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重点之一。
痹证是指肌肉、骨骼、关节、筋脉等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或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疼痛、麻木、僵硬、肿胀、强直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中医认为痹证多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入体内,致使人体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引起经络气滞、血瘀、痰湿、肝肾不足等病理变化,进而导致病症出现。
在辨证治疗中,针对不同的痹证类型,中医医生常采用不同的中药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本人在临床中对不同类型痹证的体会:1.寒湿痹寒湿痹是由风寒湿邪困扰,使筋骨、气血受阻而引起的疼痛、局部肿胀和僵硬,多见于老年人和体弱者。
此类痹证以温补为主要治疗,常用药物有羌活、巴豆、芍药、细辛、细辛等。
羌活温经散寒、活血化湿,巴豆散寒止痛,芍药、细辛活血止痛,可缓解痹痛、肿胀、僵硬症状。
2.湿热痹湿热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热感明显、肌肉萎缩、痒痛难忍等。
主要是由于湿热邪气侵入人体,致使湿热毒邪郁积肉体所致。
此类痹证,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手段,常用的药物有木通、南星、车前子、蒺藜、泽泻、茵陈等,这些药物多为利尿清热、通经活络之剂,能缓解痹痛、肿胀、红肿、热感等症状。
3.气滞痹气滞痹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运动僵硬、肌肉萎缩等,主要由于气机郁滞不畅、气血不足所致。
治疗气滞痹主要以行气活血为主要措施,常用的药物有川芎、赤芍、乳香、没药等。
川芎能活血行气、舒筋活络;赤芍能凉血止痛、活血调经;乳香、没药可通经活络、扶正化气,从而缓解气滞症状。
4.血瘀痹血瘀痹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萎缩、色素沉着、皮肤硬实、裂纹出血等。
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畅所致。
痹证是一种临床多发疾病,中医辨证治疗痹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点之一。
在治疗痹证时,医生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
通过临床经验和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痹证方面的独特优势,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病症中的价值。
浅谈痹证的临床辨证论治心得

2 痛
痹
邪 ;配桑枝利关节除湿痹 ;薏苡仁健脾燥湿 ,善除湿 滞皮 肉筋
脉 所 致 的 疼 痛 ,配 白术 燥 湿 健 脾 ;羌 活 、独 活 、防风 祛 风 祛湿 ; 五 加 皮 、木 瓜 专 治 风 湿 膝 痛 。肿 甚 加 猪 苓 、萆 薜 ;肌 肤 麻 木 不
..
8 0 . .
Cl i n i c a l J o u r n a l o f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5 V o 1 . ( 7 ) No . 2
浅 谈 痹 证 的 临 床 辨 证 论 治 心 得
An i s s u e o n t r e a t i n g a r t h r o my o d y n i a i n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关节屈伸 不利、僵硬 、肿 大、变形 等症 状的一种 疾病 。本人现将从 医三十载 ,在 临床治疗痹证 的一 些心得体会 总结如下 ,望 同行
【 关键 词 l 痹 证 ; 临床 治疗 ; I 临床 辨 证 论 治
[ A b s t r a c t ] Ar t h r o my o d y n i a i s a d i s e a s e , w i t h s y mp t o m o f p a i n , Z h o n g z h u o , s o r r o w a n d g r i e f a n d n u m b n e s s o n mu s c l e s , b o n e s a n d
j o i n t s ; o r Q u s h e n B u l i , s t i f f , s we l l i n g a n d d e f o r m o n j o i n t s , f r o m F e n g , Ha n , S h i , R e a n d Xi e q i Bi z u . S o me e x p e r i e n c e s f o r t r e a t i n g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疾病类型,其发病机理复杂,涉及多个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等方面,治疗难度大,需要结合较长时间的临床经验和多方面的知识来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在临床中治疗痹证的体会。
一、辨证施治应以肝肾、脾胃为主要方向痹证的发病机理多与肝肾虚损、脾胃失调等有关。
因此,在辨证施治时,应以这两个脏腑为主要方向。
肝肾亏损引起的痹证,可以用滋肾壮阳的中药方剂来治疗,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补骨脂饮等;脾胃失调引起的痹证,可以用理气健脾的方剂来治疗,如活血通络丸、逍遥丸等。
二、按摩治疗效果显著按摩是治疗痹证的常用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症状较轻的痹证患者,按摩治疗效果显著。
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肌肉僵硬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力度要适中,不宜过强或过弱,以免损伤身体或治疗效果不佳。
三、针灸疗法为痹证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痹证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疗效卓著、无毒副作用,广受患者信赖。
在针灸疗法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症状配合不同的针灸手法和针灸穴位来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肝肾亏损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补肾益肝的针灸手法和穴位来治疗;对于脾胃失调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健脾利湿的手法和穴位来治疗。
四、食疗调理中医食疗是治疗病症的一个重要方面,痹证也不例外。
痹证可以通过摄入一些补益肝肾、健脾开胃的食品来进行食疗调理。
例如,可以多吃一些黑豆、黑芝麻、核桃、山药、枸杞等食物来滋肾壮阳,增强体质;可以多吃一些鸡肉、牛肉、鱼类、黑鱼肉、蛋类、豆浆、海带等食物来健脾暖胃,帮助身体排出湿气。
五、注意生活方式调节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外,还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节。
例如,要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保持心情愉悦、积极乐观,少受到精神上的折磨等。
同时,还需要控制饮食,减少烟酒的摄入等不良生活习惯,以避免加重病情。
痹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其治疗不仅需要医生的经验和技能,也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和参与。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包括风湿痹、关节痹、四肢痹痛等多种类型。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将结合个人临床体会,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方法和特点。
