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陵山片区城镇化与农村流通业耦合的减贫研究

合集下载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城镇化与贫困的空间关联性分析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城镇化与贫困的空间关联性分析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城镇化与贫困的空间关联性分析陈林;王玉静;周蕤【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35)8【摘要】This article chooses the social urbanization, the economy urbanization and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addition, it selects standard of living, education and medical care to behalf of the poverty. We take the 37 counties in Hunan province as an object using the GIS technology to analyze the urbanization in the mountain area and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poverty. Studies show that: (1) The urbanization level in mountain areas is low, and many poor areas accounts for 89% of the whole area. (2) The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 index curve and poor's composite index curve are negative correlations. (3) The areas with higher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 level distribute dispersedly in space. (4)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poor's composite index distribution state of 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e comprehensiv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poor's composite index corresponding to the whole area accounts for 35%, and the exception type accounts for 8%, the HIGH-LOW accounts for 19%and the LOW-HIGH accounts for 30%.%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3个维度,以及生活水平、教育和医疗3个方面,分别构建城镇化和区域贫困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经济贫困现状研究

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经济贫困现状研究

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经济贫困现状研究作者:曾俊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6期摘要:武陵山片区是中国14个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虽然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因此,在相关数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对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经济贫困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贫困特征,对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攻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贫困;低收入群体;武陵山片区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109-02前言武陵山片区是中国14个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虽然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在贫富差距扩大的背景下,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到底如何,其经济贫困具体现状又是怎样?这方面的研究鲜有人涉及。

本文在相关数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对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经济贫困现状进行分析。

一、相关研究概述1.国外相关文献。

英国人朗特利在1899年第一次对贫困进行了系统的定义:收入水平不足以获得生存所需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如食物、房租等等[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则对贫困做了开创性的阐述,指出贫困不仅使收入低下,还包括对人类能力和权利的剥夺[2]。

阿尔科克指出,相对贫困的定义是建立在将穷人的生活水平与其他较为不贫困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相比较的基础上,通常包括对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总体水平的测度[3]。

2.国内相关文献。

童星等人认为,贫困是由于低收入而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缺乏发展的机会和手段的这样一种生存状态[4]。

贾大武认为,贫困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而历史积累的整体落后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又常常是物质上、精神上的贫困相交织,经济上、文化上的贫困相伴随的,造成贫困的原因也是综合的、多元的和纵深的[5]。

王洪涛(2013)提出了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方式的创新;阐述了主要脱贫途径选择;指出了主要扶贫方式的选择,也就是开发式扶贫与救助式扶贫的协调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6]。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第一篇: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县城和周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第一节小城镇与村庄建设小城镇建设。

支持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商贸流通、加工制造等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小城镇。

中心村规划建设。

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

鼓励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

整合各类资金,统筹规划建设中心村公用基础设施。

移民搬迁。

按照自愿原则,整合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国土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资源,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

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区内的人口实行整体搬迁移民,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标准。

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

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贫困村整村推进。

以规划为平台,由县统筹整合资源,实施**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力争对每个贫困村的平均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增收产业。

第二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乡村道路建设。

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达,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生产用电。

加强水库渠系配套建设,扶持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

加强农村生产用电保障。

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

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

武陵山民族特困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效应分析——基于面

武陵山民族特困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效应分析——基于面

现代化 的反馈 效应 并不显著 , 二 者的互动效应 尚未显现 ; 通过 脉 冲响应 函数进 一 步的分析 发现 , 城镇 化 的 中击 对农 业现代化 有显著的 负向效应 , 且这 负向效应 长期存在 。农 业现代化 的 中击对城镇 化有 显著的 正向效应 , 这
种效应 经历 了先上升后下 降的过程 , 且长期为正 。为 此 , 应走 “ 人 一业 一地 ” 同步协调发展 的新 型城镇 化道 路 , 提升农村各 类扶 贫资金 配置效率 , 通过精准扶贫提升 农业、 农 民 自我 发展能力 。 关键 词 : 武 陵山民族特 困地 区; 城镇化 ; 农业现代化 ; 互动效应 中图分类号 : F 3 2 3 文献标识码 : A

