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经筋论治PPT幻灯片课件
合集下载
痹症讲座PPT演示课件

(一)痹证定义
痹乃闭阻不通之意。
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豁,风、寒、 湿、热等外邪袭入,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或变生痰浊、瘀血等邪,留滞于筋骨与关节, 导致肢体疼痛、重着、麻木、曲伸不利或关节 肿大、僵直、畸形,甚则肌肉萎缩或累及脏腑 的一类病证。也就是说,痹证不是一个病,而 是一类疾病的总称。
Page 14
湿痹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 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证见 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痛有 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 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 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 用薏苡仁汤加减。
Page 15
热痹 风、寒、湿痹后期化热伤阴,高热、久热不解 而形成。证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 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 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 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用白虎加桂枝汤。若热痹化火伤津,可见关 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更甚,壮热烦渴,舌 红少津,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方用犀角散。
Page 11
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 虚胖体型,属风寒湿痹。阴精不足者, 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热湿痹。此外, 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证候。痹为闭阻 不通之意,故治则以宣通为主,气血 流通,营卫复常,则痹证可逐渐痊愈。 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推 拿等疗法,均有一定效果。
Page 9
2.居处环境欠佳 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 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生活 工作而易患痹证。 3.起居调摄不慎 即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 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 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Page
10
(四)辨治
痹乃闭阻不通之意。
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豁,风、寒、 湿、热等外邪袭入,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或变生痰浊、瘀血等邪,留滞于筋骨与关节, 导致肢体疼痛、重着、麻木、曲伸不利或关节 肿大、僵直、畸形,甚则肌肉萎缩或累及脏腑 的一类病证。也就是说,痹证不是一个病,而 是一类疾病的总称。
Page 14
湿痹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 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证见 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痛有 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 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 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 用薏苡仁汤加减。
Page 15
热痹 风、寒、湿痹后期化热伤阴,高热、久热不解 而形成。证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 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 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 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用白虎加桂枝汤。若热痹化火伤津,可见关 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更甚,壮热烦渴,舌 红少津,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方用犀角散。
Page 11
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 虚胖体型,属风寒湿痹。阴精不足者, 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热湿痹。此外, 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证候。痹为闭阻 不通之意,故治则以宣通为主,气血 流通,营卫复常,则痹证可逐渐痊愈。 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推 拿等疗法,均有一定效果。
Page 9
2.居处环境欠佳 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 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生活 工作而易患痹证。 3.起居调摄不慎 即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 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 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Page