一、痹证的基本特点痹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类慢性病证,主要表现为关节或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疼痛不适等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痹证可分为风湿痹、寒湿痹等多种类型,症状也有所差异。
但痹证表现为四肢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二、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方法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痹证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辨证分型,如风湿证、寒湿证、湿热证等。
然后根据辨证结果采用对应的中药治疗方案,既可以采用外用贴敷、熏洗等物理治疗手段,也可以采用内服中药进行治疗。
2. 调整气血中医治疗痹证主要是调整气血,因为在中医理论中,痹证的发生与气血的运行不畅有较大的关系。
中医治疗痹证时常常会用到活血化瘀、理气活血的中药治疗,以调节气血,改善痹证症状。
3. 推拿按摩在中医治疗痹证时,推拿按摩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按摩和推拿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缓解痹痛。
4.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痹证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穴位,针刺等手段来疏通经络,活血化淤,以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
三、个人临床体会在临床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位患风湿痹的病人。
这位患者年龄较大,双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在进行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主要表现为风湿寒凝,气血不畅。
于是在治疗中,我采用了活血祛风的中药治疗方案,同时结合中医推拿按摩和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经过持续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减轻,活动灵活起来。
患者的心情也变得积极乐观,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这个病例,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重要性和独特优势。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不是简单的治疗症状,而是从病人整体出发,从根本上去调整人体的气血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痹证的目的。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痹证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在发作时会感到肢体麻木、寒冷、疼痛等不适,严
重时还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我总结了一些中医辨证治疗痹证
的体会。
要注重辨证分型。
痹证的辨证分型有寒痹、热痹和湿痹等,每种分型所对应的治疗方
法和药物都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如疼痛程度、发作频率、
肢体颜色和温度等,以确定是属于哪种痹证,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要从病因入手。
痹证的发病原因有外感邪气侵袭、湿气蕴结、气血运行不畅等多种因素。
对于外感邪气侵袭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发散寒邪或驱除湿邪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
湿气蕴结引起的痹证,可以选择祛湿化痰或络清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痹证,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或理气行滞等方法进行治疗。
要根据患者的病因特点来选用相应
的治疗方法。
要注重调理阴阳。
中医认为痹证是阴阳失调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理阴阳
平衡。
对于寒痹患者,可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对于热痹患者,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对于湿痹患者,则应选择健脾化湿的药物。
还可以通过脉诊、舌诊等方法观察患者的阴阳
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的目的。
要根据病情进一步调整治疗。
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有时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出现波动
或者是并发其他疾病,这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可以适当增减用药剂量,或者添
加药物以强化治疗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观察与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以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浅论痹症的辨治

浅论痹症的辨治标签:痹症;辨症论治痹症指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引起肌肉、关节、筋骨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痛风、末梢神经炎等疾病。
本病极为常见,不论性别、年龄均可罹患。
潮湿、寒冷、气候急剧变化等地区,更属多见。
关于痹症《内经》中已有专篇,其中偏重在论,强调外邪的侵袭。
《内经》根据邪气的偏胜,立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分,其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根据邪气内及五脏的不同,又有五痹之称:其曰:“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咳;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以尻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饮而出不得,中气喘急,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根据邪气伤人的季节和部位的差异,又分论为皮、肌、筋、脉、骨痹,经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秋遇此者为肌痹;以冬遇此者为皮痹。
”到了汉代,张仲景称本病为“历节病”,唐宋时期的医籍称“白虎病”,金元医家,如李东垣、朱丹溪则称本病为“痛风”。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强弱、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或卫气空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而感受外邪是发病的外在条件。
正如《类证治裁,痹症》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湿寒乘虚内袭。
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
”因此,本病的属性和证候表现,取决于患者体质的阴阳偏盛和病邪的性质两个方面。
临床将痹症主要分为风寒湿痹和风热湿痹两大类。
由于体虚,阳气不足,腠理空疏,卫阳不固,加之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等原因,使风寒湿邪得以乘湿侵袭人体,阻于脉络,致气血运行不畅,即成为风寒湿痹。
中西医结合治疗痹症临床辨证论治

13 治 疗 方 法 .