( 重庆师范大学
要: 基于 2 0 0 4至 2 0 1 3年武陵 山区 7 1县 的面板 数据 , 应用 面板 V A R模 型 实证考察 了城 镇化 与农业现
代化 的互动效应 。通过 格兰杰 因果检验发现 , 武陵 山区农 业现代 化是城镇化 的格 兰杰原 因, 而城镇 化 不是 农业 现代化的格 兰杰原 因, 说明2 0 0 4— 2 0 1 3年这十年 间, 武陵 山区农 业现 代化促进 了城镇 化进程 , 但城 镇化 对农业
五 中全会 提 出 , 到2 0 2 0年 实现现 行 标准 下 的农村 贫 困人 口全 部脱 贫 , 贫 困县 全部 摘 帽 , 减贫 任 务 异 常艰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0 1—1 5
作者 简介 : 唐爽 ( 1 9 8 2一) , 女,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 与管理 学院讲师 , 主要研究城镇化 与农 业经济增长 。

1 0 6・
巨。2 0 1 5 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要“ 精准扶贫” , 重在提升贫 困地区的

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但是在武陵山区这样的山区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面临许多问题。

本文将对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武陵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导致了城镇化进程的滞后。

由于地理条件复杂,交通运输困难,水电供应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城镇化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供更好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支持,为城镇化提供便利条件。

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就业机会不足。

由于地形复杂,农业发展受限,而传统的农业劳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往往会失去工作机会。

需要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提升农民劳动力的素质,增加其就业机会。

武陵山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居民聚集在小城镇,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限制污染排放,并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武陵山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由于年轻人不愿意返回农村居住,导致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提供更好的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吸引年轻人回迁,同时发展养老产业,提供更多养老服务岗位,解决养老问题。

武陵山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也是城镇化进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山区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比城市地区更为保守。

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尊重和保护山区地区的文化传统,并适度融入现代城市化的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服务业、加强环境保护、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合理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可以推动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视角下湖南武陵山区扶贫机制创新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湖南武陵山区扶贫机制创新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湖南武陵山区扶贫机制创新研究湖南武陵山区是我国的贫困地区之一,扶贫机制创新的研究对于解决该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精准扶贫的视角,探讨湖南武陵山区的扶贫机制创新。

在精准扶贫的指导下,湖南武陵山区创新了扶贫对象的确定方式。

传统的扶贫方式通常以农村贫困人口户籍登记为主要依据,而在湖南武陵山区,采用了大数据分析和定点帮扶的方式,将扶贫对象从人口转变为家庭单位,更加准确地确定了贫困人口。

通过建立完善的贫困人口档案,及时、精确地掌握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为制定精准扶贫政策和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湖南武陵山区在扶贫政策方面进行了创新。

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别的贫困人口,制定了不同的扶贫政策。

对于劳动能力较强的贫困户,重点发展产业扶贫,通过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对于贫困妇女和残疾人,重点发展社会扶贫,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帮助他们增加家庭收入。

湖南武陵山区还创新了扶贫补贴的方式,采用了“按需分配、分类施策”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量身定制扶贫补贴标准,更加精确地发放扶贫资金,确保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湖南武陵山区在扶贫模式上进行了创新。

传统的扶贫模式通常以政府主导为主,但湖南武陵山区在扶贫工作中引入了社会力量,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单一模式。

通过与社会组织、企业和公益机构合作,建立了帮扶单位和贫困户的对接机制,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湖南武陵山区还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发展产业致富,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湖南武陵山区在扶贫过程中注重监督和评估,确保扶贫工作的透明和公正。

通过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扶贫工作的日常监督和临时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存在的漏洞,保证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湖南武陵山区还建立了绩效评估机制,按照扶贫目标和指标,对扶贫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及时调整扶贫政策和举措,提高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武陵山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发展。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武陵山区也面临着一些发展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良性发展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本文将探讨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城镇化发展滞后武陵山区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其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其他地区。

在城镇化进程中,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武陵山区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不高,城市空间结构相对单一。

因此,如何推动武陵山区城镇化发展成为关键问题。

解决方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城镇化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