10
(四)辨治
《痹症经筋论治》课件

针灸是治疗经筋痹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来达到缓 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
PART 03
痹症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
使用具有舒筋活血、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如当归 、红花、丹参等。
西药治疗
非甾体消炎药、糖皮质激素、免 疫抑制剂等药物可用于缓解疼痛 和消炎。
物理治疗
PART 02
经筋理论
经筋的基本概念
经筋的基本概念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联络脏腑与肢节、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的一组有序的筋肉系
统。
经筋的生理功能
经筋具有联络、沟通、传导气血、 协调肢节运动等功能,是人体运动 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经筋的病理变化
当经筋受到外力、劳损、风寒湿邪 等因素影响时,会发生挛缩、粘连 、炎症等病理变化,导致痹症的发 生。
分析2
病例2中患者张某的颈肩疼痛及右上肢麻木症状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颈5-6椎间盘突出 压迫神经根所致。长期伏案工作可能加速颈椎退行性变。治疗上可采用颈椎牵引、针灸等 物理疗法缓解神经根压迫,同时注意调整工作姿势,适当进行颈部功能锻炼。
讨论
痹症经筋论治在临床中对于由脊柱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病例分享与讨 论有助于加深对痹症经筋论治理论的理解,提高临床应用能力。
痹症的症状与表现
痹症的主要症状包括疼痛、麻木、关节 活动受限等。
其他症状现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等症状 ,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
疼痛是痹症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刺 痛、胀痛、隐痛等不同性质,可发生于 全身各个关节,但多以四肢关节为主。
麻木是痹症的常见症状之一,多发生于 四肢末梢或躯干部位,患者感到皮肤感 觉迟钝、麻木或蚁行感。
痹症-PPT课件ppt课件

最新课件
3
病因病机
❖ 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因劳累
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 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
❖ 内因主要是正气不足,由于劳逸不当或体质禀 赋差,阳气不足则易为风寒湿邪侵袭而表现为
风寒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或寒郁化 热则表现为风湿热痹。
❖ 病机主要是肢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病初以 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则虚实相兼
❖ 背脊: 水沟 身柱 腰阳关 夹脊
❖ 股部: 秩边 承扶 风市 阳陵泉
❖ 膝部: 犊鼻 梁丘 阳陵泉 膝阳关
❖ 踝部: 申脉 照海 昆仑 丘墟
最新课件
8
其他疗法
❖ 1.刺络拔罐 ❖ 2.水针 ❖ 3.电针 ❖ 4.耳针ຫໍສະໝຸດ 最新课件9按语
❖ 1. 针灸治疗痹证有较好效果,尤其是风湿性关 节炎的疗效较好,一般有效率可达到85%~95 %,治愈率达到20%~50%。但类风湿性关节 炎病情缠绵反复,非一时能获效。
❖ 2.本证还须与骨结核、骨肿瘤鉴别,以免延误 病机。
❖ 3.平时注意保暖,避免风冷侵袭。
最新课件
10
护理
❖ 1、居室朝阳、干燥、避免久居潮湿之地。
❖ 2、切勿汗出当风,或淋雨,以防止病情加重或 复发。
❖ 3、注意姿势。日常坐、立、行、卧要使病人各 关节处于功能位。最好睡硬板床,枕头不要太 高,可使脊柱保持在一直线上,对治疗后的功 能恢复有重要意义。站立时应尽量抬头、挺胸, 做时尽量伸展腰脊四肢。
最新课件
4
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
❖ (l)行痹: 主穴:阿是穴
❖ 配穴:膈俞、血海
❖ (2)痛痹: 主穴:阿是穴
❖ 配穴:肾俞、关元
筋痹诊断与治疗PPT

禁忌食物:辛辣、 油腻、生冷、刺激 性食物
食疗方剂:山药粥 、枸杞粥、红枣粥 等
07
筋痹的日常保健与注意 事项
保持良好作息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 夜
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暴饮暴 食
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 当活动筋骨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坚持锻炼: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适当休息,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穿着保暖衣物,避免受凉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 冷或过热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 中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 质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心情愉悦: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 间,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工作
适当运动: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 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疲劳和压力
推荐食物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柠檬、猕猴桃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缓 解筋痹症状。
