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风水文化与生态建筑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与住宅布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与住宅布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风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元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风水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相信通过恰当的住宅布局可以带来好运和福气。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观念以及如何在住宅布局中应用这些观念。
一、风水的起源与演变风水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仪式。
人们开始观察大自然中的山水、河流、森林等元素,认为它们和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水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说,被广泛应用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家居布置等方面。
二、风水观念的核心1. 五行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将宇宙万物划分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风水理论认为,人居的环境应该符合五行的平衡,才能获得吉祥和福气。
例如,在住宅布局中,应注意床的朝向,避免将床头对着门,这样会导致气场流失。
2. 阳宅与阴宅: 风水将房子分为阳宅和阴宅。
阳宅是居住之所,应有阳光、空气和流畅的能量流动。
而阴宅则是停尸之所,包括陵墓和殡葬场所。
通过合理的阳宅布局,人们可以吸收自然和谐的能量,提高生活质量。
3. 白虎与青龙: 风水理论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方位,即白虎和青龙。
白虎代表恶劣的能量,而青龙则代表吉祥的能量。
在住宅布局中,应尽量将卧室或办公室等私人空间安置在青龙方位,以获得更好的运势。
三、住宅布局中的风水要点1. 入户门的规划: 入户门是家居风水布局的重点。
门应该高大、宽敞,能够吸引财运流入。
另外,入户门的位置也要符合风水的原则,应该避免直接对着楼梯、厕所等不吉利的位置。
2. 客厅与卧室的布置: 客厅是家人交流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因此应该舒适而开阔。
卧室则是休息和恢复精神的地方,应该选取安静、通风的位置。
此外,卧室中床的朝向也十分重要,床头不宜对着镜子,以免增加睡眠中的不安感。
3. 厨房与卫生间的位置: 在住宅布局中,厨房和卫生间是水和火相对冲的地方。
为了避免矛盾和不和谐,应尽量将厨房和卫生间的位置分隔开来,避免相对冲突。
浅谈中国风水学与生态建筑

浅谈中国风水学与生态建筑摘要:生态建筑是近年来建筑界乃至整个社会讨论的热点,在我国风水学说由来已久,他并不是很多人所谓的迷信,其中很多内容是被证实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翻开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建造房屋、宫殿等都是按顺应人与自然的关系建造的,现在所说的生态建筑因而被称作是中国风水学的“回魂转世”,本文就风水学说和生态建筑的关联性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
关键词:中国风水生态建筑正文:北方人居住砖瓦房,西北高原人要挖窑洞,云南人要盖吊脚竹楼,这就是生态建筑学在人们大脑中最基本的反映。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要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如今日环境益恶化,体现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生态建筑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
关于生态建筑,在我国古代就已有了深刻的研究,这就是风水,风水的宗旨就是理气,即寻找生气,有生气的地方就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这些恰恰都与生态建筑不谋而合,他们都是在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生物的共生关系。
一 . 风水学与当代生态建筑的关系风水学说几千年来研究自然和自然索取的东西并找出对人类生活最有帮助的、对人类生活最适合的一种过程和方法,是我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他有一套有关"理","数","气","形"的理论体系。
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力求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满足地形条件,他是为了找寻建筑吉祥的点的景观评价系统,是我国古代建筑选址布局的艺术。
而生态建筑则依照生态平衡的原理,使人工建筑环境和周围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作用,从而产生一个相对稳定的,互相依存循环的新型建筑。
风水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浅谈

关键词:建筑风水;建筑设计;风水布局;传统建筑;楼盘选址;室内设计0引言自古以来风水与建筑设计密不可分。
风水是一种文化,不仅早已渗透于我国建筑设计之中,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建筑学者们的认可[1]。
许多国家逐渐重视风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本文主要探讨风水学在我国传统建筑及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1建筑风水概说在古代,风水在建筑设计中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风水是中国古人不断完善居宅建造经验与技术所逐渐形成的哲学归纳,它遵循周易的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2]。
这与当今社会人们要求优化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提倡住宅园林化、生态化是不谋而和的。
建筑风水讲究“有风有水”,依山傍水,即藏风得水,便于人们生活。
这就是建筑风水的基本内涵[3]。
2风水在传统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传统的建筑文化应当予以继承和发展,在继承和发展中又赋予传统建筑以生气,使之重新焕发生命力,建筑作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是继承、创造、延续历史的产物,我们在建筑创作上应积极吸取精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2.1建筑对称美的风水基本要求传统建筑风水讲究“左青龙,右白虎”这一风水模式,这是一种对称美的体现。
中国许多古建筑都有自己严格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街道东西、南北,呈棋盘格子状。
清代的帝陵都非常注重对称美。
以主陵孝陵为中心的神道,成为整个陵区布局的中轴线,其他各陵均以孝陵为中心向两侧排布。
每一座帝陵都有一条与地球经线平行的中轴线,南北延伸相对称。
中轴线的北端依次有隆恩殿、方城等主要建筑,一律坐北朝南。
中轴线的顶端是横行的山脉,组成丁字形。
