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经筋论治1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痹症经筋论治》课件

针灸是治疗经筋痹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来达到缓 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
PART 03
痹症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
使用具有舒筋活血、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如当归 、红花、丹参等。
西药治疗
非甾体消炎药、糖皮质激素、免 疫抑制剂等药物可用于缓解疼痛 和消炎。
物理治疗
PART 02
经筋理论
经筋的基本概念
经筋的基本概念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联络脏腑与肢节、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的一组有序的筋肉系
统。
经筋的生理功能
经筋具有联络、沟通、传导气血、 协调肢节运动等功能,是人体运动 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经筋的病理变化
当经筋受到外力、劳损、风寒湿邪 等因素影响时,会发生挛缩、粘连 、炎症等病理变化,导致痹症的发 生。
分析2
病例2中患者张某的颈肩疼痛及右上肢麻木症状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颈5-6椎间盘突出 压迫神经根所致。长期伏案工作可能加速颈椎退行性变。治疗上可采用颈椎牵引、针灸等 物理疗法缓解神经根压迫,同时注意调整工作姿势,适当进行颈部功能锻炼。
讨论
痹症经筋论治在临床中对于由脊柱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病例分享与讨 论有助于加深对痹症经筋论治理论的理解,提高临床应用能力。
痹症的症状与表现
痹症的主要症状包括疼痛、麻木、关节 活动受限等。
其他症状现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等症状 ,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
疼痛是痹症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刺 痛、胀痛、隐痛等不同性质,可发生于 全身各个关节,但多以四肢关节为主。
麻木是痹症的常见症状之一,多发生于 四肢末梢或躯干部位,患者感到皮肤感 觉迟钝、麻木或蚁行感。
第一节痹证.优秀精选PPT

“白虎病”; 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 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 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
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鼓槌风”; 李中梓《医宗必读·痹》阐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的治则; 叶天士对痹久不愈,邪人于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
用虫类药剔络搜风,对临床均有较大指导意义。
第一节
痹证
1
学习提纲
2
痹病的定义是什么? 痹病的证候特征有哪些? 痹病的病因主要是什么? 病机特点是什么?痹病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痹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临证配伍要注意哪些
内容? 痹病分哪几个常见证型?各个证型的辨证要点、
治法、代表方是什么? 痹病的预防调摄要注意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有何主要进展?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 转化。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 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寒自 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 痹。
13
痰浊、瘀血、水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 不愈,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
11
2.内因
(1)劳逸不当
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 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 邪乘袭。
(2)久病体虚
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 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如《济生 方·痹》所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 气而成痹也。”
7
范围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 骨与关节等疾病相关,常见疾病如风湿性关 本方重在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痹证寒邪偏盛,关节疼痛明显。 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 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不愈,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
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鼓槌风”; 李中梓《医宗必读·痹》阐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的治则; 叶天士对痹久不愈,邪人于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
