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研究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视角

第20卷第2期铜仁学院学报V ol. 20, No. 2 2018年 2 月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Feb. 2018【武陵论坛】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视角黄柏权( 三峡大学 民族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黄柏权(1962-),男,土家族,湖北咸丰人。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院长,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南方民族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在今天是社会广泛知晓的一个专用名词,但在十多年前,在我国却是一个少有人知道的文化概念。
早在1950年,日本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有形文化财”的概念,而延伸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指出:“根据《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定义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定义与全面的诠释。
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从学术层面逐渐为政府和社会所接受。
2003年,中国政府在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时,沿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引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解释。
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方针、措施等,基本确立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框架,并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一、引言乌江流域位于中国贵州省中部,是贵州省第二大河流,流经安顺、铜仁等地,与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相得益彰。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乌江流域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开发,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本文旨在研究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探讨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推动乌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乌江流域是中国的民族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这里居住着苗、侗、仡佬、水、壮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习俗等,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景观。
其中,苗族的芦笙、侗族的鼓舞、仡佬族的大歌等民俗文化活动更是享誉中外。
三、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虽然乌江流域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的开发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交通不便,很多乡村地区的民族文化活动很难得到外界的关注和参与;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很多民族文化项目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和运营,无法达到最佳效益。
四、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乌江流域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不仅可以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这些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手工艺品制作、音乐演出、文化展览等多个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扩大当地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乌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五、乌江流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乌江流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但规模和效益还有待提高。
目前,一些乡村地区通过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建设乡村文化体验馆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一些手工艺品和音乐演出也逐渐走出了乌江流域,进入全国市场。
但是,由于管理和运营水平的局限,很多项目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
六、乌江流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与对策为了推动乌江流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和对策:1. 加强政府支持:政府要加大对乌江流域民族文化产业的投入,提供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形成政府、企业、群众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研究——以乌江流域为个案分析

T h o u g h a n a l y s i s nd a r e s e a r c h he t s ec p i a l Wu j i ng a i r v e r s p o r t s c u l t u r e w h i c h f r o m he t ng a l e o f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i n h e r i t a n c e , we f o u n d ha t t wu j i ng a r i v e r i s o n e o f he t i mp o r t a n t p a r t s o f B a d y n a s t y
c u l t u r e i n Wu j i ng a i f v e r t o p r o v i d e he t o r e t i c a l b si a s or f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nd a p r o t e c t i o n . Ke y w o r d s : Wu j i ng a i f v e r ;S or p t s c u l t u r e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代 的记忆 中逐渐缺 失。中国传统体育 文化 也不例外 , 目
前具有鲜 明地 方特色 的中国传统体育文 化也逐渐被 强势的 西方体育文化 所侵蚀 ,先辈们 留下 的宝 贵的传统体育 文化 慢慢 的在记忆 中抹去 ,取而代之 的往往 是具有强烈竞 争性 的现 代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 。2 0 0 5年, 国务院办公厅 下发 的 《 关于加强我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 的意见》
乌江流域文化特色文献馆藏的建设研究

单位建 立横 向联 系,拓宽信 息面 ,形成 以图书馆为 中心 的收 藏地方 文献 的工作网络 。 ( )加强对地方文献的宣传力度 , 6 争取政府和 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 2 整理特色文献 . 首先对 已经 在馆 的纸质 、电子数据 的乌江流域 文化特色 文 献 资 源 进 行 整 理 、确 认 。 可 以 以名 人 为 主 线 、 以 名 胜 古 迹 为 研 究 对 象 , 把 名 人 与 名 胜 古 迹 相 结 合 , 历 史 与地 理 相 结 合 为特色 。并且切实立足 于古迹和 史料 ,充分体现 历史和现代 结合 ,做 到科学性 、知识性 、文献性 三者兼备 ;其次对 收集 到 的地方文 献要及 时进 行分类 、编 目等整理工 作,根据地 方 文献资料 的不 同内容 和形式 ,做好其 书 目、索 引、文摘 等二 次文献 工作 ;第三 为了保证乌江 流域文化特色 文献资源 的系 统性 、完整性和使 用便捷 ,应 实行统一 、集 中的馆藏布 局 , 不论文 献的类型和 分类如何 ,应 单独增设 一个特色文献 馆藏 室 。考 虑到特色 文献资源相对较 少、价值 较高 ,除 了有 较多 复 本可 以投入流 通书库供读 者借阅外 ,其 他的特色 文献 资源 应 在阅览 的状 况下 ,不对外 借阅 ,主要 是为 了对特色 文献资 源 的保 护和利用 。 3 数据库 的建设 . 建立地方特 色文献数据 库是适应信 息时代 的必然趋势 , 也是建 设高校 图书馆 网络化 、信 息化 、数字化 的一项基础 工 作 。长江师 范学院 图书 馆考虑完 善发展 自己的特 色文献信 息 资源数据 库的建设工作 ,这项工 作是长期 的、有计划 的艰 苦 工作 。首先 ,要把本馆特 色文献资源数字化 ,通 过组织程序 , 建设 书 目数据库 ,也可 以编制索 引文献 、字段 、述评 、指 南 等 ,而 且要尽可 能地保持 图书期刊的原貌 。其次也可 以对 数 字化地 方特色文献 资源进行直接 购买 ,此 方法是建设特 色数 字化文 献资源的最有效 的途径 。但投 资大 ,( 下转 第16 9 页)
浅析乌江流域残存民俗文化,弘扬土家传统风情