中轴线的两旁都是成对的建筑,如望柱,壬午,彼此呼应。
清东陵整个陵区的山川景物,都处于昌端山到金星山的神道的左右,大小数十座建筑物沿神道排列配合有序,蔚为壮观[4]。
2.2风水在天坛、地坛中的设计运用古代帝王把天坛设计在北京城内的正南方、将地坛设计在正北方,其依据就是《周易》的先天八卦图。
论生态建筑与_风水_学说的关联性

第24卷第3期V ol.24N o.32003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 al of Qin gdao Instituteof Arch itecture and Engin eering 论生态建筑与“风水”学说的关联性X耿雪玉(浙江大学建工学院,杭州310027)摘 要:持续发展建筑是近年来建筑界讨论的热点,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代表了持续发展建筑的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意义,是持续发展建筑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在我国“风水”学说由来已久,这一学说也并非全是迷信,已被实践和理论证明它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笔者就“风水”学说、生态建筑从哲学的角度对它的关联性进行了论述,并对生态建筑的未来做了展望.关键词:风水,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中图分类号:T U-2321世纪是人体科学和生物科学成为领先科学的时代.对于建筑这方面来说也是这样的,这是时代赋予建筑四维特征后科学时期的概念[4],从物理学转向其他科学,直接影响到对建筑各要素,如空间形态、材料的研究.建筑理论不仅是研究日照、地耐力之类的问题,而且是研究诸如人与宇宙间能量的交换,更多地吸收宇宙能量,以及如何减少甚至避免对建筑和人的不利影响等问题[5].众所周知,传统建筑大都围绕“能源廉价”原则设计,这样的建筑在能源利用效率上很低,导致城市中产生大量的污染.在如今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体现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生态建筑”研究也就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6].生态建筑的诞生,标志着世界建筑业正面临一场新的革命,这一革命以有益生态、有益健康、节省能源、方便工作和生活为宗旨,对建筑业的设计、材料、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关于生态建筑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深刻的研究,这就是民间说的“风水”.1 风水学说与生态建筑的关系在我国,很早以来就流传着“风水”这一名词.什么是风水呢?《风水探源》一书中是这样说的: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满足的地形条件.新西兰学者尹弘基是颇有名气的研究风水术的专家,他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上撰文说,风水是为找寻建筑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生态建筑主要是指按照生态平衡的原理,使人工建筑环境及其所在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产生的一个相对稳定的互为依存与循环的新型建筑.它要求建筑师以生态的意识来指导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保护自然植被、原生土壤等,即建筑师不仅要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小环境,也要为人们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3].这恰恰与“风水”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由此可见风水反映的是生态建筑的思想在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一种反映.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就强调:“天有九星,地有九宫”的格构模式.中国较早的《黄帝宅经》提出“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住宅,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将人与自然统一于整体.中国建筑的意境是浪漫的,崇尚自然的,科学的.《诗经》中所写的“秩秩斯于,幽幽南山”描述了王宫靠近洞水,面对青山的美妙意境.杜甫就曾写下“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这更加抒发了中国建筑网罗天地,饮吸山川的空间意识和胸怀.古代的风水学说反映了古人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建筑观.古人在建造之初首先探求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构成,然后选择有利地形而建筑和谐的居住环境,使其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效果.在现代风水学的研究中,X收稿日期:2003-04-0230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24卷学者们认为自然界的超微离子和磁场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正负影响,并且认为在自然界中任何物质都会对人体的超微离子和磁场产生作用,这些能量也随着环境不断改变,随着人体自身的场态信息的改变而改变.这些信息能量可以使我们心情愉悦、思维敏捷、健康长寿,也可以使人思维迟钝、神经恍惚.“风水”就是在地基、居所布局基础上增加某种信息符号,以满足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要求.在人的一生中,人体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对自然电磁波变化的反映,必然伴有一些物理和化学现象.现代风水学,不过是探求人类选择、规划、建造、布置自己宅居、商务、生产、办公、旅游、娱乐等活动场所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旨在探索调整、优化建筑信息、自然信息、人体信息并使之和谐共振的科学方法.“风水”的宗旨就是理气,即寻找生气.而有生气的地方应该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生态建筑学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风水学则加进了感官心理因素,难怪当率先研究生态建筑学的西方人,偶尔把目光投向东方文化时惊讶地发现: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理论,竟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的新思潮理论产生了历史共鸣.这是因为人们居住环境的场地信息与人体信息也确实是有一定联系的.当信息场和人体信息和谐共振就是“风水”的真正含义,其科学的一面.从另一角度说,医学其实也是调节人体信息与自然信息和谐共振的一种方法.医学从调整人体生命信息入手,风水则从调整自然信息入手.从命理上讲每个生命个体具有各自不同的“命格”.人体信息的阐述就是:每个个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生命信息、能量及不同的组合结构,当同自然信息协调同步,即达成共振效应——风水.全息论、生物钟、微波技术等信息场的出现,正为我们揭去风水学那层神秘面纱.睡觉的方向就是人体信息适应磁场信息的最普通方式.美丽的花卉植物使人心情愉悦就是自然信息对人体信息的最普遍调节方式.