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探讨
浅谈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

浅谈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转移的现象。
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其规模和影响力在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愈发明显。
这篇论文将探讨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过去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相对单一,而且需要大量人力。
但现在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农业所需劳动力逐渐减少,同时农民在农业生产之外还能够从事副业或者自主创业,这样农村就有了更多的富余劳动力。
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并不具备竞争力。
第二个原因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中国现在已经进入城市化时代,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城市集中了产业、人口和资源,吸引了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帮助劳动力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人们认为在城市就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所以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个原因是农村教育和培训水平的提高。
中国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
一批批的农民接受了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掌握了更多成才的本领。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受过教育、掌握一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希望通过转移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第四个原因是创业和就业市场的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整个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革。
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生产和经营工具。
这进一步推动了就业市场的进一步打开,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综上所述,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教育和培训水平的提高以及创业和就业市场的开放。
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推动了人们寻找更好发展机会的动力,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发展。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

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现实意义。
1 六安 市 区域 概况和 农村剩 余劳动 力现状
公式 () , 为农 业 剩余 劳 动 力 数量 , 为农 林 1中 F
牧 渔业 劳 动力 即农 业劳 动力 的总数 量 , 为农 业 劳动 s |
力剩 余率 。公 式 () f 2 中 为第 一产 业 从业 劳 动 力 占从
维普资讯
・
专颗研 究 ・
资源 开 发 与市 场 R s reDvl m n & M re 20 3 e0 c ee v et u o akt072
六 安 市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问题 研 究
罗世俊 , 吕祯婷 , 王秉建
(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 游学院 , 安徽 芜湖 2 10 ) 400
摘要 :e g 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有其特定的背景 和原 因, 同时也与“ 三农” 问题息息相关 , 农村剩余劳动力 问题 长期受到学术界 的 关注 。在计算安徽省六安市剩余劳动力存量 的基础上 ,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对影响六安市农村 剩余劳动力 的因素进行 分析 , 并 结合 区域实际情况 , 探讨 由剩余劳动力过多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 出剩余 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 提 关键 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 因; 成 对策 ; 六安市
中 图分 类 号 :346 F0 . 文献标志码: A 文 章 编号 :05 1120 )2 10 0 10 —84 (07 1 —12 — 4
An l ss0 S r l sLab r Fo c o e n a y i n u p u o r ePr blm i Lu’ n t a Ci y
为广泛 。六安市是欠发达 的革命老 区 , 又是农业大 市和 人 口大市 , 对其农 村剩 余劳 动力 问题进 行研 究 , 探讨 如 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 力 , 对实现欠发 达地区农村经 济社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人口日益减少,农业劳动力也逐渐减少,但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比较庞大。
这些剩余劳动力大多没有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缺乏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也缺乏就业机会和安全保障。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实困境1. 外出打工困境: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技能、对工作市场不熟悉、文化水平低等原因,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甚至被拒绝招聘。
2. 农村企业困境:随着乡村产业结构的逐渐调整,许多传统的农业企业消失,新型农村企业尚未得到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融入新型的农村产业结构。
3. 就业岗位困境:农村地区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如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比城市人更加困难。
路径探析1.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逐渐融入城市经济,实现转移。
2. 促进新型农村企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引导和支持新型农村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带动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和转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
3.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便吸引更多的人到农村地区工作、生活和创业。
4. 推进农村人口集聚: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地区集聚,建立新型乡村社区,在社区中推动协作和合作,打造新型的农村经济品牌。
结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涉及到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层面,需要共同发力,加强政策、制度、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意见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意见【法规类别】职工教育与考核【发文字号】六政[2007]4号【发布部门】六安市政府【发布日期】2007.01.12【实施日期】2007.01.1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意见(六政[2007]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六安开发区、叶集试验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意见》(皖政〔2006〕52号)文件精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率,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标任务。
年龄在16周岁以上,有转移意愿、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培训潜力的农民,均可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十一五”期间,全市力争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7万人左右。