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腐、虾皮等,有助于骨骼健康,缓解筋痹症 状。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瘦肉、豆制品等,有助于肌肉和关节健康, 缓解筋痹症状。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蔬菜等,有助于肠道健康,缓 解筋痹症状。
果
鉴别诊断:与其他关节疾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
炎等相鉴别
鉴别诊断
症状:疼痛、麻 木、活动受限等
体征:关节肿胀、 压痛、活动受限 等
影像学检查:X 线、CT、MRI等
《痹症针灸治疗》课件

病例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针灸治疗
总结词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能够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针灸治疗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肿胀 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针灸治疗痹症的临床研究数量不断增 加,涉及的病例数和样本量逐渐扩大 。
针灸治疗痹症的临床研究结果逐渐被 国内外学术界认可和接受,针灸治疗 痹症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针灸治疗痹症的临床研究方法不断改 进和完善,研究质量得到提高。
针灸治疗痹症的临床研究前景广阔,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和机构投入 到该领域的研究中。
针灸治疗痹症的注意事项与护理
注意事项
患者在针灸过程中应保持舒适体位, 避免移动;针灸后注意保暖,避免受 寒;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护理
针灸后应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 免感染;在饮食上避免生冷、辛辣等 刺激性食物;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 动。
04 针灸治疗痹症的疗效与评 价
针灸治疗痹症的疗效判定标准
针灸治疗痹症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针灸治疗痹症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疗效显著等优点,同时 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提高身体的自愈 能力。
缺点
针灸治疗痹症需要专业的医生和设备,治疗费用相对较高, 同时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获得最佳的治 疗效果。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病例一:肩周炎的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 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痹症
的目的。
经络理论在针灸治疗痹症中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针灸治疗痹
症的理论基础。
针灸治疗痹症的机理
《中医痹证》ppt课件共74页PPT

2.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 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 痹。阳气虚衰者,寒自生,复感风寒湿 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
3病理变化
痰浊、瘀血、水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起着重要作用。
1)痹证日久--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瘀血 痹阻经络--皮肤瘀斑
--关节周围结节
--屈伸不利
痹证的辨证,一是要辨邪气的偏盛,
1.临床痹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 盛;
2.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 痛痹,属寒邪盛;
3.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 属湿邪盛;
4.关节肿胀,肌肤掀红,灼热疼痛为 热痹,属热邪盛。
5.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 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 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等为瘀。
2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O”、 红细胞沉降率、C一反应蛋白、黏占蛋白、 血清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 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酸盐以及关节 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 鉴别诊断。
心电图、有关血清酶及心脏彩色超声多 普勒等检查可提示痹证是否内舍人心。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痿证是无力运动, 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3)肌肉萎缩 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 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
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4)病机: 痹症为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 痿症为五脏精血亏虚。
(三)、相关检查