国家的政策到位,人民的观念到位(二者本身就是能量信息)是社会信息和群体信息的共振.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本身也是一种信息场.当我们来到北京的故宫、苏杭的园林,会为它的雕梁画柱、金碧辉煌而神驰暇往,当我们遇到寸草不生、狂风恶沙之地会选择避而远之.山清水秀、避风向阳,会让人神情愉悦;流水潺潺、草木欣欣,会使人留恋忘返;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会使人心旷神怡.....这些也都是环境景观对人类产生的种种物理、生理、心理效应.这一切会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清晰敏捷,创造灵感格外活跃的现代风水学的使命就是将传统风水中的朴素真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互相嫁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当然风水学说中也确实是有其迷信的一面.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自然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是人类都没法理解的,自然界以其巨大的力量与不可知的神秘性,令我们的祖先顶礼膜拜.风水中的龙脉思想就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趴地听地下水其实就是地质学中关于山脉走向的学问.而风水中保护龙脉的思想,也与现代地质学中的水土保护,环境保护有相似之处,其目的都是保护好资源环境.现代风水学的使命就是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科学地重新阐述,剔除迷信的部分,还其科学的一面,每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何况几千年长久不衰!2 用生态建筑的思想来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从人们的主观愿望上都希望能够住在“风水好”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强调用生态建筑的思想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的重要原因.生态建筑首要的是在不损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的空间环境能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能有效地利用现代科技处理环境与人类的矛盾.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将会越来越多,而我们的资源却又是十分有限.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在《自然辩证法》[1]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社会的经济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日趋改善.然而,技术的进步也导致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人类的部分欲望无休止的膨胀,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态危机日益加深.在这些严酷的现实面前,人们终于认识到大自然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摆布的客体,为了人类自己的明天,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必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新的视角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可持续发展理论亦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也早已提上议题,然而只是能够可持续发展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我们今后来说也仅仅算作是“初等要求”,具有“生态性”的建筑,让建筑“活起来”才是我们社会今后所需要的.然而,有不少人认为:生态建筑就是在建筑物周围种草植树搞绿化,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混沌学(chace)说: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有序与无序伴生,确定性和随机性统一,复杂性与简单行一致的世界[7].因此,对于那种单纯追求有序、精确、简单的观点是不全面的.根据国际绿色建筑协会的定义,绿色生态建筑的评定包括能源、水、声、光、热、绿化、环境、绿色建材及废弃物处理九大系统,绿化系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已.即使是绿化系统本身,也应包括三大功能:首先是树木花草的生态平衡功能;其次是休闲活动功能;最后是景观文化功能.生态建筑整合了人与自然,集中解决了环境与发展两大主题.中国古代哲学家将宇宙认为大周天,人认为小周天,两者颇为相似,推之于生态建筑亦然.生态建筑可以说是一个宇宙系统的全息缩影,基于此点,它将有无尽的生命力.有关专家曾经指出:如果说过去是“以人为本”,今后应该“以人和自然为本”.生态建筑也必将成为我国新一轮城市规划的主题.风水的科学性恰恰在于: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生态建筑的发展性,也正是在了解了自然,人类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建筑结构及其周围环境本身的自然条件,改造了一些不适应人类生活居住的自然环境而发展起来的.这对于人类今后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参考文献[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 许为民,王诗宗,张钢等著.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3] M clntosh R P.Ecos ystem ,evolution an d relation patterns of living organisms.Amer ritist,1963,51:246-267[4] 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155.[5] Yeang K .Des igning w ith Nature an ecological basis for arch itectur al design .New York :M cGraw -Hill ,Inc ,1995[6] Sus tainable Bu ilding T ech nical M anual.Public tech nology Inc.绿色建筑技术手册.王庆龙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7] 刘亚臣等.绿色生态住宅及其发展趋势.