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高程控制点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它规范了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的应用。
该标准于2010年3月31日发布,自2010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由XXX发布。
该标准包含以下内容:1.总则:介绍了该标准的背景、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
2.技术要求:详细说明了RTK测量的技术要求,包括测量设备、数据处理、控制点、测量方法等方面。
3.测量精度:规定了RTK测量的精度要求,包括水平精度、垂直精度和时间精度等方面。
4.数据处理:详细介绍了RTK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等方面。
5.报告和记录:规定了RTK测量报告和记录的内容和格式要求。
6.质量保证:介绍了RTK测量质量保证的方法和要求。
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测绘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该标准的制定也为RTK测量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规范和指导,有助于提高测量精度和工作效率,促进了测绘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本标准旨在规范RTK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以保证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本标准适用于RTK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的测量单位和测绘单位。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RTK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包括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的规定,以及仪器设备的要求和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的要求。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涉及以下文件,引用时必须注明文件名称、编号、年份或日期(包括所有修订单):GB/T -2018 《测量数据质量评定》GB/T -2018 《测量数据处理规范》术语和定义本标准中使用的术语和定义参照GB/T -2018《测量数据质量评定》和GB/T -2018《测量数据处理规范》。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RTK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应采用XXX规定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以确保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线路测量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线路测量一般规定本章适用于铁路、公路、架空索道、各种自流和压力管线及架空送电线路工程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线路控制测量的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分别按本规范第 3.1.4 条和 4.1.3 条中的规定选用。
线路的平面控制,宜采用导线或 GPS 测量方法,并靠近线路贯通布设。
线路的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并靠近线路布设。
平面控制点的点位,宜选在土质坚实、便于观测、易于保存的地方。
高程控制点的点位,应选在施工干扰区的外围。
平面和高程控制点的点位,应根据需要埋设标石。
线路测图的比例尺,可按表 6.1.6 选用。
注:1 1:200 比例尺的工点地形图,可按对 1:500 比例尺地形测图的技术要求测绘。
当架空送电线路通过市区的协议区或规划区时,应根据当地规划部门的要求,施测 1:1000~1:2000 比例尺的带状地形图。
当架空送电线路需:要施测横断面图时,水平和垂直比例尺宜选用 1:200 或 1:500。
当线路与已有的道路、管道、送电线路等交叉时,应根据需要测量交叉角、交叉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及净空高或负高。
纵断面图图标格式中平面图栏内的地物,可根据需要实测位置、高程及必要的高度。
所有线路的起点、终点、转角点和铁路、公路的曲线起点、终点,均应埋设固定桩。
线路施工前,应对其定测线路进行复测,满足要求后方可放样。
铁路、公路测量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可采用 GPS 测量和导线测量等方法,按本规范第3.2 节、3.3 节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导线总长可放宽一倍;高程控制应布设成附合路线,按本规范第 4.2 节中四等水准测量的有关规定执行。
铁路、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的平面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导线测量方法。
导线的起点、终点及每间隔不大于 30km 的点上,应与高等级控制点联测检核;当联测有困难时,可分段增设 GPS 控制点。
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目的:提供控制基础和起算基准实质:测定具有较高精度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的点位控制点国家平面控制测量:一、二、三、四等国家高程控制测量:一、二、三、四等一、闭合导线1 、定义:导线从一点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导线点,最后又回到原来的起始点,形成一多边形,称闭合导线。
该导线多用于宽阔地区的控制。
2 、内业计算:2.1 闭合差计算和角度调整内角总和的理论值:∑β理= (n-2 )×180 °角度闭合差f β: f β= ∑β测- ∑β理角度调整:角度闭合差按相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个角。
