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重点之一。
痹证是指肌肉、骨骼、关节、筋脉等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或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疼痛、麻木、僵硬、肿胀、强直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中医认为痹证多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入体内,致使人体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引起经络气滞、血瘀、痰湿、肝肾不足等病理变化,进而导致病症出现。
在辨证治疗中,针对不同的痹证类型,中医医生常采用不同的中药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本人在临床中对不同类型痹证的体会:1.寒湿痹寒湿痹是由风寒湿邪困扰,使筋骨、气血受阻而引起的疼痛、局部肿胀和僵硬,多见于老年人和体弱者。
此类痹证以温补为主要治疗,常用药物有羌活、巴豆、芍药、细辛、细辛等。
羌活温经散寒、活血化湿,巴豆散寒止痛,芍药、细辛活血止痛,可缓解痹痛、肿胀、僵硬症状。
2.湿热痹湿热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热感明显、肌肉萎缩、痒痛难忍等。
主要是由于湿热邪气侵入人体,致使湿热毒邪郁积肉体所致。
此类痹证,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手段,常用的药物有木通、南星、车前子、蒺藜、泽泻、茵陈等,这些药物多为利尿清热、通经活络之剂,能缓解痹痛、肿胀、红肿、热感等症状。
3.气滞痹气滞痹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运动僵硬、肌肉萎缩等,主要由于气机郁滞不畅、气血不足所致。
治疗气滞痹主要以行气活血为主要措施,常用的药物有川芎、赤芍、乳香、没药等。
川芎能活血行气、舒筋活络;赤芍能凉血止痛、活血调经;乳香、没药可通经活络、扶正化气,从而缓解气滞症状。
4.血瘀痹血瘀痹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萎缩、色素沉着、皮肤硬实、裂纹出血等。
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畅所致。
痹证是一种临床多发疾病,中医辨证治疗痹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点之一。
在治疗痹证时,医生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
通过临床经验和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痹证方面的独特优势,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病症中的价值。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是指因风、寒、湿、热、暑等病因导致的肌肉、关节、
筋骨等部位的疼痛、僵硬等症状。
中医将痹症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热痹和淤痹等五种类型。
寒痹是因寒邪入侵体内,使经络受阻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经寒凝,舒展则痛减。
临床上常表现为寒性跌打伤、寒湿痹、风寒湿
痹等。
湿痹是由于湿邪困脾渍肌,阻滞经络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肿胀涨,末稍沉重,舒展不畅。
临床表现为湿性腰痛、湿疹病、风湿
骨病等。
风痹是因风邪入侵体内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不定,游走
不停,患处易于变换。
临床表现为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等。
热痹是由热邪侵袭致使气血壅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剧烈,火热红肿,多伴有微热和口渴等症状。
临床表现为金刚病、热性
跌打等。
淤痹是因气血运行不畅,在经络中阻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
疼痛紧缩,舒展不畅,患处常有硬块。
临床表现为淤血疼痛、肌肉挛缩、筋膜炎等。
鉴别痹症,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脉证、舌诊等进行综合分析
和辨识,以明确痹证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进行具体的针灸、推拿、穴位按摩、药膳调理等中医治疗。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学习资料

疼痛是痹证所表现出的主要症状,祖国医学对疼痛产生机 制不外乎是“不通”和“不营”。前者多为实痛,主要表现 在痹证的急性期,后者多为虚痛,主要表现在痹证的慢性期 。 痹证出现疼痛,多见于寒痹证。因寒性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易阻遏阳 气。诚如《素问·举痛论》所言“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导 致不通的原因实为气血阻滞不行所致。正如《素问·痹论》云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症状多表现为关节冷 痛、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称“脉盛、皮热、腹胀、 前后不通、闷瞥,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 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中医诊断学将虚证的表现概括为:身 体虚弱、饮食不佳、语声低、气短一身无力、精神萎靡、消 瘦、视力减退、舌净无苔、舌体胖嫩、脉细弱无力等。实证 表现则为:体质壮实、腹满拒按、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精神 兴奋、语声高、气粗、恶寒无汗、舌苔厚,脉有力等。 