1.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 像学检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 节疾病的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与外邪相和—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2)痹证日久—气血耗伤—气血亏虚(贫血)
3)痹症日久—由经络转致脏腑—相应脏腑 病变(心痹)
3病理变化
痰浊、瘀血、水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起着重要作用。
1)痹证日久--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瘀血 痹阻经络--皮肤瘀斑
--关节周围结节
--屈伸不利
痹证的辨证,一是要辨邪气的偏盛,
1.临床痹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 盛;
2.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 痛痹,属寒邪盛;
3.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 属湿邪盛;
4.关节肿胀,肌肤掀红,灼热疼痛为 热痹,属热邪盛。
5.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 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 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等为瘀。
2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O”、 红细胞沉降率、C一反应蛋白、黏占蛋白、 血清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 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酸盐以及关节 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 鉴别诊断。
心电图、有关血清酶及心脏彩色超声多 普勒等检查可提示痹证是否内舍人心。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痿证是无力运动, 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3)肌肉萎缩 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 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
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4)病机: 痹症为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 痿症为五脏精血亏虚。
(三)、相关检查
1.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 像学检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 节疾病的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与外邪相和—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2)痹证日久—气血耗伤—气血亏虚(贫血)
3)痹症日久—由经络转致脏腑—相应脏腑 病变(心痹)
痹症针灸治疗优质PPT课件

痹症针灸治疗
痹症的定义
•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 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 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肢体痹和 内脏痹。今天主要讲解肢体的痹证。常见 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 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
痹症的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 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 •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
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般1~4周内症 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可有血 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 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 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 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 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80 %。 • 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 生为特点。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 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文献摘录
• 1.《针灸资生经》:飞扬治历节风、足趾 不得屈伸。
• 2.《针灸大成》:四肢风痛,曲池、风市、 外关、阳陵泉、三阴交、手三里。
• 3.《神灸经纶》:臂腕五指疼痛,腕骨、 支正……风膝肿痛,足三里、阳陵泉、阴 陵泉、太冲、昆仑……五痹,曲池、外关、 合谷、中渚、膏肓、肩井、肩髃……上中 下三部痹痛,足三里。
局部取穴
• 肩部:肩髃 肩髎 臑俞 • 肘部:曲池 天井 尺泽 少海 小海 • 腕部:阳池 外关 阳溪 腕骨 • 脊背:大椎 身柱 腰阳关 夹脊 • 髀部:环跳 居髎 秩边 • 股部:伏免 殷门 承扶 风市 阳陵泉 • 膝部:膝眼 梁丘 阳陵泉 膝阳关 • 踝部:申脉 照海 昆仑 丘墟
痹症的定义