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3(12):21-23The Relationship of the“Geomantic Omen ”and the Civil EngineeringGeng Xue-yu(School o f Civil Engineer ing and A rchit ect ur e,Z hejiang U niver sity ,HangZ ho u 310027)Abstract :The thought of sustainable dev elo pment architecture is a hotspot in architectural field ,w hile the ecolog ical building and g reen building represent and the m icrocosmic aspec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Geom antic om en"is a historical saying in o ur country ,w hich is a verity in philosophy and no t all superstitious .T 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finitio n o f the "g eo mantic omen ",the ecolo gical build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n philosophy.Finally ,the future o f eco logical building is fo recasted.Key words :geomantic o men ,ecolo gical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 elo pm ent ,human habitat作者简介:耿雪玉,女,24岁,硕士研究生31第3期耿雪玉:论生态建筑与“风水”学说的关联性。
风水理论与生态建筑学之关联

浅谈风水理论与生态建筑学之关联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阴阳学说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如中医理论,在国学复兴的当下,它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正散发出它耀眼的光芒,同时传统文化也孕育了另一套完整的不同于现代科学的风水理论体系,风水学的应用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城市建设和建筑中,这使中国建筑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居住或者使用,在中国的建筑我们看到了一种文化,一种内涵,它像生命体一样具有性格。
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严重影响到了人居环境,进而产生了生态建筑学,而风水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建筑学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文章通过详细阐述风水理论以及一些实例反映出风水理论的博大精深以及对现代生态建筑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堪舆;风水;生态建筑;哀牢山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f yin and yang is derived a series of theories, such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in the renaissance of chinese present, it has obtained the world recognition, are gives out its dazzling rays of ligh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breeds a complete set of is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scientific feng shui theory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eomantic learn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this makes the function of the chinese architecture has notonly confined to live or use, the building in china we see a kind of culture, a kind of connotation, it has the same character like living organism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erious destruction of the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erious influence to living environment, which brings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and geomantic in “nature and humanity”thought, and moder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of the core idea completely. this paper describes feng shui theory and some examples of the theory of feng shui reflect the broad and profound and moder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keywords: kanyu; feng shui;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part of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中国是界闻名古国,是最早的有序建设城乡、有规范进行城市规划的国家。
浅议风水文化对建筑环境设计的影响

浅议风水文化对建筑环境设计的影响摘要:建设健康建筑、改善人居环境是建筑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热门话题。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建筑规划设计理论精华的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改善人居环境的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本文试图探讨风水文化对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影响及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水文化;建筑环境设计所谓风水,最早史书记载见于晋代,“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郭璞《葬书》)。
清人范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就是说风水是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活力的元素。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地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堪舆学”。
千百年来,中国的建筑活动无不受其影响。
一、风水文化的内容1、气“气”的学说是古风水理论的核心内容,“气”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气”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气”的涵义,二是“气”的性态,三是“气”的功用。
风水中有关气的构成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认为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只要得到生气,才能有吉兆,因此,风水的宗旨是理气,即寻找生气。