用虫类药剔络搜风,对临床均有较大指导意义。
第一节
痹证
1
学习提纲
2
痹病的定义是什么? 痹病的证候特征有哪些? 痹病的病因主要是什么? 病机特点是什么?痹病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痹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临证配伍要注意哪些
内容? 痹病分哪几个常见证型?各个证型的辨证要点、
治法、代表方是什么? 痹病的预防调摄要注意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有何主要进展?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 转化。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 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寒自 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 痹。
13
痰浊、瘀血、水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 不愈,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
11
2.内因
(1)劳逸不当
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 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 邪乘袭。
(2)久病体虚
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 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如《济生 方·痹》所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 气而成痹也。”
7
范围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 骨与关节等疾病相关,常见疾病如风湿性关 本方重在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痹证寒邪偏盛,关节疼痛明显。 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 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不愈,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
痹症-PPT课件ppt课件

最新课件
3
病因病机
❖ 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因劳累
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 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
❖ 内因主要是正气不足,由于劳逸不当或体质禀 赋差,阳气不足则易为风寒湿邪侵袭而表现为
风寒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或寒郁化 热则表现为风湿热痹。
❖ 病机主要是肢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病初以 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则虚实相兼
❖ 背脊: 水沟 身柱 腰阳关 夹脊
❖ 股部: 秩边 承扶 风市 阳陵泉
❖ 膝部: 犊鼻 梁丘 阳陵泉 膝阳关
❖ 踝部: 申脉 照海 昆仑 丘墟
最新课件
8
其他疗法
❖ 1.刺络拔罐 ❖ 2.水针 ❖ 3.电针 ❖ 4.耳针ຫໍສະໝຸດ 最新课件9按语
❖ 1. 针灸治疗痹证有较好效果,尤其是风湿性关 节炎的疗效较好,一般有效率可达到85%~95 %,治愈率达到20%~50%。但类风湿性关节 炎病情缠绵反复,非一时能获效。
❖ 2.本证还须与骨结核、骨肿瘤鉴别,以免延误 病机。
❖ 3.平时注意保暖,避免风冷侵袭。
最新课件
10
护理
❖ 1、居室朝阳、干燥、避免久居潮湿之地。
❖ 2、切勿汗出当风,或淋雨,以防止病情加重或 复发。
❖ 3、注意姿势。日常坐、立、行、卧要使病人各 关节处于功能位。最好睡硬板床,枕头不要太 高,可使脊柱保持在一直线上,对治疗后的功 能恢复有重要意义。站立时应尽量抬头、挺胸, 做时尽量伸展腰脊四肢。
最新课件
4
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
❖ (l)行痹: 主穴:阿是穴
❖ 配穴:膈俞、血海
❖ (2)痛痹: 主穴:阿是穴
❖ 配穴:肾俞、关元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可编辑课件PPT
1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可的编辑表课件现PP。T 但从总体上言,《内经2 》中的脏腑痹都是
括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
实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可编辑课件PPT
5
活性,因此只能视作相对固定的形式,未可执拘。河南贾天
安对数百例观察分析,发现气虚之人多患着痹,治拟补气健
脾,佐以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之
人多患痛痹,治拟温阳散寒,佐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可编辑课件PPT
1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可的编辑表课件现PP。T 但从总体上言,《内经2 》中的脏腑痹都是
括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
实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可编辑课件PPT
5
活性,因此只能视作相对固定的形式,未可执拘。河南贾天
安对数百例观察分析,发现气虚之人多患着痹,治拟补气健
脾,佐以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之
人多患痛痹,治拟温阳散寒,佐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中医内科学-痹证 ppt课件

PPT课件
3
历史源流