•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 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 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肢体痹和 内脏痹。今天主要讲解肢体的痹证。常见 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 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
痹症的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 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 •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
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般1~4周内症 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可有血 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 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 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 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 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80 %。 • 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 生为特点。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 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文献摘录
• 1.《针灸资生经》:飞扬治历节风、足趾 不得屈伸。
• 2.《针灸大成》:四肢风痛,曲池、风市、 外关、阳陵泉、三阴交、手三里。
• 3.《神灸经纶》:臂腕五指疼痛,腕骨、 支正……风膝肿痛,足三里、阳陵泉、阴 陵泉、太冲、昆仑……五痹,曲池、外关、 合谷、中渚、膏肓、肩井、肩髃……上中 下三部痹痛,足三里。
局部取穴
• 肩部:肩髃 肩髎 臑俞 • 肘部:曲池 天井 尺泽 少海 小海 • 腕部:阳池 外关 阳溪 腕骨 • 脊背:大椎 身柱 腰阳关 夹脊 • 髀部:环跳 居髎 秩边 • 股部:伏免 殷门 承扶 风市 阳陵泉 • 膝部:膝眼 梁丘 阳陵泉 膝阳关 • 踝部:申脉 照海 昆仑 丘墟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幻灯片课件

5、金元时 期,李杲、 朱丹溪又将 此病名为 “痛风”。
6、明代王肯堂 对膝关节肿大者, 称为“鹤膝风”, 手指关节肿大者, 称为“鼓槌风”。
7、叶天士对痹久 不愈,邪入于络, 主张用活血化瘀法 治疗,重用虫类药 剔络搜风。
4
【范围】西医相关病证
1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 2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3 骨质增生性疾病 4 肩周炎、坐骨神经痛
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 谓“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 麻”
13
【分证论治】
1. 风寒湿痹 (1)行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酸楚,游走不定,屈伸不
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或伴恶风发热。 舌苔薄白或腻,脉浮或浮缓。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14
(2)痛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 减,遇寒增剧,日轻夜重,关节屈伸不利,局 部有冷感。舌淡,苔白,脉弦紧。证机概要: 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治法: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19
肝肾同源
肝肾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 之母。 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 源于命门。
20
肝主筋,肝藏血
肾主骨,肾藏精
肝
相互滋养 肾
木 相互制约
水
21
案例分析
描述: 苏某,女,31岁。3月间顺产一孩,6月14日初诊。 四日前上街遇大雨,当夜无感觉,次日即不能起床,腰部以 下如瘫痪状,两腿疼痛不能移动,只能仰卧,不能翻身。经查, 腰骶关节处外部不红不肿,亦无压痛,脉象两关弦虚,两寸尺 均无力。 问题: 1.中医诊断、分型 2.治则 3.方药
15
(3)着痹 证候:多见于下肢,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或肿 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活动不便,得热得 按可略缓。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健脾,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基于这种记载,中医经筋至少还应该包括 内脏被膜与间隔。
9
• 由此引出膜原概念。 • 膜原的概念首见于《内经》中的《疟论篇》《岁
露论篇》《举痛论篇》《百病始生篇》。张景岳 《类经》中认为:“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 络薄筋,皆为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清末医 家周学海《读医随笔》中认为:“人之身,皮里 肉外,皮与肉之交际也有隙焉,即原也” • 综合之认为,膜原应指遍及全身的膜类组织及其 间隙,认为膜原应属于头目、胸腑腔的经筋。 • 所以十二经筋应该也包括膜原的内容,这就是所 谓的经筋膜原理论。
13
痹证微创治疗的“横络解结法”
• 《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 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 ,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 认为经筋疾病的内ຫໍສະໝຸດ 是横络盛加于大经之 上,横络是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所以治 疗就要解结,即所谓的“横络解结法”。
