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赛课教学设计_2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赛课教学设计_4

课
题
《范进中举》
课型
小说
教材
分析
义务教育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154第19课《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第三回《范进中举》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精彩章节,能代表全书思想艺术的主要特色。
这篇作品描写的是五十四岁的范进乡试中举,当他拿到喜报的时候,突然发了疯。小说围绕着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它不以情节的离奇、矛盾的激烈取胜,而以人物的活脱、讽刺的深刻见长。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到处散发着的腐朽庸俗的气息。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小结: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四、组织学生讨论,范进中举是悲是喜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总结: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一)胡屠户形象
1、回答:胡屠户
2、回答:
(1) 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回答:“前倨后恭”
回答: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述一个故事,默读文章,概述情节。
2、感知一个形象,品读文章,探究人物。
3、学习一种方法,研读文章,学习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领会运用对比和讽刺刻画人物的写法。
2、认识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
【教学重点】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
【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方法:阅读法、引导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而有一个人却在金榜题名时疯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个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去认识一下这个人。
二、作者作品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
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
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三、明确学习目标:(见前文)四、检查预习:(给画线字注音)商酌()星宿()带挈()轩敞(长亲()行事()腆着()兀自()绾()、亲家( ) 狗血喷头()五、默读文章,概述情节:概述提示:交代清楚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六、品读文章,探究人物: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试评价他。
提示:请跳读全文,将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勾划出来,并在其旁做批注。
请用下列句式展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物),我觉得他是一个——的人,从文中第———段——(句子)可以看出。
(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总结人物特点。
七、研读文章,学习写法:1、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讽刺。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2 范进中举》优质课教案_19

一师一优课相关材料年级:九年级(上)材料:教学设计说课稿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及课堂速读课文能够正确说出范进发疯的四个过程,并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其形象。
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以及对文中重点句子的揣摩研读,借助教师补充材料能够说出范进悲喜剧形象。
3、学习通过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教学重难点1、分析范进的性格特征。
2、探讨范进的悲喜剧性。
教具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们熟读了课文,概括了小说的故事情节。
我们说知其事还需知其人。
这位喜极而疯的主人公究竟是一个什么人呢?这节课让我们研读课文,走进范进。
二、明确目标(投影显示)1、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及课堂速读课文能够正确说出范进发疯的四个过程,并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其形象。
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以及对文中重点句子的揣摩研读,借助教师补充材料能够说出范进悲喜剧形象。
3、学习通过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三、研读课文,分析范进。
教师指名一位同学朗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投影显示)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2、文中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找出关键的词语)①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神态。
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
“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②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
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③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踹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④“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学生情景再现范进发疯的样子)3、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明确:因为一旦中举,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案

22范进中举吴敬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儒林外史》及作者,了解古代科举制度。
2.默读课文,理清条理,把握课文大意。
3.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知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难点:学习文中夸张、对比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关于科举考试的视频〕“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古人称作人间四大幸事。
前三件人皆有之,惟独第四件乃幸中之幸。
试想,插花游街,衣锦还乡,该是何等的荣耀!于是就有了一代一代士子的“十年寒窗”,于是有人“金榜题名”,有人“一举成名天下扬”。
这不,报录的人来了,范进中举了,可范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之后是喜是悲?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却喜欢慷慨资助别人。
父亲死后,没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这一切使他胸中郁结了愤世嫉俗之情。
乾隆元年,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_2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读篇目。
本单元选择中国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精彩章节,对学生阅读赏析古典小说,了解特定社会背景下各色各样的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增加学生文化积淀,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有重要意义。
在本单元选文中,《范进中举》以其鲜活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夸张对比,极具个性的讽刺艺术呈现出独特的文本价值,在教学中应就此进行充分挖掘。
【学习者特征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说阅读常识和能力,对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较强的感受力。
但也容易被小说生动的情节和语言所吸引,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而忽略造成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时代原因,以及作品所传递的深厚的思想主题。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透过人物形象,领会小说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习目标】1.通过完成病历卡的形式,聚焦文章精彩片段,扣住主人公范进的命运展开细读。
2.在“病症会诊”的具体情境中,通过对细节刻画的赏析,学会感知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了解夸张和对比手法,体会小说讽刺的艺术特色。
3.通过与原始素材的对比,理解“一巴掌”的隐喻,理解作品表达的对封建科举制度和世态炎凉的批判的主题。
【教学重点】在“病症会诊”的具体情境中,指导学生通过对细节刻画的赏析,感知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体会夸张、对比和典型细节带来的讽刺效果。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一巴掌”的隐喻,理解作品表达的对封建科举制度和世态炎凉的批判的主题。
【教学策略及方法】《范进中举》作为传统名篇,篇幅很长,内涵丰富,可用于教学的点很多,如果面面关照,则显得零散而庞杂,学生容易在细碎的解读中失去阅读的兴趣。
因此,本课时的设计以“病例会诊”的任务情境驱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以此为切入口,通过“病症描述”、“病因分析”、“治疗方案”三个板块把学生的视线聚焦到几个精彩的文段上,扣住文本,评价人物,探究主题。
课堂教学以讲授法和讨论法为主,注重讨论交流、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赛课教案_0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人物描写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故,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认识与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l)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认识与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分析讨论法、拓展延伸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古诗导入1.出示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引入本课学习)二、★做对比,析人性1、从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行为看其性格上的变化。
2、从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对范进前后态度的变化,分析其人物性格。
环节1:学生讨论环节2:学生展示教师小结:人物形象三、★看人性,悟主题1.探究:从报录人的建议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提示:由个人到群体2.讨论: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可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又发疯了,这样地追求和付出,值得吗?提示:个人理想与社会制度环节1.学生讨论环节2.学生展示教师总结:本文描写范进中举发疯和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以及周围人对他态度的转变,抨击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毒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四、★读经典,定方向古人诗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今天生活在这新时代的我们读书、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五、作业:续写:范进中举后……要求:结合课文发挥想象,不超过300字。
六、板书:范进中举吴敬梓。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公开课教学设计_2