其中:农业部门实施“阳光工程”培训13万人左右;扶贫部门实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培训10万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培训27万人左右。
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培训按有关规定办理,培训人数7万人左右。
通过培训,农民转移就业率力争达到85%以上。
二、培训方向和重点。
一是职业技能培训。
以电焊工、车工、钳工、挡车工、缝纫工等为主的制造业技能;以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架子工、木工、建筑油漆工等为主的建筑业技能;以保安、家政服务、旅游、信息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技能;以餐饮、汽车(农机)修理、汽车驾驶等为主的传统服务业技能;以计算机、电工电子等为主的新技术产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实用技术。
按照高起点、差别化、规模化的要求,市级培训方向是纺织服装、机械加工、汽车(农机)修理、计算机、电工电子等。
二是引导性培训。
主要是维权、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要点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思想不解放。
一是存在自满心理。
部分农民群众由于在思想上受传统观念影响,还存在着老守田园思想,仅仅满足于“能吃饱,饿不着”的现状。
二是存在自大心理。
虽然不安于满足现状,但好高鹜远,对外出务工的待遇和期望植要求过高,造成脏活累活不愿意干,精活细活干不了和大钱挣不来,小钱挣不到的情况。
三是存在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技术,难以胜任外地用工需要。
(二综合素质低。
一是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0%,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是劳动技能和就业本领低。
许多农村劳动力除了仅单纯能够从事农村体力劳动外,缺乏必要的外出务工技术技能,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是自我保护能力差。
在维护自身权益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许多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能力相对较差。
(三缺少资金。
一是农民缺少必要的资金。
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许多农民缺乏必要的资金,甚至缺少外出务工的所需的路费和找工作期间的必要生活费用。
二是培训资金存在不足。
从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上看,若培训一名熟练的、有独立操作能力的技术工,至少需要约300 元左右的费用,而就我县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每位农民工的平均培训费用仅有180 元,培训资金存在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正常培训的需要,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四缺乏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缺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障碍,这也是一个较为共性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外出农民工的身份、工资、待遇、养老、医疗、人身安全、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五信息不灵。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主要来源仍然靠亲友相传和介绍。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从概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入手,说明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然后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探讨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包括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
接着介绍了政府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政策引导措施,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
强调了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展望和解决建议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现状,影响因素,政府政策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职业培训,技能提升,未来展望,解决建议。
1. 引言1.1 概述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比重较高的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日益凸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农村中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或者工作机会不足以全部吸纳的劳动力。
这些劳动力往往在农田休耕期间,闲散在家中无所事事,既浪费了劳动力资源,又让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如何有效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措施,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的安置和利用,才能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1.2 问题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至关重要,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人口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在我国农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持续增长。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
2、转移方向以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为主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工资水平较高,因此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
这些地区的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涌入。
3、转移方式多样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不再局限于个体自发外出打工,还出现了通过劳务中介组织、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等形式。
同时,一些农村劳动力通过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自身技能后实现了更有质量的转移。
4、从事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大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制造、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容易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积极影响1、增加农民收入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高生活水平。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带回的资金、技术和观念,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加快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1、就业稳定性差农村转移劳动力往往从事临时性、季节性工作,就业稳定性不足。
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或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他们很容易面临失业的风险。
2、劳动权益保障不足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工资拖欠、工作环境恶劣、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由于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劳动力需求减少等原因而剩余下来的劳动力。