2.2 坐标方位角计算α前= α后+180 °- β右α前= α后-180 °+ β左2.3 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纵横坐标增量代数和,理论上都应该等于零,而在实测边长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角度虽然经过调整,但不可能与实际相符,所以其代数和等于某一数值fx 和fy ,这个数值就是纵横坐标的增量闭合差。
即:fx= ∑△x 测fy= ∑△y 测其导线全长闭合差 f 为:f= √(fx2+fy2)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K 为:K=f/ ∑d=1/T2.4 坐标增量的调整由于计算坐标增量是采用经过调整后的导线角度,所以坐标增量闭合差可以认为主要是由导线边长的误差所引起。
因此,坐标增量闭合差可取相反的符号,按边长的比例分配到各边的坐标增量中去。
2.5 坐标计算:将起始坐标逐一加上各点坐标增量而得。
二、附合导线1 、定义:导线起始于一个高级控制点,最后附合到另一高级控制点,称附合导线。
适用于狭长地区的控制。
2 、内业计算:计算步骤和方法与闭合导线基本相同,只是在角度闭合差和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上有差异。
2.1 闭合差计算和角度调整终边的坐标方位角:左角α′终= α始+ ∑测-n ×180 °右角α′终= α始- ∑测+n ×180 °角度闭合差f β: f β= α′终- α终角度调整:角度闭合差按相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个角。
测绘技术中的控制点布设方法详解

测绘技术中的控制点布设方法详解测绘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管理、建筑工程还是环境监测等,都需要准确、可靠的测绘数据作为基础。
而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往往依赖于控制点的布设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测绘技术中常用的控制点布设方法,以期对读者理解和应用测绘技术有所帮助。
1.控制点的概念和作用控制点是指在测绘过程中确定的几何位置和空间坐标已知的点,其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准确的参考框架,使得测量结果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符。
控制点的布设需要考虑到测绘任务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通常包括边界控制点、内部控制点和标高控制点等。
2.边界控制点布设方法在测绘过程中,边界控制点的布设至关重要。
常用的方法有:(1)地面基准点法:根据测绘任务的需求,在边界线上布设多个基准点,并测量其地面位置和高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范围、高精度的测绘任务。
(2)建筑物固定点法:在边界线上选择相对稳定的建筑物角点或墙角作为控制点,并通过测量方法确定其位置和高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城市区域或建筑群测绘任务。
3.内部控制点布设方法内部控制点用于在测图中确定各要素的几何位置,常用的布设方法包括:(1)三角测量法:选取三个点布设一个三角形,通过测量三个角和三边的长度,可以确定这个三角形的位置和大小。
随后,可以通过三角形的位置和大小关系来确定其他要素的位置。
(2)多边形测量法:通过布设多个相互连接的控制点,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
通过测量多边形的内角和边长,可以确定各要素的几何位置。
4.标高控制点布设方法标高控制点主要用于确定各要素的高程,常用的布设方法有:(1)水准测量法:通过多次水准仪测量,确定各个控制点的高程差。
这种方法适用于平面较大、高程变化较大的测绘任务。
(2)GNSS测量法: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技术,测量控制点的三维坐标,并计算其高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小范围、高精度的控制点布设。
5.控制点布设的注意事项在控制点布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布设密度要合理:根据测绘任务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控制点的布设密度,以保证测绘结果的准确性。
GPSRTK图根控制测量规范

GPS RTK图根控制测量规本标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的技术水平制定的。
本标准容涉及目前应用广泛的单参考站RTK测量技术和基于CORS系统的网络RTK测量技术。
本标准是在GB/T 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CJJ 73"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GB50026"工程测量规"的根底上,结合生产实际的情况制定的。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定位测量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规的规定。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规1 围本标准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实施平面一级、二级、三级控制测量和五等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方法。
其他相应精度的定位测量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引用标准以下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但凡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订正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但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CJJ 73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H/T 2008-2005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立规CH 8016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GB 50026 工程测量规GB/T 14912 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3 术语3.1 实时动态测量〔RTK〕 Real Time KinematicRTK测量技术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