《医宗金鉴》最早提出认虚实来归纳诸痹:“痹虚者,谓气血 虚之人病诸痹也;痹实者,谓气血实之人病诸痹也”。虚痹包 括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 实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咳嗽痰多,舌苔薄微腻,脉滑或濡。四是气血失荣所致麻木: 症见面色萎黄气短心悸、头晕健忘、舌质淡红、脉细弱。由 上可知,麻木的出现总与气血痹涩不通有关。盖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气虚则血虚,气滞则血滞,气行则血行。治疗上, 本着《医宗必读·痹》篇:“……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 强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因此调理气血实为治疗麻 木求本之法。此外,尚应重视麻木之久暂,邪正之虚实,于 祛风剂中配伍参芪以益气,归芍以养血,不可专事消散。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ppt

演讲人
一般来说,痹症是因为人体受到风、湿等侵袭从而出现关节肿大,身体部位疼痛的 症状。在中医临床上,痹症可根据病因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常表现为关 节肌肉灼热、疼痛、红肿等)等,根据中医解剖概念可分为皮痹、肉痹、筋痹、骨 痹等。
如果疼痛部位出现不断变换的情况,则考虑为风痹;如果在天气冷的时候疼痛加剧, 在天气缓和的时候疼痛减退,则考虑为寒痹;如果出现疼痛部位固定,并在疼痛部 位有发麻的感觉,则考虑为湿痹;如果疼痛部位同时伴有肿胀以及灼烧感,则为热 痹。
皮痹、肉痹、筋痹、骨痹则是分别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皮、肉、筋以及骨疼痛、麻木 等的痹症。
痹症的治疗原则是达到将风、寒、湿、热从体内清除的效果。在治疗 上,风痹用防风汤,寒痹用乌头汤,湿痹用薏苡仁汤,热痹用宣痹汤。
如需使用中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擅自用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

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 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济生方》蠲痹汤
A
10
一、概述
明:《景岳全书·风痹》: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 “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 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 不可不察。”
2.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 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
A
27
3.辨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 实:风寒湿热,痰浊淤血。发病急,痛势剧,脉实有力;
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病程长,痛势缓,脉虚无力。
湿 留注 经脉 筋脉 而痛 湿胜----着痹
酒后当风
经络
失养
(蕴积化热)
热 关节
热胜----热痹
A
17
反复发作 日久不愈
津血运行不畅 耗气血,损肝肾
痰瘀阻络 气血不足,肝肾亏损
内舍脏腑
脏腑痹
尪痹 (正虚邪实)
A
18
二、病因病机
(2)药物所伤: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散寒清热 之品,误治或久治不愈。
2.失治误治,痰瘀交结 :
祛风散寒除湿 过服
苦寒清热
耗伤津血 加重筋脉失养
阴虚化热
伤脾
湿聚成痰,痰瘀互结
A
19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A
20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痹证

痹症掌握内容:痹症的概念,痹症的证型,治则及治疗代表方1.痹症的概念:痹症是指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常见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3.病因:①体弱正虚;②感受外邪;③劳逸失度外因:正虚卫外不固(1)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者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也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内因:感受外邪(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剧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2)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如《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滕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3)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4.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基本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