剧烈 , 痛有 定处 时如 针刺 或甚 如刀 割 , 得热 疼减 , 遇寒痛 增 , 日
轻夜 重 , 时有关 节屈伸 不利 等症状 , 苔 白, 舌 脉弦 紧 『。血 液检 6 1
查 E R、 S R , S A O、 F 一般 属 正常 范 围。根 据临 床分 型诊 断 为痛 ( ) , 以祛 风除湿 , 经散寒 法治之 , 用 《 寒 痹 治 温 方 成都 中医学 院
参照 1 9 美 国风 湿病协会 修订 的风湿性关 节炎诊 断标 9 5年
准 [, 我国 中医管理 局颁布 的《中医病 证诊 断疗 效标准 》3中 2及 1 【 】
对 中 医痹 症的诊断 标准 , 并排 除骨结核 、 骨肿 瘤 、 风等非 骨性 痛
关 节 炎疾病 或合 并肝 、 、 肾 心脑血 管等 严重 疾病 患者 。西 医结 合血 液检验数据 为临床诊 断标 准 , S 2 ~ 5mm h R +) E R: 5 9 / , F( ,
痹症 , 中医认 为是风 寒湿热之 邪气引起 的 以肢 体关节 疼痛
酸楚 、 木重着 以及活动 障碍为 主的临床 痛症 。近 代西医认 为 麻
痹证 大体 是指 : 湿热 、 湿 、 风湿性 关节 炎等 , 风 风 类 侵入 上下 肢 体关节 引起疼痛 的病症 。临床病 因病 机极为复 杂 , 易反 复发作 ,
2 1 年 5 第 2 第 1 期 0 2 月 卷 0
・
中医中药 ・
中西 医结合治疗痹症 临床辨证论治
张 光 明
安徽省太 和县人 民医院门诊 部, 安徽太和 2 6 0 36 0
【 要 】目的 学 习和探讨 中西 医结合治疗 痹症 的临床疗效 。 方法 采用 中 医分 型辩证 的理论 , 摘 运用传统 方药和现代 医学 检 验方法 、 检验结 果 , 别给予 中医中药治疗 和西药针剂 和片剂治疗方法 。 结 果 通 过 中西 医结合 的临床治疗 , 分 可在不 同 程 度上改善 和治愈一些 临床认为 较为疑难 的病症 , 改善患 者的生活质 量和生存 质量 , 使古老 的中医 中药 和现代 医药 一起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一、辨证
治疗痹证首先要进行辨证,由于痹证属于中医的“痹病”范畴,所以一定要了解病程,病因,病位和症状等。
病程的长短及病情虚实,病因的寒热湿燥,病位的部位及范围,症
状的表现情况都是我们需要仔细观察的。
根据辨证结果分类治疗,可以使治疗更为精确,
从而提高了治愈率。
二、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痹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临床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
针灸疗法
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促进局部和整体的身体循环,改善局部的病变状况,使
症状得到改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三、理疗疗法
理疗疗法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包括电疗和热疗,这两种理疗方法都可
以通过加热或传导电流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液循环,调节机体内部环境,增强免
疫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四、草药治疗
草药治疗是治疗痹证最基础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治疗痹证有着很好的效果,中药湿
热清热的功效是治疗痹证极为有效的草药疗法。
五、食疗调理
饮食十分重要,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和缓解病症的发生。
食疗也可以成为治
疗痹证的一个方面。