明代蒋平阶在《水龙经》论“气相妙运”时说:“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
水中积浊,遂成山川。
经云:气者,水之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内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云:气感而应鬼神及人,是以铜山而崩,灵钟东兴,木华于春,粟牙于空。
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固地之势;其聚也,固势之止。
丘陇之骨,冈埠之支,气之所随。
经云:气之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古风水理论所论之气带有一些朴素的唯物论色彩,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它变化无穷,变成山,变成水,在天空周流,在地下运行,滋生万物。
中国的风水与建筑文化

中国的风水与建筑文化中国的风水学和建筑文化是紧密相互关联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学是一门深入人心的学问,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
风水学认为自然环境中的气场和地理要素会对人的命运和福祉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风水学常常被用来指导建筑的位置、朝向和布局。
根据风水学的观点,地理环境的气场会直接影响居住在此的人们的吉凶祸福。
因此,在选择建筑位置时,中国人会优先考虑地势的高低、水的流向等因素。
一般而言,中国人希望建筑物所处的地势较高,以便汇聚“龙气”,增加财运和吉祥。
此外,水的流动方向也被认为是重要的,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希望水流的方向是从前往后,表示财源滚滚。
此外,在建筑的朝向上,风水学也有明确的规定。
中国传统文化中,南方被认为是是阳气最旺盛的方位,因此,南向之宅被视为最为吉利的。
而北方则被认为是阴气最重的方位,应尽量避免。
这种朝向的选择在古代影响极为重要,甚至被用来影响王朝的命运。
例如,中国古代帝王以及皇家建筑,都以朝南的方式进行设计,以示众臣朝拜之礼。
在建筑的布局上,风水学也有详细的规定。
根据风水学的理论,某一个地点的地理气场是有限的,因此,建筑的布局要尽量利用这有限的气场,以获取最好的效果。
一般而言,中国人在建筑的布局上追求均衡和谐,尽量避免过于尖锐或是过于圆滑的形状。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常常将景色纳入建筑的布局中,以美化环境,增加人们的生活愉悦感。
风水学指导下的建筑布局常常让人在其中感受到舒适和谐的氛围。
除了影响私人住宅的设计,风水学还广泛影响到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
从古代首都的选址到现代城市的规划,风水学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选址和规划就考虑了风水学的因素。
北京的皇城紫禁城就坐落在南向的地势较高的地点,而北京城则以南为中心向外辐射,形如龙蟠。
这些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更是为了传承古代风水学的观念和信仰。
尽管现代社会对风水学的认可程度有所不同,但中国的风水与建筑文化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

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强,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于风水这一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应用。
本文将讨论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和风水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分析它们互相之间的影响和共同目标。
生态建筑学生态建筑学是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是通过对建筑材料、结构、空间布局、能源使用等多方面的调整和改善,以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生态建筑是一个生态系统,不仅要关注建筑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也要考虑其中各种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生态建筑不仅关注绿色建筑,还拓展到低碳建筑、节能建筑、环保建筑等方面。
它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灵感艺术融合在一起,创造符合人性需要的宜居环境。
景观建筑学景观建筑学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学科,它可以把任何建筑都拟人化地看作是一个生命体。
景观建筑学的核心价值是打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使人们能够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
景观建筑学的设计目标主要是致力于最大限度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平衡和谐的关系。
景观建筑学的设计原则是:生态、合理、美观、可持续。
风水风水是一种汉族传统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大自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一种信仰和神秘的方法。
通过风水理论和实践,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有效的布局和摆放建议,使它们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幸福。
风水相信大自然中的每个事物、每个能量都是有气质的,有利于发展和损害人们。
风水理论的核心就是把吉气收集起来,最大限度增强它们的效应,同时避免和抵御不利气质的侵袭。
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和风水之间的关系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和风水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也非常明显。
从景观建筑学角度看,生态建筑和风水都是设计景观时必须考虑并融入的一部分。
生态建筑能够让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结合的更加紧密,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而风水能够通过结合周围环境的气质、景点等,将建筑内所有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让它们互相匹配、合理共处,进而发挥最大的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设计方法论论文题目:浅谈中国风水文化与生态建筑设计姓名:学号:070280068院系:土木建筑学院邮箱:联系电话:授课老师:完成时间:2010年12月23日浅谈中国风水文化与生态建筑设计摘要:在全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资源枯竭的大背景下,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心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如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全球性话题。