风邪偏胜——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痛位偏上寒邪偏盛——痛痹——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温痛减湿邪偏盛——着痹——肿胀,重着,酸楚疼痛,病多偏于下风湿热痹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5.病位:筋脉,关节,肌肉涉及脏腑:心脾肝肾6.病势及转归初期: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实证病久:耗伤气血,累及肝肾——虚实夹杂久治不愈——痰瘀阻络——久痹内舍脏腑——脏腑痹7.诊断:(1)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第六章常见中医病证——痹证

第六章常见中医病证——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诊断要点】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类证鉴别】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辨证论治】1.风寒湿痹(1)行痹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病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剂:防风汤加减。
常用药物:防风、麻黄、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等。
(2)痛痹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概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剂:乌头汤加减。
常用药物: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蜂蜜、黄芪等。
(3)着痹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剂:薏苡仁汤加减。
常用药物:薏苡仁、苍术、甘草、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制川乌、当归、川芎等。
2.风湿热痹主症: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痹症总结范文

痹症总结简介痹症,又被称为痺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特征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症状。
痹症可以分为风寒湿痹、湿痹、寒痹、热痹等不同类型。
本文将对痹症的常见类型、病因、症状以及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痹症的类型风寒湿痹风寒湿痹是痹症的常见类型之一。
其病因主要是寒湿邪气侵袭体内,导致经络阻滞,使相关部位发生麻木、刺痛和疼痛等症状。
风寒湿痹常见于四肢关节,尤其是双手双脚。
湿痹湿痹是由湿邪侵袭体内引起的一种痹症。
湿痹多发生在关节、筋脉,并常伴有酸痛、沉重感和浮肿等症状。
湿痹的发病与饮食不节、身体虚弱或受寒湿环境影响有关。
寒痹寒痹是由寒邪侵袭体内而引发的痹症,其主要特征是寒冷、麻木和疼痛。
寒痹多发生在背部、腰骶和四肢,尤其是双脚。
长期受寒环境刺激、体虚或情志不畅均可导致寒痹的发生。
热痹热痹是由热邪入侵体内引起的痹症,常伴有发热、口渴和关节肿痛等症状。
热痹多发生在胸腹和四肢关节,特别是脾胃经络。
痹症的病因痹症的发生与外邪入侵、饮食不节、体虚、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当身体抵抗力下降,外邪侵袭体内,气血不畅,经络阻塞时,痹症就容易发生。
在不同类型的痹症中,风寒、湿、寒、热是主要的病因。
风邪使经络痹阻,湿邪则容易引起水湿阻滞经络,寒邪和热邪则直接影响体内的气血运行。
此外,饮食不节、环境寒湿、情志不畅等因素也可以导致痹症的发生。
痹症的症状痹症的主要症状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痹症,其症状也有所区别。
对于风寒湿痹,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关节疼痛、手脚冰凉等。
湿痹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酸痛、重湿感、肿胀等。
寒痹则会出现肢体寒冷、麻木和疼痛。
热痹常伴有体温升高、口渴和关节红肿。
痹症的症状一般会随着天气的变化或活动的频繁度有所加重或缓解。
痹症的治疗方法中医对于痹症的治疗主要采取草药治疗、针灸和推拿等方法。
在草药治疗中,常用的方剂有桂枝附子汤、温经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或清热解毒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木是指肌肤知觉消失,不知痛痒。早在《内经》及《金 匾要略》中称“不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始有麻木 症名。朱丹溪谓“曰麻曰木,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
痹证出现麻木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风寒入络所致。症见: 肌麻伴疼痛,遇阴雨天加重兼见恶风寒,肢凉,舌淡,苔白 润,脉浮。二是气滞血瘀所致,除局部麻木外,多兼见面色 晦暗,口唇发紫,舌质紫,脉涩。三是痰湿阻络:症见形肥或
均在《内经》中未曾涉及。顽痹以固定部位的筋骨关节复发作 性疼痛为主要表现,是对多种慢性迁延性关节疾患共同特点的 概括,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又分为项痹、肩痹、肢后外侧放射、 麻木、疼痛为主要表现。脊痹是因肾虚于先,寒邪深人骨髓, 使气血凝滞,脊失温煦所致,可致腰脊疼痛,两腕活动受限, 严重者以脊柱弯曲变形、肌肉僵硬沉重感等为主要表现。落枕 是因睡眠姿势不当或水中感受风寒所致,以睡后一侧颈项疼痛、 酸胀、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当然,这些病名都具有肢体局部 发生闭塞不通的病变,故归入肢体痹。肢体痹的表现形形色色, 大体病位在肢体、关节,但具体的病位又各不相同,每一具体 部位都有与其它部分相区别的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顽痹从瘀治乃根据祖国医学“久病多瘀”的特点,用药选 择味温热辛散之活血祛瘀药为宜。如痛在肩背常重用姜黄, 痛在腰脊重用穿山甲。痛处肿胀加鸡血藤、泽兰、苏木。新 病体实酌加三棱、莪术。其癖多为寒凝而成,治疗中温散寒 邪,驱除内寒,不仅有助于通瘀,而且可去除致瘀之因。若 外寒不散,辄痹痛难解。治疗上应注意调肝,因活血祛瘀药 主要作用大部份归经是入肝经。需选用白芍、木瓜、吴茱萸 滋肝养肝,才会使肝不受邪所侵。