• “横络”、“解结”概念的提出为临床应 用经筋理论治疗痹症奠定了理论基础。
4
中医论痹症
• 《素问·痹论》指出:“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 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 五脏,络六腑也,行于经脉,常荣无已。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薰于肓膜,散于胸腹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 故不为痹”。故其能与风寒湿三气杂至之邪“合 ”者则为痹,不与三气杂至之邪“合”者则不为 痹。
• 《素问·调经论》进一步指出:“夫十二经脉者 ,皆络三百六十五节”,强调“节有病,必被经 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经筋出现“拘急挛 缩”、“壅塞不通”,必然引起或加重经脉痹阻 ,关节肿痛;而关节肿痛,经脉痹阻,也会进一 步影响经筋功能的正常发挥。
12
经筋与痹症的联系
• 《素问·痹论》所说的“凡痹之类,逢寒则急, 逢热则纵”,是说由于经筋感受寒热不同的邪气 ,出现的症状就有拘急和纵缓之异。其次,在致 病因素相同的时候,由于受邪经筋及其部位的不 同,也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故《素问·生气 通天沦》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宣明五气篇 》强调,“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 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指出劳累过度 、长期的慢性劳损,尤其是不正确的劳动姿式和 休息体位是造成经筋损伤的重要原因。
15
关节内“横络”多为关节内增生肥 厚的滑膜、血管翳、关节内组织粘 连索带、关节内血肿机化组织、剥 脱的软骨等,是痹证过程中的病理 产物,也是诱发痹痛的重要病因。
关节外“横络”多为发生在肌腱末端 及其附属组织的异常解剖或功能改变, 如肌肉、腱鞘、滑囊、韧带痛性结节 或条索状包块,以及经筋走行上存在 寒温异常或感觉迟钝的部位。
痹证经筋论治初探
1
痹症
• 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虚弱,内生痰浊、瘀血或热毒,出现 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的疼痛、重着 、麻木、酸楚、肿胀、僵直、变形及活动 受限或累及脏腑为主要特征的一大类病证 。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迁延难愈的特 点。
2
中医学分类
• (1)按病因分类:1.风痹、寒痹、湿痹、热痹、 燥痹(五邪痹、五因痹);2.风寒湿痹;3.湿热 痹;
3
中医论痹症
•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即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而至,合起来致人生病 ,则为“痹”病。
• 深入全面地体会和理解“合”字的涵义,对分析 痹病的病因病机和进行辨证论治均有很大的帮助 。
• 痹病不仅是风寒湿三气杂合侵入才能为痹,而且 还要与皮肉筋骨血脉脏腑的形气相“合”,才能 为痹。因有各种不同的“合”,故形成各种不同 的“痹”。
10
十二经筋新观点
• 十二经筋不但外联全身,还内联脏腑,包 括经典论述的经筋和膜原两部分。后世医 家对经筋理论论述的重点有偏差,论经筋 偏于体表四肢,论膜原偏重与体腔内部。
11
经筋与痹症的联系
• 在《灵枢·经筋》中详细论述了十二经筋的走行 规律、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认识到经筋病变主 要影响到肢体运动失常,出现关节肿痛、筋骨疼 痛、不举、筋弛、转筋等症状,认为经筋功能正 常发挥作用是维护经络疏通、关节功能正常活动 的重要基础。
• (2)按病位分类:1.皮痹、肌痹、脉痹、筋痹、 骨痹(五体痹);2.血痹、气痹;3.心痹、肺痹 、脾痹、肝痹、肾痹(五脏痹);4.浮痹、深痹 ;
• (3)按临床症状特征分类:1.行痹;2.痛痹;3. 著(着)痹;4.周痹、众痹;5.历节;6.痛风; 7.鹤膝风;8.漏肩风(肩凝风);9.顽(尪)痹;
14
释义:何为“横络”、“解结”
• 关节、肌肉功能出现障碍与经筋循行路线 受阻密切相关。沿经筋走行可见显性或隐 性的“条索”或“结节”,这就是狭义的 “横络”。广义的横络有关节内横络与关 节外横络之分。
• “横络”是关节顽固性肿痛的重要原因, 对经筋走行路线的条索状、点片状或结节 状“横络”进行疏通、松解,就是“解结 ”治疗。
5
6
经筋
• “经筋”一词首见于《灵枢经》,明·张 介宾指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 ,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 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 定位。虽经筋所盈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 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经筋是古人运 用当时解剖知识,以十二条运行力线为纲 ,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 和病理规律的概括。
16
Company Logo
临床诊查“横络”方法
7
• 筋,从“竹”,从“力”,从“月”。显 然,筋是指有竹节样外形且能产生力量的 肌肉组织。故《说文解字》说:“筋,肉 之力也;腱,筋之本,附着于骨。” 《类 经》提出经筋“联缀百骸”,“维络周身 ”,“筋会于节”,是“中无有空”,“ 各有定位”的组织。
8
经筋理论新论:经筋和膜原学说
• 根据《灵枢﹒经筋》的描述十二经筋虽不 像经脉那样络属脏腑,但也进入头目和胸 腹腔。杨上善说:“十二经筋内行胸腹廓 中,…….,筋有大筋、小筋、膜筋,……其 有起维筋、缓筋等皆是大筋之别”。
9
• 由此引出膜原概念。 • 膜原的概念首见于《内经》中的《疟论篇》《岁
露论篇》《举痛论篇》《百病始生篇》。张景岳 《类经》中认为:“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 络薄筋,皆为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清末医 家周学海《读医随笔》中认为:“人之身,皮里 肉外,皮与肉之交际也有隙焉,即原也” • 综合之认为,膜原应指遍及全身的膜类组织及其 间隙,认为膜原应属于头目、胸腑腔的经筋。 • 所以十二经筋应该也包括膜原的内容,这就是所 谓的经筋膜原理论。
13