这部分人口需要在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以改善生活水平。
现实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却面临着许多困境,本文将对这些困境进行具体分析,并探讨解决的路径。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
由于城乡差距巨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入城市就业市场时,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有限、城市生活成本高等问题。
由于他们多数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或者低技能工作,这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与此城市内的居民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涌入持观望态度,这使得这部分劳动力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问题。
由于缺乏城市户口,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后,往往无法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他们难以获得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这使得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而在农村,又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返乡后也难以得到合适的保障。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家庭问题。
由于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年轻人,他们的转移也意味着他们与家人的分离。
长期的城市生活使得他们缺乏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这就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甚至出现一些矛盾。
而在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缺席也会影响到农村家庭的生产生活。
针对以上困境,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需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提供相关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更容易在城市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工作。
需要完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包括扩大农民工的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权益,让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心工作、安心生活。
应该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心理关爱和辅导。
政府可以组织心理辅导团队,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农 村 展 望
安 审
奈 劳劫 翡渗 绚探封
口万
[ 要] 摘 地处皖西地 区的六安 市是一个人 口大市、 农业大市, 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滞 后与迟缓。 影响因素主要有转移主体的素质制约、 庞大的人 口 基数、 转移过程的社会环境 制约等。 为加快皖西地 区经济发展 , 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 二是大力发展 乡镇企业 ; 三是加快城镇化
61 %。 有较大差距 。 居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 问题进行认真研究 , 国平均水平为 3 . 六安与之相比, 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 无疑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实践意 住在乡村 的人 口为 59 万人 , 8 . %, 6. 8 占 5 2 比全 国平 3 义。为此 , 本文依据六安年鉴及调查的资料 , 对六安市 均水平高 出 2 . 个百分点。每年出生 8 万人 , 11 3 . 6 净增 农业劳动力现状进行分析 , 并对影响本地区农业劳动 4 万人 以上 。全市人 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5 4 人 , 5 . 每 3 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剖析 , 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六安市 平方公里 比全国多出 4 9 。20 , 1人 04年 国内生产总值 农业劳动力转移 的对策和建议。 1 六安市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11 况 .概
231 5 .亿元 , 其中第一产业 8. 亿元 、 O3 O 第二产业 8. 73 7 亿元 、 第三产业 8 . 亿元 , 54 3 其中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
总值构成 中占 3 . 比全 国平 均水平高 出 l.个百 1 %, 6 6 5
可见六安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 , 大别山北麓 , “ 称 皖西”, 现 分点 ,
农业剩余动力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出现 651 7. 4万人 ,位居安徽省第二。6岁及 6岁以上人 口
的经济现象。地处皖西地 区的六安市 , 农业剩余劳动 中, 其中文盲人 口 7 . 万人 , 24 5 文盲率 1. 而全 国文 0 %, 9 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 盲率为 6 2 . %。接受小学教育 的 27 8 7 6 . 万人 , 2 接受初 4 . 万人 ,接受高中 ( 3 含中专 )教育的 上, 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 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 中教育 的 2 5 4 持续健康发展。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 合理、 有序地 4 . 万人 , 25 5 接受 大专以上教育的 l. 万人 。全市常 62 6
辖金安 、 裕安两区和寿县 、 霍邱、 金寨 、 霍山、 舒城五县 , 12就 业 状 况 . 六安市现有 4 8 万劳动人 口中 ,居住在农村 的 7. 3 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 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 验
h rgeso tw i tepo rs f o n a dct, d v lptevl g u c l eti d s ya drfr t efcl e ytm a s r e n y e eo i a eq ikyt r i u t eom it ss s h l h h dn rn h a i i e t tn f t or eh
的进程 ; 四是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五是设施制度革新 , 彻底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市场
Ab ta t L ’ i yn n w s An u sa giutrlo e wi ag o uain whc s p s o n sr c : ua C t lig i e t h ii n a rc l a n t a lr e p p lt . n y u h o ih i ot f i - a r utr u pu a o ret se dtemanfcosicu e ec aa tr u ie , h g o uain a d te gi l a s r lslb r oc a fra i tr n ld st h ce’ q a t s c ul f r n n h a h r S l i u ep p lt o n h sca o e me t ftet se rc s. I re opo t ea r utr u lslb rfreta se, t ea to oi gvm l n a frp o e s n od rt rmoet gi l a s r u a o oc n fr h uh r oh r n h c ul p r r u st o e x iio c u a o h ia a it ann t n l, e eo i a eb sn s ne i , p e ag e p ntee hbt no c p t ntc nc b lyt iigs o gy d v lp tevl g u ie se tr r e s e d o h i i e l i r r h l p s
劳动人 口 ( 5— 4岁 ) 4 8 万 人 , 1 6 为 4. 4 占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 是关系到六安市经济进一步发 住人 口中 , 71 4 8 占 4 3 全 7 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 。因此 , 对当前六安市 6 . %。居住在城镇的人 口为 9 万人 ,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