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痹症》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2.第一节-痹证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2.第一节-痹证教学讲义ppt课件
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 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 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 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 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酿成痰浊瘀血, 痰浊瘀血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 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等症;痰浊瘀血与外邪 相合,阻闭经络,深入骨骱,导致关节肿胀、 僵硬、变形。痹证日久,影响脏腑功能,津 液失于输布,水湿停聚局部,可致关节肢体 肿胀。
痰瘀水湿可相互影响,兼夹转化,如湿聚为 痰,血滞为瘀,痰可碍血,瘀能化水,痰瘀 水湿互结,旧病新邪胶着,而致病程缠绵, 顽固不愈。
中医内科学课件2.第一节-痹证
学习提纲
24.01.2021
中医内科学
2
痹病的定义是什么?
痹病的证候特征有哪些?
痹病的病因主要是什么?
病机特点是什么?痹病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痹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临证配伍要注意哪些 内容?
痹病分哪几个常见证型?各个证型的辨证要点、 治法、代表方是什么?
痹病的预防调摄要注意什么?
24.01.2021
中医内科学
14
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 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
痹证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 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 下鼓,暴上气而喘。”临床常见心烦、惊悸, 动则喘促,甚则下肢水肿,不能平卧等症状。
24.01.2021
中医内科学
11

中医内科学痹病32页PPT

中医内科学痹病32页PPT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中医内科学痹病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最新中医内科学--第一节--痹证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中医内科学--第一节--痹证教学讲义ppt课件

24.01.2021
中医内科学
9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 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 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
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 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24.01.2021
中医内科学
10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
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24.01.2021
中医内科学
18
相关检查
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常有 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位与损 伤程度。
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0”、红细胞沉降率、 C一反应蛋白、黏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类风湿 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酸盐以 及关节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
“白虎病”; 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 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 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
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鼓槌风”; 李中梓《医宗必读·痹》阐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的治则; 叶天士对痹久不愈,邪人于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
用虫类药剔络搜风,对临床均有较大指导意义。
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 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 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 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 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中医内科课件痹证PPT课件

中医内科课件痹证PPT课件
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 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
预防调护
一、本病发生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注意防 风、防寒、防潮,避居暑湿之地。
二、平时应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有助于提高机体对病邪的抵御能力。
基本病机: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 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 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 。
病理性质:有风寒湿痹和热痹的不同。其形 成因素除与邪气性质有关外,还与素体阴阳 偏盛密切相关。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 ,感受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 热痹。阳气虚衰者,寒自生,复感风寒湿邪 ,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其性质初 起以邪实为主,日久以正虚为主。
病案
成××,•男,28岁。1年前曾患关节疼痛,•局 部灼热红肿,并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医生给用 白虎加桂枝汤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一月前因 水中作业,肢体关节又发生疼痛,•重着,肌肤麻 木,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请写出诊断、证 型、治法、方药
病案
诊断:痹证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着痹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河北北方学院中西医临床教研室一一定义定义??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痹证
一、概述
(一)定义••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
等外邪侵袭人体,邪气闭阻经 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
肌肉、筋骨、关节发生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七章1.痹病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七章1.痹病
着痹-湿邪-肌肤不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
3、辨痰瘀
(二)治疗原则
1、共同治法: 祛邪(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静止期:调营卫,养气血,补肝肾
分型施治
(一)风寒湿痹
1、行痹
主证:游走性关节疼痛+表证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痿 证
(三)相关检查
(一)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 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 位与损伤程度。 (二)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 沉降率、C-反应蛋白、粘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 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 酸盐以及关节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 断与鉴别诊断。 (三)心电图、有关血清酶及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 等检查可提示痹证内舍入心。
一、概述
(一)定义• • 痹证是由于 风 、 寒、湿、热 等外邪侵袭人 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以肌肉、 筋骨、关节发生
酸痛、麻木、重着、屈伸 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源流
1、痹证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气 “ 其 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 “饮食居住,为其病本。” 2、《金匮要略》称本症为“历节”。“病历节不可屈伸 ,疼痛,乌头汤主之”
结语
一、痹证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 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感受外邪及饮食、外伤为引发 本病的基本因素,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 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 本病机。 二、痹证日久,其基本病理变化为: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 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 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 二是病久使气血耗伤,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和肝 肾不足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 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中医痹证-ppt课件.ppt

