绅先生之流,分庭抗坐。

此厨子虽号称厨子,其所隶部下,固不止一标一营。

厨子固不躬亲七,而其身则以其家产之千分之一,用取得前清候补道花翎二衔也,此等王公贵人,既接受厨子馈进,固亦待以友礼,厨子之公子,一赫赫固纳之外部司管也。

以厨子之力,得本部管库差事,全部财政出纳之权,实在其手,而厨子实间接以供刀殂上之肉,又稍以其余沥沾溉司员中有势力者而为之垫款焉,或小借款焉,司员中或预支薪水,厨子之子奉承父命,无不为之周转。

故各司员中之无耻者,则待厨子以丈人之礼,称为老伯。

见厨子鞠躬如也,汪大樊氏自外部司员厉跻侍郎,未尝受此厨子分文馈进,故厨子稍惮也。

一旦汪赴贺庆望之宴,方及门,遥见厨子方辉煌翎顶,与众客沧济与一堂,谔然不能举步。

厨子见汪大人来,则亦面发颇而口摄嘘,仓卒中避入侧室,汪亦未遑久留,退而告人,谓今日余厨子尚是给我面子,可为荣幸。

辛亥前后黄远生和李盛铎交谊考略

辛亥前后黄远生和李盛铎交谊考略

辛亥前后黄远生和李盛铎交谊考略作者:王红军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03期【摘要】李盛铎和黄远生均为清末民初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黄远生留学归国后,与李盛铎曾有密切交往。

本文以辛亥前后的报刊报道和黄、李二人往来书札为基础,辅以其他材料,梳理从黄留学归国到遇刺这段时间两人的交往情形,诸如交往的缘起、加入远东通讯社、共同参与宪政活动等情况,借窥在由清末到民国的过渡时期,作为“葭莩”、同乡和士人同道的黄、李二人之间互相借重,以因应时局变化的情形。

【关键词】黄远生;李盛铎;交往交往的缘起黄远生①和李盛铎的交往究竟始于何时,据李盛铎在黄远生遇刺后撰写的《黄君远庸小传》记载,黄远生留学归国后,适值李盛铎卸驻比大使任而归国,“同僦居于海岱门内”。

[1]李于1905年9月25日被任命为出使比国大臣,至1909年10月18日卸任归国,[2]而黄远生在1909年11月11日之前已参加了进士馆游学毕业考试,②两人归国日期相差不远,交往或始于此时。

但李盛铎还提到,“余以葭莩,交君三世”,[1]作为远亲,两人很可能在1909年前就有过谋面。

③加入远东通讯社远东通讯社系李盛铎、王慕陶等人创办。

李盛铎被清政府任命为出使比国大臣后,王慕陶充任其使馆随员。

王于1907年2月赴比,此时王即有意创办通讯社,盖因其时“外患方亟,交涉著著失败,私心愤懑,颇思于言论上有所补救,抵抗强暴,拥护国权”。

[3]经筹备,于“戊申己酉之交”,亦即1909年1月(光宣之交),王慕陶、李盛铎等创办远东通讯社。

④黄远生归国后,也参与了该通讯社的活动。

这在王慕陶致汪康年、熊希龄的书函中有所提及。

1909年12月30日,王慕陶致汪康年称:“每月须有电十余次,分外邮两处发与木老……如此报不行则用《神州报》,请兄自斟酌,请兄主之,余则托远庸也。

”[4]130函中“木老”即李盛铎,而“远庸”即黄远生。

据此可知,黄远生参与该社的活动,应不迟于1909年12月30日。

中新史重要报人和报刊

中新史重要报人和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报刊及报人一、重要报人1、黄远生中国新闻中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被积为“报界奇才”。

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檗。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郭报刊通信文集。

(1)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黄远生是民初名记者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是“报界奇才”。

他以擅长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他的新闻通讯有以下特色:a、题材重大,记载翔实。

他阅历丰富,对民初政坛十分熟悉,因而他能采访到许多人采访不到的重大新闻和内幕新闻。

他对当时政坛风云作了真实而详尽的记录,既是新闻,又是信史。

b、针砭时弊,忧国忧民。

作为一名正直的新闻记者,黄远生用他那如椽之笔,对袁世凯的黑暗统治和官僚政容痛加针砭。

C、细致详尽,幽隐毕达。

黄远生的通讯善于捕捉各种细节,绘声绘形,嬉笑怒骂,涉笔成趣,鞭辟入理。

D、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黄远生新闻敏感性极强,他的报道很注重时效性。

E、语言通俗生动。

他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贴切的经喻表现出来。

(2)黄远生的新闻思想a、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强调新闻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