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理论以其“天人合一”的理念受到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和重新审视。
风水文化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理想环境的一种追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现代建筑设计学科基础知识为基线,就风水理论精髓在现代生态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关键词:风水生态建筑乡土建筑天人合一1关于风水1.1风水文化简介风水,又称堪舆、相地术、阴阳术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古老的相地术。
在古代人们根据长期对自然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及实际生活经验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有关住宅、村镇及城市等居住环境的基址选择及规划设计的学说,称之“风水术”或“堪舆学”。
其实质就是在选址方面,对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作出评价和选择,以及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采取相应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寻找到适宜居住或其他用途的良好环境。
在风水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势派”“理气派”“命理派”三大类别,以及“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三大原则。
这些文化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系。
1.2风水文化在建筑历史中的运用风水学在商代尚处在朦胧状态,假以占卜作为为城池选址明确的理论依据,周代开始运用在规划学科之中;秦汉风水学大量吸收天文观测和天体探索成果,同时,受天人感应哲理影响,迷信成分大大增加;汉代时对天体日月星座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大量的墓葬出土的画象石,都有描述天体与动物的图案;三国、晋、南北朝风水学渗进环境形胜观念,宗教意识进一步强化;隋唐宋元风水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广泛发展,这时期风水学主要用于住宅的相地,庙宇宗祠规划等,主要是发展了一种环境风水观念,特别是南宋都城临安,讲究湖光山色,使风水理念中的环境协调观念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完善,加之文学渲染,对明清时代的城市规划影响很大;明清风水学的规划实践不断完善、深化、成熟,迷信成分大增,明清两代是风水理论在规划建设中实践化的又一个发展高潮,例如,南京城开始的规划建设气势宏大,山、水、城相连,蜿蜒曲折,与历史上中原地区的传统都城大相径庭,是朱元璋听取朱升、徐达等人的建筑主张,追求对天地的敬仰与折服;清代君主原本对中原文化组成部分的风水理论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并不相信风水,但是,从御民和管理的角度,清廷皇室又设立专门勘舆官员,专门从事帝后陵墓的选址和规划,特别是在民间,清代是风水勘舆学说最盛行的时代,“风水先生游走民间乡村宅户”,将风水学普及到最广泛的民居规划中。
2社会现状分析2.1环境方面的恶性循环。
人在自然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人类以文化的方式存在。
既不断积累文化,也不断积累问题、人类文化既光辉灿烂,也同时附有盲目、落后的消极面。
人类积极的进行改造自然的伟大文化实践,同时造成生态的灾难,产生消极的后果。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高速的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条件日渐提升。
生活的改善与经济更高速发展的要求促使整个社会环境必须以不断的变化与之相适应。
但这种变化带来的副作用最显著的一点就是自然资源与生存环境的破坏,构成经济发展带动盲目的、不科学的环境、建筑营造,而营造破坏环境、耗损资源、必将成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隐患,一个恶性循环链。
在经济的急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国人对生态观念的严重滞后。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水土流失;西部荒漠化导致华北的沙尘暴;人们终于感受到用牺牲生态环境利益来换取经济利益的严重后果。
因此,如何处理好建筑、环境设计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事关重大。
2.2建筑与环境观念现状现代中国认为传统的风水学是迷信的,予以否定,导致中国在此领域理论呈现空白状态。
使得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引入成为了必然。
但在比较中西文化和哲学后,不难发现西方的传统艺术观、社会观中充斥着大量人类实践与自然对抗的观念,实为背弃大自然的概念。
此概念指导下的营建同时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西方在二战后,加大对生态建筑与环境的研究,但其属于高技术的生态方式,投入的成本极高。
对于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是很不适合的。
3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中国传统建筑观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环境观的代表理论,风水术恰好暗合于当代设计中的生态建筑学(acologies)概念。
按照生态建筑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麦克翰(ian l.mchang)所说,生态建筑学是立足在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的生态学(ecology)思想与方法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从生态角度讲,建筑是生态系统中人的元素组群的外延。
由于人的非凡能动作用,从自然生态系统其它元素组群中解脱出来的元素,在人的元素组群外延构成了一个新的组群,这个组群在人的观念下实施建立,用以满足人的活动之场所或空间的需要,被称之为建筑。
而风水术理论的基本取向,也特别关注于人——建筑——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在风水理论看来,人类生存基本行为之一的居住环境经营,概称为“宅”,其为人与自然的中介,“宅是外物,方圆由人,有可为之理。
”(《答辩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宅居环境的经营,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本,来构建宅的人工生态系统。
因此,我们可以将由风水术生发的中国乡土建筑称之为中国乡土生态建筑。
其中的环境观对当代建筑环境具有指导意义集中在两点:3.1由于风水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其交互感,因而注重人与自然种种关系的整体把握,即整体思维。
其中关于“水”、“风”、“土”、“气”的论述同当代科学注重地球生物圈中水循环、大气循环、土壤岩石圈及动物植被等生态关系与资源的处理、运用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也正是西方传统设计概念指导下,偏重于人而忽略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设计需要自我修正的理论。