1、痹证病名首见于 《素问·痹论》, 分行痹、痛痹、着 痹、五体痹、五脏 痹。
2.《金匮要略·中风 历节病篇》创乌头汤 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分 别治疗感受寒湿与风 湿的痹病。
3.唐代王焘《外台 秘要》述其症状为 痛如虎咬,昼轻夜 重,称为“白虎 病”。
4、孙思邈 《千金要方》 更创独活寄 生汤治疗本 病。
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郁而化热
热
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
痹
PPT课件
7
2.内因
(1)劳逸不当
素体阴虚
风寒湿 邪侵袭
素体阳虚
(2)体虚久病
风湿热痹
邪闭气滞 留于经络
风寒湿痹
(热痹)
(行痹、痛痹、着痹)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痰瘀交阻于骨节
PPT课件
8
【病机】 1. 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 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中医内科学
(新世纪第四版)
第十一章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 痹 证
PPT课件
1
教学大纲
1、了解痹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痹证的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 。
4、掌握痹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PPT课件
2
概述
【定义】 痹证是由于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
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 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 主要表现的病证。因其发病多与风、寒、 湿、热之邪相关,故病情呈反复性,病程 有粘滞性、渐进性等特点。
PPT藏精
肝
相互滋养 肾
木 相互制约
水
筋痹诊断与治疗PPT

禁忌食物:辛辣、 油腻、生冷、刺激 性食物
食疗方剂:山药粥 、枸杞粥、红枣粥 等
07
筋痹的日常保健与注意 事项
保持良好作息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 夜
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暴饮暴 食
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 当活动筋骨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坚持锻炼: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适当休息,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穿着保暖衣物,避免受凉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 冷或过热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 中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 质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心情愉悦: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 间,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工作
适当运动: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 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疲劳和压力
推荐食物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柠檬、猕猴桃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缓 解筋痹症状。
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腐、虾皮等,有助于骨骼健康,缓解筋痹症 状。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瘦肉、豆制品等,有助于肌肉和关节健康, 缓解筋痹症状。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蔬菜等,有助于肠道健康,缓 解筋痹症状。
果
鉴别诊断:与其他关节疾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
炎等相鉴别
鉴别诊断
症状:疼痛、麻 木、活动受限等
体征:关节肿胀、 压痛、活动受限 等
影像学检查:X 线、CT、MRI等
《痹症针灸治疗》课件

病例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针灸治疗
总结词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能够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针灸治疗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肿胀 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针灸治疗痹症的临床研究数量不断增 加,涉及的病例数和样本量逐渐扩大 。
针灸治疗痹症的临床研究结果逐渐被 国内外学术界认可和接受,针灸治疗 痹症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针灸治疗痹症的临床研究方法不断改 进和完善,研究质量得到提高。
针灸治疗痹症的临床研究前景广阔,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和机构投入 到该领域的研究中。
针灸治疗痹症的注意事项与护理
注意事项
患者在针灸过程中应保持舒适体位, 避免移动;针灸后注意保暖,避免受 寒;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护理