在RTK测量模式下,参考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采集卫星观测数据,还通过数据收来自参考站的数据,并在系统组成差分观测值进展实时处理。
GPS四参数设置

GPS四参数设置。
南方RTK使用中参数的求取及分类一、控制点坐标库的应用GPS 接收机输出的数据是WGS-84经纬度坐标,需要转化到施工测量坐标,这就需要软件进行坐标转换参数的计算和设置,控制点坐标库就是完成这一工作的主要工具。
控制点坐标库是计算四参数和高程拟合参数的工具,可以方便直观的编辑、查看、调用参与计算四参数和高程拟合参数的校正控制点。
在进行四参数的计算时,至少需要两个控制点的两套坐标系坐标参与计算才能最低限度的满足控制要求。
高程拟合时,使用三个点的高程进行计算时,控制点坐标库进行加权平均的高程拟合;使用4到6个点的高程时,控制点坐标库进行平面高程拟合;使用7个以上的点的高程时,控制点坐标库进行曲面拟合。
控制点的选用和平面、高程拟合都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这些内容涉及到大量的布设经典测量控制网的知识,在这里没有办法多做介绍,建议用户查阅相关测量资料。
利用控制点坐标库的做法大致是这样的:假设我们利用A、B 这两个已知点来求取参数,那么首先要有A、B 两点的GPS 原始记录坐标和测量施工坐标。
A、B 两点的GPS原始记录坐标的获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布设静态控制网,采用静态控制网布设时后处理软件的GPS 原始记录坐标;另一种是GPS 移动站在没有任何校正参数起作用的Fixed(固定解)状态下记录的GPS 原始坐标。
其次在操作时,先在控制点坐标库中输入A 点的已知坐标,之后软件会提示输入A 点的原始坐标,然后再输入B 点的已知坐标和B 点的原始坐标,录入完毕并保存后(保存文件为*.cot文件)控制点坐标库会自动计算出四参数和高程拟合参数。
1.1、校正参数操作:工具→校正向导或设置→求转换参数(控制点坐标库)所需已知点数:1个校正参数是工程之星软件很特别的一个设计,它是结合国内的具体测量工作而设计的。
校正参数实际上就是只用同一个公共控制点来计算两套坐标系的差异。
根据坐标转换的理论,一个公共控制点计算两个坐标系误差是比较大的,除非两套坐标系之间不存在旋转或者控制的距离特别小。
测量控制点-1

测量控制点传统的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
测量控制点是指在进行测量作业之前,在要进行测量的区域范围内,布设一系列的点来完成对整个区域的测量作业。
平面控制点的选择在选点时,首先调查收集测区已有的和控制点的成果资料,一般是现在中比例尺(1:10000-1:1000000)的地形图上进行控制网设计。
根据测区内现有的国家控制点或测区附近其他工程部建立的可资利用的控制点,确定与其联测的方案及控制网置。
在布网方案初步确定后,可对控制网进行精度估算,必要时对初定控制点作调整。
然后到野外去勘探、核对、修改和落实点位。
如需测定起始边,起始边的位置应优先考虑。
如果测区没有以前的地形资料,则需详细勘察现场,根据已知控制点的分布、地形条件及测图和施工需要等具体情况,合理的拟定点的位置,并建立标志。
控制点位置的选定应满足相应工程的基本要求《》(JTJ061-99)中规定。
公路平面控制网应满足一下要求。
(1)相邻导线点间要通视,对于量距导线,相邻点间还要地势平坦,以便于量边长。
(2)导线点应选在土质坚硬、稳定的地方,以便于保存点的标志和安置仪器。
(3)导线点应选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以便于进行加密、扩展、寻找和以及。
高程控制点的选择高程控制点通常以的方法建立,成为。
水准点的选定应满足一下要求。
(1)水准点应选在能长期保存,便于施测,坚实、稳固的地方。
(2)水准路线赢尽可能沿坡度小的道路布设,尽量避免跨越河流、湖泊、沼泽等障碍物。
(3)在选择水准点时,应考虑到高程控制网的进一步加密。
(4)应考虑到便于国家水准点进行联测。
(5)水准网应布设成附和路线,结点网或环形网。
(6)对于专用水准点,应选在公路路线两侧距中线50-300M的范围内,水准点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适当加密;大桥两岸、隧道两端、及其他大型附近亦应增设水准点。
平面控制点的埋设平面的标石中心就是控制点的实际点位。
所有控制测量成果,包括坐标、距离、角度、等都是以标石中心标志位准。
道路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道路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道路控制点是指在设计和建设道路工程中,为了确定路线和确定地面高程而设置的
点。
道路控制点的坐标通常使用经纬度表示,也会使用投影坐标系、局部坐标系等方式来
表示。
其中,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纬度表示南北方向,通常使用度分秒(DMS)、度小数(DD)、通用转换公式等方式来表示。
在建立道路控制点时,需要考虑道路的拓扑结构和地形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起伏
适中、适合于道路设计的地点。
控制点间的距离和方向应符合实际地形情况和道路设计要求,同时考虑经济性和施工难度。
控制点的设置应尽量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道路控制点的标高是指控制点处地面面高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高程值,通常使用海拔
高度来表示。
标高的确定需要考虑实际地形起伏、地下水位、降水量等因素,通过现场测
量或利用数字高程模型等方式来确定。
依据不同设计要求和建设标准,标高可使用高、中、低三级分类,并进行调整和核查。
道路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的精度和准确性对道路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
影响。
因此,在确立控制点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控制点的精度和测量方法,尽量避
免误差和偏差,确保道路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