同时,积极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城镇化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推动城市化水平提升。

同时,根据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格局,促进城市间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生态环境破坏在城镇化建设中,有些地区为了快速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资源遭受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解决方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中之重,加强环保意识宣传教育,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

同时,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城镇化建设与环保要求相适应。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武陵山区地形复杂,交通状况较差,基础设施水平相对欠缺。

为了推动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解决方法:政府应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

四、空巢化问题突出武陵山区的基本农村生活、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经验较为匮乏,很多年轻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城市工作和生活。

同时,较多的老年人和空巢老人继续留在家乡,导致空巢化问题突出。

解决方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水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工作和生活。

乡村振兴视角下武陵山片区脱贫路径探讨

乡村振兴视角下武陵山片区脱贫路径探讨

乡村振兴视角下武陵山片区脱贫路径探讨乡村振兴作为当前国家战略,着力解决农村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农村贫困问题。

武陵山片区是湖南省教育扶贫工作重点区域、贫困县和贫困村的集中地区,乡村振兴视角下,需要探讨一条适合该地区的脱贫路径。

一、资源优势武陵山片区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田园风光,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力。

此外,当地还有传统的中药材和木材等资源,可以进一步发展相关产业。

同时,人力资源也是该地区的优势,拥有劳动力丰富的农民。

二、产业发展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可采取发展产业的方式促进脱贫。

对于武陵山片区而言,可考虑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和中药材和木材等传统农业产业。

首先,旅游业可以立足富厚的山水田园资源,发展特色民俗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

其次,中药材和木材等传统农业产业可通过加工提高附加值,同时开拓市场,增加销售额。

此外,还可考虑开展农产品电商,拓宽销售渠道。

三、教育扶贫教育是富民强国的重要基石,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武陵山片区可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进而更好地适应当地的产业发展需求。

同时,通过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这不仅有利于个人成长,也有利于实现家庭稳定脱贫。

四、科技支撑现代科技的应用正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武陵山片区可通过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利用现代化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迭代。

此外,可增加科研和技术合作,与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研发技术,提高当地的科技水平。

五、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保障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武陵山片区可通过加强对当地的政策倾斜,提供税收、贷款等优惠政策,同时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当地农村经济的收益水平。

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综上所述,针对武陵山片区这一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可采取多种措施,以产业发展为主线,辅之以教育扶贫、科技支撑和政策支持,打通一条适合当地的脱贫路径,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武陵山片区城镇化与农村流通业耦合的减贫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0T11:58:21.32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7期作者:周书应,金宁波,王祺[导读] 湖南武陵山片区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地区,实现该区域的脱贫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湖南武陵山片区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地区,实现该区域的脱贫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同时,流通产业在促进生产和消费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是湖南武陵山片区脱贫致富的关键。

武陵山片区资源丰富,但城镇化进程缓慢,经济发展难以提升。

武陵山片区作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更是国家重点扶贫对象。

本文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及“新型城镇化、流通产业”这三个关键词联系起来,以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样本进行探索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与应用性。

关键词:湖南武陵山片区;城镇化;农村流通业;减贫
近年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民不再只关心吃穿问题,而是向更多维更高层次方面追求生活。

流通产业是具有开放性且市场化最高的产业之一。

由于当前经济环境多样化,流通也被誉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

对流通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对新时期现代化流通产业的研究,不容忽视。

湖南武陵山片区是湖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在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下需要片区流通产业发挥其减贫效应,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一,新型城镇化旨在通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土地集约”实现人口的城乡转移,以提高城镇人口比率,其二,旅游城镇化即以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主要动力的城镇化现象。

其他城镇化需要更多产业的发展来推进,而湖南武陵山片区由于其流通产业发展滞后、流通产业基础薄弱。

其三,精准扶贫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等手段推进扶贫开发,以减少和最终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样伟大战略下,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两大举措如何在连片特困地区—湘西地区实现协调互动进而更好地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呢?
1.流通产业的概念与理论
1.1流通产业的概念
流通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为商品流通提供载体,可以提高商品流通的交换率,降低商品消费成本,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片区整体的经济规模和质量。