针灸后应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 免感染;在饮食上避免生冷、辛辣等 刺激性食物;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 动。
04 针灸治疗痹症的疗效与评 价
针灸治疗痹症的疗效判定标准
针灸治疗痹症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针灸治疗痹症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疗效显著等优点,同时 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提高身体的自愈 能力。
缺点
针灸治疗痹症需要专业的医生和设备,治疗费用相对较高, 同时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获得最佳的治 疗效果。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病例一:肩周炎的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 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痹症
的目的。
经络理论在针灸治疗痹症中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针灸治疗痹
症的理论基础。
针灸治疗痹症的机理
痹症讲座PPT演示课件

Page
2
(二)痹证介绍
现代医学风湿免疫病(包括结缔组织病及关节和 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中的一些病可属于痹证范 畴,如风湿热、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皮肌炎、干 燥综合征、狼疮、增生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 炎、坐骨神经痛等。
Page
3
(三)病因病机
痹症的发生,主要由风,寒,湿,热之邪 乘虚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引起气血运行不畅, 或病久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 一般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 因。痹证起病一般不明显。疼痛呈游走性或有 定处,有的为刺痛、或麻木、或肿胀。但部分 患者起病有发热、汗出、口渴、咽红痛、全身 不适等症,继之出现关节症状。本病初起,以 邪实为主,病位在肢体皮肤经络。久病多属正 虚邪恋,或虚实夹杂,病位则深入筋骨或脏腑。 临床上可出现瘀血痰浊阻痹;气血亏虚;或复 感于邪,脏腑损伤等病理变化。
Page
16
虚瘀痹
痹证迁延不愈,多呈正虚邪 恋,虚实夹杂证候。
①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日久,瘀阻 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出现关 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 疼痛时轻时重,舌质紫,苔白腻,脉 细涩等症。治宜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方用桃红饮加减。
Page 17
②痹证日久不愈而气血耗伤, 为气血虚痹。证见骨节酸痛,时轻 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 有惊掣跳动,面黄少华,心跳乏力, 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舌质淡,苔白,脉濡弱或细数。治 宜调补气血为主,方用黄芪桂枝五 物汤加当归。
Page 12
风痹
风痹初起,邪气较浅,尚未 入脏腑,多发于膝、腕等关节。 证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 苔薄白,脉浮。治宜祛风通络、 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 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宜寒 热并用,方用桂枝芍药汤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临床诊查“横络”方法
• 临床诊查“横络”方法,《灵枢·经筋》在论述 十二“痹”的治疗时,反复提出“以知为数,以痛 为输”。查找“横络”病灶,可参考《灵枢·经 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 之,是为因适而为之真也”方法。
关节内“横络”多为关节内增生肥 厚的滑膜、血管翳、关节内组织粘 连索带、关节内血肿机化组织、剥 脱的软骨等,是痹证过程中的病理 产物,也是诱发痹痛的重要病因。
关节外“横络”多为发生在肌腱末端 及其附属组织的异常解剖或功能改变, 如肌肉、腱鞘、滑囊、韧带痛性结节 或条索状包块,以及经筋走行上存在 寒温异常或感觉迟钝的部位。
• 筋,从“竹”,从“力”,从“月”。显 然,筋是指有竹节样外形且能产生力量的 肌肉组织。故《说文解字》说:“筋,肉 之力也;腱,筋之本,附着于骨。” 《类 经》提出经筋“联缀百骸”,“维络周身 ”,“筋会于节”,是“中无有空”,“ 各有定位”的组织。
经筋理论新论:经筋和膜原学说
• 根据《灵枢﹒经筋》的描述十二经筋虽不 像经脉那样络属脏腑,但也进入头目和胸 腹腔。杨上善说:“十二经筋内行胸腹廓中 ,…….,筋有大筋、小筋、膜筋,……其有 起维筋、缓筋等皆是大筋之别”。
中医论痹症
• 《素问·痹论》指出:“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 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 五脏,络六腑也,行于经脉,常荣无已。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薰于肓膜,散于胸腹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 故不为痹”。故其能与风寒湿三气杂至之邪“合”者 则为痹,不与三气杂至之邪“合”者则不为痹。
• 基于这种记载,中医经筋至少还应该包括 内脏被膜与间隔。
• 由此引出膜原概念。 • 膜原的概念首见于《内经》中的《疟论篇》《岁