B、“四能说”。

即新闻记者要“脑筋有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3)黄远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a、开创了“通讯”这种新闻文体。

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B、提出新闻记者“四能说”。

该理论对新闻记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和标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C、著《远生遗著》的出版,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本报刊通讯文集。

2、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黄远生——精选推荐

黄远生——精选推荐

(1)生平及新闻经历:黄远生(1885—1915)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九江人,出生于书香世家。

早年就读于南浔公学,曾祖父黄凤楼是道光年间进士,在安徽做过知县、同知。

三个叔伯父均为举人,父亲黄儒藻也是秀才出身,并在宁波办过洋务。

黄远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发蒙时期广涉经史子集,家里还特地请了一位外籍女教师教他学习英语。

他十四岁(1899)时考秀才未中。

十五岁(1900)时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他只得变卖田产,作为生活费和进入浙江南浔公学读书的学费,假期则寄居在亲戚家。

十八岁(1903)时,他参加德化县试,考中秀才,同年秋中举人,为江西省第七名。

次年他参加了清朝的最后一次会试,高中进士。

同榜中进士的有沈钧儒、叶恭绰等知名人士。

这是中国最后一批进士,而黄远生是其中最年轻的,当时还不满二十岁。

但他弃官不做,留学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1909年回国被清政府任命为邮传部员外郎兼参议厅行走和编译局纂修官。

公事之余他还从事报业活动,经常为京、沪报刊撰写国际时事评述。

此时李盛铎以北洋五大臣之一赴西欧考察宪政归国,他对黄远生说:“西洋方面那些熟悉近代史和国际情况的,大都是报馆撰述人员,你如果干这一行,将来一定是位名记者。

”他本来就厌倦官场,深恨清朝的腐败,于是接受了李盛铎的建议,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辞去官职,专门从事新闻工作。

1912年在北京创办并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记者生涯。

其后编辑梁启超主编的《庸言》月刊,并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和《小亚细亚》的特约记者,还常在《东方杂志》、《论衡》杂志、《国名公报》上发表文章。

黄远生正是从事新闻工作只有三四年的光景,但他以深厚的中西学基础、高超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卓越的采访写作技巧成为民初新闻记者的巨臂,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有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之称。

袁世凯称帝期间,袁氏想借重他在舆论界得声望,聘他担任御用报纸《亚细亚日报》上海版总攥述。

浅析黄远生和邵飘萍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

浅析黄远生和邵飘萍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

浅析黄远生和邵飘萍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在中国新闻史上,有两位名人,一为黄远生,一为邵飘萍。

黄远生被称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创始人”,邵飘萍则被誉为“新闻全才”。

在中国新闻史上,他们是先驱,是不可遗忘的人物。

即使在今天,我们追溯二位的人生轨迹和新闻生涯,研究他们的新闻主张,对于我们现实的新闻事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黄远生黄远生作为一个体现了新闻职业化思想萌芽的名记者,其新闻实践与思想表现在三方面:首先,他是近代一位弃绝功名的名记者,身体力行地倡导了独立职业和新闻职业的“公共性”。

黄远生对“新闻职业化”的贡献首先就在于上述他对于“职业”敏锐与深刻的认识。

其二,他反思政论,开创通讯的时代,他重视采访,追求新闻的真实、客观、全面、公正,这展示了他对新闻职业行为模式与准则的摸索。

黄认为“新闻记者,需尊重彼此之人格,叙述一事,要能恰如其分,调查研究须有种种素养。

”他提倡新闻写作要做到“诚实无欺”,要“归纳”、要“具证”,那就需要注重事实,一一收集材料,第一手材料最可靠,能和事主对证明白,这样很自然。

采访是必要的手段,他写新闻通讯的材料,大都是亲自采访获得的。

其三,他在忏悔中强调了记者职业化的“四能”素养,这是新闻职业自律精神觉醒的明证。

黄远生指出,“新闻记者须有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

二、邵飘萍邵飘萍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等。

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他的新闻思想是:一、独立的办报方针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事业的特殊性质,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

他确定了独立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

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邵飘萍独立办报的思想旨在反对军阀政府、派系以及反动党团操纵报纸;为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报纸争得权利和地位;旨在团结教育更多的报界同仁扫除新闻界沉迷现象,振作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