中医痹证-ppt课件.ppt
2021/3/25
• 二【病因病机】 •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
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 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
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 • 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
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 腑。
2021/3/25
• (一)、病因 • 1.外因 • (1)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
2021/3/25
• (二)、病证鉴别
•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肉经 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
• 1)疼痛:

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

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
• 2)肢体的无力运动,
• 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 3)肌肉萎缩
、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 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揍经络,滞留于关 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 痹、着痹之别。 •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 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 化热。
2021/3/25
• (2)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 感风湿热邪,袭于肌揍,壅于经络,痹阻 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2021/3/25
• (3)着痹 • 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
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 闭阻气血。 •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
• 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 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 病位: • 1、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 • 2、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 • 3、痹证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

中医内科学——胸痹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胸痹ppt课件


心 向左肩臂 时短暂;休息或 餐、激动、症-心
要痹
内侧放射 用药后可缓解 劳累
悸气短
点悬
胀痛;持续不解;无明显诱 肺系病
肺 整个胸部 转侧、呼吸时加 因


症-咳 嗽咯痰
24


病症鉴别


悬饮
脾胃系疾病——以
上腹胃脘部近心窝
处疼痛为主。
胃脘痛
真心痛
胸痹与胃脘痛
病变 疼痛部位 脏腑
发作特点
诱因 兼证

因 病 机
饮食失调 情志失节
邪实壅塞,不通则痛; 胸痹
气血虚少,不荣则痛。
劳倦内伤
年迈体虚
病机
★病位及涉及脏腑: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病 ★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气虚、阳虚、气阴两虚;

标实: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
相兼为病。
★病势:轻重缓急、病机转化
轻 胸中气塞,短气。
★常 用 药:人参;附子;肉桂;炙甘草;熟地、
山萸 肉、仙灵脾、补骨脂。
★加 减:真武汤加黄芪、汉防己、猪苓、车前子;
四逆加人参汤,参附注射液。
43
证治分类
证型
症状 舌脉 治法
方药