例如,填食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维生素D和钙可以预防关节炎的发生,这种护理措施可以预防病症的发生,也可以缓解症状从而有效的治疗痹证。
在临床治疗中,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应该根据患者个人情况来综
合使用,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对于痹证这样的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医生也需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既重视良好医患关系,又根据患者个人身体状况,精准治疗,才能取得最好的治愈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治疗痹证当以气血为纲,辨明痹痛之虚实。
痹证之根源本乎湿,湿为主气,属阴邪,与风寒相合,易伤营卫,湿从热化,即耗散气阴。
治痹最忌不分寒热虚实,一味滥施辛热香窜之品。
故立方时多以黄芪为君药,鼓舞气机,气行则血行,病邪即无留着,脉络中气血流贯,何以凝塞为痛哉?大气一转,纵有留湿,亦可趋下从气化而解。
益气驱邪,寓泻于补,相辅相成,可增强治疗方药之疗效。
益气通络法
风痹、血痹,具有以风湿为主的证候,形寒发热,肢体厥冷,麻木不仁,痛处多在腰髋臂腿大关节部位,运动功能受限、面色白,精神懈怠,音沉语懒,呼吸短气似喘,舌淡苔薄,六脉沉涩而细弱,此阳气不得发越以达于血脉,营卫循行失调。
治宜扶助阳气,宣痹通络。
方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生黄芪60g 川桂枝12g 炒白芍30g 秦艽20g 秦当归15g 寻骨风30g 老鹳草15g 鬼箭羽15g 青风藤30g 乌梢蛇12g 生姜3片大枣6枚
颈部强直疼痛加葛根30g,偏头痛加川芎15g蜂房30g辽细辛9g上肢关节挛急,加桑枝30g地龙12g。
温阳通络法
寒邪偏盛,发为痛痹,痛有定处而明显,遇冷更甚,周身经络酸楚,或腰背如坐水中,面色青紫,舌苔白嫩,脉弦紧。
此寒邪阻络,治宜温散,俾获微汗而解。
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15g 黑附子15g 川芎12g 生苡仁60g 苦杏仁15g 炙甘草10g 辽细辛9g 上肉桂6g(后下)延胡索24g 羌活9g 独活30g
身热口渴,加生石膏30g;疼痛剧烈加川乌(先煎一小时)30g蜈蚣10条;肾经虚寒,腰背冷痛加熟地30g鹿角胶15g;气虚下肢乏力,加生黄芪30g怀牛膝15g。
搜风通络法
周痹,四肢游移作痛而无定处,夹瘀者,必口唇青紫,舌有瘀斑,脉沉弦。
此证良由经络空虚,痹邪居以为宅,日久必恙根深痼。
叶天士倡“久痛治络”之说,非迅疾飞走不能奏效,主张用搜剔虫药治疗。
对长期久治不愈的痹证,吸取前贤用药经验,师其意加以变通,结合活血化瘀,使疼痛缓解,颇有良效。
自拟方如下:
生黄芪60g 土茯苓60g 广地龙15g 土鳖虫12g 乌梢蛇15g 全蝎尾15g 炮山甲15g 金蜈蚣15条旱龟板20g 露蜂房30g 忍冬藤30g 鸡血藤30g 络石藤30g 威灵仙30g共研细面,每日早晚饭后各冲服一小勺。
另服“大活络丸”每次一粒每日早晚各一次。
兼阴虚风动,手足抽搐作痛加羚羊角0.5g(吞服),桑枝12g白蒺藜30g;烦热口渴加石斛20g丹皮15g瓜蒌根20g;纳食少味加生谷芽30g麦冬15g;痹痛在上肢加川桂枝15g;痹痛在腰膝以下,加苍术15g黄柏15g川牛膝20g怀牛膝20g;肢体麻木加防己15g;浮肿加生白术30g赤小豆30g;发热加白薇15g鸭跖草15g;血沉快者加蒲公英30g等。
临床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多应手而起沉疴。
活血通络法