露论篇》《举痛论篇》《百病始生篇》。张景岳 《类经》中认为:“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络 薄筋,皆为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清末医家 周学海《读医随笔》中认为:“人之身,皮里肉外 ,皮与肉之交际也有隙焉,即原也” • 综合之认为,膜原应指遍及全身的膜类组织及其 间隙,认为膜原应属于头目、胸腑腔的经筋。 • 所以十二经筋应该也包括膜原的内容,这就是所 谓的经筋膜原理论。
• (2)按病位分类:1.皮痹、肌痹、脉痹、筋痹、 骨痹(五体痹);2.血痹、气痹;3.心痹、肺痹 、脾痹、肝痹、肾痹(五脏痹);4.浮痹、深痹 ;
• (3)按临床症状特征分类:1.行痹;2.痛痹;3. 著(着)痹;4.周痹、众痹;5.历节;6.痛风; 7.鹤膝风;8.漏肩风(肩凝风);9.顽(尪)痹;
十二经筋新观点
• 十二经筋不但外联全身,还内联脏腑,包 括经典论述的经筋和膜原两部分。后世医 家对经筋理论论述的重点有偏差,论经筋 偏于体表四肢,论膜原偏重与体腔内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筋与痹症的联系
• 在《灵枢·经筋》中详细论述了十二经筋的走行 规律、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认识到经筋病变主 要影响到肢体运动失常,出现关节肿痛、筋骨疼 痛、不举、筋弛、转筋等症状,认为经筋功能正 常发挥作用是维护经络疏通、关节功能正常活动 的重要基础。
痹证经筋论治初探
疼痛科
痹症
• 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虚弱,内生痰浊、瘀血或热毒,出现 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的疼痛、重着 、麻木、酸楚、肿胀、僵直、变形及活动 受限或累及脏腑为主要特征的一大类病证 。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迁延难愈的特 点。
中医学分类
• (1)按病因分类:1.风痹、寒痹、湿痹、热痹、 燥痹(五邪痹、五因痹);2.风寒湿痹;3.湿热 痹;
中医论痹症
•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即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而至,合起来致人生病, 则为“痹”病。
• 深入全面地体会和理解“合”字的涵义,对分析痹 病的病因病机和进行辨证论治均有很大的帮助。
• 痹病不仅是风寒湿三气杂合侵入才能为痹,而且 还要与皮肉筋骨血脉脏腑的形气相“合”,才能为 痹。因有各种不同的“合”,故形成各种不同的“痹 ”。
• 《素问·调经论》进一步指出:“夫十二经脉者, 皆络三百六十五节”,强调“节有病,必被经脉, 经脉之病,皆有虚实”。经筋出现“拘急挛缩”、“ 壅塞不通”,必然引起或加重经脉痹阻,关节肿痛 ;而关节肿痛,经脉痹阻,也会进一步影响经筋 功能的正常发挥。
经筋与痹症的联系
• 《素问·痹论》所说的“凡痹之类,逢寒则急, 逢热则纵”,是说由于经筋感受寒热不同的邪气 ,出现的症状就有拘急和纵缓之异。其次,在致 病因素相同的时候,由于受邪经筋及其部位的不 同,也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故《素问·生气 通天沦》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宣明五气篇 》强调,“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 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指出劳累过度 、长期的慢性劳损,尤其是不正确的劳动姿式和 休息体位是造成经筋损伤的重要原因。
痹证微创治疗的“横络解结法”
• 《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 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 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 认为经筋疾病的内因是横络盛加于大经之 上,横络是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所以治 疗就要解结,即所谓的“横络解结法”。
• “横络”、“解结”概念的提出为临床应用经 筋理论治疗痹症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筋
• “经筋”一词首见于《灵枢经》,明·张 介宾指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 ,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 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 定位。虽经筋所盈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 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经筋是古人运 用当时解剖知识,以十二条运行力线为纲 ,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 和病理规律的概括。
释义:何为“横络”、“解结”
• 关节、肌肉功能出现障碍与经筋循行路线 受阻密切相关。沿经筋走行可见显性或隐 性的“条索”或“结节”,这就是狭义的 “横络”。广义的横络有关节内横络与关 节外横络之分。
• “横络”是关节顽固性肿痛的重要原因, 对经筋走行路线的条索状、点片状或结节 状“横络”进行疏通、松解,就是“解结 ”治疗。
临床诊查“横络”方法
• 临床诊查“横络”方法,《灵枢·经筋》在论述 十二“痹”的治疗时,反复提出“以知为数,以痛 为输”。查找“横络”病灶,可参考《灵枢·经 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 之,是为因适而为之真也”方法。
关节内“横络”多为关节内增生肥 厚的滑膜、血管翳、关节内组织粘 连索带、关节内血肿机化组织、剥 脱的软骨等,是痹证过程中的病理 产物,也是诱发痹痛的重要病因。
关节外“横络”多为发生在肌腱末端 及其附属组织的异常解剖或功能改变, 如肌肉、腱鞘、滑囊、韧带痛性结节 或条索状包块,以及经筋走行上存在 寒温异常或感觉迟钝的部位。
• 筋,从“竹”,从“力”,从“月”。显 然,筋是指有竹节样外形且能产生力量的 肌肉组织。故《说文解字》说:“筋,肉 之力也;腱,筋之本,附着于骨。” 《类 经》提出经筋“联缀百骸”,“维络周身 ”,“筋会于节”,是“中无有空”,“ 各有定位”的组织。
经筋理论新论:经筋和膜原学说
• 根据《灵枢﹒经筋》的描述十二经筋虽不 像经脉那样络属脏腑,但也进入头目和胸 腹腔。杨上善说:“十二经筋内行胸腹廓中 ,…….,筋有大筋、小筋、膜筋,……其有 起维筋、缓筋等皆是大筋之别”。