浅析乌江流域残存民俗文化,弘扬土家传统风情美术学院2003级美术学4班:黄谷 200211352331指导教师:余继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新技术如潮水般涌进中国市场,从而加速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逐步缩小了地区差距,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理念。
新的消费方式登上历史舞台。
因此,旅游业在我国的第三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地处于渝东南的乌江流域正是少数民族聚集较多、最集中的地区,其中土家族占居首位,他们的民族习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有着特别的风味。
因为,这一地区,高山环抱,交通不便,生产力较落后,在生活、语言上都较为闭塞,一直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
这也正是我国现代旅游业开发和民族研究的重要资源。
但就目前来说,该地区的民俗民风在社会高速发展之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其具体表现有:城市建筑的破坏,传统节日的冷淡,伦理道德的滑坡,民族文化的变味。
这些现状给乌江流域旅游业的开发和民间民俗研究带来了危机。
就此情况,我们应呼吁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引起高度重视,加强民俗研究,丰富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本流域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本地区本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
在乌江流域一带最值得研究的现有的文化残余也就是他们的吊角楼、生活方式、礼仪、婚姻、宗教等。
首先,从土家建筑谈起:聚居在乌江流域的建筑,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在选择屋基时,先看山势的龙脉走向和地理气势。
讲究“背有靠山、前有向山,依山面川、负阴抱阳”。
这有利于生产,方便于生活。
他们多选在龙头龙尾,或龙身下端呈椅子形的地理,椅子形为极好的地形,土家人称为“金椅子”。
在方位上主要看山脉,河谷两岸、两山相对或坐北向南等说法。
但多数是依河谷的走向而定。
“吊角楼”在艺术形式上最为典型的就是“干栏式”建筑,全木结构。
建在平房前面,或左侧、或右侧、或两侧,其屋檐与平房的屋檐相互衔接,自身则为独立建筑,一般为一楼一底、两楼一底和三楼一底者。
底楼多用于关牲畜,搁置农具或设置碾、磨等生活设施。
乌江流域阳戏的保护与传承——以开阳和福泉阳戏为例

社科基金资助项 目“ 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拯救与保护” 成果之一( 批准号 :4 S O 9) 0X H 0
乌江流域 阳戏的保 护与传承
以开 阳和福泉 阳戏为例
圃
要 : 戏 文化 遗产 作为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的重 要部 分 , 在漫长 历 史进程 中 积淀 下来 的 精神 财富 , 阳 是 是世 代 乡民社 会理 想 、 德伦理 、 生志 趣和审 美观 念的 直接 体现 。 它进 行认 真 、 统地 研 道 人 对 系 究 有助 于 多方 面 、 角度 地探 讨 我 国各 民族 的 传统 文化 与文化 变 迁 ; 助 于 探 讨 民族生 态 、 多 有 生 产 活 动 , 会 结 构 、 姻 家 庭 、 仪 节 庆 、 仰 禁 忌 、 学 艺 术 等 问 题 。随 着 全 国 “ 物 质 文 社 婚 礼 信 文 非 化 遗 产 ” 动 如 火 如 荼 地 深 人 开 展 , 戏 文 化 遗 产 逐 渐 被 纳 入 议 事 日程 。在 社 会 各 界 的 共 同 运 阳 推 动 下 , 戏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取 得 了不 少 成 绩 。 者 根 据 贵 州 省 开 阳 和 福 泉 等 地 阳 戏 保 护 的 现 阳 笔 状 及 存 在 的 问 题 , 出 几 点 保 护 建 议 , 望 乌 江 流 域 阳 戏 在 继 承 与 创 新 、 护 与 开 发 中 科 学 提 以 保 进行 。 关 键词 : 戏 傩 文化 %P 遗产 保 护 传 承 阳 C
乌江流域阳戏的保护与传承——以开阳和福泉阳戏为例