骨痹(胸腰椎骨质增生或伴有下肢肌肉萎缩)常因风寒湿邪乘肾督之虚而入侵骨髓,或有压缩性骨折后遗症而引起长期痹痛,俯仰活动不利,两腿粗细不对称,步履痿弱无力,形体消瘦,精神困顿,脉沉迟、尺部尤涩,舌质淡苔薄白。
此为命门阳气不充,寒湿内滞,以致身半以下气血瘀阻而成挛痹,倘久延不治,筋骨将萎废不用。
亟宜重剂益气养营,通补兼顾。
方用自拟:
生黄芪60g 鹿茸15g 龟板20g 炮山甲15g 白花蛇10g 金蜈蚣10条制首乌30g 大熟
地60g 肉苁蓉15g 秦当归15g 赤白芍各30g 威灵仙30g 独活30g
本方治疗胸腰椎骨质增生症疗效极为良好,症状可以完全消除,运动康复。
同时对下肢肌痿、算塞性脉管炎以及手术后截瘫的患者,亦收到极好的治疗效果。
腰背寒痛较甚,加淡附片15g肉桂15g;陈旧外伤加制乳香12g制没药12g土鳖虫30g;风湿阻络加防己15g防风15g;下肢痿弱加服健步虎潜丸,每日两次,每次15g。
痹证既有寒热之分,则治疗就有补泻之别,因其证往往虚实并存,有实多虚少或实少虚多之分,故不能一概而论。
人身经络骨骱赖气煦血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所以治疗痹证,多着眼于虚、立足于补,尤重益气。
窃以为此乃治虚痛之大法!此外,还应看到实痛虽由风寒湿三气所形成,无湿则风寒不能独伤经络。
至于辨证有行痹、痛痹、着痹三种,无非是痹邪各有偏盛,见症不同而已。
在扶正祛邪的前提下,首先要抓住病症的主次、新久和病位所在。
气虚甚者,益气为主,化湿为辅;湿邪甚者,祛湿为主,益气为辅。
并分析虚在何脏何腑,湿处上下表里何经何络,以洞然于胸,有的放矢。
凡久痛阳气必衰,乃累及于肾,故益气之中兼以温肾壮阳;伏湿不除,必重伤四肢肌肉,扶阳燥湿之外应兼顾脾胃。
经临床治疗摸索,撷取家族先贤实际经验,博采众说,吸取众方之精华,初步掌握痹症的一些临床治疗规律,近年来,接触到较多颈肩腰腿痛患者,无论其属于风寒湿痹、湿热痹或骨痹,运用以上治疗方法,患者症状都得到极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疼痛缓解消失、损伤修复、运动功能康复。
经现代医学影像学、血液检查,关节组织血液恢复正常。
用药体会
1、益气
黄芪益气补中为众所周知,用于痹证,在大队宣痹祛湿活血通络药中,选为主将,如舟车之有轮楫,冲锋陷阵,其功尤著。
通常配伍人参、白术,事半而功倍。
至于枸杞一味,王孟英云:“专治短气。
”其味纯甘,能补精神气血津液诸不足。
2、宣痹
麻黄、桂枝、羌活、独活、乌头、附子、生姜、细辛等,风寒实证,用以疏表取汗,温中散寒。
但散而兼润者,则推防风、秦艽,且风药能胜湿,可以并行不悖。
3、通络
运用动物虫类药物可搜逐深痼经络之邪,如麝香、蛇蜕、土元、地龙、穿山甲、全蝎、蜈蚣、鳖甲、蜣螂、虎骨、鹿筋、蜂房等,可配合草木茎类桑枝、青风藤、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丝瓜络、千年健、徐长卿、伸筋草、鬼箭羽等植物药,其中桑枝、地龙治疗肢端麻木,穿山甲、鬼箭羽、青风藤止痛之力尤著。
“通则不痛”,乃泛指实痛而言,若劳损血虚,筋骨失荣而身痛属虚者不宜应用此法。
4、祛湿
湿气流注,肢体痹痛,通阳始能宣痹。
祛湿用淡渗之品,是缓调之法,大豆卷、防己、蚕砂、萆薢、薏苡仁、猪苓、茯苓、滑石、土茯苓、五加皮等皆可轻以去实。
治疗湿热痹,以土茯苓、蚕砂为主药,随证加减,其效甚速。
5、补肾
肾虚用地黄、山茱萸、菟丝子、破故纸、巴戟天、肉苁蓉、鹿衔草、杜仲、川续断等;脾虚用山药、芡实、白术、扁豆、党参等;心虚用丹参、枣仁、柏子仁、沙参之属。
6、活血
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乳香、没药、苏木、莪术等,本“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7、清热
风湿化热,灼伤营络,身热起伏不解,宜予以清解,用银柴胡、白薇、青蒿、丹皮、忍冬藤、
鸭跖草、蒲公英、生石膏、知母等;口苦,溲黄烦热者,酌用黄芩、黄连、黄柏、大黄、山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