心血瘀阻证

气滞心胸证

痰浊闭阻证

寒凝心脉证
气阴两虚证
心肾阴虚证
心肾阳虚证
44
胸痹

证 概病诊辨预结临
论 治
述因查证防语证
郁怒伤肝 肝郁气滞 郁久化火 灼津成痰 气滞痰阻
心脉痹阻
劳倦内伤

中医痹症ppt课件

中医痹症ppt课件

(3) 若关节肿大,苔薄黄,为邪郁化热之象,宜桂枝芍药知母 汤寒热并用。
(4) 若疼痛久不止,日轻夜重,为久病入络,加姜黄、海桐皮、
红花以通络定痛。
可编辑课件PPT
37
五、辨证论治
2.痛痹 证候: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 缓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2.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 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
可编辑课件PPT
28
3.辨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 实:风寒湿热,痰浊淤血。发病急,痛势剧,脉实有力;
可编辑课件PPT
23
二、病因病机
2. 体质不同又有所偏颇: 内湿:脾胃虚损,水湿内停
湿 外湿:雾露之气,雨湿之邪
外湿引动内湿,二湿相合,愈伤阳气,湿邪 又为阴邪,必伤营络之血,营伤则卫气不行, 血伤则阳不行气 ,邪气流注关节,脉络失 养则绌急而痛。
可编辑课件PPT
24
三、诊断要点
1. 发病特点: 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 员及体育爱好者易患,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 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节气有关。
隋:《诸病源候论》:强调体虚感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 因素。 并且开始把历节与痹证分 开,突出历节是疼痛剧烈,关节 变形的一类进展性疾病。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而成此病。”
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 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济生方》蠲痹汤
可编辑课件PPT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 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痹阻阳气,邪留关节, 气血流行不畅,故肢节肿大疼痛。湿阻中焦, 流注于下,故两脚肿重如脱。湿邪郁于内, 郁积化热,湿热上蒸而耗气伤阴,故头目眩 晕,温温欲吐,短气,身体瘦弱。桂枝芍药 知母汤温阳行痹,祛风除湿。方中桂枝散风 通络;麻黄散寒透湿;白术健脾化湿;附子 温阳通络,散寒化湿;防风散风;生姜、甘 草健中散湿;芍药敛阴活络;知母滋阴清热 降火。
热 关节
热胜----热痹
反复发作 日久不愈
津血运行不畅 耗气血,损肝肾
痰瘀阻络 气血不足,肝肾亏损
内舍脏腑
脏腑痹
尪痹 (正虚邪实)
二、病因病机
(2)药物所伤: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散寒清热 之品,误治或久治不愈。
2.失治误治,痰瘀交结 :
祛风散寒除湿 过服
苦寒清热
耗伤津血 加重筋脉失养
阴虚化热
一、概述
明: 《医宗必读·痹》:“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
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 大抵参以 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痛痹者,散寒为 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 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 治着痹者,利湿为先,祛风解寒亦不 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 无顽麻也。”
一、概述
《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及《金匮·痉湿暍病脉证并
治》:为后世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 如:“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清•张秉成: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本 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 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 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 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已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 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退去而病愈,故用黄芪 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 使防已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土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 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 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成方便读》)。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 脏腑痹
二、病因病机
注意: 1. 风寒湿热往往相互为虐,方可为病。 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风力内 犯,风又借寒凝之势,使邪伏其病位,而成伤人致 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 能,风寒又借湿邪的粘着、胶固之性,最终导致经 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绌急而痛。
③病后、产后:营卫气血阴阳的不足。 ④ 饮食失调:饥饱失常 风寒湿热之邪:久居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
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
1.正气不足,外邪入侵:
风风胜----行痹气候变化乘虚气血
寒 入内
不通
寒胜----痛痹
居处潮湿
痹阻
脉络拘急
湿 留注 经脉 筋脉 而痛 湿胜----着痹
酒后当风
经络
失养
(蕴积化热)
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
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 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
① 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 低下。
② 劳逸过度:劳:劳力,劳神,房劳;逸:久卧 伤气,久坐伤肉。
伤脾
湿聚成痰,痰瘀互结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反复发作
津血不畅 伤耗气血
一、概述
3. 肢节痹病的概念(狭义):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 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 畅,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 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病证。
关节肿大、变形
关节畸形
一、概述
(二)源流
《内经》:设痹论专篇进行论述。论述了痹病的病因病
机、证候分类及病机演变等内容,奠定了痹病的基础。
如:“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之。”“风 寒湿
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病因病机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 着痹也。”——分类 “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 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 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 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肺。”
痹病
一、概述
(一)定义 1.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
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2.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 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 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痹病。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而成此病。”
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 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济生方》蠲痹汤
一、概述
明:《景岳全书·风痹》: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 “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 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 不可不察。”
一、概述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对热痹的辨证有 一定的发挥,并新加了“宣痹汤” 等重要方剂。
《医林改错》强调了瘀血在痹证的发病中的作用, 新拟“身痛逐瘀汤”,扩充了治疗痹病方剂的类型。
综上,由《内经》→《金匮》→隋→ 唐宋→明清,痹证的 辨证论治渐趋完善。
一、概述
(三)范围 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主以乌头大辛大热,祛湿散寒,
助以麻黄表散风湿,黄芪益气血,芍药 甘草酸甘化阴,以制乌麻之辛热,白蜜 杀乌头之毒。
历节:《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但并 未明确历节的两大特点——痛如虎啮、骨节变 形。
一、概述
隋:《诸病源候论》:强调体虚感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 因素。 并且开始把历节与痹证分 开,突出历节是疼痛剧烈,关节 变形的一类进展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