痹证微创治疗的“横络解结法”
• 《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 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 ,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 认为经筋疾病的内ຫໍສະໝຸດ 是横络盛加于大经之 上,横络是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所以治 疗就要解结,即所谓的“横络解结法”。
• “横络”、“解结”概念的提出为临床应 用经筋理论治疗痹症奠定了理论基础。
4
中医论痹症
• 《素问·痹论》指出:“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 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 五脏,络六腑也,行于经脉,常荣无已。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薰于肓膜,散于胸腹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 故不为痹”。故其能与风寒湿三气杂至之邪“合 ”者则为痹,不与三气杂至之邪“合”者则不为 痹。
• 《素问·调经论》进一步指出:“夫十二经脉者 ,皆络三百六十五节”,强调“节有病,必被经 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经筋出现“拘急挛 缩”、“壅塞不通”,必然引起或加重经脉痹阻 ,关节肿痛;而关节肿痛,经脉痹阻,也会进一 步影响经筋功能的正常发挥。
12
经筋与痹症的联系
• 《素问·痹论》所说的“凡痹之类,逢寒则急, 逢热则纵”,是说由于经筋感受寒热不同的邪气 ,出现的症状就有拘急和纵缓之异。其次,在致 病因素相同的时候,由于受邪经筋及其部位的不 同,也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故《素问·生气 通天沦》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宣明五气篇 》强调,“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 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指出劳累过度 、长期的慢性劳损,尤其是不正确的劳动姿式和 休息体位是造成经筋损伤的重要原因。
15
关节内“横络”多为关节内增生肥 厚的滑膜、血管翳、关节内组织粘 连索带、关节内血肿机化组织、剥 脱的软骨等,是痹证过程中的病理 产物,也是诱发痹痛的重要病因。
关节外“横络”多为发生在肌腱末端 及其附属组织的异常解剖或功能改变, 如肌肉、腱鞘、滑囊、韧带痛性结节 或条索状包块,以及经筋走行上存在 寒温异常或感觉迟钝的部位。
痹证经筋论治初探
1
痹症
• 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虚弱,内生痰浊、瘀血或热毒,出现 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的疼痛、重着 、麻木、酸楚、肿胀、僵直、变形及活动 受限或累及脏腑为主要特征的一大类病证 。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迁延难愈的特 点。
2
中医学分类
• (1)按病因分类:1.风痹、寒痹、湿痹、热痹、 燥痹(五邪痹、五因痹);2.风寒湿痹;3.湿热 痹;
3
中医论痹症
•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即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而至,合起来致人生病 ,则为“痹”病。
• 深入全面地体会和理解“合”字的涵义,对分析 痹病的病因病机和进行辨证论治均有很大的帮助 。
• 痹病不仅是风寒湿三气杂合侵入才能为痹,而且 还要与皮肉筋骨血脉脏腑的形气相“合”,才能 为痹。因有各种不同的“合”,故形成各种不同 的“痹”。
10
十二经筋新观点
• 十二经筋不但外联全身,还内联脏腑,包 括经典论述的经筋和膜原两部分。后世医 家对经筋理论论述的重点有偏差,论经筋 偏于体表四肢,论膜原偏重与体腔内部。
11
经筋与痹症的联系
• 在《灵枢·经筋》中详细论述了十二经筋的走行 规律、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认识到经筋病变主 要影响到肢体运动失常,出现关节肿痛、筋骨疼 痛、不举、筋弛、转筋等症状,认为经筋功能正 常发挥作用是维护经络疏通、关节功能正常活动 的重要基础。
• (2)按病位分类:1.皮痹、肌痹、脉痹、筋痹、 骨痹(五体痹);2.血痹、气痹;3.心痹、肺痹 、脾痹、肝痹、肾痹(五脏痹);4.浮痹、深痹 ;
• (3)按临床症状特征分类:1.行痹;2.痛痹;3. 著(着)痹;4.周痹、众痹;5.历节;6.痛风; 7.鹤膝风;8.漏肩风(肩凝风);9.顽(尪)痹;
14
释义:何为“横络”、“解结”
• 关节、肌肉功能出现障碍与经筋循行路线 受阻密切相关。沿经筋走行可见显性或隐 性的“条索”或“结节”,这就是狭义的 “横络”。广义的横络有关节内横络与关 节外横络之分。
• “横络”是关节顽固性肿痛的重要原因, 对经筋走行路线的条索状、点片状或结节 状“横络”进行疏通、松解,就是“解结 ”治疗。
5
6
经筋
• “经筋”一词首见于《灵枢经》,明·张 介宾指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 ,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 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 定位。虽经筋所盈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 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经筋是古人运 用当时解剖知识,以十二条运行力线为纲 ,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 和病理规律的概括。
16
Company Logo
临床诊查“横络”方法
7
• 筋,从“竹”,从“力”,从“月”。显 然,筋是指有竹节样外形且能产生力量的 肌肉组织。故《说文解字》说:“筋,肉 之力也;腱,筋之本,附着于骨。” 《类 经》提出经筋“联缀百骸”,“维络周身 ”,“筋会于节”,是“中无有空”,“ 各有定位”的组织。
8
经筋理论新论:经筋和膜原学说
• 根据《灵枢﹒经筋》的描述十二经筋虽不 像经脉那样络属脏腑,但也进入头目和胸 腹腔。杨上善说:“十二经筋内行胸腹廓 中,…….,筋有大筋、小筋、膜筋,……其 有起维筋、缓筋等皆是大筋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