现在痹证多以肢体关节的痹证为主,脏腑痹已很少论及,现代 脏腑痹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概念是胸痹和心痹。胸痹(现代亦称心 痛)指胸中气血闭阻塞滞而导致的以胸闷及反复发作性的心胸疼 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病证没有明显的肢体痹的表现。而心 痹则主要指肢体痹内传致心脉痹阻不通的心脏疾病。与之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苔白、脉紧.治疗上宜散寒为主,寒去则阳通、营卫调和而痛 止,非大辛大热之附子、乌头之属不能除其寒气。常配肉桂、 干姜、细辛等温通之品。然应注意乌头辛热有毒,炮制不佳易 出事故,且易伤脾胃,用之应慎。但附子作用较乌头平稳,有 效成分与乌头相同,多为医家所喜用。符合中医“通则不痛, 痛则不通” 的理论。说明采用温通法则治疗痹证疼痛是行之 有效的一种方法。
活性,因此只能视作相对固定的形式,未可执拘。河南贾天 安对数百例观察分析,发现气虚之人多患着痹,治拟补气健 脾,佐以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之 人多患痛痹,治拟温阳散寒,佐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 用阳和汤增损;血虚阴虚之人多患行痹,血虚者治以补养气血, 通络止痛,佐以祛风除湿,方用黄蔑桂枝五物汤出入;阴虚者 治拟滋阴养血,除风通络,方用六味地黄汤进退。说明因人 体质之不同,临床用药变具有灵活性。
咳嗽痰多,舌苔薄微腻,脉滑或濡。四是气血失荣所致麻木: 症见面色萎黄气短心悸、头晕健忘、舌质淡红、脉细弱。由 上可知,麻木的出现总与气血痹涩不通有关。盖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气虚则血虚,气滞则血滞,气行则血行。治疗上, 本着《医宗必读·痹》篇:“……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 强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因此调理气血实为治疗麻 木求本之法。此外,尚应重视麻木之久暂,邪正之虚实,于 祛风剂中配伍参芪以益气,归芍以养血,不可专事消散。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称“脉盛、皮热、腹胀、 前后不通、闷瞥,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 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中医诊断学将虚证的表现概括为:身 体虚弱、饮食不佳、语声低、气短一身无力、精神萎靡、消 瘦、视力减退、舌净无苔、舌体胖嫩、脉细弱无力等。实证 表现则为:体质壮实、腹满拒按、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精神 兴奋、语声高、气粗、恶寒无汗、舌苔厚,脉有力等。 《医宗金鉴》最早提出认虚实来归纳诸痹:“痹虚者,谓气血 虚之人病诸痹也;痹实者,谓气血实之人病诸痹也”。虚痹包 括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 实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4. 疗顽痹宜温肾祛瘀
顽痹系风寒湿侵袭日久,伤及肾阳所致。其特点是痹痛彻 骨,昼轻夜重,腰部冷痛,腿膝无力,四肢关节发凉,喜暖畏 寒。治宜补肾助阳法,精气足则骨坚痛缓。朱良春认为该病系 邪气入经隧骨骸、胶着不去、凝涩不通,邪正混淆,如油裹面 ,绝非草木之品所能祛除,必借“虫蚁搜剔”之性,窜走钻透 ,始克奏功。并创制了“益肾调痛汤”效果确实。焦树德主张 把痹证发生关节肿大,僵直、畸形改变,筋缩肉卷,肢体不能 屈伸等症状者统称为厄痹。以补肾祛寒治厄汤为主治疗52例 ,显效24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78. 7%。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的表现。但从总体上言,《内经 》中的脏腑痹都是
再有顽痹屡发不愈者,伴肢体拘挛,屈伸不利,或麻木不 仁,肢体瘫痪, 系邪痹络脉,筋脉失养所致。治宜舒筋通络, 气血流通,筋脉得养,则肢体伸展自如,可选用伸筋草、松 节、千年健、稀签草、老鹳草、海风藤、络石藤、路路通、 白花蛇之类。对于顽痹遍尝祛风诸药无效者,采用助阳益气 ,柔筋养血之品治疗,每收事半功倍成效。
以脏腑气不宣行为主要病机的一类病证,其定义是含糊的, 从而将许多具有气血痹阻不通之病机但不一定有痹邪外袭的脏 腑病证亦包含其中。
(二).现代分类
现代对痹证亦可将之分为的肢体痹与脏腑痹两类,但其分 类更为细致,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肢体痹除保留《内经》中的三痹、五体痹的名称和概念, 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如涉及多组织病变的有抵痹、痛风, 在《内经》中均未曾提及。廷痹,为现代提出的病名,主要表 现为关节晨僵,小关节对称性多发性肿痛,活动受损,甚至僵 硬变形。是由于风寒湿之邪留滞于筋骨关节,造成气血痹阻, 久之还会损伤肝肾阴血。痛风病名出于丹溪,指因饮食失宜、 脾肾不足、外邪痹阻、痰癖沉积于关节周围所致之病证,以拇 指、肠趾关节等小关节红肿、剧痛、畸形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 。另外象发病部位固定的一类痹证,现称为顽痹(包括项痹、 肩痹、腰痹、膝痹、足跟痹等)、偏痹、脊痹、落枕等病名,
3. 定疼痛须鉴别性质
疼痛是痹证所表现出的主要症状,祖国医学对疼痛产生机 制不外乎是“不通”和“不营”。前者多为实痛,主要表现 在痹证的急性期,后者多为虚痛,主要表现在痹证的慢性期 。 痹证出现疼痛,多见于寒痹证。因寒性凝滞,易阻遏阳 气。诚如《素问·举痛论》所言“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导 致不通的原因实为气血阻滞不行所致。正如《素问·痹论》云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症状多表现为关节冷 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