3.2风水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还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这有利于在当代运用传统文化的景观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情趣又不失本土文化韵味的环境。
中国广大的地域因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产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乡土生态建筑模式,如客家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都是在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
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可以成为当代建筑环境的借用范式,实现其形式上的再造。
我国乡土建筑环境观对西方建筑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所谓“人口爆炸”(population)、“环境污染”(pollution)、“资源枯竭”(poverty)的“三p危机”,同时由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巨大进展,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到“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等,整个学术思潮,较之以往发生了重大转折,重新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
当代建筑思潮也随着发生了显著变革,规划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及实践较以往更注重群体及整体环境的处理,包括生态及自然景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注重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精神功能,包括符号机制,历史文脉等等。
在这种学术思潮影响下,不少西方学者注目于中国传统文化,用来比较西方文化,进行反思,探索未来发展趋势。
当代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里高津指出:“西方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习惯于从分析的角度和个体的关系角度来研究现实,而当代演化发展的一个难题恰恰是如何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的多样性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研究整体性与自发性,研究协调与协同。
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中国建筑环境设计起步较晚,而西方设计所经历的过程和面临的问题必将是中国所要面对的。
我们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尽早的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以风水术中科学的环境观加以现代科技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并以现代材料和建筑技术进一步在实践工作上给予设计观念更多可实现的手段和空间,使当代建筑环境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交互感应的文化面貌。
4风水理论与生态建筑学科的共生基础4.1建筑规划设计中充分重视外部背景环境对基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等,是基本的规划要务。
而风水学中形势派,也非常重视山形地势,注意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考察。
4.2两者都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
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
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4.3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心理学、象征学理论与风水理论是有所相通的。
5风水理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5.1“天人合一”原则理性风水学的灵魂思想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
人类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 它凝聚着整个宇宙的生命。
“天地与初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人实际上被视为自然生态链的一环。
人生存中的任何活动要吻合于自然, 要与自然的合谐相处。
因此, 要避免居住在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 人的建筑活动就要利于自然的合谐。
风水选址的目的就是为人类寻找合适的居住地。
而这种合适的居住地在风水的理解主要由山和水构成, 其中以水为生气之源。
也就是所谓的“无水则风到而气散, 有水则气止而风无, 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 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这是贴合现代生态建筑思想的。
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后, 带来环境污染、人口拥挤、交通混乱、水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建筑师和规划师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 认为盲目的城市发展破坏了人和自然的和谐。
当前盛行的和谐理念,也是理性风水学说的精髓所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风水即是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风水理论中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一统的理念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它的全局意识和整体观点也反映了当代的生态思想,体现出古人对良好人居环境的追求,这样的理想追求与当今国际上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倡导也不谋而合。
5.2因地制宜原则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 人应主动地适应环境。
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制在北方是窑洞, 在南方是干阑式吊脚楼, 在中原是土石房屋。
长安、洛阳无不是依山就势。
因地制宜, 可以节省建筑开支、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风水术讲究方位,奉行负阴抱阳(即, 背部朝北, 面向南方略微倾斜而坐)也是符合中国的宏观区位条件的,《周易•说卦》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