乌江流域阳戏的保护与传承——以开阳和福泉阳戏为例
余继平
【期刊名称】《艺术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阳戏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世代乡民社会理想,道德伦理、人生志趣和审美观念的直接体现.对它进行认真、系统地研究有助于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变迁;有助于探讨民族生态,生产活动、社会结构、婚姻家庭、礼仪节庆、信仰禁忌、文学艺术等问题.随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阳戏文化遗产逐渐被纳入议事日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阳戏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不少成绩.笔者根据贵州省开阳和福泉等地阳戏保护的现状及存住的问题,提出几点保护建议,以望乌江流域阳戏在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中科学进行.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余继平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保护的困境和对策--以贵州开阳、福泉阳戏为例 [J], 彭福荣
2.乌江流域阳戏的传承与研究 [J], 彭福荣
3.张家界地方戏传承和保护现状——以张家界阳戏、慈利汉剧为例 [J], 靳凯飞
4.中国傩戏中仅存的阳戏——贵州福泉阳戏调查手记 [J], 杨启刚
5.黔南地方戏的服装与道具探究——以福泉阳戏与花灯戏为研究对象 [J], 杨耀出[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挖、精研、广宣乌江文化价值

夫人立龙场九驿,田秋开科取士、兴办学校,王阳明龙场悟道、思南李渭黔中王阳明传人;清有印江书法大家 严寅亮,遵义沙滩文化代表西南巨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以及“清代一绝”丁宝祯、“国运舵手”李端恭、清代名臣 王士俊、大清奇才周渔璜、西南第一文状元赵以炯等黔人名士。近有追寻真理的毕节周素园、林青,安顺王若飞
早在20万前,乌江之源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活。被列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个主要文化区的“观音洞文化”遗 址就在乌江流域黔西市。贵州荣获的7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除了1993年盘县大洞遗址外,赫章可乐遗址、威宁中 水遗址、遵义海龙屯遗址、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6个均在乌江流 域。据统计,乌江流域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5处。
深挖、精研、广宣乌江文化价值
深挖、精研、广宣乌江文化价值
乌江是长江南岸最大支流,为贵州境内最大河流,乃贵州母亲河。古称巴江、黔江,涪水、巴涪水。乌江有南 北两源。南源于毕节市威宁县盐仓镇香炉山花鱼洞,北源于赫章县铺处乡兴旺村一当地人称之为龙井的泉井。乌江 干流全长1037千米,流域面积8.79万平方千米。贵州段干流长889千米,流域面积6.68万平方千米。据贵州《水利 志》统计,乌江流域横贯云、贵、渝、鄂四省56个县市。贵州共9个地级行政区,乌江流经8个,88个县级行政区乌 江流经41个。
2022年1月26日国发[2022)2号文件发布了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2023年6月2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保护 、开发 与利用 可采取 数字化馆藏 、社 区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 、节庆旅游等模式。
关键词 :乌江流域;非物质 文化遗产;抢救;保护 中图分类号:1 2 文献标识码 :A 3 7 1 文章编号:
乌江流域气候适宜 ,物产丰 富,具有 良好的开发价值 。随着 时间的推移 ,不同民族不断迁入该地区, 逐渐形成当今多民族聚居 的现状 。据 2 0 0 4年各地 年鉴 资料 ,乌江流域计有人 口 3350 万 ,其 中汉族有 2 4 . 2 2 8 2万人 ,占总人 口的 6 . %;少数 民族共有 10 64 7. 6 81 2 6. 3万人, 占 3 .8 1 %。在近 5 个 少数民族 中,有 8 0
一
、
“ 江流 域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抢 救 与 保 护 ”选 题 缘 由和 研 究 目的 乌
( )选题 缘 由 一 现代 社会 的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现 代性的 “ 扩张 ”和 “ 增长 ”,随着文化 一体性 的 “ 增强 ”,文化传统
性就逐渐 “ 丧失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传 统文化遗产为现代社会服务 ,使文化遗产保 护与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不仅成为举 国上下关注的热 门话题,更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 。 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及整个人类文化遗产 ,目前虽然出现 良好 的发展势头 ,但这 毕竟是一项方
世居 民族 1 个 。乌江流域各族人 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 了辉煌的 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5 其中 ,威 宁彝族撮泰吉、安顺 地戏 、石 阡木偶戏 、德江傩 堂戏、秀山花灯戏 、黔江南溪号子、石柱土家哕