课题:《范进中举》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各个人物的形象。
2、学习课文运用对比、正侧面相结合等方式刻画人物的手法。
3、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把握文章的主旨。
(一)自主预习(5分钟)
研读“范进疯了”(第五自然段)这一精彩片断,思考下列问题: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找出关键的词语)
3、这一段,除了写范进,还写了哪些人物?有什么样的作用?
4、请分析范进的性格特征。
结合文章的第13段中“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仔细体会其中的细节描写,体悟人物形象。
胡屠户性格特征:
(三)展评反馈(10分钟)
(四)归纳总结(5分钟)
本文的主旨
小说通过_____________,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着重刻画范进__________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________的嘴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_______________的荼毒以及在____________的炎凉世态。
(五)分层检测
假如中举的不是此范进,而是邻村范进,众人的反应又会是怎样的呢?写一写你的看法
•范进:
•胡屠户:
•张乡绅:
•众乡邻:
五、作业布置:
片段作文:
选择你身边一个熟悉的人进行描写,通过具体事件反映其性格特点。
六、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2 范进中举教案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 可编辑1 / 122 范进中举 教案吴敬梓训练重点:1、 感知艺术形象2、 欣赏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导致范进发疯的原因 突出重点:通过指导朗读,欣赏品评讽刺艺术 突破难点:抓住对比,领会夸张,讨论思考,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大众的毒害 课型:“往复阅读与一课一练”中的往复阅读 课时:一课时 往复阅读 一、 导读(约3分钟)很多同学都喜欢漫画,那么,谁知道漫画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讨论后板书:讽刺) 我们先来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漫画式的讽刺艺术。
(板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节选自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极具漫画式的讽刺色彩。
这堂课我们采取自学为主的方式,依据老师发给大家的导读提纲来自学,不懂的先后分组自学。
我们南北分组,比比看哪边的同学自学的效果好。
(发导读提纲)回答正确的小组,老师在黑板上奖一粒葡萄。
先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板书南北) 二、 自读(约15分钟)依据导读提纲第二大题自读课文。
(注意:仔细巡视,查看学生自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适当调整安排教学。
尽量不打扰学生) 三、 答疑(约20分钟,板书答案) 注意事项:1、 尽量让学生自己回答,倘若有不会的,老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点拨引导,促使学生思考。
2、 指导朗读范例 形式:齐读或个人读。
方法:体会感情,进入角色,以情带声 。
“噫!好了!我中了!”三个感叹号,说明感情强烈,表现了范进怎样的感情呢?(非常高兴)为何如此高兴?(中举了)这是表面现象,为什么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不敢相信)为什么不敢相信?(因为他20岁便考科举,几十年都考不中,一朝得中,怎敢相信!)所以看了一遍又念一遍,当他确信无疑了,此时,在这个瞬间,联系文章,发挥想象,他脑子里会想些什么?(学生回答后小结:是啊,20岁便考科举,苦苦挣扎了一辈子,胡屠户的粗俗势力,众人的躲避冷遇,历历可见,刚才还在集市上为生计而卖鸡,而此时竟高中亚元,回首往昔,再看现在,如梦如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部编版九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小说。
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
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
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
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接触过小说类型的课文,有一定的小说知识基础,能自己搜集资料并
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可以质疑,但自己的分析能力稍显薄弱,需要老
师点拨。
三、教法分析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读(学生自读课文)、问(学生质疑)、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点(教师精点)的教
学模式。
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阅读,让他明白课文表达的内容。
通
过学生质疑,培养他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在老师的点拨下,进一
步了解课文更深层的含义。
这篇课文,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
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同时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
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自己基本能掌握文章的人物形象。
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六、解决办法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习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
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平台。
九、教学步骤
(一)布置自学:
1、自己搜集资料,结合上节课所学,思考一下问题:
A、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B、文章出现了哪些人物?你认为哪些人物刻画得最形象,最传神?
C、读完课文,你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
请在课本上圈
画出来,或者把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大家一起解答。
(二)导(即教师导入。
)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
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
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
范进就
是其中的一个。
1、回顾旧课
①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课文的
感受。
(回顾文章的主题)
②文章出现了哪些人物?你认为哪些人物刻画得最形象,最传神?(回顾
旧课梳理人物。
)
2、赏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从文段中找出依据)
①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热衷功名、胆小怯懦、迂腐不堪、圆滑世故,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
②胡屠户、张乡绅、中相邻各是怎样的人?
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尖酸刻薄、迷信无知,世故圆滑。
张乡绅:趋炎附势、攀附权贵、虚伪、世故圆滑
众乡邻:嫌贫爱富、趋炎附势、虚伪
3、请谈谈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手法。
)
(五)质疑解疑,让学生把课前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利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先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或者点拨。
(旨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并能自己解决问题。
)
(六)拓展延伸(培养学生表达自我观点、组织语言的能力。
)
封建社会的科举和现在的高考有区别吗?说说你的看法。
(七)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
1、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巩固课上所学内容。
)
2、请运用到课堂上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试着去描摹一个你身边的人。
题
目自拟,550字以上。
注意写出人物的特点。
(学习如何去描写人物。
)(八)学习反思(让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