流通产业从前苏联的无流通论,阻滞了流通产业发展到现如今经济学界高度肯定了流通产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显著作用。

1.2流通产业的理论
马克思经典商贸流通理论包含了两个重要概念:其一,完整的一套经济循环系统包含了生产、分配与消费三种元素,它们具有联系且相互影响。

其二,商品是在流通过程中进行交换。

马克思的理论不仅强调了商品流通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还指出了贸易的形成代表了商品流通已经到发达阶段,而这一切历史前提是资本的产生。

从这个理论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商品流通不仅是所有交易行为的总和,更加深层次社会关系的体现,流通产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会制约商品生产的全过程,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2.流通业与城镇化的研究
王水平(2012)分析了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关系,认为商贸流通业网点布局、商贸流通业业态演进和技术创新为当前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黎星池、韩小敏(2013)利用我国 1991-2011 年商贸流通业生产总值的数据和城镇化率的数据,借助 ADF 检验、Granger 因果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等对我国城镇化和商贸流通业互为因果关系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

张建民、陈梅(2014)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市场效应和增长极效应对流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包双叶(2014)从商贸流通业功能、商务功能和居住功能等方面对城镇化过程中商贸流通业形态与布局提出了一些思考。

刘昱、庞亚苏(2014)从城市功能保障、人的城镇化、产业链延伸、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发展应处理的一些关系。

3.流通产业减贫研究
杨龙志(2013)提出流通产业是否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作用的问题,收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流通产业具有先导作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戚英华(2016)首先验证商贸流通业和经济发展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然后对商贸流通业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最后表明商贸流通业具有减贫效应,且商贸流通业对减贫效应的存在具有空间差异性,并提出创新消费方式等建议,减少区域差异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袁平红(2012)发现流通产业结构对城市群的经济集聚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但是近几年,其正向溢出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李定珍等(2018)通过对湖南武陵山片区7市州流通产业规模、流通载体结构及流通基础条件若干子指标进行统计,运用GLM回归模型和 Amos 路径分析模型,实证分析2010-2016 年湖南武陵山片区流通产业的减贫效应,发现流通产业发展有显著的直接减贫效应,据此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流通减贫效果。

黄桂琴(2016)通过耦合度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农产品流通产业低技术效率与人口城镇化高增长同时存在,是技术的进步而不是技术效率推动了农产品流通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城镇化率与农产品流通产业效率增长的耦合程度在时空上呈现由低到高水平的发展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4.城镇化减贫研究
现有的研究指出城镇化对贫困的影响主要有4条路径(Ravallion et al,2007[1]; Cali and Menon, 2009[2]; Martinez-Vazquez et al, 2009[3]),一是城镇化的后向关联(backward linkages)效应,即通过需求创造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如城镇化对来自农村的产品(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商品)需求增加等;二是城镇化的城乡居民迁移效应,农村居民向城镇迁移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是多方位的,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收入,如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回流(remittances)等,这能改善农村家庭的福利和降低贫困(Adams, 2004; Acosta et al, 2007);三是城镇化的工资增长效应,即城镇化能提升农村地区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城镇化过程中的企业集聚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并产生对周边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需求,这些非农就业相对于务农而言工资水平更高( Fafchamps and Shilpi, 2005; Deichmann et al, 2008);四是城镇化具有外部性或溢出效应(Allen, 2009),如城镇有关生产技能的信息和知识转移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影响、郊区土地价格上升带来的农民土地出租、出让收入的上升等。

5.城镇化与流通业耦合的减贫策略
一是优化城镇化发展与商贸流通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环境、夯实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基础、发挥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潜力。

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城市商贸流通业网点规划制定和实施,高度重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商贸流通业配套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向农村城镇、城乡结合部等区位的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商贸流通业发展业态的投入,或者设立流通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投资流向流通产业,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同步推进,缩短差距,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综合服务功能。

二是要激发消费潜力,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应陆续出台一系列的刺激消费的政策,为繁荣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支撑,尤其是要努力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改善居民消费能力,从而让城镇化进程中的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项目基金:文章得到吉首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18SKY83)的资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