中医论痹症
• 《素问·痹论》指出:“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 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 五脏,络六腑也,行于经脉,常荣无已。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薰于肓膜,散于胸腹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 故不为痹”。故其能与风寒湿三气杂至之邪“合”者 则为痹,不与三气杂至之邪“合”者则不为痹。
• 基于这种记载,中医经筋至少还应该包括 内脏被膜与间隔。
• 由此引出膜原概念。 • 膜原的概念首见于《内经》中的《疟论篇》《岁
露论篇》《举痛论篇》《百病始生篇》。张景岳 《类经》中认为:“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络 薄筋,皆为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清末医家 周学海《读医随笔》中认为:“人之身,皮里肉外 ,皮与肉之交际也有隙焉,即原也” • 综合之认为,膜原应指遍及全身的膜类组织及其 间隙,认为膜原应属于头目、胸腑腔的经筋。 • 所以十二经筋应该也包括膜原的内容,这就是所 谓的经筋膜原理论。
• (2)按病位分类:1.皮痹、肌痹、脉痹、筋痹、 骨痹(五体痹);2.血痹、气痹;3.心痹、肺痹 、脾痹、肝痹、肾痹(五脏痹);4.浮痹、深痹 ;
• (3)按临床症状特征分类:1.行痹;2.痛痹;3. 著(着)痹;4.周痹、众痹;5.历节;6.痛风; 7.鹤膝风;8.漏肩风(肩凝风);9.顽(尪)痹;
十二经筋新观点
• 十二经筋不但外联全身,还内联脏腑,包 括经典论述的经筋和膜原两部分。后世医 家对经筋理论论述的重点有偏差,论经筋 偏于体表四肢,论膜原偏重与体腔内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筋与痹症的联系
• 在《灵枢·经筋》中详细论述了十二经筋的走行 规律、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认识到经筋病变主 要影响到肢体运动失常,出现关节肿痛、筋骨疼 痛、不举、筋弛、转筋等症状,认为经筋功能正 常发挥作用是维护经络疏通、关节功能正常活动 的重要基础。
痹证经筋论治初探
疼痛科
痹症
• 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虚弱,内生痰浊、瘀血或热毒,出现 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的疼痛、重着 、麻木、酸楚、肿胀、僵直、变形及活动 受限或累及脏腑为主要特征的一大类病证 。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迁延难愈的特 点。
中医学分类
• (1)按病因分类:1.风痹、寒痹、湿痹、热痹、 燥痹(五邪痹、五因痹);2.风寒湿痹;3.湿热 痹;
中医论痹症
•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即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而至,合起来致人生病, 则为“痹”病。
• 深入全面地体会和理解“合”字的涵义,对分析痹 病的病因病机和进行辨证论治均有很大的帮助。
• 痹病不仅是风寒湿三气杂合侵入才能为痹,而且 还要与皮肉筋骨血脉脏腑的形气相“合”,才能为 痹。因有各种不同的“合”,故形成各种不同的“痹 ”。
• 《素问·调经论》进一步指出:“夫十二经脉者, 皆络三百六十五节”,强调“节有病,必被经脉, 经脉之病,皆有虚实”。经筋出现“拘急挛缩”、“ 壅塞不通”,必然引起或加重经脉痹阻,关节肿痛 ;而关节肿痛,经脉痹阻,也会进一步影响经筋 功能的正常发挥。
经筋与痹症的联系
• 《素问·痹论》所说的“凡痹之类,逢寒则急, 逢热则纵”,是说由于经筋感受寒热不同的邪气 ,出现的症状就有拘急和纵缓之异。其次,在致 病因素相同的时候,由于受邪经筋及其部位的不 同,也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故《素问·生气 通天沦》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宣明五气篇 》强调,“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 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指出劳累过度 、长期的慢性劳损,尤其是不正确的劳动姿式和 休息体位是造成经筋损伤的重要原因。
痹证微创治疗的“横络解结法”
• 《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 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 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 认为经筋疾病的内因是横络盛加于大经之 上,横络是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所以治 疗就要解结,即所谓的“横络解结法”。
• “横络”、“解结”概念的提出为临床应用经 筋理论治疗痹症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筋
• “经筋”一词首见于《灵枢经》,明·张 介宾指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 ,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 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 定位。虽经筋所盈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 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经筋是古人运 用当时解剖知识,以十二条运行力线为纲 ,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 和病理规律的概括。
释义:何为“横络”、“解结”
• 关节、肌肉功能出现障碍与经筋循行路线 受阻密切相关。沿经筋走行可见显性或隐 性的“条索”或“结节”,这就是狭义的 “横络”。广义的横络有关节内横络与关 节外横络之分。
• “横络”是关节顽固性肿痛的重要原因, 对经筋走行路线的条索状、点片状或结节 状“横络”进行疏通、松解,就是“解结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