儿调和土家 吊脚楼营造技艺、涪陵榨 菜制作 工艺等 4 O余项先后进入 国家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 20 0 5年 4月获准立 项 以来 ,课题组先后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学生先后 4次赴 乌江流域就 “ 乌江流 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问题 ,进行 了为期 7 0余天近 4 0人次 的考察调研 。通过 收集资料、实地 0 录制 、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 、现场观看代表作展演 、参观 民间工艺展和 民俗艺术博物馆 ,实地考察文化
2 01 1年 第 2期
重 : 三 峡 掌 俦 势彗 庆 民
No 2 2 1 .. 0 1
第2 7卷 ( 1 ) 1 期 3
J U N FC O GQNGT R EGO G SU I E ST O R ALO H N 1 H E R E N V R IY
V_ . 7No.3l 0 2 1 1
大院、定点访 问等方式 ,深入 了解乌江流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的相关情况及存 在的问题 ,感受了乌
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丰 富多彩和 弥足珍贵 ,同时也由衷感 到抢救与保护、传承与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 产 ,关系到中华民族血 脉的传承和乌江流域各 民族精神家园的维护,是一项功在 当代 、利在千秋 的事业 。
族等熟练掌握本民族语言的人相对较少。 在乌江流 域少数民族 中能使用本 民族文字 的仅有彝族 。
( )民 间文学 二
民族 民 间文学是 各族人 民在 长期的历史 发展 过程中创造 , 通过 口头表达方式来传播 ,以反映生 产、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其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 民间文学 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如散文体主要有神话、民间
Hale Waihona Puke “ 江 流 域 非物 质 文 化 遗产 抢 救 与保 护 "研 究 乌
李 良品
( 长江师 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 济文化研 究 中心 ,重庆 涪陵 4 80 ) 0 1 0
摘
要: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既是 中华 民族世代相传 的文化财 富,也是 乌江流域发展先
进文化 的宝贵资源 ,主要包 括 民族 语言, 民间文 学、音乐 、舞蹈 、戏剧 、工艺、 曲艺、服饰和 习 俗 等。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 救与保 护存在着散 、旧、失等 问题。乌江流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 , 乌江流域仅有少数老人能讲土家语词汇 ,少 数苗族能讲苗语,而彝族 、布依族、仡佬族、仫佬
‘ 1 .服务本科教学 。长江师范学 院根据本课题 和其他课题研究的需要,尤其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
初步建成 了 5 0平 方米的 “ 0 乌江文化 陈列馆 ”及 10平方米的 “ 2 乌江流域文献资料 室”,积极开发 课程资源 ,使学生在 开设 “ 乌江文化概论”等课程 的过程中,有机会在 “ 乌江文化陈列馆 ”上课和到 “ 乌江流域文献资料室 ”查阅资料、撰写论文,接
一
21 —
李 良 品 : “乌 江 流 域 葺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抢 救 与 保 护 " 研 究 E
三峡工程、移民搬迁 、乌江梯级电站的修建 , 特别是西部大开 发中大规模 的铁路 、高速公路建 设,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甚至破坏乌江流域多民族聚 居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 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事象 逐步变异或消 失。因此,课题组选择本课题予 以研 究,其 目的有三 。
兴未艾 、任重道远的事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 ,共同努力,这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 务,也是课题组
选择和 申报本课题的初衷。
( )“ 二 乌江流 域非物 质 文化 遗产抢 救 与保 护 ”研究 目的
收 稿 日期 : 2 1- 2 1 0 1- 9 0
作者简介:李 良品 ( 9 7 ,男,重庆石柱人 ,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 中心教授 ,西南大学硕 1 5-) 士生导师,主要从 事西南民族历 史与文化研究。 基金项 目:本文 系国家社科基金 项 目 “ 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 与保 护”( 4 S 0 9 0 X H 0 )阶段 性成果
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 也是乌江流域发展先进文 化的宝贵资源 ,主要包括 以下方面。
( )民族语 言 一 在乌江流域世居少数 民族中,苗族、土家族、 彝族、布依族、仡佬族、仫佬族、蒙古族 、侗族等 都有 自己的语言 , 但在长期与汉族和其他 民族 的交 往中 , 不断借用和学习汉语 , 致使乌江流域各少数 民族多共用 了汉语,而使少数民族语言面 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